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夜書

日夜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韓少功 著
图书标签:
  • 日记
  • 生活
  • 情感
  • 随笔
  • 散文
  • 个人成长
  • 思考
  • 文字
  • 治愈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
ISBN:9789570843026
商品编码:16069079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11-16
页数:328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向20世紀90年代的青春致敬
  韓少功以《日夜書》向50後「致青春」

内容简介

  2010年第2屆紐曼華語文學獎得主
  以《馬橋詞典》享譽國際
  中國當代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韓少功
  醞釀十年 最新長篇小說
  獻給命運、獻給同代人的標竿之作
  為他們畫像,為他們說話,寫出他們這代人在當下的命運
  重現中國大陸50後一代知青的真實生活
  紀念自己這代人過去的歲月。

作者简介

  韓少功,漢族,1953年1月出生於中國湖南省。1968年初中畢業後赴湖南省汩羅縣插隊務農;1974年調該縣文化館工作;1978年就讀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先後任《主人翁》雜誌編輯、副主編(1982);湖南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1985);《海南紀實》雜誌主編(1988)、《天涯》雜誌社社長(1995)、海南省作協主席(1996)、海南省文聯主席(2000)等職。現居海南。
  他的主要文學作品有《韓少功系列作品》(九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最新中篇小說《紅蘋果例外》、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等,以及著名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另有譯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惶然錄》等。
  作品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0、1981),上海市第四屆中、長篇小說優秀大獎(1997)、《亞洲週刊》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1999年)、全國魯迅文學獎(2007)、華語傳媒文學大獎(2007),以及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法蘭西文藝騎士勳章(2002);此外他於2010年榮獲第二屆紐曼華語文學獎。最受矚目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被兩岸三地專家推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一。作品已有三十多種外文譯本在國外出版。

