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晚餐:月光食堂101道從蔬菜、魚肉、湯品到主食的家常料理/港台繁体中文

回家晚餐:月光食堂101道從蔬菜、魚肉、湯品到主食的家常料理/港台繁体中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家常菜
  • 食谱
  • 台湾料理
  • 蔬菜
  • 鱼肉
  • 汤品
  • 主食
  • 月光食堂
  • 烹饪
  • 健康饮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自由之丘
ISBN:9789869060561
商品编码:1572863914

具体描述

作者:梅村月(Moon) 出版社:自由之丘 出版日期:2014-09-24 ISBN:9789869060561 規格:平裝 / 單色 / 248頁 / 17cm×23cm     

 梅村月(Moon)

生於台灣基隆,大學畢業後在美容時尚雜誌任編輯數年。1997年結婚,婚後隨日籍丈夫移住日本東京六年,後定居神戶已逾十年。   2009年11月在網路成立部落格「Moon’s月光食堂」,發表料理札記與生活隨筆,其細膩抒情的文字、帶有溫度感的攝影,及獨到的配色構圖,吸引了眾多關注。   2013年Moon出版《媽媽愛,便當:月光食堂50道春夏秋冬超美味便當》分享料理創作中zui勾動人心的便當佳餚,該書在台灣熱賣近萬冊,從菜式、口味、配色、營養,百分百為便於攜帶的飯盒所設計,一個尋常便當在Moon的手中化為繽紛多采的創作,精致的寶盒,更激發無數料理生手自己做飯的熱情。   《回家晚餐》一書結合Moon下廚十七年的體會,道道jipin,再一次帶來濃濃的屬於家的溫暖。

 梅村月(Moon)

生於台灣基隆,大學畢業後在美容時尚雜誌任編輯數年。1997年結婚,婚後隨日籍丈夫移住日本東京六年,後定居神戶已逾十年。   2009年11月在網路成立部落格「Moon’s月光食堂」,發表料理札記與生活隨筆,其細膩抒情的文字、帶有溫度感的攝影,及獨到的配色構圖,吸引了眾多關注。   2013年Moon出版《媽媽愛,便當:月光食堂50道春夏秋冬超美味便當》分享料理創作中zui勾動人心的便當佳餚,該書在台灣熱賣近萬冊,從菜式、口味、配色、營養,百分百為便於攜帶的飯盒所設計,一個尋常便當在Moon的手中化為繽紛多采的創作,精致的寶盒,更激發無數料理生手自己做飯的熱情。   《回家晚餐》一書結合Moon下廚十七年的體會,道道jipin,再一次帶來濃濃的屬於家的溫暖。

