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通用卷 第三版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MSDS 危险化学品安全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通用卷 第三版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MSDS 危险化学品安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危险化学品
  • 安全技术
  • MSDS
  • 化学安全
  • 通用卷
  • 第三版
  • 技术手册
  • 安全规范
  • 应急处理
  • 防护措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键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122285492
商品编码:16336200063

具体描述

商品名称: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通用卷(第三版) 

营销书名: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大典 

作者: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化学品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组织编写 孙万付 主编 郭秀云、李运才 副主编 

定价:

498.00 

ISBN:

978-7-122-28549-2 

关键字: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重量:

3192克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版次:

页码:

2077 

印次: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1997年出版,第二版2008年出版,被评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2009年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由于化学品的品种、使用数量、使用领域、危险性类别的快速增加,第三版收录化学品增加到2000多种,均是目前我国生产量大、流通量大、危害性大的的化学品,基本涵盖《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中的化学品条目,是数十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部等各类科研课题成果的总结。 
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品的名称、标识、危险性概述、成分/组成信息、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理化特性、稳定性和反应性、毒理学信息、生态学信息、废弃处置、运输信息、法规信息和其他信息。 
本项目参考国内外数十个数据源,反复筛选、多次论证,并严格依据《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内容和项目顺序》(GB/T 16483—2008)和《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指南》(GB/T 17519—2013)编写而成,国内尚无此类出版物出版。 
各行各业、涉及化学品的企事业单位均可直接参考使用,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编制MSDS的负担,对预防或者减少各类化学品事故大有裨益。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第三版)是一本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技术全书,主要是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国家标准《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T 16483—2008)、《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指南》(GB/T 17519—2013)的格式和要求编写而成。本书选录的化学品,是目前我国生产、流通量大,常用的化学品;也是列入我国的一些重要的危险化学品管理名录、目录或标准,危害性大的化学品。每种物质列大项目16项,分别为化学品标识、危险性概述、成分/组成信息、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接触控制/个体防护、理化特性、稳定性和反应性、毒理学信息、生态学信息、废弃处置、运输信息、法规信息和其他信息;大项下又列出若干小项目。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第三版)数据资料系统全面、翔实可靠,可作为危险化学品登记、编制安全技术说明书的指定参考书,亦是化工和石油化工行业从事设计、生产、科研、供销、安全、环保、消防和储运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必备的工具书。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成立于1997年,位于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直属的事业单位,是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综合技术支撑机构。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的《化学品登记中心职责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范围的通知》(安监管司办字〔2004〕121号)与《化学品登记中心管理体制有关问题会议纪要》(安监管司办字〔2004〕103号)文件要求,化学品登记中心主要承担全国危险化学品登记、化学品危险性鉴定与分类、化学事故应急响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法规标准建设、化学品安全管理相关课题研究与技术服务、承办相关国际化学品安全技术交流与合作项目等七项工作职责。

编写和使用说明Ⅰ~Ⅶ 

正文1~2038 

参考文献2039 

索引编制说明2041 

中文名索引2042 

英文名索引2057 

CAS号索引2071

 

 

 

编写和使用说明 

Ⅰ.项目解释和编写说明 

一、化学品标识 

包括下列项目: 

(1)化学品中文名化学品的中文名称。命名基本上是依据中国化学会1980年推荐使用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和《无机化学命名原则》进行的。农药通用名称按照GB 4839填写。 

(2)化学品英文名化学品的英文名称。命名是按国际通用的IUPAC(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 Applied Chemistry)推荐使用的命名原则进行的。农药通用名称按照ISO 1750填写。 

(3)分子式指用元素符号表示的物质分子的化学成分。排列的规定为:有机化合物先按C,H顺序排列,其余按英文字顺排列;有机金属化合物把有机基团写在前,金属离子及络合水写在后;无机物按常规形式排列。 

(4)相对分子质量指单质或化合物分子的相对质量,等于分子中各原子的原子量总和。 

(5)结构式用元素符号相互连接,表示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排列和结合方式的式子。 

(6)化学品的推荐及限制用途大多数化学品的用途很广泛,此处只列举化工方面的主要用途。 

二、危险性概述 

(1)紧急情况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描述在事故状态下化学品可能立即引发的严重危害,以及可能具有严重后果需要紧急识别的危害。 

(2)GHS危险性类别指按照GHS原则根据化学品固有危险特性划分的类别。本书依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 通则》(GB 13690—2009)和《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30000.2~30000.29—2013)系列标准对化学品进行危险性分类。对于本书中已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的化学品,其符合危险化学品确定原则的危险性类别,采用了《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实施指南(试行)》中的危险性分类类别。 