精彩书摘

  那一天我記得很清楚。我去學校查看升學名單的公告,然後在雙槓上閒坐了一會兒,準備回家做煤球。我知道,政策規定不滿十六週歲的可繼續升學,父母身邊也可留下一名子女,我是兩條都合得上,不必下鄉當知青,被不少同學羨慕。
  我似乎還能繼續坐雙槓,投射紙飛機,在上學的路上盤帶小石塊,去學校後門外的小店裡吃米粉,把酸辣湯喝得一如既往。
  下雨了,我一時回不去,便在大樓裡閒逛。這時候的學校都成了旅客散盡的月臺,一本本沒有字跡的白頁書。全國大亂結束了,中學生幾乎都被趕下鄉去。到處空空蕩蕩,在走廊裡咳嗽一聲竟然回聲四起,讓人禁不住心裡發毛。白牆上到處是紅衛兵的標語殘痕。窗戶玻璃在武鬥的石塊和槍彈下所剩無幾。樓梯上的一個大窟窿標記出這裡曾為戰場─不久前的那一次,一個冒失鬼出於派爭之恨,覺得自己沒罵贏,打架也沒占上風,居然把一個手榴彈扔上教學樓。幸虧當時周圍沒人,只是把幾塊樓板炸塌了,嚇出了樓板下一窩逃命的老鼠。
  我推開二○二房,我們不久前的紅衛兵司令部,但這裡已沒有大旗橫挑在窗外,沒有我熟悉的鋼板、蠟紙、油印機、漿糊桶,只剩下幾張蒙塵的桌椅,完全是匪軍潰逃後的一片狼藉。「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不知是誰臨走前在牆上塗抹下這樣的筆墨悲壯。忍不住,我又習慣性地走進二○八、二○九、三一一……門吱吱呀呀地開了,但這些地方更冷清,一張床是空的,另一張床是空的,另一張床還是空的。所有的床都只剩下裸露的床板,用木板結束一切。破窗紙在風中叭叭響。
  我踢到了一個空紙盒,呼吸到夥伴們的氣息,包括女孩子們身上似香若甜的氣息─那些喜歡做鬼臉和發尖聲的姐們。
  親愛的,我被你們拋棄了。
  我有一種充滿了風聲和雨聲的痛感,於是回家寫詩,寫下了一些誇張的句子,決定放棄自己的升學。
  ……
《星火燎原:一个时代的侧写》 卷首语: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总有一些瞬间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们或隐于尘烟,或高悬天际,记录着人类在面对未知、挑战与变革时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与挣扎。《星火燎原:一个时代的侧写》并非宏大的史诗,而是一系列聚焦于特定历史节点的微观观察,试图捕捉那些构成时代肌理的真实脉动。 第一章:旧日的回响与新芽的萌动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一个剧烈变动的年代交汇点。那时,旧有的秩序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而新兴的力量正在暗流涌动,蓄势待发。 1.1 城市边缘的剪影: 我们将目光投向一座正在经历快速工业化的港口城市。高耸的烟囱日夜吞吐着浓烟,象征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同时也带来了无声的代价——被排挤出传统土地的流民、在工厂阴影下挣扎的童工,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傲慢与不安。书中细致描绘了码头上的喧嚣,铁轨上轰鸣的蒸汽机,以及那些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下一顿饭而奔波的家庭。这不是对工业革命浪漫化的描绘,而是深入到最底层,感受那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助与坚韧。 1.2 知识分子的困境: 学院派的象牙塔开始出现裂痕。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他们身处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之中。他们试图用新的哲学思辨来解释眼前的混乱,但他们的理论在街头的饥饿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书中记录了他们秘密集会的情景,在阴冷的地下室里,他们争论着进步的定义、民族的未来,以及个体存在的意义。他们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残酷碰撞,发出了阵阵令人心碎的火花。其中一个重要的侧面,是关于“翻译的焦虑”——当西方的思潮如洪水般涌入时,如何用本土的语言去承载这些全新的概念,本身就是一场艰巨的文化战役。 1.3 乡村的静默革命: 与城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袤乡村的静默。土地的兼并、新作物的引入、传统宗族关系的松动,都在无声地重塑着农业社会的基础。我们跟随一位乡村教师的脚步,他试图将新的科学知识引入蒙昧的田间地头。他遇到的阻力不仅来自迷信与保守,更来自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集体恐惧。书中的一节详述了歉收之年,村民们如何依据古老的习俗和近乎本能的互助,艰难地维持着社群的存续,这展现了超越政治口号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韧性。 第二章:冲突与界限的重塑 时代变革的阵痛必然伴随着冲突。本章聚焦于那些决定性的、改变了社会面貌的几次交锋,无论是武装的对抗,还是观念的交锋。 2.1 边界线的模糊: 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信息的流通,原本泾渭分明的地域和阶层开始出现交叉渗透。书中详述了一场发生在边境小镇的事件——一个由不同民族和信仰构成的群体,在共同面对外部压力时,如何短暂地达成共识,又如何在利益重新分配时迅速瓦解。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的命运交叉分析,揭示了“共同体”的脆弱性。 2.2 新旧意识形态的较量: 本章深入探讨了几次具有象征意义的公开辩论和思想交锋。这些辩论不仅仅是学者的唇枪舌战,更是普通民众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选择。一个章节专门剖析了当时流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如何渗透到家庭内部,导致了祖辈与孙辈之间巨大的代沟。这些“小规模的战争”往往比大规模的战役更能持久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定势。 2.3 媒介的力量: 在新的印刷技术和快速报纸的推动下,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本章分析了早期“小报”和宣传册对公众舆论的塑造作用。我们看到了匿名信件如何引发流言蜚语,以及精心编排的政治宣传如何轻易地激起群众的情绪。书中引用了大量当时的印刷品片段,展示了语言如何被工具化,成为动员和分化的利器。 第三章:个体在洪流中的微光 宏大的历史叙事往往掩盖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本章着重于记录那些在时代巨变中努力维持自我完整性的小人物。 3.1 坚守者的肖像: 描绘了一位传统手工艺人,他的技艺在机械化生产面前正迅速失去市场。他拒绝改变,坚持使用最古老的方法制作工具或布匹。他的生活充满了贫困和被遗忘的色彩,但他的坚持本身构成了一种无声的抵抗——对“效率至上”哲学的质疑。书中详述了他工作时的每一个精确动作,仿佛在进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3.2 漂泊者的故事: 记录了几段跨越地域、寻找新生活的漂泊故事。