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嚴肅的科學精神+活潑的研究方式+簡白的幽默感+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知識
 =一個更聰明的世界
 抗擊謠言、科學思考、理性生活
 讓科學不再遙遠、深奧、冷漠、晦澀
 柴靜、陳曉卿、羅振宇、魏坤琳、羅雲波
 傾情推薦
 果殼、微博、豆瓣上超火的科學名人、科研專傢放下架子娓娓道來,讓你看到平時嚴肅的科學傢的另一麵
      內容簡介
        “謠言粉碎機”係列包含以下三冊:     
 《餐桌上的明白人》     
 《危言齣沒,身體請注意》     
 《謠一謠,你就真懂瞭》     
 針對廣為流傳的食物、健康、奇聞各嚮謠言,通過專業知識和科學精神逐個擊破,果殼“謠言粉碎機”主題站三年來的精華積纍集結成書。     
 在一個“泥沙俱下”的時代,人人都需要一颱“謠言粉碎機”!     
 《餐桌上的明白人》專門擊破有關食物的各類謠言:     
 一次性紙杯的第一杯水,該不該喝?     
 長時間嚼口香糖有害嗎?     
 吃瞭1個烤雞腿,等於抽瞭60根煙?     
 無籽水果是用避孕藥種齣來的嗎?     
 嬰幼兒喂養誤區:你的寶貝需要補鈣嗎?     
 牛奶與香蕉同食會拉肚子嗎?     
 《危言齣沒,身體請注意》專門擊破有關健康的各類謠言:     
 造假翡翠=放射+劇毒?     
 蚊子有偏愛的血型嗎?     
 睡得越多,死得越快嗎?     
 鞦褲能讓人失去抗寒能力?     
 獻血有害健康嗎?     
 長腿妹更容易患癌癥嗎?     
 《謠一謠,你就真懂瞭》專門擊破奇聞怪談的各類謠言:     
 血型能決定性格?     
 美國人真的登上過月球嗎?     
 偷腎?沒那麼容易!     
 流沙能吞沒活人嗎?     
 左利手更聰明嗎?     
 用公共Wi-Fi上網會危害銀行賬戶安全嗎?     
 麵對眾說紛紜,     
 誰來調查真相?     
 你能一眼洞穿謠言嗎?     
 愛科學,不愛流言。     
 愛考證,不愛迷信。     
 愛證據,不愛權威。     
 謠言粉碎機——     
 捍衛真相與細節,一切謠言將在這裏被終結,     
 樹立理性思考的生活方式,讓輕信與盲從止於科學!           
作者簡介
     果殼guokr.com,國內首傢泛科技垂直網站,一個開放、多元的泛科技社區,秉持“科技有意思”的理念,緻力於提供負責任、有智趣的泛科技主題內容,對身邊的生活進行有意思的科技解讀,並喚起大眾對科技的興趣,讓科技成為公眾生活的一部分。科技將為你打開認識世界的另一扇窗。           
精彩書評
        ★狹隘的來源往往是無知,啓濛的意義就如康德所說“敢於知道”。      
 ——記者柴靜
  ★今天人們對科學的態度不僅僅是崇敬。流言造成瞭對科學的不信任,不信任又進一步為謠言的滋生、傳播、泛濫提供瞭更廣闊的社會土壤。當許多人被林林總總的謠言所惑而不知所措時,果殼一群科學青年齣色地承擔起瞭闢謠的責任。本書展現瞭他們如何遏製科學謠言造成的災害性破壞,重塑瞭科學和人類這一對夥伴的和諧關係。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雲波   ★在網絡發達和信息爆炸的今天,通過微博等平颱,每個人都變成一個媒體,擁有自我的信息傳播方式和影響力,明辨事實和謠言也越來越重要。我們努力接近人生的真相,也努力破除科學的謠言,與果殼的青年們一起同行,讓信息更真實,生活更純粹。      
 ——演員姚晨
  ★“謠言粉碎機”係列中《餐桌上的明白人》在我看來是最有實用價值的,有關食物的“民間說法”最讓人眼花繚亂、真假難辨,希望這本書能讓大傢科學地看待食物,也期望大傢看完這套書以後逆嚮工程地思考一下:這些謠言産生的原因何在?      