 推薦序 梅村 修 

寫在前面       肉類 肉類 1.白菜豬肉千層             2.柔酥菲力豬排             3.味噌薑燒豬肉 4.煮牛蒡肉丸子 5.泡菜肉豆腐 6.牛肉雙色捲 7.俄羅斯紅燴牛肉 8.菠菜乳酪卷心雞  9.金酥脆皮雞 10.棒棒雞 11.檸檬嫩雞 12.薑滷雞肝 13.鹽麴照燒肋排 14.豆豉蘿蔔肋排 15.滷香菇雞翅 〔隨筆〕月光如鏡.一碗溫潤 〔隨筆〕調味的平衡感   魚類、海鮮 魚介類 16.燻鮭酪梨沙拉 17.薑絲章魚涼拌小黃瓜 18.紅煨金線魚豆腐 19.白酒番茄烤鯛 20.蠔油風味蒸魚 21.蔥辣鮭魚 22.照燒鰤魚 23.蝦仁酪梨番茄沙拉 24.檸檬煎魚 25.乾燒蝦仁  26.薑絲味噌鯖魚 27.柚庵燒鯖魚 28.味噌多蔬土魠魚 29.咖哩煎魚 30.甘煮鰈魚 31.綠花椰炒蝦 32.抽透甜豆煮物 33.炸秋葵蝦球 〔隨筆〕轉來轉去的魚   蔬菜類 野菜類 34.甜豆柳丁沙拉 35.綠花椰拌海帶豆腐泥 36.韭菜涼拌蛋黃醬 37.芝麻醬淋清蒸茄子 38.茄子四季豆田舍煮 39.四季豆燉番茄 40.馬鈴薯燉肉 41.糖醋蓮藕雞丁 42.柚香味噌蘿蔔 43.香炒蘿蔔皮 44.淺漬蘿蔔紫蘇 45.柚子白菜漬 46.南瓜沙拉 47.燉咖哩高麗菜 48.簡單大阪燒 49.三色甘醋漬菜 50.油菜花拌芝麻醬 51.小松菜拌芝麻豆腐泥 52.涼拌菠菜柴魚片 53.小松菜拌芥末 〔隨筆〕正中核心 〔隨筆〕一缽白蘿蔔泥   豆腐、蛋類 豆腐、卵類 54.照燒豆腐漢堡排 55.麻婆豆腐 56.鑲肉豆腐 57.肉捲豆腐 58.兩款涼拌豆腐 59.豆皮壽司 60.高麗菜歐姆蛋 61.大茶碗蒸 〔隨筆〕器皿與料理   主食類(麵、飯、丼)主食(めん、ご飯、丼物) 62.蟹肉滑蛋麵線 63.豆漿肉醬麵線 64.番茄酥肉麵 65.海鮮什錦炒麵 66.青菜雞翅麵 67.豆皮烏龍麵 68.牛肉蒡絲烏龍麵 69.咖哩烏龍麵 70.牛蒡冬粉 71.肉味噌拌麵 72.蚵仔米粉湯 73.明太子義大利麵 74.新鮮番茄義大利麵 75.親子丼 76.漬生魚片丼 77.薑片牛肉丼 78.牡蠣牛蒡飯 79.蟹肉雜炊飯 80.地瓜雜糧飯 81.海鮮咖哩飯 〔隨筆〕旅行中的海鮮釜飯 〔隨筆〕北海道的湯咖哩   湯、鍋類  汁物、鍋物 82.蘿蔔蛤蜊湯 83.蘿蔔蝦米湯 84.南瓜濃湯 85.白菜鮮蚵湯 86.雞丁蓮藕泥湯 87.牛肉海帶豆腐湯 88.茼蒿雲吞湯 89.茼蒿小番茄湯 90.雞翅蔬菜湯 91.根菜豚汁 92.常夜鍋 93.鱈魚雪鍋 94.蛤蜊赤味噌湯 95.小松菜芝麻味噌湯 96.茄子味噌湯 97.甜豆味噌湯 98.南瓜味噌湯 99.高麗菜芝麻味噌湯 100.菠菜豆皮味噌湯 101.馬鈴薯味噌湯 〔隨筆〕收拾   料理的點點滴滴   四種家常高湯   撒鹽   掀蓋   豆腐去水   蔬菜.洗滌和氽燙   蔬菜.挑選與存放

 ◎文/梅村 修

  日本古民宅建築中,會設置一個稱為「囲炉裏(Irori)」的地爐,這是讓家人團聚圍坐的場所,四方形地爐中央生起火,除了在寒冷冬日裡可以取暖,在沒有電器的時代,也兼具室內照明的功用。另外,從天花板上垂下一個鐵鉤,掛上大鍋,既可以燒開水,也可以烹煮簡單的料理,因此,像這樣圍著爐火的場景對我們日本人來說,不僅僅只有取暖這個物理機能上的意義,而是會聯想起,看著彼此的臉開心吃吃喝喝話家常這樣溫暖交流的氣氛。   日語中有「面白い」這樣一個詞彙,在現代日語中通常解釋為「有趣」(interesting)或「好玩」(funny),但它原本的出處,其實是來自圍著地爐的人們,大家的臉被炭火照得光白清晰,而這個詞就是形容那「面」「白い」的狀態。一爐炭火映照著全家人的身影,讓大家可以清晰感受並珍惜彼此的存在,從大鍋中舀出粗食淡飯,一邊津津有味地享用著,一邊和家人閒話家常。這一幅面容清晰的景象,正是讓人感到「面白い」zui有意思的一幕。   現在我們家裡雖然沒有地爐,但每天讓餐桌變得豐富有趣的,當然就是妻子親手做的料理。特別是當家中四人齊聚一堂享用晚餐的時刻,對拖著疲憊身軀回到家的我,和兩個唸了一整天書、結束社團活動飢腸轆轆的兒子們來說,真是一天中zuida的安慰,妻子做的料理真是好吃得沒話說,那是因為當中融入了她所有的心意。   結婚17年了,妻子做料理的功夫日就月將,一點一滴累積至今,竟出版了這麼一本精采的書。不過一開始,她並非特別擅於此道,因為無論從前或現在,基本上她都不是「把料理視為人生的意義」的那種人。大家知道,在日本結了婚的女性絕大多數都成為專業主婦,即使學歷再高,一結了婚就立刻辭職,好不容易累積多年的資歷也得拋棄,回到家庭全心全意相夫教子,其中也有不少日本女性對這宿命感到懊惱不滿,尤其來自台灣,習慣夫妻兩人都有工作的妻子來說,更是不在話下。為什麼非得每天下廚?無止無盡做著回報少的勞動直到老死?妻子心中的苦惱想必非常深刻。   我猜,她心中的這個困惑在未來還是不時會冒出來,而且永遠都找不到可以說服自己的答案吧?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我們一家團圓的時刻,妻子親手做的料理永遠都不缺席,就像圍著地爐而坐的那些舊時代的人們,中央總是有一把暖暖的炭火在燃燒著,我們家的餐桌中央,也永遠少不了妻子真心烹製的家庭料理。 收合