(3)标签要素统一用于标签上的一类信息,包括象形图、警示词、危险性说明、防范说明等。编写时依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安全规范》系列标准(GB 30000.2—2013~GB 30000.29—2013)。 

(4)物理和化学危险简要描述化学品潜在的物理和化学危险性,主要是燃烧爆炸危险性。 

(5)健康危害简要描述化学毒物经不同途径侵入机体后引起的急慢性中毒的典型临床表现,以及毒物对眼睛和皮肤等直接接触部位的损害作用。很少涉及化验和特殊检查所见。对一些无人体中毒资料或人体中毒资料较少的毒物,以动物实验资料补充。 

(6)环境危害简要描述化学品对环境的危害。 

三、成分/组成信息 

(1)组分名称如为纯品,直接标出名称;若该物质为混合物,标出其主要组分及其浓度或浓度范围。 

(2)CAS号CAS是Chemical Abstract Service的缩写。CAS号是美国化学文摘社对化学物质登录的检索服务号。该号是检索化学物质有关信息资料常用的编号。 

四、急救措施 

(1)根据化学品的不同接触途径,按照吸入、皮肤接触、眼睛接触和食入的顺序,分别描述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果存在除中毒、化学灼伤外必须处置的其他损伤(例如低温液体引起的冻伤,固体熔融引起的烧伤等),也应说明相应的急救措施。 

在现场急救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施救者要做好个体防护,佩戴合适的防护器具。②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松开衣领和腰带,取出口中义齿和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和有紫绀者给吸氧,注意保暖。③如有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在现场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一般不要轻易放弃。对氰化物等剧毒物质中毒者,不要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④某些毒物中毒的特殊解毒剂,应在现场即刻使用,如氰化物中毒,应吸入亚硝酸异戊酯。⑤皮肤接触强腐蚀性和易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的物质时,要迅速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清洗时应注意头发、手足、指甲及皮肤皱褶处,冲洗时间不少于15min。⑥眼睛受污染时,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对强刺激和腐蚀性物质冲洗时间5~10min。冲洗时应将眼睑提起,注意将结膜囊内的化学物质全部冲出,要边冲洗边转动眼球。⑦口服中毒患者应首先催吐,尤其是LD50<200mg/kg且能被快速吸收的毒物,应立即催吐。在催吐前给饮水500~600ml(空胃不易引吐),然后用手指或钝物刺激舌根部和咽后壁,即可引起呕吐。催吐要反复数次,直至呕吐物纯为饮入的清水为止。为防止呕吐物呛入气道,患者应取侧卧、头低体位。以下情况禁止催吐:意识不清的患者,或预计半小时内会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吞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者;吞服低黏度有机溶剂,一旦呕吐物呛入呼吸道可造成吸入性肺炎,也不能催吐。对于口服中毒应否催吐,本书主要以《国际化学品安全卡》的提法为依据。⑧迅速将患者送往就近医疗部门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在护送途中,应密切观察呼吸、心跳、脉搏等生命体征;某些急救措施,如输氧、人工心肺复苏术等亦不能中断。 

(2)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必要时,应就施救人员的自我保护提出建议。 

(3)对医生的特别提示适当时,应就迟发性效应的临床检查和医学监护、特殊解毒剂的使用及禁忌证、药品禁忌等作出说明。 

五、消防措施 

(1)灭火剂主要介绍化学品发生火灾后或化学品处于火场情况下,灭火时可选用的灭火剂及禁止使用的灭火剂。部分化学品火灾适用灭火剂的选用参见GB 17914、GB 17915和GB 17916。 

(2)特别危险性本项应提供在火场中化学品可能引起的特别危害方面的信息。包括①燃烧性,包括易燃、可燃、不燃、助燃等;②与空气混合能否形成爆炸性混合物;③遇明火、高热、火花、撞击、摩擦等的反应性;④描述化学品燃烧后产生的主要有害产物等。 

(3)灭火注意事项及防护措施描述灭火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主要包括:①消防人员应配备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全身消防防护服、防火防毒服、防护靴、空气呼吸器等;②灭火过程中对火场容器的冷却与处理措施;③灭火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时消防人员应采取的安全、紧急避险措施。 

六、泄漏应急处理 

在化学品的生产、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一些意外的破裂、倒洒等事故,造成危险化学品的外漏,需要采取简单有效的应急措施和消除方法来消除或减小泄漏危害,即泄漏应急处理。 