 ——北京大學心理係副教授魏坤琳   ★科普的一個最大的訴求就是反謠言,麵對現在網絡上層齣不窮的謠言,科技工作者應該挺身而齣。      
 ——果殼網CEO姬十三   ★在一個“輿論比討論有煽動力、謠言比事實有吸引力、歪理比真理有生命力”的新力學時代,果殼這群嫉謠如仇的科學人,簡直是美學意義的存在,我願他們的堅持走嚮社會學意義的成功。      
 ——紀錄片製作人陳曉卿
  ★謠言飛來飛去飛得快,要把它們捉齣來倒也不難,“不輕信”是理性的要義,而真知都經得起質疑。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       目錄
        《餐桌上的明白人》目錄     
第一章 “危險”食物有真相     
吃一隻烤雞腿,等於抽瞭60支煙?     
吃牛蛙會感染寄生蟲嗎?     
魚浮靈,不是緻癌催化劑      
吃魚,要擔心汞汙染嗎?     
一次性紙杯的第一杯水,該不該喝?      
解析牛奶緻癌說:酪蛋白的謎團      
長時間嚼口香糖有害嗎?      
薯條緻癌嗎?      
一次醉酒相當於輕度肝炎嗎?      
長期喝豆漿會得乳腺癌?      
男人不能喝豆漿嗎?      
鬍蘿蔔吃多瞭會維生素A中毒嗎?      
西紅柿籽發芽:賣個“胎萌”而已,沒那麼可怕!     
洗豆子齣現瞭泡沫?彆害怕!      
吃一口魷魚相當於吃四十口肥肉?      
可樂+曼妥思,同食撐死人?      
第二章 健康“真言”快終結     
喝奶不如去吃菜,牛奶越喝越缺鈣?     
蜂蜜能預防齲齒?     
“發物”會影響傷口愈閤嗎?     
炸雞豐胸,男女皆宜?     
盤點有關食品營養與安全的誤區     
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嗎?     
檸檬是治療癌癥的良藥嗎?     
量子共振信息水,到底有多不靠譜?     
用顔色判斷雞蛋營養?不靠譜!     
以形補形?太牽強瞭!     
嬰幼兒喂養誤區:你的寶貝需要補鈣嗎?     
高鈣奶更補鈣嗎?     
豬肝明目?悠著點!      
重口味的逆襲?吃鹽越多越健康?     
牛奶與香蕉同食會拉肚子嗎?     
空腹吃香蕉,會齣問題嗎?      
第三章 飲食竅門打不開     
辨彆毒蘑菇,民間傳說不可信      
用蒜子檢測地溝油靠譜嗎?      
“5秒規則”靠譜嗎?      
水果,早上吃纔好嗎?      
生食更健康?      
鬍蘿蔔一定要用很多油來炒嗎?      
還在“以貌取人”分辨轉基因?太不科學瞭!      
越吃越瘦的食物真的存在嗎?      
傢用臭氧機能去除肉中的激素和添加劑嗎?      
雪碧真的能解酒嗎?      
斑點脫落就是假鵪鶉蛋嗎?      
第四章 輕鬆看待工業化     
麥當勞虐雞門:斷喙是虐雞嗎?     
“假雞蛋”真是假的嗎?     
“麻醉魚”是怎麼迴事?     
茶葉中檢齣農藥能說明什麼?     
浸齣油不安全嗎?     
無籽水果是用避孕藥種齣來的嗎?     
一支雪糕加入19種添加劑,有必要嗎?     
掉色的食物一定是染色的嗎?     
農村自養豬肉:營養不高,安全隱患不低     
野味vs養殖:口感、營養、安全大比拼     
甜玉米是轉基因玉米嗎?     
不能留種的作物都是轉基因的嗎?     
如何看待黑龍江大豆協會對於轉基因大豆的指責?     
“轉基因作物裏發現未知微生物”是怎麼迴事?         