 編輯緣起:「家在哪裡」,或許是每一個出外打拚的異鄉人時常浮現腦海的疑問。家,除了是家人相聚共守的地方,但廣義來說,家也可以是每一處有炊煙升起的地方,有朋自遠方來,一個燒菜的爐灶便是一次團圓。這本書要獻給每一位上班操勞、忙於事業的讀者朋友,你們就是本書所召喚的另一半,希望大家做了、吃了這些菜變得有精神有活力,期盼大家少加班,早點回家,讓一桌一家的美滋味洗去一天疲憊。祝你健康!

《回家晚餐》延續《媽媽愛,便當》的概念,以美味料理喚起人們從自己做飯來回頭珍視「家」、「生活」的價值,《媽媽愛,便當》一書因應特質,分享的多是無汁的菜式,合適打包攜帶。在《回家晚餐》一書,作者梅村月從小便當延伸到大餐桌,空間變大了,告訴你:一道菜會做了,一桌菜怎麼變出來。   1.這本書以單篇來讀是一道菜,以縱軸來看是一桌饗宴,讀者可依每天需求擇搭。 2.東方菜式系統:不同於西方人前菜→主菜一道一道有順序的吃法。本書從分類系統到菜式風格都是台灣人喜愛且習慣的風味料理。 3.單人、雙人、多人喫飯的萬用食譜!:種類多樣、邏輯清楚。從蔬菜、肉類、魚類、主食到湯品一應俱全!一人吃補、兩人吃巧、一家團圓飯怎麼組合這麼好吃! 4.日本風 + 台灣調的創意菜:豐富式樣,任選任搭,活血補虛,跟著春夏秋冬設計菜單,百分百合脾胃。 5.步驟圖照著做:保證不失敗,愛人飆回家。 6.附錄【蔬菜採買、保存】實用指南:新手掌握基礎功與常識,每道菜都能做得好可口! 7.料理與攝影兩種藝術的jizhi追求:以自我超越為目標的梅村月繼續展露她多方長才,從菜餚手工的精致度,擺盤之盈巧,與拍攝zuijia時刻的捕捉,輕煙裊裊,一張張呈獻視覺饗宴,是一位從人到創作皆美麗優雅的作家,值得細細品嘗。 8.生活的嫻靜與雅趣:料理、攝影、擺盤、舌尖滋味。生.活.常.在.餐桌上。
迷失的星辰:一座失落文明的考古实录 作者:伊莲娜·凡·德·维尔德 出版社:寰宇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5月 ---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阿卡迪亚”——一个在公元前三千年神秘消失于地球的史前高度文明——的考古学巨著。作者伊莲娜·凡·德·维尔德,一位享誉国际的古文明语言学家与地质考古学家,耗费二十年心血,带领读者穿梭于被时间掩埋的遗迹、破译晦涩难懂的铭文,试图重构这个被主流历史学界视为神话的文明的真实面貌。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考证为基石,结合了前沿的碳十四定年技术、深海声呐探测数据以及对全球各地神话传说的跨学科分析。它不仅仅是一本考古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潜能与文明脆弱性的深刻反思录。 --- 第一部分:耳语的遗迹与最初的发现 第一章:悖论之地——格陵兰冰盖下的信号 本书的开端,追溯到1998年,作者在一次极地地质考察中,意外接收到了一组具有高度规律性的亚声波信号。这些信号并非自然的电磁干扰,其频率结构指向了超越当时已知人类科技水平的精密工程。信号的源头,指向了格陵兰冰盖深处一处异常温暖的岩层。随后的钻探揭示了第一件实物证据:一块非地球金属合金制成的、刻有复杂几何图案的碑文残片。这本书的基调由此确立——我们所知的历史,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第二章:破碎的语言——对“阿卡迪亚语”的初步解析 碑文残片上的符号系统,完全不属于已知的任何语系。作者和她的团队,借鉴了古苏美尔楔形文字的结构分析法和玛雅象形文字的语义推导模型,提出了“共振频率语法”理论。该理论认为,阿卡迪亚语并非基于声音,而是基于思维的结构性投射。经过数年的艰苦比对,团队成功破解了基础的数字、天文和元素符号,揭示了阿卡迪亚人对自己文明的称谓——“提拉松”(The High Dwellers)。 第三章:地质时间线上的错位 通过对发现地点的深层岩芯进行分析,研究团队发现,阿卡迪亚文明的鼎盛期,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这一时间点,与传统历史中农业文明的初步兴起存在巨大的时间鸿沟。书中详述了如何通过铀系测年法和古磁场分析,排除了地质扰动的可能性,证实了这些复杂结构是人类活动而非自然形成的。 --- 第二部分:提拉松的骨架——城市、科技与社会结构 第四章:水下圣城——“埃雷波斯”的声呐成像 本书的重头戏之一,是关于亚速尔群岛以西深海中发现的巨大规则结构。利用最先进的深潜器和高分辨率声呐,团队描绘出了“埃雷波斯”——提拉松最主要的行政与知识中心。书中提供了大量详实的二维和三维重建图,展示了其独特的无接缝水晶建筑技术和复杂的能源传输网络。