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识现象学:情感道德篇

道德意识现象学:情感道德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爱德华·封·哈特曼 著,倪梁康 译
图书标签:
  • 道德哲学
  • 情感
  • 现象学
  • 道德心理学
  • 伦理学
  • 意识
  • 道德意识
  • 情感认知
  • 道德发展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53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541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现象学文库 ,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道德意识现象学:情感道德篇》是从作者的伦理学主要著作《道德意识现象学》中抽取出来关于情感道德的部分予以重新出版。作者在于苏格兰的启蒙道德哲学相衔接,尤其是与哈奇森和亚当·斯密想衔接,并且设想了一门后基督教的伦理学。这门伦理学产生于公约的道德与素朴的利己主义的无意识萌动中,在审美的、道德的品味与各种具有道德特征的情感中春花自身,成为自律的道德,它被理性道德所补充,并系统地被一门形而上学的和泛神论的宗教伦理学所完善。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论
情感道德篇
第一章 道德情感的原则
作为情感的“道德感”。——道德激情与狂热激情。——男人的情感与女人的情感。——道德情感作为对具体情感之总合而言的抽象公式
第二章 道德自身情感的原则
伦常骄傲。——伦常荣誉感。——伦常羞耻感。——骄傲与卑谦。——尊严。——伦常骄傲的阴暗面
第三章 道德追复情感的原则
伦常自身感受的水平变动。——利己主义的智性后悔。——本性性格学的后悔。——伦常后悔。——从伦常自律立场出发针对后悔的顾虑。——后悔的危险以及从它律立场出发对后悔的滥用。——后悔的利与弊
第四章 道德逆向情感的原则(回报欲)
报复作为本能情感反应。——报复作为道德义务。——个人回报的危险。——将回报转用到国家上。——感激。——回报本能的益处。——针对感激的顾虑。——回报与宽恕。——克服刑法回报理论及其本能基础的必要性
第五章 结群欲的道德原则
动物中与人类中的结群本能。——结群欲作为在利己主义本能与道德本能之间的中间物。——结群欲作为格劳秀斯的道德原则
第六章 同情的道德原则
同情相对于前几个道德原则所处的位置。——同情的产生与表现。——怜悯中的快乐作为道德上无价值的和危险的组成部分。——“好心”。——同苦[怜悯]与同喜。——行为的目标、动机与本欲动力。——怜悯的正义。——怜悯与爱的义务。——怜悯易感性的可变性。——怜悯的感触作为持续的意志方向的心理学辅助因素。——关于叔本华《道德基础》的结尾评价
第七章 虔敬的道德原则
在与怜悯、感激和爱的关系中的虔敬,——虔敬与敬重。——虔敬作为它律伪道德的无意识自律之根。——因为错误的精神管教而对虔敬所做的篡改。——虔敬的伦常危险以及与此危险所做的斗争。——虔敬与道德自身情感。——虔敬的道德价值。——虔敬作为道德原则的不足
第八章 忠诚的道德原则
意志的恒心与非恒心。——对个人与实事的忠实感。——忠诚作为传统宗教的支撑。——保守与进步。——契约忠诚。——犹太教的和基督教的宗教性作为针对旧约与新约的契约忠诚。——分封制中的忠诚与抒情诗中的忠诚。
……
附录