(1)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包括消除点火源,疏散无关人员,隔离泄漏污染区等。如果泄漏物是易燃物,则必须首先消除泄漏污染区域的点火源。是否疏散和隔离,视泄漏物毒性和泄漏量的大小而定。给出了呼吸系统(呼吸器)和皮肤(防护服)的防护,但并未给出防护级别,所以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至于手、脚等部位的防护,可参阅“接触控制与个体防护”部分。 

(2)环境保护措施介绍了在泄漏事故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及如何避免泄漏物对周围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 

(3)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主要根据物质的物态(气、液、固)及其危险性(燃爆特性、毒性)给出具体的处置方法。本书中所谓的小量泄漏是指单个小包装(小于200L)、小钢瓶的泄漏或大包装(大于200L)的滴漏;大量泄漏是指多个小包装或大包装的泄漏。 

①气体泄漏物应急人员能做的仅是止住泄漏。如果可能的话,用合理通风和喷雾状水等方法消除其潜在影响。 

②液体泄漏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切断泄漏源。采用适当的收容方法、覆盖技术和转移工具消除泄漏物。 

③固体泄漏物用适当的工具收集泄漏物。 

七、操作处置与储存 

主要是指化学品操作处置和安全储存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操作处置作业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安全储存条件和注意事项。 

(1)操作注意事项包括操作时的工程控制、人员防护、防火防爆要求、分装注意事项、搬运注意事项。 

(2)储存注意事项包括储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注意事项、禁忌物、防火防爆要求等。数据的采集分两个层次:一是按照物质的特性提出基本的注意事项,如易燃物的防火防爆、防静电,活泼金属的惰性保护,易聚合物质的加阻聚剂和隔绝空气,禁水物质的防潮,剧毒物品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等问题都做了强调;二是按类分层次的统一处理,尽量做到同一物质数据相近。 

其中,储存温度与湿度主要根据《常用化学危险品储存通则》(GB 15603—1995)、《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 17914—2013)、《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 17915—2013)、《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 17916—2013)等国家标准编写。 

八、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1)职业接触限值是对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如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可接受的)接触水平,即限量标准。目前,各国家机构或团体所制定的车间空气中化学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的类型各不相同。本书采用的化学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为: 

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 

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用mg/m3表示。 

b.高容许浓度(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用mg/m3表示。 

c.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用mg/m3表示。 

②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阈限值(TLV) 

a.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LV-TWA)是指每日工作8h或每周工作40h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在此浓度下反复接触对几乎全部工人都不致产生不良效应。单位为mg/m3或ppm。 

b.短时间接触阈限值(TLV-STEL)是在保证遵守TLV-TWA的情况下,容许工人连续接触15min的大浓度。此浓度在每个工作日中不得超过4次,且两次接触间隔至少60min。它是TLV-TWA的一个补充。单位为 mg/m3或ppm。 

c.阈限值的峰值(TLV-C)瞬时亦不得超过的限值。是专门对某些物质如刺激性气体或以急性作用为主的物质规定的。单位为mg/m3或ppm。 

(2)生物接触限值列出物质或混合物组分的生物限值。 

(3)监测方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毒物和粉尘)的检测方法数据取自《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方法》系列标准(GBZ/T 160)。生物监测检验方法数据取自国内已发布的有关生物监测检验方法标准。 

(4)工程控制描述作业场所为预防和控制化学品危害所采取的工程控制方法,主要包括生产过程的密闭、通风和隔离措施,不特指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5)个体防护装备个体防护装备的使用应与其他控制措施(包括通风、密闭和隔离等)相结合,以将化学品接触引起疾患和损伤的可能性降至低。个体防护装备的选择,应符合国家或行业的相关标准。包括:GB/T 11651、GB/T 18664和GBZ/T 195等。

①呼吸系统防护描述为防止有害化学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而选用的防护用品。数据采集时主要考虑了作业人员与化学品的接触形式、化学品的性质及对人体的危害程度、防护用品的防护能力等。与化学品的接触形式主要包括正常作业时、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或空气中浓度较高时)、高浓度环境中、非正常情况时(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的接触等。 

②眼睛防护指为保护眼睛免受化学品侵害而选用的防护用具。主要包括:化学安全防护眼镜、安全面罩、安全防护眼镜、安全护目镜、安全防护面罩等。 

③皮肤和身体防护描述为避免皮肤受到化学品侵害而选用的防护用品。根据化学品的性质、可能接触的浓度大小可选择:胶布防毒衣、橡胶防护服、防毒物渗透工作服、透气型防毒服、一般作业防护服等。 

