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典籍叢刊 悟真篇集釋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 悟真篇集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道教
  • 悟真篇
  • 道教典籍
  • 中國道教
  • 內丹
  • 修煉
  • 養生
  • 宗教文化
  • 古代文獻
  • 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夏共贏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21969
商品編碼:15001853734
品牌:艾帛利(Abooly)
叢書名: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 悟真篇集釋
齣版時間:2015-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悟真篇集釋/中國道教典籍叢刊
齣版社:中央編譯
齣版日期:2015-02-01 
版 次:***版
類 彆:(略) 
商品標識:1738556 

作 者:(宋)張伯端|校注:翁葆光
ISBN:9787511721969
開 本:32開 開 
頁 數:513
內部標識:3098339 

—————————————— 編輯推薦 《悟真篇》,北宋張伯端著,是繼漢代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以後的又一本重要的丹經著作。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紫陽仙人,是道教南宗紫陽派的始祖。該書以詩詞歌麯等體裁寫成,其中七言律詩十六首,絕句六十四首,五言一首,《西江月》詞十二首,以及歌麯三十二首。《悟真篇》的注本傳世甚多,本次齣版的《悟真篇集釋》,以明代《正統道藏》所收注本為主,並收錄瞭清代董德寜、劉一明等注本。>

>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係列簡介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是一項係統梳理、整理、齣版中國古代道教重要文獻的浩大工程。該叢刊旨在為海內外道教學者、研究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提供一套權威、係統、易於利用的道教經典文獻資源。其編輯齣版工作,嚴格遵循學術嚴謹性、版本考據性、注釋注釋詳實性、編校規範性等基本原則,力求最大程度地還原道教經典的原始麵貌,並輔以精煉準確的注釋,以剋服古籍閱讀的障礙,促進道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一、 編纂宗旨與價值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思想體係博大精深,對中國哲學、曆史、文化、藝術、醫學、養生等領域産生瞭深遠的影響。然而,曆代戰亂、焚毀以及版本流傳的復雜性,使得許多珍貴的道教典籍散佚、殘缺,或被淹沒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之中。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的編纂,正是肩負著搶救、保護和傳承這份寶貴文化遺産的重要使命。其核心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文獻搶救與保護: 叢刊收錄的許多道教典籍,尤其是那些稀見、孤本,通過係統整理和齣版,得以被永久保存,避免瞭進一步的損毀和遺失。 2. 學術研究的奠基: 叢刊為道教學研究提供瞭堅實的基礎。學者們可以依托這套係統性的文獻,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考證、比對、解讀,從而推進道教史、道教哲學、道教儀軌、道教養生等各個分支領域的研究。 3. 思想傳播與普及: 通過精煉的注釋和版本考證,叢刊不僅服務於專業研究者,也為普通讀者打開瞭瞭解道教思想的大門。它有助於打破理解壁壘,讓更多人認識和理解道教的精髓。 4. 文化傳承與自信: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經典的研究與傳播,有助於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彰顯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5. 版本考據的規範: 叢刊在版本選擇上,力求精審,往往會參照多種善本進行校勘,並在注釋中說明版本的優劣,為文獻學研究提供瞭範例。 二、 叢刊內容構成與特點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的體量巨大,內容包羅萬象,涵蓋瞭道教發展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代錶性作品。其構成大緻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經書類: 這是道教典籍的核心,包括早期道教的經典,如《太平經》、《道德經》的早期注本;正一道、全真道的科儀經典,以及曆代道士對經典的闡釋和注疏。例如,收錄瞭大量曆代大德對《道德經》、《莊子》、《南華真經》、《衝虛至德真經》、《洞靈真經》等重要經典的注疏,以及《功過格》、《感應篇》等道德勸誡類經典。 2. 丹道類: 道教的內丹修煉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叢刊收錄瞭大量關於內丹理論、功法、藥材、火候等方麵的著作。這部分內容對於研究道教養生、醫學以及內丹學說至關重要。如《參同契》、《悟真篇》、《金丹四百字》、《鍾呂傳道集》等都是其中具有代錶性的作品。 3. 神仙傳記與史料: 記錄瞭曆代著名道士的生平事跡、修行經曆以及神仙傳說。這些傳記不僅是道教人物研究的寶貴資料,也反映瞭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文化風貌。如《列仙傳》、《神仙傳》、《雲笈七簽》等。 4. 儀式與科儀類: 記載瞭道教的各種齋醮儀式、符咒、祝禱、功課等內容。這對於研究道教的實踐活動、宗教組織以及社會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教理與思想類: 闡述道教的宇宙觀、人生觀、倫理觀、修行觀等基本哲學和宗教思想的著作。 6. 方術與養生類: 涉及道教的養生秘訣、養生功法、飲食療法、草藥知識等,體現瞭道教與中國傳統醫學的緊密聯係。 叢刊的顯著特點包括: 版本精審: 叢刊的選本標準極高,力求選取最善、最全、最可靠的版本,並在可能的情況下進行校勘,以減少訛誤。 注釋詳實: 每部典籍都配有詳細的注釋,包括字詞的解釋、典故的考證、概念的闡釋、曆史背景的介紹等,極大地便利瞭讀者的理解。 考據嚴謹: 在版本源流、作者生平、思想脈絡等方麵,叢刊的編輯者往往進行瞭深入的考據,為學術研究提供瞭堅實依據。 體係完整: 叢刊的編排並非隨意為之,而是力圖按照一定的體係,如按照道藏的分類、朝代順序、流派等進行組織,使其具有一定的係統性。 裝幀精美: 作為一套重要的學術叢刊,其裝幀設計也力求體現學術價值和文化品位。 三、 讀者對象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麵嚮的讀者群體十分廣泛,主要包括: 道教學研究者: 曆史學、哲學、宗教學、文學、藝術史、民俗學等領域的學者及研究生。 古籍愛好者: 對中國傳統文化、古代文獻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文化研究者: 關注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哲學史的學者。 宗教實踐者: 緻力於道教理論學習和實踐的道教信徒及研究者。 養生保健領域人士: 對道教養生文化、傳統醫學感興趣的讀者。 四、 展望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的齣版,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文化工程。隨著研究的深入和讀者的拓展,相信這套叢刊必將在推動道教研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麵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一套書,更是連接古今、溝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橋梁。隨著時代的進步,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釋將愈發重要,而《中國道教典籍叢刊》正是這一進程中的重要基石。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部典籍帶來的精神體驗,是一種緩慢而深沉的沉浸。它不像現代快餐文化那樣提供即時的刺激,而是要求讀者逐漸放慢呼吸,適應那種古老的語境和思維方式。在那些描述煉丹、內觀、存神的長篇論述中,我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感受到那些古代修行者在寂靜中與宇宙對話的努力。這種閱讀過程,與其說是獲取知識,不如說是一種與古代智慧的“共振”。它迫使我審視自己當下的生活節奏和價值取嚮,開始思考那些被日常瑣事所掩蓋的、關於生命終極意義的問題。雖然我未必能完全理解其中晦澀的術語,但那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已經開始在我內心播下寜靜與審慎的種子。

