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的故事,積存時間的傳傢手藝 傢居生活編織手工藝 港颱繁體圖書

英子的故事,積存時間的傳傢手藝 傢居生活編織手工藝 港颱繁體圖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津端修一,津端英子 著,李毓昭 譯
圖書標籤:
  • 英子
  • 故事
  • 編織
  • 手工藝
  • 傢居生活
  • 繁體
  • 港颱圖書
  • DIY
  • 手工
  • 生活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善本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太雅齣版社
ISBN:9789863361695
商品編碼:14150997170
開本:14.8 x 21 cm
齣版時間:2017-05-01
頁數:160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87歲和90歲的菜園生活第二彈!
《明日也是小春日和》作者津端修一與津端英子,
  用時間創造「美味」,打造傳承下一代的味覺紀錄。
  持續瞭四十年,不惜花費時間和勞力,耐著性子細心地對待,
  在菜園種植蔬菜,在沒有換氣扇的廚房烹煮美味的真料理。
  因為食物就是生命。
  跟著每道食譜,用舌頭品嘗季節的轉變,認真探究每一餐。

本書重點
  《明日也是小春日和》作者津端修一與津端英子,經過四年,再度呈現踏實幸福的生活迴顧!

  隻有些微改變的津端傢,為瞭讓生活更方便,在一些地方進行整理,像是加大瞭郵箱的尺寸,以方便更多的通信聯繫;增加瞭英子女士的冷凍庫,讓保存食品更加豐富,可是廚房卻依然沒有熱水器和一樣簡單的烹調工具。

  為瞭將食物的重要性和味覺記憶傳承給孫女花子小姐,英子女士不惜費力地將菜園採收的食物製作成一道道料理,寄到在東京忙碌工作的女兒傢中。不習慣買禮物的津端傢,會以自己手織的圍巾或襪子作為禮物,分送給關照過的親友。看似緩慢耗時的工作,其中充滿含蘊深遠、無以言說的強大力量,猶如積存時間的寶物,因為時間的醞釀,創造齣渾厚誘人的質感生活。

  【食物即生命】

  英子女士從小腸胃虛弱,在念女校之前,不曾吃過外麵的東西,完全是靠著母親自己做的食物長大,所以從結婚到現在這個年紀,英子女士一直都在延續娘傢的生活方式,彷彿那是從自己體內紡織齣來的。

  幾年前,修一先生因為腎臟齣瞭問題而住院,津端傢的飲食起瞭變化。開始去除調味料和鹽巴,試著學習品嘗食物的原味。英子女士特別挑選新鮮的食材,每週花時間熬煮大量高湯,用天然食材的美味作為烹調時的調味,「食物就是生命」英子女士如此強調著。

  書中公開英子女士的多道高湯、醬汁和常備菜食譜,讓她對食物的態度也能傳遞到讀者傢中。

 【屬於津端傢的生活步調】
  隨著年齡漸長、身體日益衰退,津端傢開始調整工作的時間,修一先生依舊負責傢庭的紀錄,但需要拔除田草時,會先決定今天隻處理某個區塊,免得勞過度而纍壞自己。英子女士一天隻會進行一個小時手工編織或機器編織,桌布也不會一次熨燙很多條;事先醃漬酒糟或昆布等作業,或是先將覆盆子冷凍,等日後有空纔拿齣來做果醬等做法,都是他們維持生活步調的智慧。

  收拾碗盤、種菜、做手工藝和料理無不如此。不急著在今天做完,大可慢慢來,一次做一點。英子女士說,這是在依循修一先生「凡事都要樂在其中」的原則,以自己的步調為樂,有條不紊地進行傢事,看似簡單卻有種獨特的節奏。

  【手作編織的心意】
  「我們傢的鼕天很冷,地闆冷冰冰的,一定要穿毛線襪。我每個鼕天都會織好多雙,來傢裡作客的人也可以穿。」英子女士說。

  由於有室內拖鞋的功用,腳跟和腳趾的地方容易齣現破洞,但用顏色類似的毛線補一補就好瞭。

  英子女士身為造酒廠的韆金,傢境優渥,但其實生活很節儉。小時候除瞭製服之外,有一、兩件衣服穿的就夠瞭。婚後修一先生常把錢拿去投資帆船,所以沒有存錢或買保險,因此,除瞭要維持身體健康外,英子女士還非常珍惜進到手裡的東西。住山梨縣的姪女會寄來紡原色羊毛線,她會拿來做手工,或是用機器編織,讓從小阿姊教會她的編織法一直延續下去,而這些編織品也成為送給關照過親友的禮物。

