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 中国美术简史

[二手] 中国美术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著 著
图书标签:
  • 美术史
  • 中国美术
  • 艺术史
  • 绘画
  • 书法
  • 雕塑
  • 建筑
  • 艺术
  • 历史
  • 二手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况空前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00646501
商品编码:160019406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6-01

具体描述

友情提示: 本店出售二手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选购!所购图书满29元包邮(新疆 西藏 青海,宁夏,甘肃及港澳台除外)一般当日16:00前下单,当日发货(发货时间周一至周六,如遇法定假日,发货时间顺延至假期后的工作日),有特别着急的客户请您谨慎下单。本店默认发韵达快递,从河北燕郊发货,一般同城次日达,外阜3-5日达。 关于二手图书的品相问题:本店一般默认八成新以上的二手图书才会出库发货,如有个别书达不到标准或者光盘丢失的情况,我们会在发货前与您联系。(二手图书品相因每个人的标准有差异,所以请追求完美的客户谨慎下单)。因为是多平台销售,故有小几率缺货情况出现,如有此等情况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如需帮助请给我们联系咨询,我们会及时回复,并根据您的下单时间安排发货。客服在线时间:周一至周六,早9点到晚6点。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美术简史

定价:50.00元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0646501

字数:430000

页码:443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是一本关于中国美术发展的通史类教材,适合美术专业的学生、教师,美术爱好者作为工具书来使用。
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美术各门类的发展演变与重要的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熟悉中国美术的自身发展与美术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相结合的情况;查阅可靠的美术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

内容提要


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的前身《中国美术简史》系大专教材,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集体编写。原系主任薛永教授主持,原中国美术教研室主任李树声教授协助主持。1989年12月完稿,1990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年,由于《中国美术简史》深受社会欢迎,同时,距离次出版已过去10年,为了反映10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长足进步,满足读者的新要求,原书亟需增补新资料、吸收新成果、体现新认识,并修订疏漏之处,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支持,为此成立了《增订中国美术简史》编辑委员会,由薛永年、罗世平任主编、李树生、尹吉男、赵力任副主编,历时两年编写,增加了自古及近的书法篆刻内容、自1911年至1949年的近代美术等内容,增补了新发现、新成果和新认识,于2002年出版《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
2010年,在保持原书纲目体例基础上,编写者重新审阅全书,增补了新的研究成果及考古发现,并查缺补漏;校正了原版的错讹字;对于原书个别不理想的图片,进行了调整,出版了“新修订本”,使这本书进一步得到完善。
全书以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为纲,以各美术门类在同一时期的演进为纬。注意了四个结合:普及中国美术史基本知识与反映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呈示中国美术各门类的发展演变与阐述重要的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相结合;显现中国美术的自身发展与揭示美术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相结合;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与使用可靠的美术文物(包括新发现的重要作品)相结合。
《中国美术简史》为按照发展过程显示中国美术及其诸品类发展演进全貌的美术通史,力求史论结合,着重从美术发展脉络的条缕分析及其因果关系的阐发中体现具有一定概括性并密切联系历史实际的理论知识,力避脱离历史进程与美术现象的泛泛发挥、力避材料堆砌和作品铺陈;本书所涵括的历史时空自上古至1949年,以全中国版图内各民族美术为范围,所涉及的美术类别为建筑、绘画、雕塑、工艺、书法篆刻等造型艺术。综括的美术文化系统含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和民间美术;宗教美术与世俗美术、实用美术与纯美术。
本书的装帧由的设计家宁成春设计,内文体例清晰,版式便于阅读,图片安排合理,对于读者初步了解中国美术史有很大的帮助

★超值推荐: href='#'>柯林斯30分钟轻松绘画(原来画画这么简单有趣!万千读者五星好评)