精彩書摘
        吃一隻烤雞腿,等於抽瞭60支煙?     
 ZC     
 流言:     
 “經過三年的研究,世界衛生組織日前評選並公布瞭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垃圾食品中就有燒烤食品。燒烤食品的危害主要有三:一是肉的營養素被破壞,蛋白質變性;二是燒烤産生“苯並芘”高緻癌物,可蓄積在體內;三是吃一隻烤雞腿就相當於抽60支煙!”     
 真相     
 一隻烤雞腿的毒性居然等於60支香煙?結論居然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齣來的,這讓喜歡吃燒烤類食品的人情何以堪啊!烤雞腿真有這麼“毒”嗎?     
 流言來自何方?     
 這個在中文網絡中傳播甚廣的流言,來自於一個傳播得更廣的流言——“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全球十大垃圾食品”。不管是用榖歌還是用百度搜索,隻要鍵入“十大垃圾食品”,就能找到大量的結果,“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全球十大垃圾食品”赫然在列。其內容大緻就是列齣油炸類食品、醃製類食品、罐頭食品、餅乾、飲料、燒烤類食品、果脯蜜餞類、方便食品、汽水可樂類和冷凍甜品類這十類食品,並且一一羅列這些食品的罪狀。這十類食品基本上囊括瞭現代食品工業的所有産品,給讀者的核心信息就是:煮製的食物和新鮮蔬果是健康和安全的,而以現代食品工程技術生産的食品,幾乎都是垃圾。     
 本流言就是齣自“燒烤類食品”這項中,流言列齣,其罪狀有三點:一是含大量“三苯四丙吡”,並注明這是三大緻癌物之首;二是一隻烤雞腿的毒性相當於0支香煙的毒性;三是燒烤導緻蛋白質碳化變性,加重肝髒負擔。     
 在不同的網站中,這個所謂的“十大垃圾食品”榜單在細節上往往存在著差異。比如,新華網刊載的文章“健康提示:吃一個烤雞腿等於吸煙60支”中提到,世界衛生組織指齣的是燒烤毒性等同香煙,而一隻烤雞腿的毒性等同60支香煙的說法則來自一個美國機構。     
 這則流言在中文網絡流傳瞭多年,傳播甚泛,但在所有的報道中,都隻是打著世界衛生組織的名號,沒有哪怕一傢給齣瞭信息的源頭,連世界衛生組織官方網站的相關鏈接都沒有。這一點非常可疑。     
 對此,謠言粉碎機調查員檢索瞭世界衛生組織的官方網站,完全找不到相關的報道或者文件。甚至在英文網絡中,也完全沒有這方麵的報道,雖然也有“十大垃圾食品”(Top10JunkFoods)這樣的說法,可是其中所指的基本上都是快餐食品,和中文版本完全不符。作為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消息,英文社區完全沒有相關的消息是不閤理的。     
 所以,結論是,這個“十大垃圾食品”的榜單並非齣自世界衛生組織或美國研究機構。     
 一隻烤雞腿毒性等於60支香煙不符實     
 雖然流言中的說法不是齣自世界衛生組織之類的權威機構,但這也並不直接代錶流言是鬍扯。那麼單就內容而言,這種說法是對是錯呢?     
 首先要指齣,烤雞腿和香煙裏的有害物質種類差異很大,不能互相換算。但如果硬要換算的話,就從流言中所說的苯並芘入手吧,該物質在烤雞腿和香煙裏都有。     
 所謂的三苯四丙吡,其實就是3,4–苯並芘(3,4-benzopyrene),也叫苯並(a)芘。苯並芘是一種有5個苯環的多環芳烴,有苯並(a)芘[benzo(a)pyrene]和苯並(e)芘[benzo(e)pyrence]兩種異構體,其中苯並(a)芘屬於第一類緻癌物,具有基因毒性,可以引起基因突變,已經明確瞭對人體有緻癌作用。而苯並(e)芘是第三類緻癌物,是否緻癌還屬未知。下麵所提苯並芘皆是指苯並(a)芘。     
 苯並芘廣泛存在於環境中。火力發電、垃圾焚燒、汽車、香煙和燒烤食物都是其來源,是各國重點關注的化學物質之一。燒烤類食品在製作過程中確實會被苯並芘汙染,然而,一隻烤雞腿中的苯並芘含量能比得上60支香煙嗎?     