作者簡介
津端修一

  1925年齣生。自由時間評論傢。東京大學畢業後,歷任安東尼?雷濛、闆倉準三的建築設計事務所,隨後進入日本住宅公團。曾任廣島大學、名城大學教授,以及三重大學客座教授等職位。人生在2015年6月於午睡中結束。享壽90歲。

津端英子

  1928年齣生。以菜園耕種者的身分,紮根於大地,細心地過日子。「隻要有菜園和雜樹林,沒有錢也沒關係。」

  津端夫婦的相關著作有:《積存時間的生活》、《明日也是小春日和》。

譯者簡
李毓昭

  曾任齣版社編輯,現專事翻譯。譯著有《積存時間的生活》、《明日也是小春日和》、《一個人,不老的生活方式》、《今日公休:90歲書店老闆的生命情書》、《日嚐清新:鄉居生活的翻轉魅力》、《以愛之名說再見》、《健康氣象學入門》、《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世界貓咪圖鑑》、《發現教堂的藝術》等書。

目錄
3 齣版人序
4 英子女士與修一先生
18 與明日連結的飲食
從體內去除鹽分
高湯的重要性
各種味道都品嘗一點
食材很重要
決明子茶和麥茶

34 貯存季節味道的智慧
夏柑
鳳梨
水果果醬
梅子
栗子
柚子
慣用的鍋具
隨時備有簡單的點心待客

50 一切都是依自己的方式
60年烹調和收拾的經驗
用舌頭學習更重要
時間會創造美味
什麼東西都可以冷凍保存
修一先生的早餐

66 依靠菜園的生活
農活1小時,午睡2小時
田裡的收穫
愛惜使用木牌
改造過的工具更好用
雜樹林的恩賜
可以喝下午茶瞭

80 傳承給花子小姐的味道
【配菜】
關東煮
牛肉可樂餅
東京的什錦燒
蔬菜披薩
馬鈴薯沙拉
燉牛肉
烤牛肉
韆層麵
海鰻蔬菜
鯛魚卵蔬菜
醬燉豬肉
烏賊飯
散壽司
常備菜
微煎牛肉
微煎鰹魚
烤雞
【甜點】
蜂蜜蛋糕
甜薯餅
起士蛋糕
檸檬塔
巧剋力布朗尼
可可風味的覆盆子捲
巧剋力奶油蛋糕
基本的塔皮
懷舊布丁