href='#'>★五星推荐点击:★轻松学艺术,快速读理论,艺术好书超值抢★

目录


作者介绍


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
主编:薛永年、罗世平,副主编李树生、尹吉男、赵力,
撰稿人:汤池、邵彦、王泷、罗世平、薄松年、尹吉男、薛永年、赵力、杜鹃、李树生、曹庆晖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二手] 中国美术简史》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大唐风物志:盛世的艺术与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它是一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公元七世纪至十世纪大唐盛世生活图景的“风物志”。我们不关注宏观的美学流派演变,而是聚焦于那些在繁华都市、宫廷深处、乃至寻常百姓家中所流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风貌。本书以“物”为载体,以“事”为线索,力图还原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生命力的黄金时代。 第一部:长安的呼吸——都城物质文明的脉动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入世界瞩目的国际大都会——长安。我们不再泛泛而谈“盛世气象”,而是深入探究构成这种气象的每一个具体元素。 一、宫廷仪制与服饰的“软实力”: 我们将详细梳理唐代帝王祭祀、朝会所用的礼器形制,例如那些仿古的青铜鼎彝,它们如何服务于维护皇权的合法性。服饰部分,则摒弃学院派的纹样分析,转而探讨“胡服”如何在唐初被吸收、改造,最终成为大唐服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圆领袍”的流行,到“缺胯襦裙”的普及,我们侧重于服饰背后的社会阶层流动和文化交融。我们还将考察女性服饰的创新,如“袒领”的出现,它所暗示的社会风气的开放程度,以及丝织业中“绞缬”、“绫罗”的精湛工艺如何支撑起这种华丽。 二、饮食的“丝绸之路”: 唐代的饮食文化是多元融合的极致体现。本章将围绕“胡饼”、“新罗酒”、“波斯甜品”展开叙述。我们并非简单罗列菜品,而是追溯其源头。例如,唐人如何将中亚的香料(如胡椒、丁香)融入本土烹饪,以及曲江池畔的酒楼如何提供不同地域的饮品体验。通过对茶道兴起的初步考察,我们看到了一种从药用到饮品的文化转型,陆羽的《茶经》与其说是一部茶学专著,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精致生活的宣言。 三、建筑的尺度与空间: 放弃对佛寺和宫殿的平面图研究,本书着重探讨空间的使用哲学。大明宫的“前朝后寝”布局,如何体现君臣之间的礼仪距离;而里坊制度下,坊墙如何界定公共与私密空间。我们尤其关注唐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如曲江流饮的盛况,以及私人宅邸中“叠山理水”的技艺,展示了工匠们如何将自然引入城市生活。 第二部:手工业的秘境——从窑口到作坊 唐代的物质生产力达到了古代中国的巅峰,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那些创造了实用之美与技术奇迹的手工作坊。 一、陶瓷的色彩革命: 唐三彩并非唯一的焦点。我们将深入探讨南北方制瓷业的差异。南方越窑的青瓷如何追求“类冰似玉”的温润感,以及北方邢窑白瓷的“类雪”质地。重点分析长沙窑的创新——如何在日用瓷上大胆使用釉下彩绘,将世俗生活场景(如市场交易、爱情故事)搬上碗碟,这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审美趣味的世俗化。我们还将考察“绞胎、印花”等复杂工艺的实现难度。 二、金银器的复兴与异化: 唐代金银器皿的繁荣,是与西域交流密不可分的。我们详细比对出土的何家村窖藏器物,分析其“联珠纹”、“伎乐纹”等图案的波斯风格源头,以及工匠们如何将打金、錾刻、鎏金等技术完美结合。这些器物,从祭祀用的“金澡罐”到日常使用的“金杯”,无不彰显着财富的张扬与审美的自信。 三、乐器的声音世界: 乐器制造工艺是衡量一个时代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本书将描述“琵琶”的形制演变,它如何从曲项发展为我们熟悉的直项形制;以及“箜篌”、“羯鼓”等乐器的结构特点。通过对工匠记录的追溯,我们探讨了木材选择、漆面处理等细节,如何影响最终的发声效果。 第三部:信仰与世俗的交织——精神生活的投影 艺术是精神的载体。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唐代社会在宗教信仰与世俗娱乐中的表达方式。 一、石窟的“动态”故事: 我们聚焦于敦煌莫高窟和炳灵寺石窟的晚唐造像风格。对比早期佛教艺术的印度化倾向,晚唐的佛、菩萨形象愈发“人化”和“本土化”。我们将解读壁画中供养人的着装、仪态,它们是研究当时社会风俗的活化石。此外,飞天形象的服饰和舞姿,如何吸收了胡旋舞的元素,体现了盛世的动感。 二、丧葬仪轨与明器: 尽管不谈墓室壁画的宏大叙事,但我们详细研究了唐代丧葬中的“明器”——如“陶俑”、“彩绘仪仗俑”。这些明器并非只是简单的陪葬品,它们是当时生活场景的微缩模型,从侍女的梳妆、乐伎的演奏到官吏的出行,展现了唐人对来世的想象和对现世生活的留恋。 三、诗歌与绘画的“共生”: 我们观察唐代文人如何将日常的“游赏”活动转化为艺术创作。例如,山水画中“斧劈皴”的成熟,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与当时文人热衷于在山中结社、饮酒、作诗的社交活动紧密相关。绘画是诗歌意境的视觉化呈现,这种结合构建了唐代精英文化的核心。 结语: 《大唐风物志》旨在提供一种“微观史学”的视角。我们相信,理解一个辉煌的时代,并非要背诵那些光辉的史诗篇章,而是要触摸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器物,聆听那些流传至今的工艺回响。本书致力于将大唐的“艺术史”转化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让读者亲手触摸到盛世的温度与质地。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任何“简史”类书籍的价值,不在于它包罗了多少内容,而在于它剔除了多少冗余,并准确地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发现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恰恰在于其选材的精炼和对“主流”脉络的精准把握。它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去描绘每一个细枝末节的流派,而是像一条主干河流,清晰地勾勒出艺术发展中几个最关键的潮汐点。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意味着他们不会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可以迅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具有骨架的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关键节点上设置的“留白”非常高明,他会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但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比如“某次技术革新对美学观念的颠覆性影响是否是必然的?”这种启发式的引导,远比直接灌输结论要有效得多。这本书为我后续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石。