这些建筑的设计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承重结构,似乎是“生长”出来的。 第五章:超越化学的炼金术——“光子熔炉”的推测 阿卡迪亚人的科技水平令人震惊。书中详细描述了从遗址中提取的数件工具残骸。这些残骸的分子结构显示,它们是通过对物质进行原子级别的重排而成的,而非传统冶金学意义上的铸造或锻造。特别是对一个被称为“光子熔炉”的装置残件的分析,揭示了一种能够稳定控制零点能的技术雏形,这挑战了当代物理学的基本假设。 第六章:星图与时间——提拉松的天文学与哲学 提拉松人的知识体系根植于对宇宙的深刻理解。作者首次公布了数件记录在纯净石英晶体上的星图,这些星图的精度远超托勒密的记录,甚至包含了对距今数万光年外星系团的观测数据。通过对这些星图的解读,书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提拉松人可能早已掌握了超越光速旅行的理论基础,并将其融入了他们的哲学——时间并非线性,而是可塑的维度。 --- 第三部分:陨落的辉煌与现代的警示 第七章:内部的裂痕——能源的枯竭与生态的失衡 提拉松文明并非毁于外力入侵,而是内部的系统性崩溃。通过对深海沉积物的古生态分析,作者还原了文明末期地球环境的剧烈变化。提拉松人过度依赖“光子能”的采集,导致了大气层中关键微量元素的失衡,引发了连锁性的气候灾难。书中引述了数段破译的“哀歌”,描绘了提拉松人眼睁睁看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自我毁灭的绝望。 第八章:最后的大迁移——“回溯”与“封存”的计划 面对不可逆转的灾难,提拉松人启动了一个代号为“阿卡米拉”(Arcamira,意为“最后的回响”)的计划。这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逃离,而是对文明核心知识的备份与“封存”。作者推测,格陵兰冰盖下的信号发射站,正是这个封存计划的终端——试图将自身存在的痕迹编码进地质时间,等待下一个有能力解读的文明。 第九章:影子与回响——对现代科技的警示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视角拉回当代。作者严肃指出,提拉松的毁灭是一个关于“无限进步与有限资源”的永恒警示。我们当前在能源开发和环境改造上的某些趋势,与提拉松文明末期的行为惊人地相似。作者呼吁,在追求科技高峰的同时,必须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系统的互动模式。 --- 读者评价(节选):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考古发现汇编,它是一部史诗。阅读《迷失的星辰》,让人对人类文明的定义产生深刻的怀疑。凡·德·维尔德博士的笔触兼具科学的严谨和文学的激情。”——《古史评论》 “语言的解析部分令人叹为观止,那种将抽象符号转化为具体概念的过程,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冒险。它强迫我们重新审视‘史前’这个词的含义。”——麻省理工学院 人类学系 史蒂芬·卡尔森教授 --- 作者简介: 伊莲娜·凡·德·维尔德(Dr. Elena Van Der Velde),比利时籍,著名古语言学家,欧洲考古学会终身会员。早年以对失传的安纳托利亚象形文字的重新构建而闻名。2005年起,她将研究重点完全转向深海与极地考古项目,专注于解密那些挑战既有历史框架的异常发现。她著有《岩石上的回声:被遗忘的铁器时代铭文》。 --- 本书特色: 独家数据支持: 首次公布来自深海勘探和极地钻探的原始声呐图谱与地质报告截图。 跨学科论证: 结合了语言学、地质学、量子物理学和古生态学的多维交叉分析。 精美图版: 包含超过150幅高分辨率重建图、符号对照表和文物照片,力求还原提拉松的宏伟景象。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內頁,我立刻被那種濃厚的家庭氛圍所吸引。書中不僅僅是教你怎麼做菜,更像是在分享一段段關於「回家吃飯」的故事。每一道菜的介紹都配上了溫暖的文字,讓我感覺到作者對食物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美好嚮往。那些關於湯品的章節尤其讓我心動,不同的湯水對應著不同的心情和時節,讓人不禁想立刻動手為家人煲一鍋暖心湯。我嘗試做了其中一道用時令蔬菜燉煮的湯,那種鮮甜的滋味,瞬間驅散了我一整天的疲憊,彷彿回到了小時候,坐在餐桌前等著媽媽端出熱騰騰的晚餐。這種情感上的連結,是許多食譜書所缺乏的。