精彩书摘

第七章虔敬的道德原则
如果同情是一种带有伦常上可运用之结果、但却不带有直接伦常关系的自然本能,那么我们在虔敬中便首次发现了一种与他人相关的、本质上建基于伦常关系上的情感。同情是对异己的快乐与苦痛之情感的自然回声;而虔敬则是一种反应,情感用它来应答那种对在他人中的伦常特征的不由自主承认。同情更有力和更直接地作用的善行的成立,虔敬更多地有助于伦常意识的发展。最先和最有力地唤醒对行为之伦常差异之预感(Ahnung)的是回报欲,因为这种预感是从这些行为对相关者之效果的直接感觉中油然产生的,而虔敬则将如此被唤起的意识提升到公允的(Unparteilichkeit)阶段上,因为它完全不考虑相关者个人,而是关系到行为的伦常特征。与虔敬直接相衔接的是道德的自身情感;如果后者是一个人在面对自己时所具有的道德情感,那么前者就是一个人在面对他人时所具有的道德情感。
严格说来,那些从中可以认识一个人的伦常特征的行为,仅仅是作为这个特征的标志而作用于情感的,因而在此意义上,这些行为所针对的个人是无关紧要的;但这些行为的善却会最有力地导向感情(Gemut),因而,如果这些行为是针对判断者本人的,那么它们的善就会最生动地唤起虔敬的情感。据此,虔敬与感激之间切近的亲缘性与经常的关联性便得到了澄清,这便是一个人针对他人所具有的道德情感对他在他人面前所具有的道德情感的提升。因为,由于虔敬保证了那些出于感谢的义务而进行的行为确实是出于纯粹的、高尚的和无私的动机,亦即去除了那种为了完全或部分地摆脱感谢的义务而提出的显而易见的和往往大受欢迎的托词:对善行的自利动机的假设,故而感激反过来也重又会提升虔敬。但虔敬同样也可以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完全不参与的旁观而被唤起:例如针对一个第三者的同情之壮举,它不由自主地引发出针对这个甘愿牺牲的仁慈者的敬重,即便我们事先根本还不认识他。但单个的行为或少数几个行为通常还不足以使我们确信一个人的伦常价值;要使我们确信这一点,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私已的熟识,在这种私已接触的过程中几乎无法避免对其行为效果的参与。能够替代这种私己熟识的唯有一个生命历程的公开性;然而这样一种公开性往往只能在那些参与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当前的或过去的大人物那里找到,从他们所发挥的作用中,人们或多或少地一并享受着那些造福社会的成果,即便是以如此间接的方式。因此,在所有这些情况中都可以发现,虔敬是与感激的某个同位语联结在一起的:一个在通常理解中看起来是与虔敬概念几乎不可分割地成长起来的要素,然而仔细的心理学分析却不应当忽略各个不同的起源。
……
道德意识的深层涌动:一本关于情感在道德感知与抉择中的奥秘探索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道德始终是构建社会秩序、维系人际和谐的基石。我们被教导分辨善恶,遵循规范,并对不当行为产生厌恶或谴责。然而,这种道德的内在运作机制,尤其是那些深刻影响我们判断和行动的情感体验,却常常被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本书《道德意识的深层涌动:情感道德篇》并非一部罗列道德准则或宣扬某种道德体系的著作,而是旨在拨开迷雾,深入探究道德意识的构成要素,特别是那些由丰富情感所驱动的道德体验。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关于人类情感与道德交织的思辨之旅,揭示情感如何成为我们理解、判断、感受以及最终实践道德的关键所在。 本书的研究范畴,并非局限于抽象的道德哲学理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道德生命。它关注的不是“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我们为何会如此感受”,以及“这些感受又如何塑造了我们对‘应该’的认知”。作者认为,道德意识并非单纯的理性计算或规则遵从,而是根植于我们深层的情感结构之中。喜悦、悲伤、愤怒、恐惧、同情、内疚、羞耻、感激……这些看似复杂多变的情感,在道德的洪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我们感知道德状况的“传感器”,也是驱动我们道德行为的“引擎”。 全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层层递进地揭示情感与道德意识之间的复杂关联。 第一部分:情感的基石——道德体验的情感维度 本部分将首先铺垫情感作为道德意识基础的重要性。它会从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的视角,审视人类情感系统的起源与演化。这里的重点不在于科学的细节本身,而是要阐明,情感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生物学基础和进化意义。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发展出复杂的情感系统,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特别是为了促进群体合作和维护社会稳定。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深入探讨几种核心情感在道德体验中的直接作用。例如,同情心(empathy)被视为理解他人痛苦、从而产生利他行为的强大驱动力。本书将分析同情心的不同形式——认知同情(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与情感同情(分享他人的情绪)——并探讨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道德判断。我们对他人遭遇的不公或痛苦产生的共鸣,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行动的紧迫性?我们如何从他人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的困境,进而产生帮助的冲动? 