评分

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偏向于非虚构文学,尤其偏爱那些叙事风格带有强烈个人色彩,仿佛作者正在你耳边娓娓道来的作品。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恰恰具备了这种引人入胜的“讲述感”。它没有采取那种教科书式的、冷冰冰的陈述方式,而是大量采用了文学化的语言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作者在介绍某位大家的作品时,不是简单地描述其技法特点,而是会插入一些关于艺术家创作心境的推测,甚至会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描述一幅画作是如何“呼吸”和“与观者对话”的。这种叙述策略,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高深艺术理论的心理门槛,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人情味。我常常在深夜里被某个段落中精妙的比喻所吸引,停下来反复回味,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一本“简史”,更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讲述他一生所见所感的艺术传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心思,封面采用了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主色调是沉稳的靛蓝色,配上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整体透着一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精致。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偏米黄色的艺术纸,不仅保护了读者的视力,也让印刷出来的图版色彩显得更加柔和、有年代感。细节之处见真章,比如章节标题的设计,会根据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进行微调,这种用心的排版,让阅读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视觉享受。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收录了一些早期艺术史文献的摹本或扫描件,虽然清晰度不是现代高精度印刷的水平,但那种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看得出来,编辑团队在选择纸张、油墨和装订工艺上是下了大手笔的,完全符合一本经典艺术史著作应有的体面。即便是放在书架上,它本身也是一件值得陈列的艺术品。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建筑摄影师,我对空间感和结构美学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因此,在阅读任何与“造型艺术”相关的书籍时,我都会格外关注作者如何处理三维空间的表现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在谈论雕塑或建筑构图时,并没有陷入晦涩的专业术语泥潭,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参照物,让抽象的“比例”和“韵律”变得可以触摸和感知。书中有几页专门对比了不同朝代宫殿的开间进深差异,通过侧重点不同的线描图,清晰地展示了权力结构在物理空间上的投射,这种将艺术形式与社会权力结构直接挂钩的分析角度,对我构思下一组关于城市肌理的拍摄项目提供了全新的灵感。读完这些章节后,我再去看那些历史遗迹,感受到的不再仅仅是宏伟,而是每一块砖石背后蕴含的精确计算和文化意图,视角变得更立体、更具批判性了。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哲学和思想史领域颇有研究的爱好者,因此,我经常会关注那些探讨思想演变脉络的深度著作。我最近翻阅的这本书,虽然主题似乎偏向更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它在梳理脉络时,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史学态度和跨学科的视野,令我非常赞赏。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和“风格”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乃至技术革新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与审美取向。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文人阶层对“意境”追求的剖析,就与同期士大夫诗歌理论中的“言外之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宏观的关联性论述,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理解。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是层层递进的,不像某些快餐式的读物,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关键转折点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非常适合需要扎实基础的深入学习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