评分

這本食譜的選菜邏輯非常貼近日常生活。它沒有過分追求複雜或昂貴的食材,而是著重於如何利用常見的食材做出有新意的家常菜。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每道菜旁邊會附上一些「小貼士」,這些建議往往能解決我在烹飪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比如火候的掌握、調味的比例等。它給我的感覺是,這本書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廚秘籍,而是身邊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耐心指導。透過這本書,我真的感覺自己的廚藝有了一個實質性的提升,不僅做菜更自信了,也更樂於為家人準備每日的「回家晚餐」。

评分

這本食譜書的封面設計得十分雅緻,那種柔和的色調和食物的擺盤方式,讓人一看就覺得溫馨又充滿期待。我一直都在尋找那種能夠在忙碌生活中,輕鬆做出營養又美味的家常菜的指南,這本書似乎正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書裡的排版非常清晰,食材清單和步驟說明都詳盡無比,即便是廚房新手也能很快上手。尤其是那些關於如何挑選當季蔬菜和魚類的實用建議,讓我獲益良多。我特別喜歡它將傳統的家常菜加入了現代的烹飪技巧,讓經典菜餚焕發出新的生命力,同時又保留了記憶中家的味道。這種將傳統與創新完美融合的理念,讓我在翻閱的過程中充滿了探索的樂趣。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攝影和排版給予高度評價。每一道菜的照片都拍得極具質感,光線柔和,色彩飽滿,讓人一看就食指大動。這種視覺上的享受,讓閱讀食譜的過程變成了一種享受。此外,書中的版面設計簡潔而不失美感,文字排版舒適,不會讓人感到視覺疲勞。即使是忙碌了一天,光是翻閱這本書,看看那些美麗的圖片,就能感到一種內心的平靜。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顯示了作者和出版團隊的用心,讓這本食譜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可以收藏的藝術品。

评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簡直無可挑剔。它涵蓋了從清爽的沙拉到豐盛的主食,應有盡有。我對那些蔬菜料理的介紹印象深刻,很多都是我以前沒想過可以這樣組合搭配的。作者非常擅長利用食材的原味,簡單的調味就能帶出食材最本真的風味,這對追求健康飲食的我來說太重要了。書中對於如何處理魚肉的部分也寫得非常細膩,那些關於去腥和保持肉質鮮嫩的技巧,讓我過去對處理魚類的恐懼一掃而空。我按照書中的步驟做了一次清蒸魚,家人都讚不絕口,完全吃出了餐廳級別的水準,但操作起來卻比我想像的要簡單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