他们或是因为政治迫害,或是因为经济衰退而背井离乡。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行李,更是旧有的文化记忆。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们在陌生环境中的适应过程,如何学习新的方言,如何与新的邻里建立信任,以及他们心中那份难以磨灭的“故土情结”。这些故事强调了人类在面对流离失所时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3.3 秘密的庇护所: 在高压的社会氛围下,人们总会寻找私密的角落来保护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本章记录了地下沙龙、家庭聚会,以及秘密诗社的运作方式。这些空间是思想的孵化器,也是情感的慰藉所。通过对几位参与者留下的只言片语的分析,展现了在公共领域被压抑的私人生活和情感需求是如何通过非正式渠道得以维系和发展的。 结语:不灭的火种 《星火燎原》最终将目光投向未来。这个时代留下的不仅是战争、饥饿和动荡,更重要的是,它留下了对更好生活的永恒追问,以及无数人前赴后继播下的思想火种。这些火种或许微弱,但它们从未熄灭,正是它们,预示着下一次更具实质性的变革的到来。本书旨在提醒读者,历史不是线性的进步,而是由无数次挣扎、妥协与坚持交织而成的复杂织物。理解这些侧写,就是理解我们自身处境的深层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展现出一种极其独特的韵味,它不像某些畅销小说那样追求直白易懂,而是更偏向于一种古典的、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作者对词汇的选用极为考究,很多描述性的句子,单独拎出来都可以被视作独立的散文佳作。例如,他对景物的描摹,总能捕捉到那些极其细微的光影变化和季节更迭的微妙之处,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味道。这种细腻的笔触,使得故事中的世界观构建得无比真实可感,每一个场景都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不过,这种风格也意味着阅读门槛稍微高了一些,偶尔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被精心雕琢过的句子,才能完全领会其深层含义。但对于我这种偏爱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语言层次。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哲学探讨,而非单纯的故事叙述。它探讨了关于时间、记忆、以及“真实”与“虚构”之间那条模糊界限的本质问题。作者通过层层嵌套的叙事结构,不断地引导读者去质疑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读完之后,我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思绪,思考那些书中抛出的宏大命题——我们所坚信的历史,究竟有多少是构建出来的幻象?它不像一本提供明确答案的书籍,更像是一个不断向你提出尖锐问题的引导者。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认知框架,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去重新审视世界。合上书本时,带来的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和对自身理解的颠覆感,是极其罕见且令人难忘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与古朴的金色调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老旧的书店角落里发现它的,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昏暗的灯光下泛着微光,透露出一种沉淀了岁月的厚重感。拿到手里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纸张的质地,那种微微粗糙的触感,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一个遥远的时代。装帧的工艺也十分讲究,书页的边缘处理得非常精细,整体给人一种匠心独运的感觉。这本书的体积适中,拿在手中很有分量,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探索其中蕴藏的故事。它的存在本身,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不仅仅是阅读的载体,更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拿起它时,那种莫名的悸动,仿佛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旅程即将开始。这本书的实体书质量,绝对是值得收藏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音乐指挥家,将情节的起承转合处理得恰到好处。初读时,你会感觉故事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看似平淡无奇,但水面下暗流涌动,处处埋藏着伏笔和线索。随着阅读的深入,节奏逐渐加快,某些关键转折点的铺陈极其有力,像是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所有人物命运推向高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跨度时的手法,时而拉得极长,细致入微地描绘人物的内心挣扎,时而又进行大幅度的跳跃,让读者在信息缺失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的专注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妙的暗示。每次合上书页,都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才能从那种被情节裹挟的状态中抽离出来,足见其叙事的魔力。

评分

书中人物的塑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复杂与立体。没有绝对的善恶标签,每个角色都带着他们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下必然形成的局限性与光芒。我尤其对那个配角,那位似乎永远在阴影中观察着一切的智者印象深刻。他的动机从来没有被明确揭示,但他的每一个行动,每一次不经意的发言,都像是一把精准的刻刀,在推动着核心剧情的发展。作者没有急于去解释他们的所有行为,而是将选择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去揣测、去判断,甚至去同情那些看似错误的决定。这种模糊处理,反而让角色摆脱了脸谱化的窠臼,变得鲜活而充满生命力,让你在读完很久之后,依然会时常想起他们,思考他们若是处于另一种境遇,又会做出何种不同的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