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內傳太極拳108式(附DVD光盘)

楊式內傳太極拳108式(附DVD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汉文,蒋林 著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杨式太极
  • 内传
  • 108式
  • 武术
  • 传统武术
  • 养生
  • 健身
  • DVD
  • 光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展
ISBN:9789574689910
版次:1
商品编码:16067663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12-01
页数:20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附件:DVD光盘
附件数量:1
商品尺寸:21×15×1.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杨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先生所创,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习者最多的拳种。传统杨式太极拳108式经杨氏三代宗师研习、修润而定型,其风格舒展飘逸、宁静大气、柔和缓慢、含蓄优雅,它以独特的练功方法和强身健体、治疗疾病、延年益寿、陶冶情操的作用而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然而,当年杨家传拳内外有别。世传仅是一套108式或后来衍生出来的传统88式、85式和83式养生拳架。在杨氏子弟内部传承却另有一套体系,这个内传太极拳体系有三套拳,第一套108式、第二套加(家)手、第三套小快式。这三套拳的风格各异,招式、手法变化颇多,动作新颖别致,内容极为丰富。三套拳架,层层进阶,各练一层功效。这个完整体系,由张文炳先生所传,先生是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和杨少侯先生哥俩合传的登堂入室弟子,是内传弟子中极少数的外姓弟子。这套杨式内传太极拳108式,是杨澄甫先生l928年以前在北京传授的早期拳架,与后期经杨澄甫先生修定的大架,从拳架结构上看基本相同,从招式手法变化的细节上看,不尽相同。早期拳架内外开合皆适中,更接近于杨健侯先生的中架,其拳路构思细腻、结构合理、科学实用,是技击、保健、疗病三者的自然结合。同时在处理一般动作与高难动作的协调安排上,都显得非常适当,使习练者自始至终都感舒适、轻松愉悦。

作者简介

  張漢文,1940年生,曾任北京市武術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市武術協會三皇炮捶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澳洲少林禪武學會總會顧問。
  中國武術七段。
  作者自幼習武,1954年拜「京都會友鏢局」著名武術家「大槍董英俊」先生為師,習練三皇炮捶拳械,是此拳種的第七代主要傳人。1957年拜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名家崔立志(字毅士)先生為師,習楊式大架太極拳;此後有緣又拜在楊式內傳太極拳第四代宗師張文炳(字虎臣)先生門下,深研楊式內傳太極拳之奧妙,成為楊式內傳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此外,曾得授著名武術家吳斌樓,查拳大師常振芳,三皇炮捶大師袁敬泉、段庶卿、張慶雲和著名中醫、武術大師歐錫九等諸位老師的指導和教誨,功底頗深。
  曾發表過武術理論、功法技法、點穴按摩、宣傳武德等數十篇文章,其中一些文章彙編入《功法薈萃》《內功舉要》和《北京武林軼事》等書中;著有《三皇炮捶拳》一書,並先後又在日本和臺灣出版,此書的出版結束了此拳種口傳身授的歷史,此後又出版了《三皇炮捶匯宗》。在《燕都當代武林錄》一書中任副主編,出版有《中國傳統武術大全·三皇炮捶》、中國傳統武術經典系列《名家名拳·三皇炮捶拳械專集》等多種教學光碟。
  曾參加《京城武林》《武術世界》等多部大型紀錄片錄製的演練工作,曾多次參加北京市武術比賽,成績優秀。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積極開展教學工作,培養了大批武術人才,弟子遍及國內外。
  蔣林,1945年生於天津武清縣。出生武術世家,7歲從家叔始學通背拳,14歲入選北京市業餘體校從王茂林老師學中國式摔跤,後正式拜摔跤健將朱友山為師,繼續學練中國式摔跤,曾入選北京市通州區代表隊,多次取得市級比賽的優秀成績。
  1964年作者師從張文炳(字虎臣)先生習楊式內傳太極拳械,至1970年正式成為張文炳先生的登堂入室弟子,是楊式內傳太極拳第五代主要傳人。
  1982年應北京市通州區體委之邀,任區太極拳培訓班教練,培養出太極拳輔導員近百人,並多次被評為北京市太極拳優秀輔導員。
  1995年應聘任北京騰龍武術學校教練,培養出多名武術優秀人才,在市級武術比賽中取得前六名的優秀成績,其中盧占國、王非在全國和北京市武術比賽中,取得拳術、器械、對練的第一名。
  現任北京市武術協會楊式太極拳研究會委員、北京市武協團結湖培訓中心副主任、澳洲少林禪武學會總會顧問。

