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侯吉谅,
第一本超美的书法散文作品,
有文、有字、有图,更有生活、有感觉。
从一张纸、到一首诗、到一件书法作品
一本书,用书法看尽人间百态
从一张纸,到一首诗,到一件书法作品。书法名家侯吉谅的首部极美的书法散文作品,有文、有字、有图,更有生活、有感觉。
这些年来,侯先生几本关于书法普及的书,在海峡两岸三地都获得很大的反响,侯先生希望能够传达书法的美感与快乐,即使没有书法经验的人们,在侯先生的美文之中也能感受到书法之美。
《书法的生活美学:纸上太极》是作者首部以书法为主题的散文集,希望以较为感性的文学性笔法,让大家更易于理解书法的种种境界,进而提笔写字,体会流淌在笔墨之中的灵动气韵、奥妙境界。
侯吉谅,诗人、画家,同时擅长书法、篆刻及散文创作。师承前台北故宫副院长江兆申先生。福建南安人,出生台湾嘉义。
已在台湾、美国、日本等地举办过数十次书画展。2004年受邀赴华盛顿展览,同时应邀至美国国务院、马里兰大学演讲并示范。
他热爱古典传统艺术,着迷科技时尚美感,其文学风格精致凝练、长于变化,多次获得「时报文学奖」。已出版诗集《交响诗》等七本,散文集《纸上太极》等十七本,作品集《笔墨新天》等九本。
他不断创造美丽动人的艺术,将生命全然投入文学艺术创作,并致力推展书法教育。首创以数学、几何、物理、力学来解析书法观念及赏析,公开他四十多年的书写秘技。
《书法的生活美学:纸上太极》展现生活中的书法美学与境界探索。书法是文化的根本,透过《如何欣赏书法》让喜爱书法的人,有系统地了解书法,进而喜爱书法、学习书法,拥有正确的观念与态度深入欣赏书法,从而理解时代的风格对生活、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书法,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技艺。由技至道,蕴藉阴阳,通往太极。侯吉谅先生有喻象“纸上太极”,这是心灵的体悟与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融通。先生沉浸书道多年,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心有灵犀,独纂心得。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感受,来自传统,来自哲学,完全与我们往日所接触的书法类图书不是一回事,给人有很大的启喻性。云淡风轻,傍花随柳,有如此之境,才能理解书法的学习是对人身心的一种修炼与提升,只有对传统哲学与书法的双重深入,才能这么深致,这么韵长。
——吴川淮 中国新闻出版书协副主席,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书画评论家
第一篇
纸上太极
一、 磨墨写字
二、 泡笔精心
三、 笔下含情
四、 纸上太极
书法如道
一、 定静生慧
二、 潜移默化
三、 传道授业
墨说从头
一、 初学书法初磨墨
二、 故宫的墨
三、 江老师的墨
四、 王国财研究墨
五、 诗砚斋墨
墨韵穿越
一、 墨的穿越
二、 墨分五色
三、 墨的韵味
做笔的故事
一、 做笔很难、用笔更难
二、 选错毛笔,影响严重
三、 学习画画,首要尊师
四、 笔墨纸砚,天份才情
一张好纸的故事
一、 灵沤馆制纸
二、 广兴纸寮赠纯楮皮罗纹
三、 楮皮仿宋罗纹的诞生
四、 当代zui好的手工纸,就在台湾
第二篇 书法与修行
书法的修行
一、 书法连接中华文明
二、 汉字发明的大智慧
三、 书法有道
四、 书法与时代
禅与书法
一、 书法的无限抒情
二、 禅与书法、同中有异
三、 专心写字、定静生慧
字如其人
一、 书品与人品
二、 手写的奥秘
三、 中文输入法的危害
四、 书写是深度的阅读
五、 安静写字,调和身心
悬腕写字
一、 台静农传奇
二、 写毛笔字要不要悬腕
三、 人体的自动力学工程
四、 苏东坡的启发
五、 悬腕要怎么练
书法与技法
一、 心灵手巧与艺术家
二、 以拙为美
书法的理性与感性
一、《书谱》的寂寞与繁华
二、“自叙帖”自得其乐
三、书法的理性与感性
日常生活中的写字
一、 偶然欲书
二、 书写的季节
三、 不同季节,时令的书写心情
四、 现场挥毫
书法的生活美学
为什么要认识书法
一、 不懂书法,不了解文化
二、 学写书法不等于懂书法
第三篇
修书,问道
修书问道
一、 写信求教,修书问道
二、 写信的规矩与讲究
三、 写信的表达方式
四、 从写信进入写作的堂奥
五、 网路时代的写信规矩
六、 写信反应的是整体修养
师徒与师生
一、师徒不是师生关系
二、成为徒弟才能入门
三、“尊师重道”不止是礼节
道家王淮
一、思想的启蒙
二、聊天的智慧
三、天才是难以想象的
四、不平凡的美学
五、读不尽的《老子探义》
朱龙盦及其他
一、境界的存在
二、更深入了解中国书画
三、寂寞朱龙盦
大和尚写字
一、大和尚为什么要写书法
二、书法史上,会写字的和尚很多
三、星云大师的书法
写字的梦想
先文人,后画家
一、江赵申的文学成就
二、书画秘籍《灵沤类稿》
三、江兆申的诗情
四、记录与当代名家往来的作品
云深不知处──书法的境界
现代人虽然已经不写书法,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没真正练过书法,但几乎每个人对书法都会有一点自己的看法。
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原因或许是汉字是华人每天使用的字体,大家对字体的好坏高低都有一点基本的认识,所以都可以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然而事情的确如此吗?