 不同烤製工藝對食物中苯並芘含量會有很大影響,但也不是無標準可循的。國傢標準《GB2762-2005食品中汙染物限量》中,對熏烤肉製品的苯並芘限量為每韆剋5000納剋。常見的肯德基烤雞腿,一個約有100剋重(參見其官方網站上公布的食品營養成分錶),以此為例,如果你所吃的烤雞腿被苯並芘汙染得很嚴重,達到瞭國標規定的含量上限,那麼其中的苯並芘含量約有500納剋。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烤雞腿裏苯並芘含量都會這麼高。國外曾有研究,以柴火燒製(woodburning)的烤雞中苯並芘平均含量為每韆剋400納剋,用炭燒(disposablecharcoal)的話苯並芘的平均含量可高達每韆剋900納剋。如果按上述兩個數據來計算,一個烤雞腿中苯並芘含量約是40納剋(柴火燒製)或者90納剋(炭燒)。     
 那麼一支香煙中苯並芘含量有多少?     
 世界衛生組織在《歐洲空氣質量指南》第5.9章“多環芳烴”中提到,現代香煙主流煙氣(也就是吸入端的煙霧,燃燒端的稱為支流/側流煙)中含有的苯並芘大約為每支10納剋,但支流煙氣中的含量可以高達每支100納剋。國內曾有研究者檢測瞭20種主要國産品牌香煙中主流煙氣中的多環芳烴含量,其中苯並芘含量平均每支(16.6±4.6)納剋,最低7.7納剋,最高25.3納剋。     
 可見,一隻烤雞腿中的苯並芘含量,有時候是比不過一支香煙的,就算達到國標上限,也不過是約支香煙的量,遠遠達不到60支。     
 並且,這還僅僅是以苯並芘來計算,香煙中已知直接危害人體的成分有20種,包括多種多環芳烴、亞硝胺、酚類、揮發性的醛類和酮類;再考慮到香煙中各種有害成分的交互作用,烤雞腿的害處與香煙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年發布的《食品汙染物評估報告》(EvaluationofCertainFoodContaminants)中整理瞭關於多環芳烴攝入量和基因毒性、緻癌性關係的數據。其中,苯並芘可能産生毒性的平均值範圍是每天1.4~420納剋。可以看到,不論是烤雞還是吸煙,都在這個範圍之內。但是你必須瞭解單位中“每天”所代錶的意義。這個劑量範圍內的苯並芘不是一接觸就會緻癌的,而是如果長年纍月地接觸這麼多,會有一定的緻癌危險。一般人不會每天都吃烤雞,但煙民往往是每天都吸煙的。如果以一周、一個月乃至一年來計算,雞腿和香煙哪個危害更大,就不言而喻瞭。     
 結論:     
 謠言破解。盡管燒烤並不是一種健康的烹飪方法,烤雞腿中也確實含有苯並芘,但是說一個烤雞腿有相當於60支香煙的毒性,誇大其危害性,則屬於徹徹底底的造謠。另外,這個謠言使不少人輕視瞭吸煙的危害,如果你真對自己的健康那麼介意,先把煙給戒瞭吧。要美味還是健康,選擇權在你,但抽煙呼齣的二手煙,可就不隻是害你自己瞭。     
 ……         
前言/序言
        人人有颱“粉碎機”     
 徐來(果殼網主編)     
 “謠”,用《爾雅》中的解釋就是“徒歌”,隨口唱唱的,所以古人常常謠諺並稱。後來,這種“口頭文學”被用來製作預言,也就是所謂的讖謠。再後來,謠又長齣瞭各種枝蔓,收進各種上下左右前後古今的離奇故事。隨口唱唱的,變成瞭隨口說說的。謠諺成瞭謠言。     
 科技領域是謠言的重災區。這並不難理解,正如英國著名科幻作傢阿瑟?剋拉剋(ArthurClarke)所說,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都和魔法難辨差異。既然是巫魔一路,自然也就有瞭被叉上火刑架的資格,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科技這玩意兒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是想避就能避得瞭的。無論願不願意,它已經而且會繼續改變我們的生活——隻不過,科學話語的專業性、奇怪的創作衝動、復古思潮的影響、由不信任引發的陰謀論以及逐利的商業動機,隨時都可能給我們平淡無奇的科學生活使一個絆兒。     
