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薄伽梵歌(注释本) | 
| 作者: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定价: | 46.0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ISBN: | 9787220094750 | 
| 印次: | |
| 版次: | 220000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 《薄伽梵歌》是印度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内核,是印度瑜伽三大经典之一。本书分成18章讨论宇宙和人生的各种基本问题:如宇宙论、创造论、存在论、知识论、实践论、瑜伽论、解脱论等问题,是广大瑜伽行者和爱好者之上乘的瑜伽经典。《薄伽梵歌》已经有多个汉译本,但这个译本更倾向于大众化和通俗化,同时有着西方学者对经文的准确而精彩的注释,由此与已出版的各种其他版本区别开来,对于当今进行着精神修养和瑜伽实践众多瑜伽爱好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 目录 | |
英文译注者简介 文献缩略语 前言 导论 章阿周那困惑 介绍军队将领 战争从吹响螺号开始 阿周那想要检视即将与之作战的敌军 阿周那的困惑 阿周那描述战争的罪恶 当事态变得艰难,甚至强人也会困惑 第二章 超然的知识 阿周那继续陈述他反对战争的理由 《薄伽梵歌》的教导开始于关于自我与身体的真知识 自我永恒,身体短暂 死亡和个体灵魂的轮回 不灭之灵心意和语言 主克里希那提醒阿周那作为武士的职责 业瑜伽即无私行动的学问 吠陀经论述了生活的物质和灵性两个方面 业瑜伽的理论和实践 自我觉悟者的标志 放纵感官的危害 通过感官控制和知识获得宁静 第三章 无私服务之道 为什么要服务他人 互相帮助是创造者的诫命 应该作出榜样 对无知者,智者应该做什么? 所有的行动都是原质的行动 圆满之路上的两块主要绊脚石 贪欲是罪恶之源 如何控制贪欲而达至目标 第四章 伴随着自我知识的业瑜伽之道 业瑜伽是被遗忘的古老戒律 上主为何要化身 崇拜和祈祷之路 劳动分工建立在人的天资基础上 执着的、不执的和禁止的行动 业瑜伽士不受制于业的法则 不同类型的祭祀 灵性实践 自我知识自动向业瑜伽士显现 涅槃既需要超然知识也需要业瑜伽 第五章 弃绝之道 通向至上者的两条道路 知真者不把自己看作行动者 业瑜伽士为上主工作 知识之道 觉悟者的额外标志 冥想之道 第六章 冥想之道 业瑜伽士是弃绝者 瑜伽的定义 心意是朋友也是敌人 冥想的技巧 谁是瑜伽士 控制不安的心意的两种方法 不成功的瑜伽士将走向哪里? 谁是的瑜伽士 第七章 自我知识与觉悟 形而上的知识是知识 求道者非常稀少 精神和物质的定义 至上之灵是一切的基础 如何征服虚幻的摩耶神力 谁在追寻神? 一切都是神的显现 崇拜神祇也是崇拜神 主不向无知者显现 第八章永恒的存在 至上之灵、灵、个体灵魂和业 再生和业的理论 一种觉悟到神的简单方法 临死时冥想“唵”获得解脱 创造之循环 离开的两条道路 自我知识导向解脱 第九章 至上知识和大奥秘 关于至上者本性的知识是大的奥秘 进化和退化的理论 智者之道与无知者之道的差别 一切事物都是者的显现 通过虔信之爱获得解脱 上主接受并享用爱和虔信之供品 没有不可宽恕的罪人 虔信之道较易践行 第十章 者的显现 上主是万物之源 上主把自我知识赐予其虔信者 无人知晓实在的真正本性 一切都是者的显现 简要描述神的显现 显现的创造物是者的极小部分 第十一章 宇宙形象的显现 看见神是求道者的目的 主克里希那向阿周那显现其宇宙形象 有人可能没有作好看见上主的准备 阿周那害怕看见宇宙形象 我们都是他的工具 阿周那向宇宙形象祈祷 可以在任何形象中见到神 主向阿周那显现其四臂的人的形象 通过虔信之爱可以看见上主 第十二章 虔信之道 应该崇拜人格神还是非人格神? 崇拜人格神的原因 通向神的四条道路 业瑜伽是易践行之道 虔信者的品质 人应该真诚地努力发展神性品质 只有一条通向神的正道吗? 第十三章 创造物和创造主 创造的理论 作为涅槃手段的四圣谛. 至上者能够通过比喻而非其他任何方式来描述  | 
| 编辑 | |
| 《薄伽梵歌》已经有多个汉译本,但这个译本更倾向于大众化和通俗化,同时有着西方学者对经文的准确而精彩的注释,由此与已出版的各种其他版本区别开来,对于当今进行灵性修习和瑜伽实践的众多瑜伽爱好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 媒体评论 | |
