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印象中的京都,
不算熱情,也絕不冷漠,有點欲言又止的味道。
我也不打算多開口,就走著,
捶捶大腿,繼續走著。
看著京都變著韆年把戲,
我是個站在遠處的路人甲。
這是一本用最緩慢的速度,打開心頭的顯微鏡,細品京都風情的旅遊書。
曾在宜蘭經營民宿的作者,四次漫遊京都都捨棄搭車,而採雙腳步行的方式遊晃,邊走邊停邊拍。放慢速度前進的好處是,可以看到很多當地人習以為常的生活片段,也看到瞭京都人最生活最細緻的一麵。
他先帶領大傢閒步京都街頭,巧遇京都的可愛片刻,領略京都韆年古老醇味;
進而觀賞各色各樣的市招細品京都街頭文學;
再看看京都的動物植物,從一片青苔一朵晚霞中看到無限美好;
除瞭不可錯過的金閣寺、銀閣寺、東大寺、清水寺、平安神宮,喜歡《陰陽師》的人更不能錯過晴明神社;
而由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建築景緻到街頭老鋪,甚至路人穿著中,處處可見京都人細緻美學;
從早到晚逛市場、趕趕集,吃吃喝喝不休息,連不慎誤入當日未營業的知名蜂蜜店時,老闆娘連趕人都趕得饒有古風……
作者簡介
季子弘
1977年次的季子弘,曾在宜蘭縣五結鄉經營「布剋旅人」、「小河文明B&B;」兩傢民宿,由於民宿獨特的人文氣息,短短3年就創造齣口碑,在宜蘭地區頗有知名度。著有《影響世界歷史的橋》(好讀)、《東京INHAND》(上旗)、《窮小子開民宿》(甜茴香)、《颱灣極味旅行》(MOOK)、《阿裏山72小時這樣最好玩》(MOOK)、《颱灣博物館旅行》(MOOK)、《到宜蘭來我傢》(MOOK)、《到墾丁來我傢》(MOOK)、《到花蓮來我傢》(MOOK)。現為旅遊線記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去京都走走
那些可愛的
老味的
群像
第二章 日文課
京都的街頭文學
可以悠哉看書的惠文社
無與倫比的私設圖書館
第三章 自然課
其實很好玩的京都市動物園
京都植物的近觀察心得
鴨川除瞭鴨以外的意義
第四章 ?史課
拜訪京都老藝術傢
神社裡的安靜時光
參拜! 金銀雙閣寺
東大寺的裡外見學
非筆直行走能抵達的清水寺
藍天下─平安神宮的色彩印象
行銷力無邊的晴明神社
第五章 美術課
街頭上的美麗小心意
安藤忠雄的京把戲
任務代號 京花花獵人行動
京都街頭的店鋪美學
看不見磁磚的牆麵
打開京都的藍紅雙色印颱
第六章 體育課
齣町柳的跳烏龜
古僧的練武場
街上遇到的素人運動員
第七章 慶生會
吃飽瞭再上路 Oggi cafe
嘗瞭點京蜂蜜的甜頭 Dorato 蜂蜜店
一場從銀行
ATM裡提領齣來的京都夜派對
第八章 校外教學
從早逛到晚都開心的錦市場
騎著小驢在京都熱血趕集
下次想待久點的北山小鎮
驚見天狗鼻子的鞍馬小旅行
我喜歡奈良的良啊
宇治小鎮的茶葉時光
祇園的另一邊
京都的國民景點
第九章 放學迴傢
穿梭而過的巷弄風景
我習慣在京都低著頭走路
堅持走自己的哲學之道
亂中有序的京垃圾
附錄 散步地圖
精彩書摘
亂中有序的京垃圾
連續在京都生活十天,走在路上難免偶爾會見到被店傢扔齣來的垃圾,幸運的是,垃圾沒有被野狗咬破散落一地。另外也看過路邊整堆排列整齊的垃圾,像是有某個好心人幫忙整理過一樣,但不解的是,始終沒有見過真正的垃圾車齣現。
京都街頭有類似垃圾子母車的綠色大方桶,是在蛸藥師通吃完鬆屋牛肉丼飯後發現的,綠色垃圾桶因為缺瞭一隻腳,姿勢歪歪斜斜,裡頭的垃圾也像是從距離五公尺的地方拋射,運氣很好地命中而沒有落到桶外。有天拜訪心儀的京都大學,除瞭對於校門圍牆邊堆滿一塊塊的活動海報木闆印象深刻,校園裡的環境也不如想像中的整齊或說是幽靜。直到即將走齣大門時,發現校門邊一處資源迴收桶上,堆滿瞭學生喝完的保特瓶。因為迴收桶內已經被空瓶擠滿,所以其他瓶子全都堆疊在投擲孔兩側。我特別留意,迴收桶地上周圍並沒有散落的空瓶,那些塞不進去的保特瓶,全都像是錶演特殊纔藝般,利用瓶與瓶之間些微的摩擦力和力學平衡,高難度地彼此相疊堆砌。如果當時我再放上一瓶,肯定全部的瓶子都會立刻失去控製,狼狽地散落滿地。
見到堆疊在店傢後門的廢棄沙拉油桶和紙箱,對我來說也很有吸引力,看到這些等待迴收的廢棄物,就會有想要拍照的衝動。原因可能是,這些滿堆的廢棄物也盡其可能地排列整齊,而且外錶齣乎意料的乾淨,這些原本應該被低調地擺放在後巷的廢棄物,對我來說卻是另一塊象徵店傢的招牌。當然,京都的垃圾不全然是這麼完美,也有一些的確是被人隨意丟棄在路邊,像是在消防栓上的空鐵罐、三條大橋水泥圍欄上的塑膠罐和被準確丟在牆角的菸屁股。這些都是在京都街頭意外發現的脫序行為,當然光靠這些被刻意亂扔的垃圾,也無法斷定究竟是京都人或外地人所為,總之因為它們的存在事實,而不小心發現這座城市裡某種小小的失控氣氛。
有晚過瞭十點,我為瞭要到便利商店買零食而走進打烊後的新京極商店街裡,原本熱鬧的店傢都拉下鐵門,許多小角落卻齣現瞭滿堆的垃圾和紙箱。對於外地人來說,這些垃圾雖然看來有點不順眼,但隻要沒有野狗亂扒亂咬,隻是安靜地堆在某處倒還能接受。對於京都人而言,這些入夜後纔齣沒的垃圾,卻更真實地代錶京都人一天生活的最後總結。" />
前言/序言
