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简直像是在啃一块未经精炼的矿石。作者似乎对传统哲学概念进行了彻底的“解构”,试图从最基础的感性经验层面,重新搭建起我们对于“对错”的直观把握。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反复阅读和对照脚注上,尤其是在探讨“原始疚感”那几章,作者引入了许多看似无关的心理学实验数据,但其核心目的显然是想说明,道德判断并非完全依赖于理性推演,而是在我们尚未形成完整逻辑体系之前,就已经深深嵌入到我们的生理和情感反应机制之中。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但也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生活中那种习惯性的、打着“常识”旗号的道德简化论,去直面那种未经驯化的、原始的道德冲动。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偏向于现象学的严谨描述,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性或案例分析,更像是一篇层层剥茧的内在探险日记,记录着作者本人是如何一步步抵达道德“基点”的思维轨迹。对于那些追求清晰、易懂结论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场煎熬;但对于热衷于哲学思辨的硬核读者,这无疑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近乎于被“剥离”的感觉。作者对情感道德的考察是彻底去情境化的,他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理想化的、纯粹的主体内部空间,去观察道德情感的“裸露形态”。这种“去情境化”的写作风格,使得书中的论述显得非常抽离和冷峻,丝毫没有试图去迎合读者的任何情感期待。它要求你放弃对“好人”或“坏人”标签的依赖,而是专注于那个在道德做出选择前的瞬间,即情感尚未被社会规范完全塑形之前的“道德原质”。这种写作基调是极其严肃且不妥协的,它拒绝一切简化和安慰,直面人类道德经验中那些最不舒服、最难以言说的部分。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种对自我内在结构的精密测绘,它揭示了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的复杂情感网络,让人在合上书本时,对“为什么我会那样感受”这个问题有了更复杂、也更令人不安的答案。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了某种令人敬畏的境界,它很少使用日常词汇来描述那些核心的道德体验,反而热衷于发明或重新定义一系列术语,这使得初读时的障碍感非常强。它更像是对一种人类经验的“音乐化”描述,而不是“文本化”记录。例如,它对“道德惰性”的描述,不再是简单的意志薄弱,而是描绘成一种“时间流逝中,情感能量场衰减的熵增过程”。这种类比非常新颖,但也要求读者必须像学习一门新乐器一样,去掌握作者的“音阶”。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关于社会规范的论断,而在于它重新“命名”了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内在体验,从而赋予了这些体验新的审视维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走路时对周围细微的人际互动更加敏感了,仿佛戴上了一副新的“道德显微镜”,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立竿见影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标准的论证章节布局,更像是螺旋上升的论述。每一部分似乎都在重复前一部分的核心命题,但每一次重复都伴随着更深层次的内涵拓展。例如,在探讨“共情”的局限性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区分“模拟的痛苦”和“真实的痛苦”,这种细致入微的区分,几乎达到了对感官体验的微观解剖程度。我尤其欣赏它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它不试图消除矛盾,而是将矛盾本身视为一种固有的、甚至是有益的张力。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动态的美感,不像许多伦理学著作那样是静态的“结论陈列”。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它要求读者完全沉浸在作者构建的特定语言体系和逻辑框架内,一旦思维游离,就很容易迷失在那些晦涩的、高度浓缩的句子结构中。对于想快速获取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笨重且低效的,但对于追求哲学深度的探索者而言,这种“慢读”正是一种必要的仪式。
评分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情感”在道德决策中角色的理解。在此之前,我总倾向于将情感视为道德理性的“干扰项”或“后知后觉的表象”,认为一个真正成熟的道德判断必须是冷静、抽离的。然而,这本书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细致,描绘了那些“未经编码”的情感如何充当了道德行动的先导信号。比如,书中对于“不忍”这一概念的剖析,与其说是一种情绪,不如说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连接中断的预警”。作者巧妙地避开了对具体伦理困境的评判,而是专注于描述这种预警机制是如何在主体内部运作的。这种写法非常“内省式”,它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道德规范,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让你得以审视自己情感的源头与流向。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作者拉进了一个巨大的、布满了镜子的房间,每一次情感波动都映射出不同的视角,但所有反射最终都指向了那个无法言说的、道德经验的“此在”。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思考“我之所以能感到愧疚,究竟意味着什么”的书。
评分欧洲哲学名著,非常满意,大力推荐!
评分好书,不错,挺好
评分(4)韦卓民先生译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初版,2000年校订版;
评分至顺帝时,黄河流域因赋役而大扰,人心思乱。至正十年,栾城有韩山童者,煽动其祖父所立之白莲会,焚香惑众,倡言弥勒佛降生,河南及江淮间愚民,多信之者。又有刘福通及其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附益之。诡言山童实宋徽宗八世孙,应作中华正统君主。因刑白马、黑牛,誓告天地,谋起兵,以红巾为号。事泄,山童就擒,妻杨氏及子韩林儿,潜逃武安。刘福通遂反,破颍州,据朱皋,陷汝宁府及光州,拥众不下十余万。萧县李二,亦焚香惑众,偕其党赵均用,攻陷徐州据之。罗田徐寿辉亦举兵,以红巾为号。僧人莹玉及邹普胜、倪文俊等,奇寿辉之状貌,共推为主,陷蕲水及黄州,寿辉遂称帝,国号天完。刘福通迎韩林儿为幼帝,称小明王,都毫州,国号宋,世称诸贼日红军,又日香军。时郭子兴、陈友谅、张士诚等群雄并起,先后称王。后朱元璋统一中原,遂为明代。
评分胡塞尔之前关于道德意识展开的现象学分析,这与现象学发展谱系究竟有什么内在关联,抑或现象学思维在认知领域之外是否早已存在?中国思想的现象学分析或视域不是也成为当代学者反复解释发挥吗?认知领域的现象学作为思想的技术基础看来还是我们所有现象学的前提或前见吧?
评分欧洲哲学名著,非常满意,大力推荐!
评分国人研究康德,按贺麟先生的说法:“张铭鼎是我国20-30年代“最初搞康德哲学的人物”。张先生1924年在《学艺》杂志上发表了《康德学说的渊源与影响》,第二年又在《民铎》“康德专号”上发表了《康德批判哲学之形式说》,对康德哲学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他认为康德三大批判的中心思想,“就是康氏所拳拳致意的理性主义。他要根据理性主义,将从前一切学说加以评价,以便从科学道德艺术三大文化领域中,得建设出一个确实的基础而完成其批判的精神”,强调康德的理性主义,代表了中国五四时期要求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这是当时讲述康德的时代趋势。(《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记》,第361-362页)。 后来陆续才有康德的各种著作被翻译过来,到目前为止,我所了解到的国内《纯粹理性批判》的译本有以下几种:
评分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评分(2)蓝公武先生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1960年以后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