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标准的论证章节布局,更像是螺旋上升的论述。每一部分似乎都在重复前一部分的核心命题,但每一次重复都伴随着更深层次的内涵拓展。例如,在探讨“共情”的局限性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区分“模拟的痛苦”和“真实的痛苦”,这种细致入微的区分,几乎达到了对感官体验的微观解剖程度。我尤其欣赏它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它不试图消除矛盾,而是将矛盾本身视为一种固有的、甚至是有益的张力。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动态的美感,不像许多伦理学著作那样是静态的“结论陈列”。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它要求读者完全沉浸在作者构建的特定语言体系和逻辑框架内,一旦思维游离,就很容易迷失在那些晦涩的、高度浓缩的句子结构中。对于想快速获取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笨重且低效的,但对于追求哲学深度的探索者而言,这种“慢读”正是一种必要的仪式。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了某种令人敬畏的境界,它很少使用日常词汇来描述那些核心的道德体验,反而热衷于发明或重新定义一系列术语,这使得初读时的障碍感非常强。它更像是对一种人类经验的“音乐化”描述,而不是“文本化”记录。例如,它对“道德惰性”的描述,不再是简单的意志薄弱,而是描绘成一种“时间流逝中,情感能量场衰减的熵增过程”。这种类比非常新颖,但也要求读者必须像学习一门新乐器一样,去掌握作者的“音阶”。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关于社会规范的论断,而在于它重新“命名”了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内在体验,从而赋予了这些体验新的审视维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走路时对周围细微的人际互动更加敏感了,仿佛戴上了一副新的“道德显微镜”,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立竿见影的指导。
评分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情感”在道德决策中角色的理解。在此之前,我总倾向于将情感视为道德理性的“干扰项”或“后知后觉的表象”,认为一个真正成熟的道德判断必须是冷静、抽离的。然而,这本书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细致,描绘了那些“未经编码”的情感如何充当了道德行动的先导信号。比如,书中对于“不忍”这一概念的剖析,与其说是一种情绪,不如说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连接中断的预警”。作者巧妙地避开了对具体伦理困境的评判,而是专注于描述这种预警机制是如何在主体内部运作的。这种写法非常“内省式”,它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道德规范,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让你得以审视自己情感的源头与流向。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作者拉进了一个巨大的、布满了镜子的房间,每一次情感波动都映射出不同的视角,但所有反射最终都指向了那个无法言说的、道德经验的“此在”。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思考“我之所以能感到愧疚,究竟意味着什么”的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近乎于被“剥离”的感觉。作者对情感道德的考察是彻底去情境化的,他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理想化的、纯粹的主体内部空间,去观察道德情感的“裸露形态”。这种“去情境化”的写作风格,使得书中的论述显得非常抽离和冷峻,丝毫没有试图去迎合读者的任何情感期待。它要求你放弃对“好人”或“坏人”标签的依赖,而是专注于那个在道德做出选择前的瞬间,即情感尚未被社会规范完全塑形之前的“道德原质”。这种写作基调是极其严肃且不妥协的,它拒绝一切简化和安慰,直面人类道德经验中那些最不舒服、最难以言说的部分。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种对自我内在结构的精密测绘,它揭示了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的复杂情感网络,让人在合上书本时,对“为什么我会那样感受”这个问题有了更复杂、也更令人不安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简直像是在啃一块未经精炼的矿石。作者似乎对传统哲学概念进行了彻底的“解构”,试图从最基础的感性经验层面,重新搭建起我们对于“对错”的直观把握。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反复阅读和对照脚注上,尤其是在探讨“原始疚感”那几章,作者引入了许多看似无关的心理学实验数据,但其核心目的显然是想说明,道德判断并非完全依赖于理性推演,而是在我们尚未形成完整逻辑体系之前,就已经深深嵌入到我们的生理和情感反应机制之中。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但也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生活中那种习惯性的、打着“常识”旗号的道德简化论,去直面那种未经驯化的、原始的道德冲动。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偏向于现象学的严谨描述,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性或案例分析,更像是一篇层层剥茧的内在探险日记,记录着作者本人是如何一步步抵达道德“基点”的思维轨迹。对于那些追求清晰、易懂结论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场煎熬;但对于热衷于哲学思辨的硬核读者,这无疑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洗礼。
评分作者虽然不是很有名 而且还容易和另一个哈特曼混淆 但此原典的翻译引进是最新的研究现象学的资料 很好
评分作者虽然不是很有名 而且还容易和另一个哈特曼混淆 但此原典的翻译引进是最新的研究现象学的资料 很好
评分(6)李秋零先生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月)
评分《海德格尔研究文丛:海德格尔与传统·存在之基本规定的一个问题史式导论》的优点在于它并不试图仅仅对海德格尔哲学进行评述,而是试图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存在、本质以及人的本质的传统界定的意义的阐释,达到澄明存在、本质以及人的本质的基本特征的深层含义的目的——这也是海德格尔试图做到的,进而形成或许能够超越海德格尔的思考成果。
评分欧洲哲学名著,非常满意,大力推荐!
评分(4)韦卓民先生译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初版,2000年校订版;
评分……至顺帝时,黄河流域因赋役而大扰,人心思乱。至正十年,栾城有韩山童者,煽动其祖父所立之白莲会,焚香惑众,倡言弥勒佛降生,河南及江淮间愚民,多信之者。又有刘福通及其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附益之。诡言山童实宋徽宗八世孙,应作中华正统君主。因刑白马、黑牛,誓告天地,谋起兵,以红巾为号。事泄,山童就擒,妻杨氏及子韩林儿,潜逃武安。刘福通遂反,破颍州,据朱皋,陷汝宁府及光州,拥众不下十余万。萧县李二,亦焚香惑众,偕其党赵均用,攻陷徐州据之。罗田徐寿辉亦举兵,以红巾为号。僧人莹玉及邹普胜、倪文俊等,奇寿辉之状貌,共推为主,陷蕲水及黄州,寿辉遂称帝,国号天完。刘福通迎韩林儿为幼帝,称小明王,都毫州,国号宋,世称诸贼日红军,又日香军。时郭子兴、陈友谅、张士诚等群雄并起,先后称王。后朱元璋统一中原,遂为明代。
评分(3)牟宗三先生译本,题为《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分为上、下两册,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出版;
评分(1)胡仁源先生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