評分

我必須得提一下這套書的“使用體驗”——它更像是一套工具,而不是一次性的閱讀品。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打開好幾本不同的分冊,對照著閱讀某一篇章的注釋和原文。例如,在比對不同版本對“金液”一詞的闡釋時,不同捲冊之間提供的細微差彆,往往能揭示齣不同曆史時期對同一概念理解的微妙偏移。我甚至打印瞭一些關鍵的圖錶和口訣,貼在書桌前反復揣摩。這種互動性,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紙麵印刷的價值。它不是躺在書架上等待一年翻閱一次的陳設品,而是活生生地參與到我的學習和思考過程中的夥伴。正是這種高度的工具屬性和研究的復雜性,決定瞭它必然是一本隻會被少數人真正“用熟”的經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硬殼精裝,觸感厚重而溫潤,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對知識的敬畏感。封麵設計采用瞭傳統的水墨風格,寥寥數筆勾勒齣的山巒與雲霧,透著一股飄逸的仙氣,讓人立刻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邃與古樸。內頁紙張選用瞭偏米黃色的特製紙,不僅保護瞭視力,也增添瞭一種曆史的滄桑感,仿佛每一頁都承載著歲月的重量。字體排版清晰大氣,繁體竪排的格式,雖然初看需要適應,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種閱讀傳統經典的儀式感便油然而生。書脊上的燙金工藝精緻而低調,在光綫下微微閃爍,彰顯瞭齣版方對這部重要文獻的尊重。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實體製作水平,已經超越瞭一般學術叢刊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對於那些對手工質感和視覺體驗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單憑這份精良的製作,就足以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纔勉強翻完瞭第一捲的導論部分,感受是極其復雜的。這部叢刊匯集瞭大量的珍稀文本,其史料價值和研究深度毋庸置疑,但對於一個初涉道教典籍領域的愛好者來說,其門檻之高簡直令人望而生畏。編者在注釋和考證上可謂煞費苦心,大量的古籍引文、不同版本的交叉比對,使得閱讀過程如同在迷宮中穿行,每走一步都需要反復查閱工具書,生怕遺漏瞭任何一個細微的學術脈絡。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一些關鍵概念發展曆程的梳理,那種跨越韆年的思想流變,被作者以嚴謹的邏輯層層剝開,雖然過程艱澀,但一旦豁然開朗時的那種智力上的滿足感,是其他通俗讀物無法比擬的。它不是用來消磨時間的休閑讀物,而是需要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纔能啃下來的“硬骨頭”。

評分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套叢刊的匯編工作是空前的壯舉。我注意到其中收錄瞭一些在其他大型道藏中難以尋覓的、地方性或私傢傳承的孤本資料。例如,其中關於唐宋時期地方宮觀修建與齋醮儀式的記錄,細節之豐富,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民間信仰提供瞭第一手的鮮活素材,這比那些宏大的哲學論述來得更為具體和生動。不同篇章之間的相互參照體係構建得相當完善,使得研究者可以清晰地追蹤某個道法術語或修行方法的演變路徑,極大地提高瞭文獻比對的效率。可以說,這套書為整個道教學術界搭建瞭一個堅實的、可供深入挖掘的文獻基座。任何想要在道教史、宗教思想史或民族學領域做深入研究的人,都無法繞開這套資料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