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理論》
ISBN:9789570844917
規格:平裝/ 544頁/ 25k正/ 14.8 x 21 cm /普通級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文學研究>文學史
原文作者:Kozen Hiroshi
譯者:蕭燕婉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2/24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享譽國際的六朝文學研究學者──興膳宏
聯結東亞文學理論傳統與文化傳承的權wei之作
為「龍學」注入活水的新視野
為「詩品」延伸藝評淵源的新觀點
《中國文學理論》是興膳宏集結二十多年來,關於魏晉南北朝至中唐文學理論的專論,若要對魏晉南北朝的作家、詩文、文學理論有全盤性的了解,這部深具學術價值的專著為必讀之傑作。這部專著奠定了中國文學理論的基礎,也誕生了眾多饒富特色的文學理論。綜觀本書,每篇論文都與《文心雕龍》、《詩品》緊密相扣。興膳宏把書名冠以「中國文學理論」,是對《文心雕龍》與《詩品》二書的定位,深具企圖心的嘗試。《文心雕龍》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價值已無庸再論,然興膳宏的論述更為「龍學」研究錦上添花。劉勰在主張文章創作的要諦必須回歸儒家經典,而作者以精闢的論證,回歸劉勰本源的思維形式當中,分析除了儒教之外,佛教與老莊思想亦潛藏其中。同時他又以中日文化交涉的比較文學的角度,檢視空海的《文鏡秘府論》,藉此探索《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如何跨越國境在日本人之間傳播,又如何成為當時東亞文化共同的知識體系與文學淵源。
對於帶給宋代文學批評之主流的詩話極大影響的《詩品》研究方面,作者首度嘗試從詩、畫等藝術領域找尋其品評的淵源,在比較《文心雕龍》與《詩品》後,發現鍾嶸的評論角度不同於劉勰,相較於劉勰,鍾嶸更重視奇拔的表現與「氣」的充實。由於興膳宏具敏銳的洞察力,加上他能從文學與宗教、中日文學交流等宏大的角度進行研究,所以,本書的中國文學理論研究不僅呈現出異於以往的嶄新意義,也讓我們看到,作者如何成功賦予這兩部六朝文學理論雙璧在中國文學史上應有的位置。本書及《中國文學理論的開展》等一系列以《文心雕龍》與《詩品》為主軸的中國文學理論研究專著,獲頒「日本學士院賞」,足見其研究成果已在日本學術界得到zui高權wei的肯定,更凸顯本書中譯本的必要性。
作者介紹
興膳宏(Kozen Hiroshi,1936-)
日本著名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學者。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院,並受教於吉川幸次郎與小川環樹兩位教授。興膳宏於1986年出版的《文心雕龍》翻譯,是日本zui早完成這部博大精深的文學理論之全譯本。他於1989年以《中國文學理論》一書取得京都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擔任愛知教育大學、名古屋大學副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院中國語學中國文學研究室講座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院院長。2000年於京都大學退休,獲頒京都大學名譽教授,2001年出任京都國立博物館館長。2013年,以《中國文學理論》(清文堂,2008)、《中國文學理論之開展》(清文堂,2008)等一系列中國文學理論研究專著,獲頒「日本學士院賞」。
譯者簡介
蕭燕婉
中山醫藥大學應用日語系副教授。九州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日中比較文學、江戶時期女性文學。
目錄节选
Ⅱ
從文學理論史的角度看〈文賦〉
摯虞《文章流別志論》考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港台学术出版的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由联经出版的系列中,其选材和编排总能切中要害。这次的理论专著更是如此,它似乎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代研究中那些尚未被充分探讨或容易被忽略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着某些段落反复揣摩,因为其中提出的概念辨析和范畴界定,实在太过精准到位。不同于一些侧重于宏观叙事的理论著作,这本书更像是深入到细胞层面的解构,它将复杂的理论模型化、可视化。比如在谈及某种特定文学思潮的形成机制时,作者引用的例证既有古典的深厚底蕴,又不乏对现代转译的敏锐捕捉,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维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理论,更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又不失厚重的质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纸张的触感非常细腻,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封面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那种含蓄而又蕴含深意的图形处理,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对即将踏入的文学殿堂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物理形态,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于“原版”二字所承载的分量的珍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由衷地感到,这是一次值得的投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书架上的一件艺术品,每次目光扫过,都能带来一份宁静和愉悦。这种初遇的美好,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坚实而美好的基调。
评分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几页,立刻被其行文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所震撼。作者的论述如同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丝毫没有传统理论书籍常有的那种晦涩难懂、故作高深的腔调。相反,它以一种近乎对话的姿态,引导着读者去探索那些看似宏大却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文学母题。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经典文本的阐释时,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洞察力,既没有陷入教条主义的窠臼,也避免了过度的主观臆断,总能在历史的脉络与文本的肌理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对于任何一个真正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求知者来说,这种清晰而又有力的思维导向,简直是久旱逢甘霖。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前人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可供自我思考和进一步拓展的理论框架,让人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梳理了一遍。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次偶然的论坛推荐中留意到这本书的,起初还担心它会不会过于偏重某个特定的地域流派而显得视野受限。然而,阅读后的感受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开阔。这本书的理论视野展现出惊人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它没有固步自封于某一种既定的方法论,而是像一个精明的导航员,巧妙地引导我们穿梭于不同的理论迷宫之间,展示了每条路径的优劣与连接点。书中对关键术语的界定非常审慎,这一点对于避免理解上的歧义至关重要。每当引入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时,作者都会用清晰的对比和反思来锚定其在整个文学理论谱系中的位置。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节奏紧凑,信息密度极高,但又因为结构安排得当,不会让人感到压力过大。我强烈推荐给正在进行毕业论文构思或者希望系统性梳理自己理论知识储备的同仁们,它提供的参照系是极其可靠和富有启发性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其学术内容的深度上,更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原汁原味”的体验。市面上很多理论书籍经过多次转译或简化,总会丢失一些原有的语境和细微的情感色彩,而这本“港台原版”的出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作者最初的笔触和思考的力度。读起来,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植根于特定文化土壤的论辩气息,那种对学术规范的坚持与对创新精神的追求并存的状态。对于那些希望搭建扎实学术基础的后学来说,直接面对这种未经稀释的文本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辨识高质量的学术表达,如何去构建一个有力量的理论话语体系。说实话,这种纯粹性,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它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通往专业知识殿堂的真正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