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02

老子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志忠 编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经典
  • 中国哲学
  • 道德经
  • 智慧
  • 修身
  • 养生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時報文化
ISBN:9789571308319
商品编码:16070062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1993-10-05
页数:10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周藏書室的管理人員。
 老子講脩道德,他的學說以自隱無名為主。久住周國,看到周國衰微下去,於是離去,經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說:「你將要隱居起來了,請盡力為我著書吧!」於是老子就著述《道德經》上下兩篇,談論「道」與「德」之意五千多字,然後離去,沒有人知道他終老於何處。
 「道德經」是全世界最暢銷的一本中文書籍。紐約時報甚至將老子列為古今世界十大作家之首;事實上,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早就悄悄嵌中。無論學術、政治、文學、宗教或習俗,影響之大,無遠弗屆。
 蔡志忠先生用漫畫整理古籍,從老莊作品開始著手。或許就因為道家崇尚自然的精神,對於庸碌汲營的現代社會來說,正是一帖清涼振舊劑吧!
 「老子說」第一集叫好又叫座,不僅獲選為國立編譯館年度優良漫畫,也衝上金石堂文學類排行榜,銷售數十萬冊;而您手上的第二集更精彩,也更重要!因為在這本书裏,蔡志忠先生終於將第一集中的遺珠篇章,全部補齊,完整地以漫畫詮釋了「道德經」全文。

作者简介

  蔡志忠,
 籍貫:台灣彰化
 出生:民國37年2月2日
 經歷:
 民國52年起開始畫連環漫畫;
 民國60年任光啟社電視美術指導;
 民國65年成立遠東卡通公司;
 拍攝卡通作品有「老夫子」第一、第三集、「烏龍院」;
 「老夫子」第一集獲七十年最佳卡通影片金馬獎;
 民國72年開始再報章雜誌發表四格漫畫,作品並在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日本報章長期連載;
 民國74年獲選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已發表漫畫有:大醉俠、肥龍過江、光頭神探、西遊記38變、盜帥獨眼龍、自然的簫聲莊子說、智者的低語老子說、御風而行的哲思列子說、仁者的叮嚀孔子說、日本行腳、六朝的清談世說新語、尊者的棒暍禪說、曹溪的佛唱六祖壇經、歷史的長城史記、博大的學問大學、和諧的人生中庸、封神榜、儒者的諍言論語、悲歡的歌者唐詩說、法家的峻言韓非子說、兵學的先知孫子說等。

目录

蔡志忠小檔案
非常序薛興國
老子

上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視之不見曰夷】
【古之善為道者】
【絕望棄智,民利百倍】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希言自然】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重為輕根,輕為躁君】
【善行無轍跡】
【知其雄,守其雌】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以道佐人主者】
【道常無名,樸】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下篇

【昔之得一者】
【上士聞道,勃而行之】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道生之,德畜之】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前言/序言