目录

一、一代宗師張文炳與楊式內傳太極拳
二、楊式太極拳基本拳理與拳法
(一)楊式太極拳基本要領
(二)楊式太極拳總體要求
(三)楊式太極拳運動方法
(四)楊式太極拳十三勢

三、楊式內傳太極拳108式(正路子)拳譜
四、楊式內傳太極拳108式(正路子)動作圖解
五、太極拳古譜、傳承簡譜與古典拳論解讀
(一)武當太極拳與《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
(二)武當太極拳歷史上的集大成者——張三丰
(三)武當太極拳源流傳承簡譜
(四)太極拳古典拳論解讀

前言/序言


太极武学探微:内家拳的精髓与实践 本书简介 本书集结了对中国传统武术中内家拳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讨,旨在为武术爱好者、习练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详实的参考框架。我们不涉及任何特定流派的套路招式细节(如您提到的具体拳法名称),而是专注于内家拳的核心哲学、技术原理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部分:内家武学的哲学根基与历史溯源 内家拳,区别于外家拳的侧重于外在的力量与速度,更强调“内”的修炼,即心、意、气的合一。本书首先追溯了内家武学的哲学源流,探讨了道家思想——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渗透并构建了太极、形意、八卦等拳种的理论基础。 1. 阴阳与动静的辩证统一: 我们详细分析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武术中的体现。每一招一式,都蕴含着开合、提放、进退的动态平衡。如何通过意念的引导,实现从静止到瞬间爆发的转化,是本部分探讨的重点。书中不以具体招名为例,而是阐述了“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这些经典理论背后的运动学原理。 2. 气血运行与经络学说: 内家拳的修炼离不开对“气”的认知与运用。本书引入了传统中医的经络理论,阐释了武术锻炼如何辅助人体内部能量的流通。我们探讨了“丹田”在发力机制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如腹式呼吸、调息法),来增强内在的稳定性和持久力。这部分内容着重于理论构建,而非具体的气功导引步骤。 3. 历史脉络的梳理: 我们对内家拳自其萌芽期到成熟期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武术家们如何根据社会环境和实战需求,对武学理论进行创新与完善。这种历史的视角有助于读者理解,任何武术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活态的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技术原理的抽象解析 本部分将内家拳的技术动作解构为几个普遍适用的原理层面,这些原理适用于所有强调“借力打力”、“以柔克刚”的武术体系。 1. 劲力的生成与传导: 内家拳的“劲”不同于肌肉的力量。我们深入解析了“缠丝劲”、“棚劲”等概念的物理学内涵。讨论了如何通过身体的整体性和关节的松沉,将力量由地面、通过腰胯,沿着躯干的螺旋结构,有效地传导至接触点。这里侧重于运动链的优化分析,而非某一特定招式的发力路径。 2. 听劲与触觉的敏锐化: “听劲”是内家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关键能力之一。本书从感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训练身体对外界微弱力量变化的捕捉能力。这包括了对压力分布的实时感知,以及对对手意图的预判。我们将此训练方法归纳为“触觉敏感度提升训练”的范畴,强调的是对“接触”的深度理解。 3. 桩功的结构性意义: 桩功,作为内家拳“体态训练”的基础,其价值远超乎表面的站立姿势。我们分析了不同桩法(如站桩、马步等)对于建立正确身体框架、调整中正安舒姿态的关键作用。讨论了如何通过桩功训练,提升人体的平衡能力(抗干扰性)和基础的力学支撑结构,为高阶技术的应用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 第三部分:内家拳的养生与现代实践 内家拳并非仅仅是格斗技巧,它更是一门深奥的养生学。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如何将内家拳的理念融入现代生活。 1. 习练与身心健康: 探讨了规律性的内家拳练习对改善慢性压力、调节神经系统、提升心肺功能方面的积极影响。我们将这些效果置于现代运动生理学的框架下进行解读,强调其作为一种低冲击、高效率的全身性锻炼方式的优势。 2. 意念在生活中的运用: 内家拳强调的“心静自然凉”、“意到气到”的思想,对现代人的专注力训练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我们探讨了如何将武术中的“专注”和“松弛”的交替运用到工作、学习和日常决策中,以达到更高效能的状态。 3.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本书呼吁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进程。我们讨论了如何在保护核心技术精髓的同时,通过科学的方法论和现代的运动技术分析,使内家拳的理论体系更易于被当代人理解和接受。 总结 本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解析了内家武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核心。它是一部关于内在力量的探索之作,旨在引导读者理解动作背后的原理,而非简单地模仿某一套具体的招式组合。它为所有渴望在武学中寻求深度和广度的习练者提供了一份坚实的理论地图。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长期习练太极拳的老拳友来说,找到一本能够带来新启发、能帮助我们“破旧立新”的资料是十分难得的。这本《楊式內傳太極拳108式》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我个人练习太极拳已有二十余年,自认为在套路上已经非常熟稔,但总觉得在实战应用和对劲力的精微控制上有所欠缺。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108式中一些关键转换点的讲解,这些转换点往往是松紧、开合、虚实的微妙变化所在,是内功修炼的重中之重。