 從這個意義上說,做科學傳播就是不停地與那些科學謠言作鬥爭:食物相剋、養生産業、食品安全、外星文化……     
 其時,正當果殼網草創。以喚起大眾對科技的興趣為主旨,以科技已經且必將繼續改變每個人的生活為信念,我們建立瞭“謠言粉碎機”這個主題站,以期能以最直接的方式,介紹公眾最渴求、最希望得到解釋的內容。     
 多年以來,中文互聯網世界的信息洪流一直都脫不瞭“泥沙俱下”的評價。如何在這個局麵下生産優質的、足以讓讀者信賴的內容,自然就成瞭果殼網及“謠言粉碎機”主題站工作的核心。     
 此前,在麵對專業領域的疑惑時,大眾媒體習慣於通過對專傢的采訪來梳理、解答專業性問題。這個做法快捷、直接,對大眾媒體來說或許是恰當的。不過,專傢的答復很有可能會受到研究領域、答復準備等條件的限製,而大眾媒體在信源選擇、內容剪裁方麵也很有可能齣現誤差,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會齣現疏漏,造成烏龍報道、瑕疵報道。“專傢變成‘磚傢’”的結果,與此類報道關係密切。     
 “謠言粉碎機”走的是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並不謀求業內資深專傢來為公眾解說專業知識。我們更傾嚮於與相關專業的學生,青年教師及技術、研究人員閤作,一方麵由他們為我們提供更為快捷、詳細的知識,另一方麵也協助青年科學作者們提高與一般公眾溝通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謠言粉碎機”通過對既有文獻的查證與解說來分析流言。這使得我們所製作的絕大部分內容,是以科學共同體的集體認知作為基礎的。我們力求每一個數據、每一個重要的觀點都來之有源,建立在科學界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共識之上。這個做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為個人的認識、判斷或者疏漏而導緻的事實偏差。     
 如前所述,泛科技謠言的來源,大概有五種情況:科學話語的專業性、奇怪的創作衝動、復古思潮的影響、由不信任引發的陰謀論以及逐利的商業動機。     
 科技話語的專業性使大眾媒體和一般讀者很難確切把握其中的微妙之處,再加上大眾媒體在製造新聞興奮點的時候,又常因為種種原因,有意無意地歪麯、掩蓋、模糊一部分事實,造成誤會。同時,由於媒體在新聞技巧上的疏漏,比如使用不當信息源,對內容給予不當解讀甚至誤報,也會使自己成為泛科技謠言的源頭。     
 奇怪的創作衝動,這裏指一種名為“釣魚”的行為。謠言的造作者故意撰寫包含僞術語、僞理論,但又符閤一些人內在期許的文章,誘使後者轉載、援引,起到嘲弄的效果。著名的《高鐵:悄悄打開的潘多拉盒子》一文即是“釣魚”的典範,在溫州動車事故之後,它甚至被誤引入公開報道。一些典型的搞笑新聞,比如美國的《洋蔥新聞》、《世界新聞周刊》的內容,也曾經被媒體、網友誤作真實信息引用。此外,一些科技媒體的愚人節“報道”也曾被信以為真,《新科學傢》就曾遭遇此種情況。     
 復古思潮的影響錶現為,人們更傾嚮於信任傳統的觀念與方法,而排斥新的或者自己不熟悉、沒有聽說過的方法。特彆是當傳統的觀念和方法對實際生活並不産生惡性影響,或者成本很低時,人們尤其傾嚮於持保守態度——各種“食物禁忌”即屬此列。     
 由不信任引發的陰謀論,最典型的案例是各種災難傳聞以及與外星人、UFO有關的流言。在此類話題麵前,很多人將官方、半官方機構視為“信息隱藏者”,將科學報道者視為其同謀。比如,在每一次自然災害發生之後,陰謀論通常都會甚囂塵上。     
 ●著名的逐利的商業動機造就泛科技謠言的案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有謠言稱,美國一傢著名日化公司的圓形老人頭像商標是魔鬼的標識。這個謠言給該公司造成瞭嚴重的負麵影響。事後的調查發現,謠言的源頭是另一傢公司的産品銷售商,而相關的訴訟一直到2007年纔終於塵埃落定。     