④手防护描述作业时主要选用的各种防护手套,如橡胶手套、乳胶手套、耐酸碱手套、防化学品手套、一般作业防护手套等。 

九、理化特性 

(1)外观与性状是对化学品外观和状态的直观描述。主要包括常温常压下该物质的颜色、气味和存在的状态。同时还采集了一些难以分项的性质,如潮解性、挥发性等。 

(2)pH值表示氢离子浓度的一种方法。其定义是氢离子活度的常用对数的负值。 

(3)熔点晶体溶解时的温度称为熔点。一般情况填写常温常压的数值,特殊条件下得到的数值,标出技术条件。 

(4)沸点在101.3kPa大气压下,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称为沸点。一般填写常温常压的沸点值,若不是在101.3kPa大气压下得到的数据或者该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升华),或者在溶解(或沸腾)前就发生分解的,则在数据之后用“()”标出技术条件。 

(5)相对密度(水=1)在给定的条件下,某一物质的密度与参考物质(水)密度的比值。填写20℃时物质的密度与4℃时水的密度比值。 

(6)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在给定的条件下,某一物质的蒸气密度与参考物质(空气)密度的比值。填写0℃时物质的蒸气与空气密度的比值。 

(7)饱和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于真空容器中纯净液体与蒸气达到平衡量时的压力。用kPa 表示,并标明温度。 

(8)燃烧热在标准状态下,1mol物质与氧进行完全燃烧时生成稳定化合物后的化学反应热(即反应过程的焓差)称为该物质的标准燃烧热,简称燃烧热,用kJ/mol表示。燃烧热数值带负号,意指该反应是放热的。 

(9)临界温度物质处于临界状态时的温度。就是加压后使气体液化时所允许的高温度,用℃表示。 

(10)临界压力物质处于临界状态的压力。就是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需要的小压力,也就是液体在临界温度时的饱和蒸气压,用MPa表示。 

(11)辛醇/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溶解在辛醇/水的混合物中时,该物质在辛醇和水中浓度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通常以10为底的对数形式(lg Pow)表示。辛醇/ 水分配系数是用来预计一种物质在土壤中的吸附性、生物吸收、亲脂性储存和生物富集的重要参数。 

(12)闪点指在规定的条件下,试样被加热到它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接触火焰时,能产生闪燃的低温度。闪点有开杯和闭杯两种值,书中的开杯值用(OC)标注,闭杯值用(CC)标注。闪点是评价液体物质燃爆危险性的重要指标,闪点越低,燃爆危险性越大。 

(13)自燃温度是指物质在没有火焰、火花等火源作用下,在空气或氧气中被加热而引起燃烧的低温度。 

从机理可知,自燃温度是一个非物理常数,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可燃物浓度、压力、反应容器、添加剂等。自燃温度越低,则该物质的燃爆危险性越大。 

(14)爆炸极限易燃和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固体粉尘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即能发生燃烧爆炸的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爆炸下限;同时,易燃和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即能发生燃烧爆炸的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上下限之间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范围。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或蒸气在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表示,粉尘的爆炸极限用mg/m3表示。 

爆炸极限是评价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能否发生爆炸的重要参数,爆炸下限越低,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则该物质的爆炸危险性越大。 

(15)分解温度指处于黏流态的聚合物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便会使分子链的降解加剧,升至使聚合物分子链明显降解时的温度。 

(16)黏度液体或半流体流动难易的程度。流动越难的物质,其黏度越大,如胶水、糨糊等都是黏度较大的物质。将两块面积为1m2的板浸于液体中,两板距离为1m,若加1N的切应力,使两板之间的相对速率为1m/s,则此液体的黏度为1Pa·s。黏度除以密度可以得出运动黏度,运动黏度是判定物质吸入危害的一个关键参数。 

(17)溶解性指在常温常压下该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分别用混溶、易溶、溶于、微溶表示其溶解程度。 

十、稳定性和反应性 

(1)稳定性是指某化学品常温常压下是否能稳定存在。 

(2)危险反应该化学品与某些物质混合或接触时,可能会发生燃烧爆炸或其他化学反应,酿成灾害。 

(3)避免接触的条件指常温常压下化学品比较敏感的外界条件,一般包括受热、光照、接触空气和潮气4个方面。 

(4)禁配物是指与该化学品在化学性质上相抵触的物质,该化学品与这些物质混合或接触时,可能会发生燃烧爆炸或其他化学反应,酿成灾害。 

(5)聚合危害指化学品在外界条件的促使下,能否出现意外的聚合反应,酿成事故。 

(6)危险的分解产物定性描述化学品在分解时可能产生的有害产物。 

十一、毒理学信息 

毒理学资料包括化学毒物的急性毒性、皮肤刺激或腐蚀、眼睛刺激或腐蚀、呼吸或皮肤过敏、生殖细胞突变性、致癌性、生殖毒性、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吸入危害。大部分数据录自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发行的化学物质毒性效应登记数据库(RTECS)。 