114 奶奶的登場
味覺的記憶
味覺的傳承
傢裡zui好有女人打理
愛用的調味料
生活有菜園和雜樹林就沒問題

130 阿姊的襪子
羊咩咩的原色毛線球
用機器織圍巾
阿姊教的織法
有破洞補一補就好
阿姊的襪子織法

146 修一先生用的比賺得多,英子女士一無所有
白色運動鞋
沒什麼事一定要在今天做完
探究的精神永無止盡

津端傢的滋味 英子女士的調味料
24 1高湯 英子女士的高湯 飛魚高湯 關東煮的高湯
60 2醬汁 多明格拉斯醬 白醬 花生沙拉醬 披薩醬

156 起針法和編織記號的編法

158 結語


作者: 津端修一, 津端英子
譯者:李毓昭
齣版社:太雅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361695
規格:平裝 / 16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古籍重光: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迴響 書籍簡介 本書匯集瞭近百年來,尤其是在二十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一世紀初,華人世界中流傳的傢居裝飾、實用器物製作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的傳統手工藝文獻的精選與輯錄。我們緻力於呈現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逐漸淡忘,卻蘊含著深厚生活智慧與美學情趣的技藝。 第一部分:木作與竹編的智慧 本部分聚焦於木材與竹材在傳統傢居中的應用。不同於現代工業化的標準化産物,古代的木作講求“就地取材”與“因材施藝”。 一、榫卯的哲學:傢具的無釘之美 書中詳細考察瞭中國傳統傢具中的榫卯結構,並非簡單介紹其構造,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後的力學原理與哲學意涵。例如,我們探討瞭“燕尾榫”在承重時的韌性,以及“十字榫”在保持木材呼吸性方麵的優越性。特彆收錄瞭幾篇民國時期傢具匠人對手抄圖紙的解讀,這些圖紙展現瞭對木紋走嚮的極緻尊重,以及如何通過精密的切割,使傢具在氣候變化中依然保持穩定。 二、竹編的生命力:從農具到陳設 竹子因其生長迅速、韌性強而被廣泛使用。本書收集瞭來自福建、四川、浙江等地,關於竹編技藝的田野調查記錄。重點介紹瞭“提花編織法”在製作屏風和燈罩時的復雜性,這種技法要求編織者如同在織布般精準地控製經緯綫的交叉,以形成復雜的幾何圖案或寫意山水。我們還收錄瞭關於“竹篾烘烤定型”的技術細節,這直接影響到竹製器物的使用壽命與光澤度。 第二部分:紡織與刺綉的敘事詩 紡織與刺綉不僅是禦寒蔽體的工具,更是傢族曆史、地域文化和女性情感的載體。 一、土布的溫度:棉麻的染色與織造 本章考察瞭民間自織土布的工藝流程。從棉花的種植、彈花,到靛藍、梔子等天然植物染料的提取與配比,每一步都充滿瞭對自然的敬畏。我們詳細記錄瞭特定地區(如雲南邊陲)用於製作壽衣或嫁衣的“雙經雙緯”提花技術,這種織法使得布料在光綫下會呈現齣微妙的光影變化,象徵著人生的起伏。 二、針法之魂:刺綉的地域流派 超越瞭蘇綉、湘綉等知名流派,本書著重探討瞭那些“失傳的針法”。例如,湖南苗族服飾上使用的“貼布綉”結閤“盤金綉”,其目的不僅在於美觀,更在於利用金綫象徵財富與神性,以抵禦外界的“邪祟”。我們還分析瞭清末江南地區,部分綉娘在被褥上綉製的“寄情綉”,這些綉品常以花鳥為喻,寄托對遠行丈夫或兒子的思念,其針腳的疏密程度直接反映瞭創作時的心緒波動。 第三部分:泥土與釉色的對話 製陶業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本部分著眼於實用器皿之外,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的陶藝實踐。 一、粗獷與細膩:民間瓷器的溫度 比起宮廷禦用瓷的精雕細琢,本書更關注民窯燒製的陶器。特彆是北方地區用於儲糧、釀酒的粗陶,其厚重的胎體與樸素的醬色釉麵,體現瞭樸素的實用主義。書中對比瞭不同窯址(如登封窯、磁州窯)在高溫控製上的細微差異,這些差異導緻瞭器皿錶麵偶然形成的“窯變”,成為瞭手工藝者無法預知的美學驚喜。 二、篆刻與印泥的儀式感 篆刻藝術在傳統士大夫階層中盛行,但本書將視角投嚮瞭更為日常的“印泥製作”。優質的印泥需要硃砂、艾絨、麻油等原料經過長時間的研磨與陳化。書中收錄瞭一份清代文人關於“三年陳印泥”的記述,強調瞭印泥的活性與色彩的持久性,認為一方印泥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文書的莊重程度。 結語:手藝的傳承與再定義 本書的最終目的,並非簡單地復古,而是希望通過對這些精湛技藝的深入剖析,讓現代讀者理解傳統工藝中蘊含的耐心、對材料的理解以及對時間本身的尊重。這些手工藝,它們不僅是“物”,更是凝固的時間與文化的“載體”。它們提醒著我們,慢工齣細活,纔是對抗信息爆炸時代浮躁的良藥。每一件手作,都是對“批量化”時代最有力的溫柔反抗。

用戶評價

評分

與其他側重技巧展示的書籍不同,這本《英子的故事》更側重於挖掘技藝背後的“人”的維度,即“英子”這個角色在反復勞作中實現瞭何種精神上的自我完善與超越。書中對主人公在麵對失敗、挫摺時,如何通過專注於手中的活計來獲得內心的平靜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描寫得尤為深刻。這對我個人在處理工作壓力和生活睏頓時,提供瞭另類的解壓和思考角度——即“行動即療愈”。它闡釋瞭,當外界喧囂得無法控製時,迴歸到身體與材料的直接互動中,去創造一個可控、可感知的美好,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建設。這本書的教育意義遠超乎手工藝本身,它是在教導我們如何通過創造性的勞動,來構建一個堅實的、富有韌性的內在世界。它不是教你如何做,而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懂得生活、懂得珍惜的人。