 泛科技謠言的成因不僅多樣,其所涉及的專業知識也麵廣量大,乍一看確實會讓人産生目迷五色的無力感。不過,利用一些恰當的資源、方法,對相關信息進行簡單檢索、分辨,一樣可以對流言的真僞略有心得,雖不中亦不遠。     
 我們曾經如此描述“謠言粉碎機”的工作流程:果殼網的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將分析流言的全過程盡可能完備地記錄下來,以至於讓一些急於瞭解“最終結論”的讀者讀起來覺得有些冗長;而在每篇文章的篇末,我們也總是盡可能列齣相關的“參考資料”。這麼做的原因隻有一個——為不瞭解科學探索過程的讀者提供一種綫索,使之逐漸熟悉自行探索的工具和方法,最終實現“人人有颱謠言粉碎機”的願景。     
 道路看起來很漫長,但幸好它就在腳下。     
 “謠言粉碎機”工作人員名錄:     
 陳旻、李飄、宮玨、耿誌濤、袁新婷、謝默超、龔迪陽、支倩、曹醒春      
				
 
				
				
					《餐桌上的明白人:謠言粉碎機係列》  揭開日常生活的迷霧,點亮理性思考的燈塔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海量的資訊包圍,其中不乏各種似是而非的觀點、捕風捉影的傳聞,甚至是刻意製造的謠言。這些信息如同餐桌上那些看似誘人卻暗藏玄機的菜肴,稍不留神,便可能誤導我們的判斷,影響我們的決策,甚至侵蝕我們的生活。我們是否常常感到睏惑,麵對眾說紛紜,難以分辨真僞?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被一些精心包裝的“常識”所濛蔽?  《餐桌上的明白人》正是這樣一本緻力於為您撥開迷霧、重塑認知的讀物。它並非一本枯燥的科普百科,也不是一本嚴肅的學術專著,而是以一種輕鬆、接地氣的方式,引導您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培養起一雙辨彆真僞的火眼金睛。本書是“謠言粉碎機係列”中的一篇,但它獨立成冊,獨立閱讀,獨立收獲。它將帶您走進廚房,走進客廳,走進社交場閤,走進那些我們最熟悉、也最容易被誤導的場景,一一審視那些潛藏在餐桌上的“明白人”們所傳播的各種信息。  誰是餐桌上的明白人?  餐桌,自古以來便是信息交流的場所。圍坐一桌,談天說地,從國傢大事到鄰裏瑣事,信息自然而然地流動。而“餐桌上的明白人”,正是這樣一群活躍在餐桌上的信息傳播者。他們或許是你的親戚長輩,或許是你的朋友同事,又或許是你偶然結識的陌生人。他們常常帶著不容置疑的自信,侃侃而談,仿佛掌握著宇宙的真理。他們所傳遞的信息,有時是道聽途說,有時是個人臆測,有時甚至是對科學事實的扭麯。他們樂於分享,認為自己是在“為大傢好”,卻可能在無意中,將錯誤的信息擴散開來,成為謠言的推手。  《餐桌上的明白人》並非要妖魔化這些群體,而是要教會我們如何審視他們所傳遞的信息。我們要學會區分,哪些是基於事實的經驗分享,哪些是未經考證的猜測;哪些是齣於善意的提醒,哪些是帶有偏見的斷言。本書將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案例,剖析“餐桌上的明白人”們的心理動機和信息傳播的模式,幫助您理解他們為何會成為謠言的載體,以及我們又為何容易被他們所影響。  破除日常生活的認知陷阱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目光聚焦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最容易被忽視的認知陷阱。從食物的營養誤區,到健康養生的偏方;從生活常識的麯解,到人際交往的謠言;從網絡上流傳的“秘籍”,到親朋好友口中的“經驗之談”,無處不在的“明白人”們,用他們認為的“道理”,編織齣一張張無形的認知網。  例如,關於“吃XX食物能治XX病”的說法,在餐桌上屢見不鮮。很多人深信不疑,將其奉為圭臬,卻可能因此延誤瞭正規的治療。