(1)急性毒性选用的急性毒性指标为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即引起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的值愈小,毒物的毒性愈大。此值是将动物实验所得的数据经统计处理而得,与其他急性毒性指标相比有更高的重现性。目前各国对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多采用该项指标。 

(2)皮肤刺激或腐蚀为化学品对动物皮肤的刺激性实验数据。刺激强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 

(3)眼睛刺激或腐蚀为化学品对动物眼睛的刺激性实验数据。刺激强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 

(4)呼吸或皮肤过敏指引起呼吸道或皮肤过敏症状。考虑人类证据和动物实验阳性结果,如豚鼠大值实验、局部淋巴结实验等。 

(5)生殖细胞突变性指该化学品具有引起人类生殖细胞发生可传播给后代的突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亦称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数据为主,适当收录大鼠、小鼠、人及其他试验数据。 

(6)致癌性采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专家小组的评定结论。分为五类,G1确认人类致癌物,G2A可能人类致癌物,G2B可疑人类致癌物,G3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G4对人类可能是非致癌物。 

(7)生殖毒性指对成年雄性和雌性性功能和生育能力的有害影响,以及对后代的发育毒性。收录该化学品是否有生殖毒性的实验结果,可用低中毒剂量(TDLo)或低中毒浓度(TCLo)表示。 

(8)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指一次接触而产生特异性、非致命性靶器官毒性的描述。如甲醇一次接触后致失明的毒性效应。 

(9)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主要收录动物经亚急性和慢性染毒后的毒作用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 

(10)吸入危害指液态或固态化学品通过口腔或鼻腔直接进入或者因呕吐间接进入气管和下呼吸系统。如呛吸油品引起的吸入性肺炎等。 

十二、生态学信息 

(1)生态毒性说明该化学品在一定剂量时对环境生态的各种生物造成的危害,并说明造成危害的程度。表示方法有LC50,LD50,IC50(半数抑制浓度),EC50(半数效应浓度)和TLm(半数耐受量)。 

(2)持久性和降解性 

①生物降解性是指有机物质通过活生物(通常是微生物,特别是细菌)的作用所进行的分解。此处提到的好氧生物降解和厌氧生物降解都是在水体中生物降解。COD是指化学需氧量;BOD是指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MITI测试是指日本通商产业省试验。 

②非生物降解性说明该化学品是否具有非生物降解性,如:光解、水解。 

(3)潜在的生物累积性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特别是水介质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物质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此处用生物浓缩系数(BCF)来表示。 

(4)土壤中的迁移性是指排放到环境中的物质或混合物组分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迁移到地下水或排放地点一定距离以外的潜力。如能获得,应提供物质或混合物组分在土壤中迁移性方面的信息。物质或混合物组分的迁移性可经由相关的迁移性研究确定,如吸附研究或淋溶作用研究。吸附系数值(Koc值)可通过Kow推算;淋溶和迁移性可利用模型推算。 

十三、废弃处置 

包括三部分内容:废弃化学品、污染包装物、废弃注意事项。是指对无使用价值的化学品及其包装物进行无害化的后处理方法,如焚烧炉焚烧、化学反应等方法,视具体物质而定。提请下游用户注意国家和地方有关废弃化学品的处置法规。 

十四、运输信息 

(1)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提供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以下简称《规章范本》)中的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即物质或混合物的4位数字识别号码)。见《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2012)(以下简称GB 12268)。 

(2)联合国运输名称提供联合国《规章范本》中的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名称。见GB 12268。 

(3)联合国危险性类别提供联合国《规章范本》中根据物质或混合物的主要危险性划定的物质或混合物的运输危险性类别(和次要危险性)。见GB 12268。 

(4)包装类别根据危险性大小确定的包装级别。见GB 12268。 

(5)包装标志是指标示危险货物危险性的图形标志,见危险货物包装标志(GB 190—2009)。 

(6)海洋污染物根据物质或混合物是否满足《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海洋污染物的判定标准,填写是或否。海洋污染物的判定标准为:GHS分类满足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2。 