| 这个译本版式极好,简洁,紧凑,美观,适于阅读。您的书是大灵粮(MahaPrasada)。我非常喜欢它。 ——奥迦斯维达萨(OjasviDasa), 巴西神圣生命协 我读过好几个版本的《薄伽梵歌》,但从未见过对《薄伽梵歌》及其背景之本质作出如此简洁明晰的描述的版本。 ——R.普伦( R. Puran),威廉斯维尔, 特立尼达 普拉萨德博士让含有神圣信息的古代智慧和洞见适合于现代社会。把富于韵律的译文和令人信服的评注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H.H.斯瓦米查达南达萨拉斯瓦蒂(摩尼吉) H. H. Swami ChidanandSarasawati (Muniji),瑞斯凯斯,印度 我读过好几个版本的《薄伽梵歌》,但从未见过对《薄伽梵歌》及其背景之本质作出如此简洁明晰的描述的版本。 ——R.普伦( R. Puran),威廉斯维尔, 特立尼达 精彩的翻译!我们适逢其时得到了《薄伽梵歌》新的译本。普拉萨德博士采用更加低调的方式,尽其所能完成了《薄伽梵歌》的简明翻译,这使读者很容易理解这部经典的含义,而且,他无意把他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由于这部经典随时都有引起读者困惑不解的可能性,所以,普拉萨德对他所使用的术语一一进行了定义,并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以确保毗耶娑致力描述的奥义,甚至让那些不熟悉印度哲学或东方哲学的读者看来也是清楚明白的。他的翻译比大多数其他翻译成现代散文的译文更加准确。如果您不熟悉东方思想,那么他的这个译本就是你了解它的起点。 ——吉思贝里(Gsibbery),巴吞鲁日, 洛杉矶 美国薄伽梵歌协会现在提供了一个《薄伽梵歌》译本。该译本发人深思,为学者提供了的参考,同时,它对之作了一些客观中立的注释,使普通读者很容易理解。这一译本不认同、不宣传也不反对任何特定的目的,亦不带有任何个人动机和推测。 ——道格拉斯雷明顿(Douglas Remington), 洛杉矶,1997 我恳请您的机构继续向那些寻求灵性,力图从商业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的人们传播《薄伽梵歌》的真理。 ——史蒂文布莱克威尔(Steven Blackwell), 纽约 这个译本是沉思冥想的结果,传达了原初的精神。译本明晰、简洁,对经文的阐释没有曲解经文的原意。译本中对梵文明智的运用向读者传达了经典的宏伟之美。译文简洁的散文风格让人阅读愉悦。这个译本简洁明晰,毫无累赘之处,明确摆脱了任何教派倾向。 ——《吠檀多之狮》, 加尔各答,1997年5月 目前,我正在万维网上制作关于古代文化的教科书。在我的网站里就包括有罗摩南达普拉萨德博士的这一《薄伽梵歌》译本。我对公正地描述印度文化很感兴趣。我担心,在网上到处可见的阿诺德爵士(Sir Edwin Arnold)《薄伽梵歌》译本,会让学生们远离《薄伽梵歌》,而非公平地引导他们学习《薄伽梵歌》。 ——安东尼比佛斯( Anthony Beavers), 埃文斯维尔大学,美国  | 
| 摘要 | |
| 自我觉悟者的标志 XIB=g=v==n=uv==c= p=>j=h=it= y=d= k:=m==n=< s=v==*n=< p==q=* m=n==eg=t==n=< + a=tm=ny=ev=< a=tm=n== t=u{!/ òsq=t=p=>Ns=< t=d=ecy=t=e ++++ 主克里希那说:完全从心意的所有欲望中解脱出来,完全满足于知晓至上存在这一至福,阿周那啊,这样的人就被称为觉悟者。(2.55) 根据母亲莎尔达(Sarda)的说法,不能把追求知识、虔信和解脱的欲望归类欲望,因为它们是较高层次的欲望。一个人先要用较高层次的欲望代替较低层次的欲望,然后再弃绝高层次的欲望,从而获得彻底自由。有人说,高的自由就是不再变得自由的自由。 du/K=e{v=< an=ui8gn=m=n==/ s=uK=e{=u iv=g=t=sp=&h;/ + v=It=r=g=B=y=k>:=eeQ=/ òsq=t=Q=Ir< m=uin=r< Wcy=t=e ++ê++ 被称为觉悟者的圣人,智力稳固,心意平静,遇灾难不烦恼,遇欢乐不贪图,完全摆脱了执着、恐惧和愤怒。(2.56) 对人、地点和对象的执着夺走了人的智力,这样的人目光短浅。人们无助地被执着之绳所套牢。必须学会用关于者的知识之剑断这根绳索。 