《文明的曙光:早期人类社会研究》 本书深入探究了人类文明起源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聚焦于史前至早期青铜时代文明的形成、发展与转型。我们试图描绘一幅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定居农业社会过渡的宏大画卷,并剖析这一转变对人类社会结构、认知模式以及宇宙观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基石的奠定——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交汇 第一章:环境的塑造与人类的迁徙。本章从地质学和气候学的角度出发,梳理了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的环境剧变,探讨了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波动如何驱动早期人类走出非洲,扩散至欧亚大陆乃至美洲。重点分析了工具技术的演进——从粗糙的石器到精细的打制技术——如何成为适应不同生态系统的关键能力。我们不仅仅关注“工具的进步”,更着重于工具背后的认知飞跃:对材料属性的理解、对未来需求的预判以及群体协作的复杂性。 第二章:狩猎采集的社会生态学。尽管常被视为“原始”,但狩猎采集社会并非简单的生存挣扎。本章运用考古学、人类学及现代生态学模型,重构了大型动物狩猎的组织形式、季节性迁徙的路线图,以及知识在群体内部的代际传承机制。特别关注了早期艺术与象征性思维的萌芽,如洞穴壁画和雕刻品所揭示的,人类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外,对意义、秩序和超自然力量的初步探索。这些象征活动,是未来宗教、神话和集体认同的雏形。 第三章:农业革命的触发与后果。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最根本的转折点之一。本章摒弃了“单一发明论”,探讨了在世界不同地区(如新月沃地、东亚、中美洲)农业起源的多中心模式。深入分析了驯化过程对动植物基因库的长期影响,并重点解析了定居生活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人口密度的增加、剩余产品的出现、劳动分工的细化,以及土地所有权意识的萌芽。这一章节强调,农业革命带来的不仅是食物保障,更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治理挑战的开端。 第二部分:聚落的形成与早期制度的构建 第四章:早期聚落的形态学与内部权力结构。本章选取了如耶利哥、查特尔赫于克等典型早期定居点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布局、房屋大小差异及墓葬习俗的比较研究,探究早期社会中权力是如何分布和体现的。我们考察了是否存在早期的非世袭首领,他们的权威是基于资源分配能力、宗教知识还是军事威望。讨论了共同居住空间与私密空间界限的模糊性,以及早期社区如何通过仪式和公共工程来维系凝聚力。 第五章:手工业的专业化与物质文化的复杂化。随着定居和剩余的出现,专业化劳动成为可能。本章聚焦于陶器制作技术的飞跃,从简单的捏塑到复杂的轮制和釉彩应用。同时,对早期冶金术(如铜器的初步使用)的出现进行了追踪,分析了这些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了贸易网络和军事潜力。物质文化不再仅仅是生活的工具,它开始成为身份的标识和财富的载体。 第六章:宇宙图景的构建:原始宗教与时间观念。早期人类如何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本章考察了早期祭祀遗迹、神龛设置,以及围绕生育、丰收和死亡展开的复杂仪式体系。探讨了“神圣空间”的概念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以及祭司阶层(如果存在)在知识垄断和社群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重点分析了早期对月相、季节的观察如何发展成为初步的历法系统,这标志着人类开始尝试将混乱的自然现象纳入可预测的秩序框架之中。 第三部分:迈向早期国家:复杂社会的前夜 第七章:水利、灌溉与社会组织。在许多早期文明的摇篮地带,大规模水利工程的组织能力成为区分简单村落与复杂社会的重要标志。本章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灌溉系统为例,分析了协调数千劳动力、设计和维护复杂水网对中央权威提出的管理要求。资源的集中调配催生了早期的官僚雏形,以及对资源分配不均的社会反应。 第八章:文字的诞生与信息控制。从早期的记账符号到成熟的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认知史上的又一次巨大飞跃。本章追溯了文字在苏美尔等地的起源,指出其最初的目的往往是经济管理与权力记录,而非文学创作。探讨了识字能力的分布如何成为早期社会中权力和知识分离的关键因素,以及书吏阶层如何通过对记录媒介的控制来巩固其社会地位。 第九章:早期贸易网络与跨区域互动。本章超越了单一聚落的研究范畴,分析了早期文明之间如何通过长距离贸易联系起来。从波斯湾的贝壳到安纳托利亚的黑曜石,这些稀有资源的流动揭示了权力中心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考察了早期的“信誉体系”——这种体系如何在缺乏中央法律约束的情况下,通过部落间的相互认识、共同的仪式或早期契约形式来维持长距离的商业往来。 结语:未竟的征途 本书的最后部分总结了早期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合的趋势,指出尽管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但对秩序、意义和永恒的追求,是所有早期文明共同的驱动力。我们正是在这些艰难的实验和反复的失败中,为后世宏大帝国的兴起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社会、技术和认知基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得以理解,我们今日所依赖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模式,其最深层的根源,正孕育在那些古老而充满生机的聚落之中。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深度融合考古学、人类学、环境科学与早期历史学研究成果。 微观与宏观结合: 既关注个体墓葬所揭示的丧葬观念,也分析了大型水利工程对区域社会结构的重塑。 着重因果链条: 强调技术变革(如农业)如何系统性地引发社会结构、思维模式和权力分配的连锁反应。 批判性视角: 对“进步论”持审慎态度,揭示早期社会复杂化过程中伴随的剥削、冲突与资源失衡。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克制,却又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内在张力。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那些惊天动地的观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用一系列看似寻常却又精妙设计的场景和对话,将复杂的思想内核层层剥开。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握,对于现代快节奏的阅读习惯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其魅力所在。书中对人物内心微妙变化的捕捉,细致入微,简直就像是用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灵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时的手法,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对峙,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主动去挖掘和体悟的。这种需要“参与”的阅读体验,让知识的吸收不再是被动灌输,而是主动的探索与发现,读完合上书本时,脑海中依然会留存着许多值得回味和推敲的片段,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仿佛一打开就能闻到陈年纸张的墨香。我一直偏爱这种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的结合,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艺术品。尤其是封面那几笔写意的书法,遒劲有力,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种深邃的意境,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其中蕴含的哲理。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丝毫的疲惫。排版布局上,疏密有致,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文字的呼吸感非常强,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见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值又提升了一个层次。毕竟,一本好书,从里到外都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享受,而这本书显然做到了。我甚至会特意在光线柔和的下午,泡上一杯清茶,伴随着轻柔的背景音乐来阅读它,这已经成为我近期最享受的“仪式感”之一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感觉非常具有画面感和音乐性。作者似乎对文字的音韵和节奏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即使是在描述最枯燥的场景或道理时,也能调动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力。那些排比、比喻的使用,绝非为了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精准地服务于情感的烘托和意境的渲染。阅读时,我常常能在脑海中自动播放出相应的“画面”——可能是辽阔的草原,也可能是古老的庭院,亦或是纷繁的人群,一切都因为文字的魔力而变得生动起来。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让抽象的道理变得触手可及,让遥远的概念变得亲切可感。这种高超的文学技巧,让原本厚重的思想内容,披上了一层轻盈而优美的外衣,使得原本可能被大众所疏远的深度内容,也变得易于接受和喜爱。

评分

我必须得承认,这本书里的一些章节对于我来说,初次阅读时门槛略高,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其深意。它不是那种“一目十行”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静心研读的工具书,甚至可以说,它要求读者带着某种特定的心境和知识背景才能更好地进入。这种“挑战性”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征服欲。我习惯的做法是,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段落标记出来,然后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再回头对照阅读。这个过程虽然耗时,但每当“顿悟”的瞬间来临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它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去尝试用作者构建的全新框架去看待问题。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过程,对于提升个人的思辨能力大有裨益。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构建体系非常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我过去接触过不少同类型的学术或思想类著作,很多时候都会因为概念的跳跃或者论证的薄弱而感到困惑,但在这本书里,作者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读者的疑问,每一步的推导都显得水到渠成。从基础的定义到复杂的推演,再到最终的结论,整个过程就像是一条精心铺设的轨道,将读者的思维导向一个清晰的终点。尤其是在涉及一些跨学科的知识点融合时,作者展现出了深厚的学养,他并没有生硬地堆砌术语,而是巧妙地找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连接点,让原本看似孤立的概念相互映衬,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宏大和完整的知识图景。对于那些追求深度思考和系统性学习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极佳的思维训练范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