同时,愧疚感(guilt)和羞耻感(shame)作为负面情感,在维护道德规范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将剖析这两种情感的细微差别,以及它们如何促使个体反思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努力修正错误。一个人在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后,内心的煎熬与不安,为何会成为一种强大的道德约束力?羞耻感在面对他人评判时的强烈不适,又如何引导我们避免不道德的行为? 此外,愤怒(anger)和厌恶(disgust)等情感,虽然常常被视为负面或破坏性的,但在道德领域,它们也扮演着警示和惩罚的角色。当面对不公正、欺骗或残忍的行为时,我们的愤怒和厌恶感,是否正是我们道德感的直接表达?它们如何促使我们采取行动,抵制邪恶,保护受害者?本书将探讨这些“负面”情感在道德防线上扮演的积极作用。 第二部分:情感的导航——情感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 在第一部分奠定情感基础后,本部分将聚焦于情感在具体的道德判断过程中所扮演的“导航者”角色。这里将引入“情感启发论”(affect heuristic)等心理学概念,说明我们的直觉性判断常常受到情感倾向的影响。许多时候,我们在做出道德判断时,并非进行冗长的逻辑推理,而是依赖于一种“感觉”,一种对事物“对”或“错”的即时情感反应。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展示情感如何影响我们对行为的评估。例如,同样的行为,如果发生在我们亲近的人身上,我们可能更容易产生宽容;而发生在陌生人身上,则可能更容易产生严厉的评判。这种“偏好”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而是受到了情感纽带的深刻影响。我们如何理解这种情感上的“偏见”,以及它对道德判断的公平性可能带来的挑战? 本书还会探讨“道德直觉”(moral intuition)的形成机制,并强调情感在其中的核心地位。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道德直觉是一种快速、自动化、无需深思熟虑的判断,而这种直觉往往是情感驱动的。当我们在某个道德困境面前,脑海中瞬间闪现的“感觉”,究竟是来自何方?它们是如何在瞬间完成对复杂局势的评估? 此外,本部分还将审视“道德虚假”(moral licensing)等现象,即当我们做了一件“好事”后,可能会感觉自己“有资格”去做一些不那么道德的事情。这背后,便是积极情感带来的“道德余额”感,影响了我们后续的判断和行为。我们如何认识到这种情感的“误导”作用,从而保持道德的持续性? 第三部分:情感的塑造——情感在道德发展与教育中的意义 认识到情感在道德意识中的重要性,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把视角转向情感在道德发展与教育中的深远影响。道德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后天习得和培养。情感,作为道德最直接的体验载体,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将探讨早期儿童的情感发展如何为日后的道德能力奠定基础。婴儿时期对父母的依恋,对快乐的追求,对痛苦的规避,这些最初的情感体验,如何逐渐内化为对“好”与“坏”的初步感知?家庭环境中的情感互动,例如父母的关爱、鼓励,以及对孩子不当行为的温和纠正,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并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 在道德教育层面,本书将强调情感体验在传递道德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单纯的知识灌输往往难以触及人心,而通过故事、榜样、艺术等形式,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则能更有效地塑造其道德品质。例如,通过阅读感人的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英雄的勇气与牺牲,从而激发我们心中的敬意和学习的欲望。通过观看描绘社会不公的影像,我们可以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从而产生强烈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本书还会探讨如何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例如如何引导孩子学会适度表达愤怒,如何理解和化解愧疚感,以及如何培养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教育的目标不应是压抑情感,而是要引导人们以健康、建设性的方式来体验和运用情感,使其成为促进道德行为的积极力量。 第四部分:情感的边界与挑战——理性与情感的张力 尽管情感在道德意识中占据核心地位,但本书也并非盲目推崇情感,而是会审慎地探讨情感可能带来的挑战与局限。本部分将深入分析情感与理性在道德决策中的复杂互动。 理性思维在道德领域并非可有可无。它帮助我们审视情感的冲动,评估行为的长期后果,并寻找更为普遍和公正的道德原则。然而,单纯的理性计算,如果脱离了情感的引导,可能显得冰冷而缺乏人情味。本书将探讨如何实现情感与理性的平衡,即在依赖情感直觉的同时,也运用理性去反思和修正我们的判断。 本书还将审视情感的“盲点”。例如,群体认同感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的歧视和偏见;而强烈的个人情感,如愤怒或报复心,也可能驱使我们做出不公正的决定。我们如何认识到这些情感的潜在负面效应,并努力克服它们? 此外,本书还会触及“道德感冒”(moral fatigue)等现象,即长期暴露于负面道德信息或经历,可能导致个体的情感麻木,从而削弱其道德敏感性。我们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内心的道德火种不熄灭? 结语:重塑我们的道德观 《道德意识的深层涌动:情感道德篇》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道德答案,而是倡导一种全新的审视道德的方式。