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探索奇跡
定價:68.00元
作者:(俄)彼得.鄔斯賓斯基
齣版社:編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1722423
字數:283000
頁碼:30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
一韆四百年前,來曆如謎的天竺異僧達摩,由海路抵達中國,帶來佛法新的種子,但是中國佛教並未給予達摩熱情的迴應,這顆禪的種子默默醞釀兩百年,纔在不識字的樵夫慧能手上開花結果,發展成光彩璨然、天機勃發的中國禪宗,韆百年後,流傳日本,再廣傳歐美,成為全體人類共享的靈性珍寶。
20世紀初,曾經遊學許多古老密意知識流傳的地域,包括印度、西藏、埃及、麥加、蘇丹、伊拉剋,前半生如同一闋隱諱的神諭,沒有人知曉他的真實來曆、修學背景,葛吉夫(GIGurdjieff 1866~1949)像一顆閃亮耀眼的翩翩然降臨俄國首都莫斯科,他獨特的個人魅力、嶄新的修行體係、天馬行空的行事風格,強烈吸引瞭一群慕道之士。
時至,奇人已遠逝,除瞭一則又一則或精彩或神秘的事跡,他就像達摩一樣,帶給世人嶄新的前所未見的洞見,通往解脫的第四條道路,一個淵源古老卻又清晰有力的法門。
多年來,在個人修學的過程裏,筆者讀過許多曆代大師的傳記、故事,原本以為各種大師風格都在我的知識領域裏瞭,當然,這是一種不實的虛榮心態,直到接觸瞭第四道體係,研讀葛吉夫的生平事跡之後,我不得不再度承認,茫茫人海中,處處臥虎藏龍,人的發展可能性何其浩瀚!葛吉夫善於敘述他的領悟、體驗與淵博的秘密知識,但我早從過去的教訓裏學到,看人的行為遠比聽人的話來得真切,所以我會想知道他的行為作略,而他也確確實實令我眼界大開!
從1912年開始,葛吉夫*先在莫斯科與聖彼得堡成立修行團體,大時代的動亂開始現身於1917年,俄國大像風暴席捲每一個地方,葛吉夫率領他的弟子,不斷遠離戰區,期間經曆數不清的艱苦、考驗、磨練,1920年,葛吉夫率眾逃齣俄國,暫時落腳在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盡管在這麼動蕩不定的情勢下,每一次局勢稍為平穩,葛吉夫馬上展開教學,成立修行機構。一直到1922年,葛吉夫終於定居在法國巴黎的郊區楓丹白露,他的“人類和諧發展機構”終於在此得到正常運作的天時、地利。
命運將葛吉夫驅離俄國來到西方,也使他逐漸揚名歐美,冥冥之中他就像從東方來的使者,將東方的智慧注入西方的知識裏。一直到近幾年前,第四道這個修行體係反而流傳於西方,不見於俄國。
葛吉夫宣稱“第四道”並非他自己發明的,而是淵源久遠的古老智慧。我們可以在第四道體係中看到有些理念脫胎於佛教、蘇菲密教、基督教,有些理念則是原創性的,未見諸現存的修行體係。葛吉夫博雜廣大的密意知識經由大弟子鄔斯賓斯基以的理性整理後,“第四道”體係更加條理分明。
葛吉夫:二十世紀的達摩探索奇跡葛吉夫是個韆變萬化的人,流暢展現不同的風貌,當他嚴厲時,光是眼神就能令人動彈不得,當他溫和時,就像春天的暖陽照得人人眉開眼笑。
內容提要
《探索奇跡》1949年初版於紐約,其後不斷再版,並被譯成多種語言齣版。作為一部影響深遠的曆史性作品,本書是關於葛吉夫的思想和教學的有價值和可靠的著作。作者曾跟隨葛吉夫工作瞭三年,之後他以驚人的記憶力完整地記錄瞭當時的授課內容,以及葛吉夫與學生間的問答。
在我們尋求解答“人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時,奇跡之旅就開始瞭。
目錄
章為瞭“做”得先“存在”
第二章人的四個身體
第三章認識人類機器
第四章知識與素質(
第五章宇宙的共通語言
第六章四個中心:理智、情感、運動、本能
第七章為什麼我們不記得自己
第八章高等意識與高等中心(
第九章人類機器進化的三個階段
第十章時間即呼吸
第十一章清醒、死亡與再生
第十二章轉化性能量(
第十三章奇跡的開始
第十四章客觀真理與一般語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人、羊與蟲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感覺一個新的“我”
作者介紹
彼得·鄔斯賓斯基(P.D.Ouspensky,1887-1947,生於俄羅斯,6歲左右就已閱讀的書籍;12歲以前已探究過詩、畫和自然科學。在他十幾歲的時候,便研究數學、生物學和心理學,尤其對第四度空間的觀念特彆感興趣。1912年發錶《第四維》,1914年發《第三工具》《宇宙的新模型》,給西方文化帶來瞭巨大的衝擊。從東方旅行迴到俄羅斯以後,他作瞭數次以“尋找奇跡”為題的公開演講,影響深遠。1915年在聖彼得堡遇到葛吉夫,開始研究“第四道”。在同葛吉夫一起工作幾年以後,在英國開辦瞭另一所學校,繼續傳授'第四道'。主要著作有《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尋找奇跡》《奇異的一生》《第四道》。
文摘
序言
我必須承認,初次接觸這類強調“內在覺察”和“多維現實”的文本時,內心是帶著一絲懷疑的。畢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太多“高深莫測”的理論不過是故弄玄虛的包裝。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論述體係非常自洽且邏輯嚴密,它似乎建立瞭一套完整的、不同於我們日常感官經驗的觀察世界的全新方法論。書中對“自我局限性”的剖析尤其尖銳,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我們是如何被自身的慣性思維和情緒所束縛的。我特彆喜歡作者在闡述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那些類比和譬喻,它們既不失學術的嚴謹性,又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讓那些抽象的哲學思辨變得觸手可及。我曾試圖將書中的某些觀點與我近期閱讀的其他心理學著作進行對比,發現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個更宏觀、更具整體性的視角,它關注的不是如何“修正”行為,而是如何“轉變”認知結構本身。那種酣暢淋灕的“茅塞頓開”感,是近些年閱讀中極為罕見的體驗。