y=/ s=v=*F==n=òB=sn=ehs=< t=t=< t=t=< p=>=py= x=uB==x=uB=m=< + n==òB=n=ndit= n= 8eò{! t=sy= p=>N= p=>it=ò{@t== ++++ 不执于任何事物(除了自我)的人,心意和智力变得稳固,他们不会因为得到了想要的结果而狂喜,也不会因为收获了不想要的结果而烦恼。(2.57) 真正的灵修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平静和喜悦的面容。 y=d= s=]hrt=e c==y=] kU:m==e*CV t=sy= p=>N= p=>it={@t== ++è++ 当一个人能够从感觉对象那里彻底撤回感官,就像乌龟为了免于灾祸而把肢体缩回壳内一样,这样的人就被认为是智力稳固者。(2.58) 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在感官对象面前控制住或撤回感官,就如乌龟在遇到危险时把肢体缩回龟壳内而无法强制它伸开肢体直到危险过去一样,那么,其自我知识的灯就被点亮,这个人就会感知内心那自我照耀的至上存在(MB 12.174.51)。一个自我觉悟者,可以像乌龟一样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感官,尽享的美妙。而要净化感官并像乌龟一样完全控制住感官,其方式就是始终利用它们来服务于主。 iv={=y== iv=in=v=t=*nt=e in=r=h=rsy= deihn=/ + rs=v=j=*] rs==eCpy=sy= p=r] d&{! 如果一个人放弃了感官享受,对感官快乐的欲望就会逐渐消退,但对感官享受的渴望仍会以极其精细的形式存在。只有知晓至上存在的人,这种精细的渴望才会彻底消失。(2.59) 当人们放弃了感官享受,或者因疾病或年老必须进行某些生理限制时,对感官快乐的欲望就会暂时停止。但是作为精细的心理印迹,渴望仍然存在。那些品尝到与至上存在合一之甘露的人,将不会在低层次的感官快乐中寻求享受。但精细的渴望就如同那些随时准备抢劫的强盗在等待合适的机会一样潜伏着。 放纵感官的危害 y=t=t==e ip= k:=Ent=ey= p=uo{=sy= iv=p=xc=t=/ + wòn7y==ò[= p=>m==q=Iin= hrònt= p=>s=B=] m=n=/ ++ê++ 阿周那啊,骚动不安的感官甚至会使奋力达致圆满的智者,也被迫失去自制力。(2.60) 智者始终会对心意保持警惕。绝不能完全信任心意,它甚至会误导努力求道的智者(BP 5.06.02-05)。人们必须非常警惕和密切注视到处游荡的心意。绝不要放松警惕,直到达成觉悟到神这一终目的。母亲莎尔达说:正如水的本性是向下流动一样,心意的本性是走  | 
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它如何巧妙地平衡了“虔信”(Bhakti)与“知性理解”(Jnana)的需求。对于那些习惯于理性思考的读者来说,光有神性的颂歌可能显得过于感性,而这本书的注释部分,恰恰提供了坚实的哲学框架来支撑起虔信的必要性。它通过对不同瑜伽路径的对比和分析,并没有强行推销某一种唯一的解脱之道,而是尊重了个体心性的差异。比如,对于一个天生倾向于行动、无法静坐冥想的人,注释便会着重强调“行动的瑜伽”的重要性,指出奉献精神如何将世俗的劳作升华为神圣的祭祀。这种包容性和实用性,使得这本书能够跨越文化和信仰的藩篱。我曾向一位完全不接触东方哲学的朋友推荐过,他反馈说,虽然对背景知识不甚了解,但书中关于如何面对“无常”和“痛苦”的论述,让他感到了极大的安慰,他形容那是一种“被接纳”的感觉。这种能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产生共鸣的能力,绝对是此书非凡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从一个细节就能看出出版方的用心:注释的字体和正文的字体有着微妙但有效的区隔,使得在主文本和解释文本之间切换时,眼睛能非常自然地找到焦点,阅读体验极其流畅,完全没有那种“硬啃”文本的疲劳感。对于一本涉及如此复杂宇宙观和伦理学的著作而言,这种阅读体验的优化是至关重要的,它间接提升了读者对文本内容吸收的效率。我甚至发现,我不再是仅仅在“阅读”它,而是在与它进行一场持续的、多层次的“对话”。每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心境的变化,而对同一段注释产生全新的理解。例如,年轻时我可能更关注关于战斗和胜利的描述,而现在(人到中年),我开始更关注那些关于接受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如何以“观照者”的身份存在于世间的段落。这本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永恒性,而注释本则提供了一个现代人进入这永恒殿堂的稳固阶梯。