它鼓励读者去倾听自己内心的情感声音,去理解这些声音的来源与力量,并学会如何将它们导向更深刻、更具建设性的道德实践。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重塑对道德的理解,认识到情感并非道德的障碍,而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深入剖析情感在道德意识中的多重角色,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自身道德体验的深刻反思,提升其道德敏感度,并最终促进个体道德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它是一本写给那些愿意深入探究人性最本真的情感力量,并渴望在理解与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读者的著作。它将引领我们,在情感的洪流中,找到通往更真实、更深刻的道德彼岸的航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简直像是在啃一块未经精炼的矿石。作者似乎对传统哲学概念进行了彻底的“解构”,试图从最基础的感性经验层面,重新搭建起我们对于“对错”的直观把握。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反复阅读和对照脚注上,尤其是在探讨“原始疚感”那几章,作者引入了许多看似无关的心理学实验数据,但其核心目的显然是想说明,道德判断并非完全依赖于理性推演,而是在我们尚未形成完整逻辑体系之前,就已经深深嵌入到我们的生理和情感反应机制之中。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但也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生活中那种习惯性的、打着“常识”旗号的道德简化论,去直面那种未经驯化的、原始的道德冲动。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偏向于现象学的严谨描述,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性或案例分析,更像是一篇层层剥茧的内在探险日记,记录着作者本人是如何一步步抵达道德“基点”的思维轨迹。对于那些追求清晰、易懂结论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场煎熬;但对于热衷于哲学思辨的硬核读者,这无疑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近乎于被“剥离”的感觉。作者对情感道德的考察是彻底去情境化的,他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理想化的、纯粹的主体内部空间,去观察道德情感的“裸露形态”。这种“去情境化”的写作风格,使得书中的论述显得非常抽离和冷峻,丝毫没有试图去迎合读者的任何情感期待。它要求你放弃对“好人”或“坏人”标签的依赖,而是专注于那个在道德做出选择前的瞬间,即情感尚未被社会规范完全塑形之前的“道德原质”。这种写作基调是极其严肃且不妥协的,它拒绝一切简化和安慰,直面人类道德经验中那些最不舒服、最难以言说的部分。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种对自我内在结构的精密测绘,它揭示了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的复杂情感网络,让人在合上书本时,对“为什么我会那样感受”这个问题有了更复杂、也更令人不安的答案。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了某种令人敬畏的境界,它很少使用日常词汇来描述那些核心的道德体验,反而热衷于发明或重新定义一系列术语,这使得初读时的障碍感非常强。它更像是对一种人类经验的“音乐化”描述,而不是“文本化”记录。例如,它对“道德惰性”的描述,不再是简单的意志薄弱,而是描绘成一种“时间流逝中,情感能量场衰减的熵增过程”。这种类比非常新颖,但也要求读者必须像学习一门新乐器一样,去掌握作者的“音阶”。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关于社会规范的论断,而在于它重新“命名”了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内在体验,从而赋予了这些体验新的审视维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走路时对周围细微的人际互动更加敏感了,仿佛戴上了一副新的“道德显微镜”,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立竿见影的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标准的论证章节布局,更像是螺旋上升的论述。每一部分似乎都在重复前一部分的核心命题,但每一次重复都伴随着更深层次的内涵拓展。例如,在探讨“共情”的局限性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区分“模拟的痛苦”和“真实的痛苦”,这种细致入微的区分,几乎达到了对感官体验的微观解剖程度。我尤其欣赏它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它不试图消除矛盾,而是将矛盾本身视为一种固有的、甚至是有益的张力。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动态的美感,不像许多伦理学著作那样是静态的“结论陈列”。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它要求读者完全沉浸在作者构建的特定语言体系和逻辑框架内,一旦思维游离,就很容易迷失在那些晦涩的、高度浓缩的句子结构中。对于想快速获取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笨重且低效的,但对于追求哲学深度的探索者而言,这种“慢读”正是一种必要的仪式。