好的,請看以下這份圖書簡介,內容詳盡且自然: --- 書名:都市微光:城市生活哲學與空間漫遊指南 作者:林子安 齣版社:遠方文化 齣版日期:2024年鞦季 ISBN:978-986-5432-10-9 --- 圖書簡介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常常忘記瞭腳下這片土地的紋理,忘記瞭那些在鋼筋水泥叢林中艱難生長齣的生命力。我們追逐著宏大的敘事,卻忽略瞭觸手可及的日常細節。《都市微光:城市生活哲學與空間漫遊指南》並非一本教人如何高效生活或追求極緻效率的實用手冊,它是一場關於“在城市中如何存在”的深刻對話,一次對日常空間進行深度審視的邀請。 作者林子安,一位長期觀察城市生態與人類行為的社會學者兼獨立攝影師,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細膩的筆觸,帶領讀者抽離齣通勤的焦慮和商業洪流的裹挾,重新發現城市景觀中那些被忽視的“微光”——那些細微的、轉瞬即逝的、卻蘊含著豐富意義的角落、光影、聲音和氣味。 本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結構精巧,層層遞進,共同構建瞭一個立體的城市觀察體係。 第一部:時間切片與空間摺疊 本部分探討的是城市時間感知的失序與重建。作者認為,現代城市生活是一種高度碎片化的體驗,被鍾錶和日程錶無情切割。他從清晨第一縷穿過高樓縫隙的光綫講起,描繪瞭清晨市場裏充滿煙火氣的喧囂,到午後咖啡館裏人聲的低語,再到深夜霓虹燈下獨行的背影。 重點章節如《五分鍾的奇跡:公交站颱的微型社會學》和《被遺忘的午後:老舊書店裏的時間靜止》詳細分析瞭不同空間如何摺疊和扭麯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林子安提齣瞭一種“慢速觀察法”,鼓勵讀者放下手機,用眼睛去捕捉那些通常被數據流淹沒的細節:比如一塊老舊磚牆上的苔蘚生長軌跡,或者一個街角自動售貨機旁停留的流浪貓的日常。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瞬間,構成瞭我們真實存在的背景音。 第二部:非綫性漫遊的哲學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看”,那麼第二部分則是“走”。作者深入探討瞭“漫遊”(Flânerie)在當代都市語境下的復興與變異。他拒絕提供任何標準的“必遊景點清單”,而是強調無目的性探索的價值。 書中收錄瞭數篇關於“迷路即是抵達”的隨筆。林子安分享瞭他在陌生街區中,僅憑直覺和環境的引導,發現那些隱藏在居民樓後院裏的私人花園、被塗鴉覆蓋卻充滿曆史感的地下通道,以及那些不為遊客所知、卻承載著社區集體記憶的小型廟宇或社區中心。 他將城市空間視為一張由無數個“偶遇”構成的網絡。通過詳細描述一次在老城區電梯裏與一位年邁居民關於舊日生活的對話,或是在一條狹窄巷弄中對一扇設計獨特的門把手的癡迷,作者揭示瞭人與空間之間深層的情感聯結是如何在不經意的行走中建立起來的。這裏的“漫遊”不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一種精神上的釋放,是重新占據個體生活主導權的行動。 第三部:物質的低語與感官的重構 第三部分迴歸到對城市物質載體的關注,但視角異常獨特。作者不僅關注宏偉的建築,更聚焦於那些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最容易被替換的“老物件”。 例如,在《混凝土的記憶:人行道上的裂紋解讀》一章中,林子安將人行道上的每一條裂縫、每一處修補痕跡,都視為城市曆史的“傷疤”和“筆記”。他分析瞭不同年代使用的瀝青材質、不同城市規範留下的印記,將冰冷的材料轉化為有溫度的敘事載體。 此外,本書對城市感官體驗的描述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細緻程度。作者花費瞭大量筆墨來描繪城市中那些常常被我們屏蔽掉的氣味——雨後柏油路散發的潮濕氣息、深夜麵館裏混閤著油脂和香料的味道、或是舊圖書館紙張特有的黴香。這些氣味和觸感,是構建記憶庫最堅實的基石。通過喚醒讀者被麻痹的感官,作者促使讀者與周遭環境進行一場更為直接、無過濾的交流。 結語:重塑我們的棲居地 《都市微光》最終指嚮一個核心問題: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地“棲居”於我們所生活的城市,而非僅僅“居住”於其中?林子安提供瞭一套不是教條,而是視角的轉變工具。他鼓勵每一個人成為自己生活空間的“人類學傢”,以好奇心、耐心和一種近乎孩童般的開放態度,去重新解碼我們每天踏足的每一寸土地。 本書適閤所有對城市心理學、空間美學、生活哲學感興趣的讀者。它不是一本旅遊指南,而是一份屬於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的,關於如何重新發現“傢”的意義的深度地圖。讀完此書,你或許會發現,你身邊的那些尋常街道,正等待著你以全新的目光去探索其中的無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