评分这本《薄伽梵歌(注释本)》简直是我精神旅途中的一座灯塔。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注释部分处理得极为精妙,既没有过度解读,也没有敷衍带过,而是恰到好处地引导读者去体会克里希那与阿尔朱那之间那场宏大对话的内在张力。我特别欣赏注释者对“法”(Dharma)的阐释,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宗教概念,而是被还原为一种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是那个站在战场前迷茫的战士,每当我感到生活的十字路口无所适从时,翻开书中的某一页,总能从中找到清晰的指引。它不只是讲述古代的宗教故事,它是在拷问现代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正直。尤其是一些关于业力(Karma)和无私奉献(Nishkama Karma)的章节,被注释者用现代心理学的视角进行了解构,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让我对日常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极为用心,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在众多佛经或哲学类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体验。
评分老实说,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有些畏惧,毕竟“注释本”往往意味着晦涩难懂和冗长的说教。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场由几位智者在旁低声耳语的深度研讨会,而不是生硬的教科书。注释的密度控制得恰到好处,它总是在你即将因为陌生的梵文术语或复杂的宇宙论而止步不前时,适时地伸出援手,用清晰、有逻辑的语言帮你搭起通往深层理解的桥梁。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三德”(Gunas)——萨特瓦(Sattva)、拉贾斯(Rajas)和塔马斯(Tamas)——的解析,这部分内容彻底改变了我看待自己情绪波动的方式。以前我觉得自己的焦躁、懒散都是性格缺陷,读了之后才明白,那不过是能量在不同德性之间的自然转换,关键在于如何有意识地倾向于萨特瓦。这种洞察力是实实在在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它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直接作用于自我管理的工具。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读重在故事与哲理的概貌,二刷三刷则是在注释的指引下,真正触碰到文本核心的脉搏。
评分我通常阅读哲学书籍会备上笔记本,随时记录那些闪光的金句,但阅读这本《薄伽梵歌(注释本)》时,我发现自己更多的是停下来,进行长时间的沉思。注释的语言风格非常内敛和克制,它从不居高临下地评判读者的现有认知,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你面前铺开一张地图,标出关键的参照点,然后温和地邀请你自己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最让我震撼的是对“真我”(Atman)与“梵”(Brahman)关系的论述,注释者通过大量的类比——比如天空中的泡沫与海洋,或者镜子中的倒影与本体——帮助我逐步剥离掉我对“自我”的执着认知。这种剥离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它要求读者放弃很多习以为常的身份标签,但注释的引导让这个过程变得有条不紊,不至于让人在空虚感中迷失。读完某一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错觉,仿佛眼前原本笼罩的迷雾散去,虽然路途依然漫长,但方向已经确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