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时期众生黑暗中的明灯,苦海中的舟航,往生成佛的路标
★当今佛门大德,皆普劝学佛之人,当读《印光法师文钞》,并依之修行
《印光法师文钞》是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书信、论、记、疏跋、法语以及杂著等文字的汇编。自1912年印光法师于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潜修,高鹤年居士将其四篇文稿刊登于《佛学丛报》后,龙天推出,应世弘法。先有徐蔚如等民国大居士,后又有德森法师、罗鸿涛等,欲报印光法师法乳之恩,故集成增广、续编、三编,计文钞十卷,共一百余万字,是近代以来流通量较大、流通面较广的佛教著作之一。
大师之《文钞》是末法时期众生黑暗中的明灯,苦海中的舟航,往生成佛的路标。今人学佛,如不依《文钞》之教诲,实无入手之处,成就之时。故当今佛门大德,皆普劝学佛之人,当读《印光法师文钞》,并依之修行。
本书共分四册,收录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四卷、《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二卷、《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四卷以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一卷,以现今苏州灵岩山寺流通之《印光法师文钞全集》(增广、续编、三编、三编补)为底本进行点校、排版。
印光法师(1861年~1940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大师圆寂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深远的人物之一。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戊戌年稿。教行理三,唯约教论。今以教理约教,行果约机,谓依教理以起行,行满方克证果也。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
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著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但未广显传述,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尤简易于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可以见其梗概矣。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著书传扬。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使学者于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证涅槃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至莲池大师参笑岩大悟之后,则置彼而取此。以净业若成,禅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自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若不如是,则众生不能得度矣。自兹厥后,佛法渐衰。加以国家多故,则fa轮几乎停转。虽有知识,各攻其业。以力不暇及,置此道于不问。有谈及此事,闻者若将浼焉。幸有一、二大心缁白,刊刻流布,令祖教不灭,使来哲得闻,实莫大之幸也。
书评二: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四册看完,不是因为内容枯燥,而是每一页都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我尤其欣赏的是它那种不加矫饰的真诚。翻开这些文钞,能明显感受到印祖大师那种“老人家”对众生那种深沉的悲悯和急切的期盼。不同于某些流派的着重于哲理思辨,这套文钞是彻彻底底的“实践指南”。它不像一本理论教科书,更像一本“急救箱”,里面装满了针对不同修行阶段、不同疑难杂症的对症下药的方子。例如,书中对“信愿行”三资粮的论述,那种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又充满力量的论证,彻底打消了我过去对“念佛法门是否太简单”的疑虑。它用最朴素的结构,构建起了最坚固的信仰大厦。每一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精神大扫除”,那些积攒已久的烦恼和执着,都被那股刚正不阿的力量涤荡掉了不少。对于希望真正将佛法融入生命,而不是停留在书架上的同修来说,这套书是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书评一: 这套书真是让人醍醐灌顶,尤其是对于初涉佛门,对“心”的探索还停留在懵懂阶段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盏指路明灯。它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佛学术语堆砌,而是像一位慈悲的长者,娓娓道来,把那些看似玄妙的道理,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和例子阐述得清清楚楚。我记得有一篇讲“随缘不变”的开示,当时我正为一些工作上的变动感到焦虑不安,读完之后,心境豁然开朗。它教会我,真正的安宁不是外界的完美无缺,而是内心对万物变幻的泰然处之。那些关于日常生活中的持戒、念佛的细节,更是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地改变着我的行为模式。说实话,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待一些人情世故的态度都变得宽容了许多,不再轻易被外界的纷扰所牵动。它提供了一种内观的工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起心动念,这对现代人寻求心灵平静来说,价值无可估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说了多少新的理论,而在于它如何将古老的智慧,精准地锚定在当下的困境之中。
评分书评五: 从一个纯粹的文化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套文钞也是研究近代佛教史和思想史的珍贵材料。它记录了晚清民国时期,在社会剧变背景下,一位大德如何肩负起重振宗风的使命。文中的许多书信往来,不仅是佛法开示,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和士大夫阶层精神困境的侧写。这些书信的语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信、愿、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被反复强调。对于不以修行目的而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读者,这套书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展现了“老实教法”如何应对知识分子的质疑和世俗的诱惑。其文字的古雅与逻辑的严谨并存,使得它具备了超越宗教范畴的文学和思想价值。它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充满智慧的辩驳和温柔的规劝,让读者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的审视和提升。
评分书评四: 这套文钞的编辑和装帧,也体现了对经典的敬意。四册的厚度,让人感受到这是一项庞大而严肃的事业。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净土法门”的探讨,它不仅仅是教人念佛,更是对整个佛教修行体系的一个“总纲领”式的梳理。与其他佛学书籍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针对性”和“确定性”。在当代这个信息爆炸、观点纷纭的时代,许多法门让人无所适从,而印光大师的开示却提供了一个清晰、坚定、易于把握的航标。他没有鼓吹“渐修”的艰辛,而是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核心,为疲惫的现代人指明了一条“带业往生”的捷径,这份慈悲的“实用主义”精神,令人感动万分。我发现,每当我对自己的修行产生动摇时,翻开其中任意一卷,总能从大师坚定的语气中重新汲取力量,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鼓励和鞭策,让人不敢懈怠。
评分书评三: 坦白讲,最初是被净空法师等大德的推荐而请的这套书,本以为会是一堆清规戒律的集合,读起来会比较沉闷。然而,实际体验却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接地气”。这套文钞的妙处在于它对“妄念”的精准捕捉和无情揭示。大师的文字,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开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自以为是的“修行”和“觉悟”。比如,书中多次提到,很多人把学佛变成了一种“知识竞赛”或者“形象工程”,而真正下功夫的“老实念佛”却被忽略了。这让我对自己过去那种“读了很多书但心里依然烦躁不安”的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收敛”。收敛对外在评判的渴望,收敛对“高深境界”的妄想,转而专注于眼前这一句佛号的绵密。这套书的行文风格,虽然古朴,但其蕴含的对人性的洞察力,丝毫不逊色于任何现代心理学著作,更兼具了超越世俗的导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