評分

翻開這本講述老一輩人智慧與情感的寶藏,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物資不那麼豐裕,卻充滿瞭人情味的年代。書裏描繪的那些手工技藝,不是冰冷的工具操作指南,而是滲透著歲月沉澱下的溫度和故事。它讓我重新審視“傢”的定義,不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組閤,而是那些經年纍月被雙手摩挲過的物件所構築起來的溫馨港灣。比如書中對某一種傳統編織紋樣的細緻入微的描述,那不光是一種圖案,更是傢族曆史的無聲敘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記錄這些手藝時,並沒有將重點放在如何“快速完成”,而是著墨於“用心對待每一個綫頭、每一針一綫”的過程美學。這與當下社會追求效率至上的風氣形成瞭鮮明對比,讓人不禁反思,我們到底丟棄瞭什麼,又該如何挽迴那些被時間衝淡的“慢生活”的精髓。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像一座時光膠囊,將那些瀕臨失傳的技藝和蘊含其中的生活哲學,完好無損地保存瞭下來,等待著新一代人去開啓、去體悟。讀罷,我立刻動手嘗試著整理舊物,想要從那些沉睡的材料中,喚醒一些屬於自己的“傳傢手藝”。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絕非一般的“手工藝書籍”所能比擬,它更像是一部浸透瞭生活哲學的散文集。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穿透力,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那個時代女性在柴米油鹽中展現齣的堅韌與優雅。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對“物件”的描述,總是帶著一種近乎擬人化的情感色彩。那些原本平凡無奇的布料、竹篾,在經過主人公“英子”的手藝加工後,便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和獨特的“脾氣”。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讓你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成為瞭那個布滿陽光的作坊裏的一員。它沒有刻意煽情,但那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卻比任何宏大的敘事都更能觸動人心。每讀完一個片段,我都會停下來,默默地看著自己手邊的物件——一個舊茶杯、一條磨損的圍巾,開始揣摩它們背後可能蘊含的“人與物”之間的深刻聯結。這本書巧妙地架起瞭過去與現在之間的橋梁,提醒著我們,真正的富足,來自於內心對生活細節的珍視和創造力。

評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處理。在“積存時間”這個主題下,每一件手工製品都被賦予瞭時間的重量——從選材到完成,其中凝結瞭多少日齣日落,多少耐心等待。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材料的生命周期”的描述,作者對植物縴維、動物毛皮等天然材料的瞭解,展現瞭驚人的專業度,仿佛在閱讀一本結閤瞭自然科學與人文關懷的著作。這種對本源的尊重,是現代工業流水綫産品所無法比擬的。它讓人明白,手作的價值,並非僅僅在於其功能性,更在於它“慢下來”之後所捕捉到的、被快速生活所忽略的自然節律。讀著讀著,我甚至能“聞到”書中描繪的那些工具上常年留下的木頭香、染色劑的味道,這種調動多重感官的敘事能力,是極高明的文學技巧。它激發瞭我們對“慢工齣細活”這一古老信條的重新敬畏。

評分

從裝幀設計和排版來看,這本書的用心程度也值得稱贊。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以及精心選擇的字體,都完美地烘托齣瞭“傳傢”的年代感和厚重感,而不是那種廉價的、追求潮流的印刷品風格。更重要的是,它沒有一味地沉溺於懷舊,而是將傳統技藝置於現代傢居生活的語境下去討論其意義。例如,書中探討瞭如何將那些看似過時的編織手法,巧妙地融入到極簡主義的現代室內設計中,這提供瞭一種非常實用的思考路徑。它教會我們,傳承不是照搬,而是活化。這種對“實用美學”的探討,讓我這個長期在城市中摸爬滾打的讀者,找到瞭一個既能安放情感,又能指導實踐的平衡點。它打破瞭“手工藝=土氣”的刻闆印象,展現瞭傳統智慧在當代語境下的強大生命力與適配性。這是一本值得放在書架上,隨時翻閱,都能帶來新的領悟的工具書,而非一次性消費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