我常常说,书法虽然是白纸写黑字,但其中的技术、境界,却不见得可以一目了然,甚至欣赏书法也要下一点功夫去学习。
不是写了书法就一定能了解书法,如果没有开阔的胸襟,一样会视而不见。很多人学了书法,却与书法之美愈离愈远,因为学了书法之后,反而对书法有了偏见与执着。
古人说「善书者不鉴」,意思是,会写字的人,不会鉴定书法,起初无法理解,后来才慢慢领悟,原来写字的人很容易对他熟悉之外的风格存有偏见。
更多人学写字只是学到了种种偏见与偏执,如同次宗教团体的信仰,总是以夸大的姿态说自己才是活佛转世、未来的救世主。
学颜真卿的人会觉得赵孟俯的风格太柔媚,彷佛天地之间只能容纳颜真卿那种雄浑磅礡的书风。而擅长晋人风流笔法的人,却觉得颜真卿的字太过拙劣,不堪入目。
赵孟俯的书法是元朝至今zui好的字,但明末清初的「天下第一写家」傅山对赵孟俯却深恶痛绝,北宋的书法家们极度崇拜颜真卿,而米芾却痛斥颜真卿的楷书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书法之难懂,由此可见一斑。
唐朝大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人们对书法的认识是「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人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可见古人对书法之美的理解,一样未必能够掌握。
无论如何,学会欣赏,总是了解书法的第一步。
三十余年来,我每天临习书法,无时不刻都在思考书法的诸多精微幽妙的道理,还是常常觉得书法之美有如「云深不知处」,其深奥幽远,真可以说让人探索不尽,妙趣无穷。
这些年来,我写的几本关于书法学习的书,在海峡两岸三地都获得很大的回响,可见书法的学习,并不因为计算机网络手机的流行而被时代淘汰,反而更因为写字机会的减少,大家更向往动手书写的快乐。
因而我也希望能够传达这种书法的美感与快乐,一同与读者们分享,无论有没有学习书法,都可以感受书法之美。《纸上太极》是我第一本以书法为主题的散文集,希望以较为感性的文学性笔法,让大家更易于理解书法的种种境界,进而提笔写字,体会流淌在笔墨之中灵动气韵、奥妙境界。
从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来看,出版方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这对于一本讨论“美学”的书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选择,墨色的还原度,都体现了对原作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我特意对比了书中引用的几幅名家作品的图片,那种纸张的肌理感和墨色的层次变化,即便是通过印刷品也能感受到其厚重和灵动。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展示“成品”,还深入探讨了“过程美”。这在我看来,是超越了一般艺术鉴赏的范畴。作者没有将书法视为一个结果导向的活动,而是强调了“在进行中”的状态。这种对过程的珍视,映射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就是培养一种接受不完美、享受探索的开放心态。每一次落笔,都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再确认。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坦白说,非常具有个人魅力,带着一种温暖而坚定的知识分子气息。它的句式并不总是工整的散文化,有时会出现非常精炼、近乎格言警句的短句,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仿佛是作者在沉思片刻后,用毛笔在心中写下的精粹。阅读体验如同与一位学识渊博却又平易近人的长者对谈,他既有深厚的学养支撑,又愿意放下身段,用最直观的语言去阐释那些看似深奥的道理。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全书读起来酣畅淋漓,没有被冗余的术语和陈旧的理论所累赘。它让人在享受文字带来的流畅感的同时,也获得了对自身审美能力提升的信心,明白美的追求是一条永无止境、但每一步都充满乐趣的修行之路。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座横跨历史与当代的桥梁。侯老师并没有将书法束之高阁,让它成为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将其置于现代人的日常语境中进行审视。他会探讨如何将古代书家的审美趣味融入到现代设计、个人名片,甚至是日常的笔记书写中去。这种“古为今用”的视角非常新鲜,打破了我对传统艺术的刻板印象——以为它们只属于过去。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办公桌上的文具,连同笔盒里的几支笔,似乎都带上了一种新的审视维度。它鼓励读者去发掘自身文化基因中的美感元素,并将其激活。这种对传统文化“活化”的努力,是极具时代价值的,它让“美学”不再是少数人的鉴赏活动,而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文化实践。
评分这本《书法的生活美学:纸上太极》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并非那种枯燥地讲解笔画结构的传统书法教材,而更像是一本引导我们进入一种生活哲学的指南。初读之下,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对于“美”的理解是如此的开阔和深入。他似乎在告诉我们,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汉字的技术,更是一种将内在心境外化于笔端的艺术表达。翻开书页,那些细腻的文字和巧妙的排版,本身就在构建一种视觉上的和谐。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气韵生动”的解读,那不是玄而又玄的描述,而是脚踏实地地探讨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提按、章法的疏密来传达作者的情绪和对世界的观察。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使得即便是对书法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被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所吸引。它让人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随意的书写,是否也藏着未被发掘的美学潜力。这本书成功地将高雅的书法艺术,拉下了神坛,融入到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中,变成一种可以实践、可以体会的“生活美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节奏感,处理得极其老道和成熟。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学术性著作的沉闷感,反而有一种行云流水的韵味,这本身就呼应了书名中的“太极”二字——刚柔并济,动静相宜。作者在阐述理论时,常常会穿插一些极为个人化的体验和感悟,比如他对某一特定碑帖的痴迷,或是某次临帖时的心境波动,这些小插曲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代入感和可信度。我注意到,书中的许多论述结构并不是简单的线性递进,而是像太极图一样,在看似对立的元素(如“方”与“圆”,“急”与“缓”)之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这让我联想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内心的稳定与专注。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理由和方法,不是强迫性的“静坐”,而是通过对笔墨的精微控制,实现对思绪的梳理。这种由外在的技法训练导向内在的精神构建的路径,是这本书最迷人也最值得称道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