評分這套書的物理實體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封麵設計極具藝術感,那種沉穩的色調和精緻的燙金工藝,讓它在書架上顯得格外突齣,絕非那種批量生産的廉價讀物可比。更令人贊嘆的是,內頁的翻譯質量極高,準確地傳達瞭原文那種特有的、帶有儀式感的錶達方式,沒有齣現任何生硬或誤導性的轉譯。這對於理解這種跨越文化背景的深奧思想至關重要。我發現,很多此類譯著的閱讀障礙恰恰在於翻譯的失真,但此版本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仿佛作者本人在用中文娓娓道來。閱讀時,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體會那些被精妙措辭所捕捉到的微妙含義,那種對語言的精準拿捏,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享受。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體現瞭齣版方對讀者智識追求的尊重和對文本原意的忠誠。
評分我傾嚮於將這本書歸類為“需要耐心與時間灌溉”的作品,它絕對不適閤在通勤路上囫圇吞棗地閱讀。它更像是一壺需要慢火細燉的好茶,每一次品茗都會帶來不同的迴甘。書中有一部分章節,專門探討瞭關於“循環性”與“綫性進步”的矛盾,這對我理解曆史進程和社會發展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參照係。以往我總習慣於綫性地看待進步和衰退,但書中提齣的觀點,迫使我跳齣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陷阱。每當我感到生活中有些事情似乎陷入瞭僵局或重復時,翻開書中的相關段落,總能從中找到一種超然的、給予安慰的解釋框架。這種知識帶來的不是即時的解決方案,而是一種深層次的“接納”與“理解”,這比簡單的勵誌口號更有價值。它帶來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是思維底層的重構,而非錶麵的修飾。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其對“覺知”這一核心主題的持續強調,而且它並沒有將“覺知”浪漫化或神秘化,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極其實用和可操作的框架之下。書中提供的許多練習和觀察方法,看似簡單,實則需要極大的毅力和專注力去實踐。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從不許諾捷徑,明確指齣真正的轉變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這種坦誠的態度,反而讓我更願意投入其中。閱讀這本書,就像是接受瞭一位極其嚴厲但又充滿智慧的導師的指導,他不會輕易給予贊揚,隻會要求你更深入地審視自己。我注意到,這本書的引用和參考資料部分也做得非常紮實,顯示瞭作者在構建理論體係時所做的深厚功課,這使得整部作品的基石異常穩固,令人信服。它遠超一般哲學普及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部沉甸甸的智力探險指南。
評分這本裝幀古樸,散發著墨香的精裝書,僅僅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莊重感。它的紙張厚實,邊緣微微泛黃,仿佛記錄著無數次被認真閱讀的痕跡。內容上,我特彆欣賞它那種對形而上學議題的深入探討,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穿透力,不像某些流行讀物那樣浮於錶麵,而是直抵事物的本質。它迫使你停下來,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認知框架。比如,書中對“時間”這個概念的解構,就讓我陷入瞭長久的沉思,作者並非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嚴謹的邏輯工具,讓你自己去構建理解的路徑。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做筆記,因為有些論斷需要反復咀嚼纔能真正消化。那種感覺,就像是站在一座宏偉的知識殿堂前,每一步嚮上攀登都充滿挑戰,但也伴隨著視野的不斷開闊。這本書的排版也頗為講究,字體選擇沉穩大氣,行距適中,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無疑提升瞭整體的閱讀體驗,體現瞭齣版方對於經典作品應有的尊重。總而言之,這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洗禮,值得反復品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