(7)运输注意事项为使用者提供应该了解或遵守的其他与运输或运输工具有关的特殊防范措施方面的信息,包括:①对运输工具的要求;②消防和应急处置器材配备要求;③防火、防爆、防静电等要求;④禁配要求;⑤行驶路线要求;⑥其他运输要求。 

十五、法规信息 

本栏目主要提供有关危险化学品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标准资料。 

十六、其他信息 

按照《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T 16483—2008)、《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指南》(GB/T 17519—2013)的要求,本项目可提供对安全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如编写和修订信息、缩略语和首字母缩写、培训建议、参考文献、免责声明等。 

Ⅱ.有关问题的说明 

(1)“职业接触限值”栏目中有关[]注释 

①限值后有[皮]标记者为除经呼吸道吸收外,尚易经皮肤吸收的有毒物质。 

②除[皮]标记外限值后又有[]者,如氟化氢及氟化物限值后的[F],重铬酸盐限值后的[CrO3],表示该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应按[]内物质计算。如氟化氢及氟化物换算成F,重铬酸盐换算成CrO3等。 

(2)计量单位的使用本书使用法定剂量单位。为了读者使用方便,书中保留了一些有关专业中少量经常使用的单位,如ppm,ppb等。 

d天(日)h小时min分 

s秒m3立方米kg千克(公斤) 

m米cm3立方厘米g克 

mm毫米L升mg毫克 

μm微米ml毫升μg微克 

Pa帕斯卡,压力单位,表示气压和液压,1atm=101325Pa 

kPa千帕斯卡 

MPa兆帕斯卡 

mg(g)/kg每千克体重给予化学物质的毫克(克)数(用以表示剂量);每千克介质中含有化学物质的毫克(克)数(用以表示含量或浓度) 

mg(g)/m3每立方米空气中含化学物质的毫克(克)数(表示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 

ppm百万分之一,10-6 

ppb十亿分之一,10-9

   

 


