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佛法要论
:148.00元
作者:冯达阉 著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5月
ISBN:9787801237675
字数:900000
页码:9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目录:
上卷
序
佛学起源
节 发端
第二节 业感
第三节 实习
第四节 降魔
第五节 成道
第六节 垂教
佛教源流
弁言
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佛法要论
弁言
世*篇
三界篇
世法篇
小乘篇
大乘篇
净土篇
佛教真面目
序
绪言
章 教源
节 佛身
第二节 教法
第三节 小乘发展期
第四节 大乘发展期
第五节 密乘发展期
第二章 传译
节 幼稚时代
第二节 发达时代
第三节 极盛时代
第四节 复兴时代
第三章 研究
节 法相宗
第二节 三论宗
第三节 天台宗
第四节 华严宗
第五节 余六宗
第四章 修证
节 禅宗
第二节 真言宗
第三节 净土宗
第五章 解题
节 四种缘起
第二节 众生问题
第三节 世*问题
新时代的佛法
……
下卷新时代的佛法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冯达庵大阿阇黎的《佛学起源》《佛教源流》《佛法要论》等著作。
佛之行,积极救世;随缘设教,不离正宗。钝根众生,弗喻厥旨,辄流消极;开明之世,渐成国*赘疣;长此不思奋勉,恐难立足。大心之士,早已提撕、儆惕于其间矣。然如何前进,方适于时代性?眼光浅近者,宁得其宜?则佛教之积极发扬,不可不赖智识界分子之兴起。一部大藏,权实杂陈,各标对机之说为,真面目安在?意识所不能辨。苟无指针,学人或滞于一偏,或废于半途,佛教精神神奚由弥纶世*?精研本著,自然如醉初醒,如梦方觉!
这本《禅宗心法》真是让人茅塞顿开,我以前总觉得禅宗的那些话语玄之又玄,可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它其实是一种非常生活化、非常贴近人心的智慧。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直接去阐述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日常的场景和对话,把禅的精髓一点点地渗透出来。比如,书中关于“当下”的描述,简直是把我拉回了此时此刻,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有多少时间是在为过去懊悔或为未来担忧中虚度的。最让我触动的是关于“放下”的部分,不是简单的丢弃,而是一种对执着的深刻理解和自然而然的松手。我特别喜欢作者引用的一些公案,它们不像教科书里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生机和幽默感,让人在会心一笑中领悟到真谛。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文字的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让人感到放松,仿佛真的进入了一个宁静的禅室。对于那些渴望在纷扰世界中寻找内心平静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明灯,它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亲身体验和发现。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内心探索感兴趣的朋友,它带来的启发是持久而深刻的。
评分关于“净土法门导读”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极大地修正了我过去对往生法门的片面认知。我一直以为净土法门是给那些“根机不佳”的人准备的,偏重于信愿和佛力,而缺乏禅宗那种深度的内观。然而,这本书却以非常精妙的笔法,揭示了信愿背后的深刻哲学基础,以及“持名念佛”如何成为一种高度集中的“正念”训练。作者清晰地梳理了从魏晋到唐宋净土宗思想的演变,特别是强调了天台宗和贤首宗对净土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使得整个体系显得宏大而圆融。最让我信服的是,书中论证了“一心不乱”并非指杂念完全消失,而是在万念纷飞中,始终有一个明确而坚定的归宿——佛号。这种对心念掌控的描述,充满了禅机的力量。这本书的语言平实有力,逻辑清晰,对于想要建立稳固净土信仰体系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安慰,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实依靠。它让我明白,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佛法,最终都指向心的安稳与清净。
评分我必须得说,《金刚经精讲》这本书,读起来完全没有以往读佛经的沉重感,反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轻盈。作者的讲解风格极其洒脱,他没有过多地纠缠于繁复的词句解释,而是抓住了《金刚经》“破相”的核心精神,用非常现代、甚至带有一点反讽意味的语言来解读那些看似矛盾的经文。比如,当讲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时,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引导读者去观察自己此刻对“书本内容”的执着,这种即时性的对照,让人感到震撼。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意思,它不是线性的讲解,更像是一场与经文的对话,时而犀利,时而慈悲。每一次重读,我都会有新的领悟,因为它强迫你不断地去审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它教会我的最重要一点是,真正的佛法不在于记住多少道理,而在于能否在面对具体情境时,保持那种清明和不染着的状态。如果你觉得传统经文解读过于晦涩,这本书绝对能让你感受到《金刚经》那股穿透一切的锐利智慧。
评分最近读完的这套《唯识学概论》,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我之前对佛教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总是停留在表面,什么“万法唯识”听起来像绕口令,但这本书的作者用了一种非常严谨又易于理解的结构,把复杂的唯识理论拆解开来,像搭积木一样让你明白每一步逻辑是如何构建起来的。特别是在解释“八识”的部分,作者非常巧妙地将抽象的心理活动与我们日常的感知经验联系起来,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眼识”、“意识”乃至“阿赖耶识”是如何共同运作、构建我们整个经验世界的。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引经据典又不失现代思维的清晰度,读起来很有力量感,仿佛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思辨,但目的却是为了指向最终的心灵解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观点时的客观态度,他展示了唯识学内部的演变和争论,这使得整本书的层次感非常丰富,避免了陷入单一教条的僵化。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大乘佛教核心思想体系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入门或进阶之作。
评分这本关于“菩萨行愿”的论著,我简直爱不释手。它没有着重于宏大的教义,而是将焦点完全放在了“慈悲”和“利他”的具体实践上。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人情味,他没有把菩萨描绘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像一个走在崎岖人生路上的同行者,用他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来阐释如何将大悲愿力融入到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去。书中收录了许多历史上传奇的修行者事迹,但重点不在于赞美他们的功德,而在于分析他们在面对巨大困难和诱惑时,是如何坚守最初的发心,如何巧妙地运用智慧去化解矛盾。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法供养”和“财供养”的辩证分析,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供养,是利益众生这件事本身,而不是物质形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帮助他人”这件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再是一种负担或义务,而是一种内在的生命需求和喜悦的源泉。这本书读起来温暖而充实,是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绝佳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