本書將以科學的態度,深入淺齣地分析這些食物與疾病之間的真實關係,揭示其中存在的邏輯漏洞和統計學偏差。  又比如,關於“某種生活習慣對健康有巨大危害”的論調,也常常在社交場閤中傳播。可能僅僅是基於個彆案例的以偏概全,或是對某種物質的過度解讀。本書將帶領讀者,運用批判性思維,去探究這些說法的科學依據,識彆其中的因果謬誤和相關性混淆。  本書還將觸及一些關於人際關係、社會現象的謠言。例如,“大傢都這樣做,所以它是對的”的群體思維陷阱;“某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有不為人知的秘密”的神秘化傾嚮;“一定是有人在背後搞鬼”的陰謀論解讀等等。這些看似平常的議論,往往潛藏著對現實的簡單化處理和對復雜因素的忽略。  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餐桌上的明白人》並非要您變成一個冷冰冰的、不近人情的“杠精”,而是要您成為一個更加理性、更加清醒的思考者。本書將為您提供一套實用的思維工具,幫助您在麵對信息時,能夠做到:     質疑的勇氣: 鼓勵您不盲從,不迷信,對任何未經證實的說法都保持一份審慎的態度。    證據的意識: 引導您去尋找可靠的證據,去追問信息的來源,去評估證據的質量。    邏輯的梳理: 幫助您識彆信息中的邏輯謬誤,如以偏概全、滑坡謬誤、人身攻擊等。    概率的理解: 教您區分偶然與必然,理解概率在理解世界中的作用。    反證的思維: 鼓勵您嘗試去尋找與主流觀點相反的證據,或者思考那些“反常”的情況。    情境的考量: 提醒您信息往往具有時效性和適用性,不能脫離具體情境去套用。  本書的語言風格輕鬆幽默,避免瞭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每一章節都圍繞一個具體的“餐桌謠言”展開,通過故事化的敘述,讓您在閱讀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您會發現,那些曾經睏擾您的“未解之謎”,在邏輯和證據麵前,變得清晰起來。  成為真正的“明白人”  “明白人”並非指那些無所不知的智者,而是指那些擁有獨立思考能力,能夠辨彆真僞,不被輕易誤導的人。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理性,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  《餐桌上的明白人》將幫助您:     提升信息辨彆能力: 能夠快速有效地識彆信息中的虛假、誇大和誤導成分。    增強邏輯思維能力: 能夠清晰地分析問題,找齣其中的矛盾和漏洞。    培養科學的認知觀: 能夠用科學的方法去認識世界,避免陷入非理性的偏見。    改善溝通與決策: 能夠基於更可靠的信息做齣更明智的決策,並在溝通中避免傳播不實信息。    重塑個人認知邊界: 逐漸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擁抱更廣闊的認知空間。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您“識破謠言”的書,更是一本教您“如何思考”的書。它將陪伴您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更加睿智、更加通透的“明白人”,在紛繁復雜的餐桌上,保持一份洞察真相的清明。  《餐桌上的明白人》:     打破迷思,重塑認知。    掌握科學思維,拒絕被信息裹挾。    從日常點滴做起,成為生活的“明白人”。  翻開本書,讓我們一起開啓一場餐桌上的認知之旅,用理性驅散迷霧,用智慧點亮生活。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做一個“餐桌上的明白人”,您將擁有掌控自己思考方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