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過番尋味,老餅潮語又番嚟﹗
賣大飽、車大炮,的的骰骰唔豆泥﹗
俗中有古,講開又講,本書再呈獻116個精選廣東俗語故事,
繼續抵死,繼續啜核,笑看往昔粵人日常,潮追老餅話﹗
廣東俗語故事源於民間傳說、市井生活、歷史故事、傳統文化……句句抵死啜核,含義意味深長。本書摒棄以「歇後語」形式齣現及未能考證來源的,例如「老鼠尾生瘡──大曬有限」、「冇瓜搵個茄嚟夾」(自尋煩惱)等,精選116個有趣的廣東俗語,追尋其背後典故,藉以窺探廣東人的舊日生活,感受市井對白的活潑生動、幽默詼諧。
目錄
自序
001 人心不足蛇吞象 08
002雞碎咁多 11
003 田雞東 12
004 騎呢 14
005 好牛使崩鼻 15
006 騎牛遇親傢 16
007 牛死送牛喪 18
008 老貓燒鬚 19
009 白鴿轉 20
010 白鴿眼 21
011 劏死牛 23
012 雞擔卦 24
013 文雀 25
014 扮蟹 26
015 啱線 27
016 耍花槍 28
017 撞闆 30
018 食大圍 31
019 大花麵抹眼淚 32
020 收科 33
021 做場大龍鳳 34
022 啱橋 35
023 二打六 36
024 荷蘭水蓋 37
025 下欄嘢 40
026 賣剩蔗 42
027 蒸生瓜 43
028 少塊膶 44
029 三及第 45
030 扣底 46
031 迴糖 48
032 壽頭 49
033 無雞斬四兩 51
034 賣大包 52
035 細蓉 54
036 有錢樓上樓,冇錢地下踎 56
037 正飣 57
038 打書釘 58
039 硃義盛 59
040 陳村種 61
041 鞋筒砂 62
042 二叔公賣草紙 63
043 西南二伯父 64
044 圍內 066
045 禾杈髀 67
046 大吟姐 68
047 張士貴打摩天嶺 70
048 放飛機 72
049 講來講去三幅被 74
050 三下五落二 75
051 開片 77
052 四四六六 78
053 有牌 79
054 斬腳趾避沙蟲 80
055 三分顏色上大紅 82
056 執條襪帶纍身傢 83
057 趯路 084
058 搞齣個大頭佛 86
059 屈質 88
060 摸門釘 89
061 倒塔咁早 90
062 跴親條尾 92
063 棹忌 94
064 生保 95
065 打尖 96
066 捉錯用神 98
067 扭盡六壬 99
068亂噏廿四 100
069 車大炮 101
070 颳龍 102
071濕柴 104
072 標尾會 105
073 水腳 107
074 坐花廳 108
075 冇鞋挽屐走 110
076 豆泥 112
077 的骰 114
078 濕滯 115
079 黃綠醫生 116
080牒腳 117
081 景轟 118
083 沙塵白霍 119
083 七國咁亂 120
084 打聾通 121
085 標鬆柴 122
087 好眉好貌生沙虱 124
088 剃眼眉 125
089 祭旗 126
090大泡和 127
091 巴閉 128
092冇雷公咁遠 130
093 三口六麵 131
094 鹹豐年 132
095 縮番條槓134
096 過咗一戙 135
097 落疊 137
098 渣 139
099 磨爛蓆 140
100 大天二 142
101 流電 144
102 山埃貼士 146
103 食七咁食 148
104 鼕瓜豆腐 150
105 擺路祭 151
106 拉柴 153
107齣盡八寶 154
108食得禾米多156
109 賓虛咁嘅場麵 158
110 沙漠梟雄 160
111 花臣 162
112 摩登 163
113 煙子 164
114 打臣 165
115 地哩 166
116 蛇果 167
參考書目
蘇萬興
香港考古學會永jiu會員,獲廣州中山大學《中國歷史與文物進修證書課程》證書。1970年代開始,組織本地旅行團。1982年起,開始擔任各工會社團舉辦之本地旅遊領隊訓練課程;至今於多個進修中心擔任古物古蹟、歷史掌故課程導師。2007年起擔任義工團體「共融網絡」項目策劃及古物古蹟課程導師,策劃「古物古蹟無障礙考察計劃」,參與由「香港傷健協會」主辦,「共融網絡」協辦,「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贊助齣版之《古蹟無障礙旅遊指南2008》一書資料搜集,擔任該書之學術顧問。
2008年齣版有《坐言集之錦田鄧族》、《坐言集之屏山鄧族》,兩者詳述有關聚居於香港新界鄧氏族群的歷史。2009年獲得「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資助齣版《吉祥裝飾:香港中式建築與民間信仰》,詳述一些古舊中式建築物內的吉祥裝飾圖案。2010年參與獲「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贊助齣版之《無障礙古蹟旅遊指南》一書。2011年及2012年參與《蓮麻坑人物情》及《葉定仕,新界原居民中的辛亥革命元老》等書的撰寫,介紹新界邊境禁區鄉村的人和事。
| 作者: | 蘇萬興 |
| ISBN: | 9789888310760 |
| 定價: | HK$62.00 |
| 裝禎: | 平裝 |
| 頁數: | 176 |
| 齣版日期: | 2015年2月 |
| 齣版商: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
這本書我簡直太驚喜瞭!作為一個在粵語區長大的人,總覺得身邊這些習以為常的俚語、俗語,背後一定有故事,但又說不清楚。這次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瞭這本《老餅潮語II》,簡直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書裏對很多“老餅”纔會用的詞語做瞭非常深入的解析,不光是解釋瞭字麵意思,更重要的是挖掘瞭它們背後的曆史淵源、文化背景,甚至還穿插瞭一些有趣的典故和民間傳說。我記得有一段講到“執輸行頭,搶閘上車”,本以為就是形容一個人動作快,但作者蘇萬興先生卻從粵語地區的市集文化、競爭心態講起,解釋瞭“執輸”和“搶閘”在古代生活中的具體場景,聽起來特彆有畫麵感,也更能理解為什麼這種錶達方式會流傳下來。還有“冇眼睇”這個詞,我以前隻覺得是“沒眼看”,書裏卻結閤瞭古代人們的禮儀觀念和麵子文化,講齣瞭它更深層的含義,比如在某些場閤下,因為尷尬、不忍心,或者覺得事情太離譜而錶示“不願去看”。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粵語有瞭全新的認識,覺得它不僅僅是一門語言,更是承載瞭韆萬嶺南人生活智慧和情感的載體。這本書的編排也很舒服,不像是枯燥的字典,更像是和一位博學的老前輩聊天,他帶著你一起品味這些古老而又充滿生命力的詞匯。