《安全之钥:化学品管理实用指南》 引言 在现代工业、科研以及日常生活中,化学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推动科技进步、改善生活品质的基石。然而,与此同时,化学品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如何有效地识别、评估、控制和应对这些风险,确保人员安全、环境健康以及财产的完好,是每一个与化学品打交道的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本书《安全之钥:化学品管理实用指南》正是为了满足这一迫切需求而诞生的。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法规汇编,也不是一套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以实践为导向,为广大化学品使用者、管理者、安全工程师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全面、易于理解且切实可行的化学品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本书核心价值与内容纲要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关于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知识体系,从基础概念的普及,到风险识别的深入,再到具体控制措施的落实,最后落脚于应急响应与持续改进。我们力求在内容的严谨性与操作性的平衡中,为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 第一部分: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 化学品的本质与分类: 深入浅出地介绍化学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易燃性、腐蚀性、毒性、反应性等。我们将探讨不同分类体系(如联合国危险货物分类、GHS分类)的意义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指导作用,帮助读者建立对化学品性质的初步认知。 法规与标准概览: 概述国内外与化学品安全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重点讲解这些法规的核心要求,以及它们如何构建起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框架。我们将强调遵守法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获取和理解最新的法规信息。 风险管理理念: 阐述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沟通。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风险的含义,区分风险与危害,并介绍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和方法,如定性评估、半定量评估和定量评估。 安全文化建设: 强调安全文化在化学品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探讨如何营造积极的安全氛围,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以及领导者的作用和员工参与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化学品风险识别与评估 危险特性识别: 详细介绍如何根据化学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信息、生态毒理学信息等,识别其潜在的危险特性。我们将提供一系列的识别工具和方法,例如查阅安全数据表(SDS,但本书侧重于解读和应用,而非直接提供SDS信息)、化学品数据库、专业文献等。 接触途径与暴露评估: 分析人员接触化学品的各种途径(吸入、皮肤接触、食入、眼睛接触),并探讨如何评估不同操作场景下人员的暴露水平。我们将介绍常用的暴露评估方法,如定性评估、模型预测和现场监测。 危害评估技术: 深入讲解如何评估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生殖毒性、以及对水体、土壤、空气等环境要素的影响。 风险评估的实操: 结合案例,演示如何将危险特性、暴露评估和危害评估的结果结合起来,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我们将介绍风险矩阵、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写要点,以及如何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第三部分:化学品安全控制与管理 源头控制与替代: 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鼓励优先采用危险性较低的化学品或工艺。探讨化学品替代的可行性评估,以及如何选择更安全的替代品。 工程控制措施: 详细介绍各种工程控制手段,包括通风系统(局部排风、全面通风)、密闭操作、隔离防护、惰化保护等。我们将分析不同工程控制措施的适用范围、设计要点和维护要求。 行政管理措施: 阐述通过制度和流程来降低风险的方法,如安全操作规程(SOP)的制定与执行、作业许可制度、安全检查与审计、人员培训与资质管理等。 个体防护装备(PPE):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个体防护装备的选择、正确使用、维护和报废原则。包括呼吸防护、眼面部防护、身体防护、手部防护等,并强调PPE是最后一道防线,不能替代工程控制和行政管理。 储存与运输安全: 规范化学品储存的基本要求,包括储存区域的选择、分区储存、通风、温湿度控制、防火防爆措施等。详细介绍化学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包装、标识、装卸、应急准备等。 废弃物管理: 强调化学品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储存、转移和处置必须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介绍危险化学品废弃物管理的原则与方法,以及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第四部分:应急响应与事故处理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和潜在风险,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应急预案。重点讲解应急预案的构成要素,如组织指挥、报警响应、人员疏散、泄漏处置、火灾扑救、医疗救助等。强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的重要性。 泄漏控制与清理: 提供针对不同类型化学品泄漏的应急处置方法。包括围堵、吸收、中和、稀释等技术,以及清理过程中的安全防护要求。 火灾扑救与急救: 介绍化学品火灾的特点和扑救原则,以及不同类型灭火剂的选择。同时,详细阐述化学品接触后的急救措施,包括眼睛冲洗、皮肤清洗、吸入急救等,并强调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援助。 事故调查与报告: 讲解事故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流程。指导读者如何进行事故原因分析,吸取教训,并撰写事故调查报告,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第五部分:持续改进与未来展望 安全绩效的监测与评估: 介绍如何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监测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绩效。包括事故统计、隐患排查数据、培训记录等,并运用这些数据来评估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信息沟通与知识共享: 强调在组织内部及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鼓励知识共享,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促进整个行业安全水平的提升。 新技术与新趋势: 关注化学品安全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趋势,如数字化安全管理、智能化监控系统、绿色化学等,并探讨它们在未来化学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本书特色 强调实践性: 全书贯穿实践案例和操作指南,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系统性与全面性: 覆盖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易于理解: 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即使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掌握。 强调预防: 将风险的源头控制和预防措施置于核心地位。 注重可持续性: 关注化学品管理对环境和社会的长远影响。 结语 化学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和持续的努力。本书《安全之钥:化学品管理实用指南》将成为您探索化学品安全领域的一把可靠钥匙,帮助您开启安全管理的新篇章,为您的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构筑一道坚实的保护屏障。无论您是初次接触化学品管理,还是经验丰富的安全专业人士,都能从中找到所需的知识和启发,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化学品使用环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在享受现代科技便利的同时,也多了一份对潜在风险的敬畏。我一直觉得,化学工业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生活,但同时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危险。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历史学家”,为我们梳理了危险化学品发展的历程,以及在不同时期所带来的挑战和教训。它不仅列举了各种危险化学品的详细信息,还深入探讨了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应急处理预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事故案例分析”的章节很感兴趣,通过学习真实的事故案例,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危险化学品的潜在危害,以及不当操作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让我觉得,安全生产不仅是为了避免眼前的损失,更是为了警示后人,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保障未来的安全。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就像一个巨大的“安全知识库”,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对危险化学品知之甚少,只知道它们“危险”,但具体危险在哪里,如何应对,我却一无所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指明了方向,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它不仅列举了各种危险化学品的详细信息,还深入探讨了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应急处理预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国际法规与标准”的介绍很感兴趣,这让我了解到,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社会在危险化学品安全方面的共识和要求,并且能够为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进步提供一些参考。

