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大家小书》小说评论类(精装)包括《和青年朋友谈书法》、《桥梁史话》、《中国戏剧史讲座》、《新建筑与流派》、《论园》、《拙匠随笔》、《中国建筑艺术》、《沈从文讲文物》、《中国绘画史纲》、《中国舞蹈史话》、《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金石书画漫谈》、《梓翁说园》、《旧戏新谈》、《世界桥梁趣谈》和《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共计16本。该套箱装收录了16本艺术类的大家小书,该套装将会以新的装帧、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艺术类16种“小书”有14位“大家”作者,由如下两位作者呈现这个系列“大家”的风采:1、傅雷(1908-1966),上海人,著作等身的一代翻译巨匠,出色的美术批评家,在音乐、文学等诸多艺术领域均有高超的鉴赏力。1927年冬离沪赴法求学,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理论。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工作。“文ge”期间受迫害,和妻子一起含冤而死。2、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1924年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作品主要有:1919年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史》等。
目录
《和青年朋友谈书法》
《桥梁史话》
《中国戏剧史讲座》
《新建筑与流派》
《论园》
《拙匠随笔》
《中国建筑艺术》
《沈从文讲文物》
《中国绘画史纲》
《中国舞蹈史话》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金石书画漫谈》
《梓翁说园》
《旧戏新谈》
《世界桥梁趣谈》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自汉以后,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很少建由多种不同用途的房间聚合而成的单幢大建筑,主要采取以单层房屋为主的封闭式院落布置。房屋以间为单位,若干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院;重要建筑虽在院落中心,但四周被建筑和墙包围,外面不能看到。院落大都取南北向,主建筑在中轴线上,面南,称正房;正房前方东、西外侧建东、西厢房;南面又建面向北的南房,共同围成四合院;除大门向街巷开门外,其余都向庭院开门窗。庭院是各房屋间的交通枢纽,又是封闭的露天活动场所,可视为房屋檐廊、敞厅的延伸或补充。这种四面或三面围成的院落大多左右对称,有一条穿过正房的南北中轴线。院落的规模随正房、厢房间数多少而改变。大型建筑群还可沿南北轴线串联若干个院落,每个称一“进”。更大的建筑群组还可在主院落的一侧或两侧再建一个或多进院落,形成二三条轴线并列,主轴线称“中路”,两侧的称“东路”“西路”。古代建筑,小至一院的住宅,大至宫殿、寺庙,都是由院落组成的(图12)。
这种院落式的群组布局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个特点,即重要建筑都在庭院之内,很少能从外部一览无余。越是重要的建筑,必有重重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中层层展开,引起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企盼心理,这样,当主建筑最后展现在眼前时,可以增加人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加强该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前奏院落在空间上的收放、开合变化,反衬出主院落和主建筑压倒一切的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就单座房屋而言,形体变化并不太丰富,屋顶形式的选用和组合方式又受礼法和等级制度的束缚,不能随心所欲,主要靠庭院空间的衬托取得所欲达到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平面上纵深发展所形成的建筑群与庭院空间变化的艺术。建于15世纪初的明、清北京宫殿是现存最宏伟、空间变化最丰富、最能代表院落式布局特点的杰作。甚至中国的园林,其建筑密度远高于其他建筑体系的园林,实际上仍是由轩馆亭厅为主体,辅以假山、土丘、树篱、月洞门等围成的平面上向纵深发展的院落和院落群,只是空间限隔较活泼自由而已。——《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
前言/序言
序言
袁行霈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大家小书 艺术类(套装共16种)(精装)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