評分這本《老餅潮語II》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覺得粵語很多說法都挺有意思的,但從來沒想過能把它們係統地研究起來。這本書就像一本指南,把那些平時聽得最多,但未必能說清楚來源的“老餅”們纔懂的說法,都一一剖析開瞭。它不像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著作,反而充滿瞭人情味。作者蘇萬興先生好像就是你身邊那位最懂故事的長輩,用一種很親切的方式,把那些藏在粵語詞匯背後的故事講給你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段講“吹水”的,不隻是告訴你它是“閑聊”的意思,還深入分析瞭為什麼會用“吹”這個字,比如風可以傳播,也可以虛無縹緲,這種聯想非常形象。書裏還提到瞭一些已經不太常用,但非常有代錶性的說法,讓我覺得很有“考古”的樂趣。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每天都在用的語言,發現原來每一個詞語,背後都可能藏著一段曆史,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價值觀。讀這本書,我感覺就像在和老廣們一起穿越時空,體驗他們曾經的生活,感受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
評分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我本以為隻是一本講講廣東話裏那些有趣的俗語的書,沒想到裏麵包含的信息量這麼大,而且寫得一點都不枯燥。蘇萬興先生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他不是簡單地羅列詞語,而是把每一個詞語都放到它所屬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下去講,就像打開瞭一扇扇窗戶,讓你看到那個年代的生活景象。比如,我一直不太明白“大龍鳳”到底是什麼意思,書裏就詳細解釋瞭它可能源自古代的戲麯錶演,甚至還追溯到瞭更早的民間藝術形式。這種深入的挖掘,讓我對粵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覺得它不僅僅是口語,更是曆史的沉澱。而且,書中有很多讓我會心一笑的段落,因為我傢裏長輩也常常用這些詞,我以前隻是覺得很熟悉,現在纔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和老一輩的聯係更緊密瞭,也更懂得欣賞我們母語的魅力。它真的是一本既有學術價值,又充滿生活氣息的書,強烈推薦給所有對粵語感興趣的人。
評分我一直對中華文化的精髓,特彆是地域性語言特色非常著迷,因此在看到《老餅潮語II》這本書時,立刻就被吸引瞭。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詞匯的解釋,它更像是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粵語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社會變遷的軌跡。蘇萬興先生以其淵博的學識和細膩的筆觸,將一個個看似尋常的俗語、俚語,賦予瞭生命和溫度。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一些詞語的“溯源”工作,例如,書中對“食死貓”的解釋,不僅僅停留在“背黑鍋”的層麵,而是挖掘瞭其可能與古代刑事審判、民間迷信等相關的曆史背景,這種層層剝繭的分析,讓讀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一種探究真相的樂趣。書中的語言風格十分多樣,有時嚴謹考究,有時又幽默風趣,仿佛在與不同的“老餅”對話,感受他們的人生智慧。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些寶貴的語言文化遺産。它提醒我們,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承載記憶、維係情感、傳承文明的重要紐帶。
評分我一直對語言學,尤其是方言學抱有濃厚的興趣,而《老餅潮語II》這本書,無疑是這場興趣旅程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粵語俗語集,更是一部關於粵語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生動寫照。蘇萬興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他對每一個詞語的考據都極為嚴謹,無論是從曆史文獻的梳理,還是從地方民俗的訪談,都力求還原其最本真的麵貌。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詞語多重語境的探討,比如“搞掂”,它不僅僅是“完成”或“解決”,在不同的語境下,可能帶著一種遊刃有餘的從容,也可能暗含著一種精明算計的成分。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看到瞭粵語的豐富性和靈活性。書中還穿插瞭不少作者個人的生活經曆和觀察,使得原本嚴肅的語言學探討變得鮮活有趣,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我感覺這本書像是廣州、香港等地的“活化石”,記錄著過去的生活百態和人們的精神世界。對於研究粵語演變、廣東地區社會文化變遷的學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而對於普通粵語愛好者來說,它則是一次深入瞭解母語根源的絕佳機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