书中的文字叙述风格非常老道,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它不是教科书式的干巴巴的理论,更像是前辈手把手地在耳边提点。我反复观看了DVD中关于“转身与对拉”的示范,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巧妙,他没有直接说“你要用多少力”,而是引导我们感受身体内部的张力与平衡点。这种引导式的教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多年的习惯,发现了许多过去忽略的弊病。可以说,这本书帮助我把已经固化的招式“活化”了过来,让我的拳架有了更深的内涵。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市面上所有号称“内传”的太极拳书籍都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为了营销而夸大的名头。然而,这本《楊式內傳太極拳108式》的实在内容,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没有过多纠缠于玄而又玄的哲学概念,而是非常扎实地落在了功法本身。我最看重的是它对“寸劲”和“掦劲”在套路中不同阶段的体现的解析。很多传统拳谱只用一句话带过,但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这些劲力如何在“起势”到“收势”的过程中保持连贯和变化。DVD的制作水平也相当专业,光线的运用使得肌肉的起伏和重心的转移看得非常清楚,对于理解杨氏太极那种松柔沉稳的风格至关重要。我发现自己以前打拳时,总是在意形似,而这本书让我开始注重“形神合一”。特别是对“缠丝劲”的讲解,细致入微,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杨家拳讲究“一动无有不动”。对于有一定基础,想进一步提升内在修养的练习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宝典,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动作,而是一套完整的内功修炼体系。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深厚感情的人,购买这套书籍完全是冲着它封面上那种古典的气韵去的。拿到手后,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都非常精良,体现出了对传统武术应有的敬意。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气沉丹田”这个核心概念的具象化描述。我们都知道“气沉丹田”重要,但具体如何做到,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这本书结合了中医经络理论和现代运动科学的观察角度,对气血运行的路径做了清晰的指引,这一点非常科学且具有说服力。配合DVD,当看到演示者做到气沉丹田时,那种“根植大地”的稳固感,通过画面清晰地传递了过来。我已经开始尝试将书中的呼吸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哪怕只是静坐冥想,都能感受到腹部微微的起伏和内里的充实感。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拳术教学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自我身心调和的指南。对于希望通过太极拳达到养生和静心目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在考虑购买之前,对“108式”这个数字有点抗拒,总觉得这套路太长,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但是,当我真正开始接触这套《楊式內傳太極拳108式》后,我发现,这套系统之所以完整,正是因为它包含了从最基础的桩功到复杂的转身、跌法等一系列完整的训练环节。书本的排版非常人性化,留白很多,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不会让人产生压迫感。DVD的视角切换非常到位,时而全景展示动作的连贯性,时而近景特写手部和足部的精确姿态,这种多维度的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特别是书中对杨氏太极拳中那些看似“多余”的过渡动作的解释,它们看似不显眼,却是连接各个主要招式、维持劲力不散的关键环节,作者对此的阐述非常到位,体现了对整套拳法结构脉络的深刻理解。我不再把108式看作是一百零八个独立的动作,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本书成功地帮助我建立了这样的宏观认知。

评分

这本《楊式內傳太極拳108式》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初学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太极拳心生向往,但市面上那些动辄几百个动作的书籍,看得我头都大了,总觉得无从下手。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108式听起来不少,但讲解起来却是循序渐进,让人很有安全感。DVD的配套简直是神来之笔,光看文字描述,很多身法和劲力的细微之处总是难以捕捉,但有了影像演示,尤其是慢动作回放,我终于能纠正自己那些僵硬的架势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每一个动作的“意念”引导,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教你“为什么这么做”,那种内外兼修的感觉在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野馬分鬃”,书里详细阐述了开合转换中的气机流动,我按照书里的提示练习了几次,感觉身体的连接性一下子增强了,不再是简单的手脚运动。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掌握,但光是跟着DVD和书本进行基础的呼吸配合练习,我已经觉得心神宁静了许多,这比我预期的效果还要好。我已经把这本书放在练习垫旁边,每天练习前都要翻看一遍关键的要领,感觉自己正在踏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武学殿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