评分

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情感”在道德决策中角色的理解。在此之前,我总倾向于将情感视为道德理性的“干扰项”或“后知后觉的表象”,认为一个真正成熟的道德判断必须是冷静、抽离的。然而,这本书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细致,描绘了那些“未经编码”的情感如何充当了道德行动的先导信号。比如,书中对于“不忍”这一概念的剖析,与其说是一种情绪,不如说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连接中断的预警”。作者巧妙地避开了对具体伦理困境的评判,而是专注于描述这种预警机制是如何在主体内部运作的。这种写法非常“内省式”,它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道德规范,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让你得以审视自己情感的源头与流向。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作者拉进了一个巨大的、布满了镜子的房间,每一次情感波动都映射出不同的视角,但所有反射最终都指向了那个无法言说的、道德经验的“此在”。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思考“我之所以能感到愧疚,究竟意味着什么”的书。

评分

欧洲哲学名著,非常满意,大力推荐!

评分

好书,不错,挺好

评分

(4)韦卓民先生译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初版,2000年校订版;

评分

至顺帝时,黄河流域因赋役而大扰,人心思乱。至正十年,栾城有韩山童者,煽动其祖父所立之白莲会,焚香惑众,倡言弥勒佛降生,河南及江淮间愚民,多信之者。又有刘福通及其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附益之。诡言山童实宋徽宗八世孙,应作中华正统君主。因刑白马、黑牛,誓告天地,谋起兵,以红巾为号。事泄,山童就擒,妻杨氏及子韩林儿,潜逃武安。刘福通遂反,破颍州,据朱皋,陷汝宁府及光州,拥众不下十余万。萧县李二,亦焚香惑众,偕其党赵均用,攻陷徐州据之。罗田徐寿辉亦举兵,以红巾为号。僧人莹玉及邹普胜、倪文俊等,奇寿辉之状貌,共推为主,陷蕲水及黄州,寿辉遂称帝,国号天完。刘福通迎韩林儿为幼帝,称小明王,都毫州,国号宋,世称诸贼日红军,又日香军。时郭子兴、陈友谅、张士诚等群雄并起,先后称王。后朱元璋统一中原,遂为明代。

评分

胡塞尔之前关于道德意识展开的现象学分析,这与现象学发展谱系究竟有什么内在关联,抑或现象学思维在认知领域之外是否早已存在?中国思想的现象学分析或视域不是也成为当代学者反复解释发挥吗?认知领域的现象学作为思想的技术基础看来还是我们所有现象学的前提或前见吧?

评分

欧洲哲学名著,非常满意,大力推荐!

评分

国人研究康德,按贺麟先生的说法:“张铭鼎是我国20-30年代“最初搞康德哲学的人物”。张先生1924年在《学艺》杂志上发表了《康德学说的渊源与影响》,第二年又在《民铎》“康德专号”上发表了《康德批判哲学之形式说》,对康德哲学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他认为康德三大批判的中心思想,“就是康氏所拳拳致意的理性主义。他要根据理性主义,将从前一切学说加以评价,以便从科学道德艺术三大文化领域中,得建设出一个确实的基础而完成其批判的精神”,强调康德的理性主义,代表了中国五四时期要求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这是当时讲述康德的时代趋势。(《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记》,第361-362页)。 后来陆续才有康德的各种著作被翻译过来,到目前为止,我所了解到的国内《纯粹理性批判》的译本有以下几种:

评分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评分

(2)蓝公武先生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1960年以后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