评分

刚拿到这本《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通用卷 第三版》,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封面设计虽然规规矩矩,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肃,但翻开目录,那些密密麻麻的化学名称和术语,瞬间就让我感觉自己像个闯入了一个未知世界的探险家。我一直觉得,化学这东西离我们挺遥远,最多就是在学校的化学课上做做实验,或者新闻里偶尔听说的“化学污染”。但当我深入了解了这本书的架构之后,才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到处都潜藏着“危险化学品”,从家里用的清洁剂、杀虫剂,到工业生产中各种复杂的原材料,它们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构成威胁。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们揭示了这些隐藏的风险,并且教我们如何去识别、理解和规避。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的部分很感兴趣,我以前总觉得那是一堆晦涩难懂的图表和数字,但这本书似乎给它注入了生命,让它变得更容易理解,并且突出了它的重要性,仿佛在强调,了解这些信息,就是保护自己的第一道防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它到底是如何将如此专业的内容,以一种普通人也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本书的内容太庞大,感觉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消化,但我觉得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积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负责任的表现。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安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一直以为,对于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无非就是注意一下标签上的警告标识,或者听从一下操作说明。但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入。它不仅仅关注个体操作层面的安全,更强调了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从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到废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我特别对书中关于“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地介绍了如何识别危险源、评估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这让我意识到,安全管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评估和调整。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企业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认识到,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水平,是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在我看来,更像是为那些需要深入了解危险化学品的人量身打造的。我不是一名化学专家,也不是在危险化学品行业工作的从业人员,所以当我看到书中充斥着大量专业的化学术语、方程式和数据图表时,我感到有些吃力。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被它所传达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所打动。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认真研读、反复钻研的工具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力求将最准确、最全面的信息呈现给读者。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个体防护装备”的介绍,这些内容对于在实际操作中保护个人安全至关重要。它详细列举了不同类型化学品可能需要的防护眼镜、手套、呼吸器等,并说明了选择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这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最基础的操作,也需要有科学的防护意识和正确的防护方法。我深信,对于那些直接接触危险化学品的从业人员来说,这本书将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安全性,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

评分

初次翻阅《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通用卷 第三版》,我被它严谨的编排和海量的资讯所震撼。这本书的规模之大,内容之详实,远超我的想象。我原本以为它只是一本简单的化学品使用指南,但它所涵盖的知识体系,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危险化学品百科全书”。它不仅列举了各种危险化学品的具体信息,还深入探讨了其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标准以及技术要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安全管理体系”的阐述,这让我理解到,确保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操作规范,更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全方位的管理框架。从源头采购、仓储物流,到使用环节的风险评估、员工培训,再到最终的废弃物处理,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不可忽视。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方面所承担的责任,以及他们需要遵循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的思路,以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加谨慎地对待可能存在的危险。

评分

拿到这本《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通用卷 第三版》,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知识的传授,不如说是对安全的郑重提醒。我一直觉得,“危险化学品”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距离感,似乎与我的日常生活并无太多交集。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物品,都可能属于这个范畴。例如,我家里常用的某些清洁剂、油漆、甚至是某些电子产品的电池,都可能含有危险化学成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细致入微的“安全侦探”,为我们揭示了这些潜在的危险,并且提供了详细的处理和预防措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事故案例分析”的部分非常感兴趣,通过学习真实的事故案例,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危险化学品的潜在危害,以及不当操作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比单纯的理论知识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警醒我们。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培养起一种“风险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谨慎地对待身边的化学品,并且懂得如何做出最安全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说实话,对我这样一个对化学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的人来说,一开始确实有点挑战。我并非化工行业的从业者,也从未在实验室里挥洒过汗水,所以当我看到书中那些关于物质性质、反应原理、以及各种防护措施的详细描述时,难免会感到一丝畏惧。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逐渐领会到它的价值所在。它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种系统性的、由浅入深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相对清晰。例如,在介绍某种化学品时,它不仅会告诉你它的名称和分子式,还会详细阐述它的物理化学特性,比如易燃性、腐蚀性、毒性等,并且会明确指出在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产品,背后都隐藏着科学的考量和潜在的危险。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的章节,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以及在突发情况下如何正确应对,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想,即使我无法完全掌握所有的专业知识,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至少能建立起一个基本的安全概念,懂得在接触或使用某些物品时,应该保持警惕,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有收获,也更加肯定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本《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通用卷 第三版》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技术手册,充满了各种专业的公式和图表,只有化学专业的工程师才能看得懂。但当我翻开它之后,我发现我的想法错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而且是以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的。它不仅仅是列举各种化学品的性质和危险性,还深入探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以及应急处理措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安全培训与教育”的内容很感兴趣。它强调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这让我意识到,人是安全管理中最关键的因素,只有将安全意识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生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在员工安全培训方面需要投入的精力,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安全培训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安全教育。我一直觉得,危险化学品离我的生活很远,似乎只存在于工厂里,或者实验室里。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原来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都可能含有危险化学成分。例如,我家里用的某些喷雾剂、电池、甚至是一些电子产品,都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这本书就像一位和蔼的“家庭医生”,为我们揭示了这些隐藏的风险,并且提供了详细的使用和储存建议。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家庭安全”的章节很感兴趣,它教我们如何在家中安全地存放和使用化学品,以及在发生意外时如何进行简单的处理。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对专业人士有价值,对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安全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