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团购: 【限量团购特价,低至58折】清宫医案研究(上下卷) ¥234.00 9.00折 210.60 已参团人数: 剩余时间: |
| 今日团购: 【低至65折 先到先得】实用内科学(第13版)(上下册 ¥248.00 9.00折 223.20 已参团人数: 剩余时间: |
基本信息(337)
书名:伤寒论方循证医学研究
原价:99.00元
作者:宋俊生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13205054
字数:
页码:928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伤寒论方循证医学研究》指出,《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循证医学专著,为循证医学与伤寒学的天然融合找到了思想层面的接点,可谓追本溯源,从新的视角审视仲景治方立法之旨。最为突出的是,编者苦心孤诣,用心领会循证“基于问题、遵循证据、关注实践”的宗旨,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富有中医药临床特点的评价方案。其三,面对临床的证据指导信息。证据的产生是为了用证。《伤寒论》方精法活,千变万化,不易掌握。而编者也认识到《伤寒论》方循证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继承中医经典理论,用切实可用的现代方证证据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书中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聚类方证运用的病症谱,进而荟萃高频次、高级别的证据,形成可以直接提供临床参考价值的有益信息。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伤寒论》方与循证医学
一、循证医学概念与发展
二、《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循证医学巨著
三、《伤寒论》方循证医学研究
第二节 《伤寒论》方循证医学研究方法
一、《伤寒论》方临床证据特点与实践方法
二、《伤寒论》方循证医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太阳病方
第一节 太阳病本证方
一、桂枝汤
二、麻黄汤
三、桂枝麻黄各半汤
四、桂枝二麻黄一汤
五、桂枝二越婢一汤
第二节 太阳病兼证方
一、桂枝加葛根汤
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三、桂枝加附子汤
四、桂枝去芍药汤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六、桂枝新加汤
七、葛根汤
八、葛根加半夏汤
九、大青龙汤
十、小青龙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方
一、桂枝甘草汤
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四、桂枝加桂汤
五、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六、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七、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八、小建中汤
九、桂枝人参汤
十、干姜附子汤
十一、茯苓四逆汤
十二、甘草干姜汤
十三、芍药甘草汤
十四、芍药甘草附子汤
十五、炙甘草汤
十六、栀子豉汤
十七、栀子厚朴汤
十八、栀子生姜豉汤
十九、栀子甘草豉汤
二十、栀子干姜汤
二十一、麻杏石甘汤
二十二、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十三、黄芩汤
二十四、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二十五、黄连汤
二十六、五苓散
二十七、茯苓甘草汤
二十八、桃核承气汤
二十九、抵当汤
三十、抵当丸
……
第三章 阳阴病方
第四章 少阳病方
第五章 太阴病方
第六章 少阴病方
第七章 劂阴病方
第八章 辩霍乱病方
第九章 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方
后记
作者介绍
宋俊生,女,1953年10月。医学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基础教学逾30年。2007年聘为天津中医药大学131人才工程名师;2009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师称号。1978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中医系。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师从于张伯礼院士。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拜于熊曼琪教授门下。曾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中医系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担任《中西医结合学报》、《天津中医药》等多家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长期从事《伤寒论》教学及临床研究,经方治疗疑难杂症,《伤寒论》循证医学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了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伤寒论》方循证医学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循证医学《伤寒论》方治疗优势病证规律的研究。率先在国内撰文指出《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循证医学专著,并倡导构建循证伤寒学。作为主研人员,参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科研项目9项。主编1项丛书,共8部,另主编1部科普著作,参编教材等专著9部,其中连续参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伤寒学》。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2项。多次公派出国,赴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讲学。
文摘
序言
刚拿到这本《伤寒论方循证医学研究》的时候,说实话,内心是抱着一种既好奇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我一直对中医经典《伤寒论》情有独钟,也知道它博大精深,但对于如何将其与现代科学的循证医学相结合,我一直处于一个模糊的认知阶段。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空白。从目录上看,它涵盖了《伤寒论》中不少经典方剂,比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等等,然后逐一深入到这些方剂的药理机制、临床应用,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其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解读。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严谨的科学证据,来佐证那些流传千年的中医理论,打破一些人对中医的刻板印象,也为我自己学习和运用《伤寒论》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朴实大气,给人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专业性和可信度有了初步的信心。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在梳理每个方剂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古籍的原文,而是花了很多篇幅去解析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以及它所针对的病机和证型。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帮助我重新审视了《伤寒论》的精髓,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够理解其背后蕴含的逻辑。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非止步于此,而是立刻将视角转向了现代医学的研究。书中对一些代表性方剂的药物成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比如麻黄的麻黄碱成分,白虎的知母、石膏等,并引用了大量的药理学研究,来解释这些成分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如抗炎、解热、镇痛等。这让我感觉,中医的经验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清晰的生物学基础。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这些研究是如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是不是真的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在于它对“循证”二字的深刻解读和实践。它并没有简单地采信个别案例或经验分享,而是大量地引用了国际上发表的、经过同行评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以及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这对于我这样希望看到中医科学化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对这些研究的设计、结果、局限性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能够让你清晰地了解某个方剂在现代医学证据下的疗效如何,适用于哪些疾病,以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一些常见病症,如感冒、发热、咳嗽等,对《伤寒论》方剂的循证研究解读,这让我看到了中医治疗这些疾病的科学依据,也为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方剂提供了参考,让我不再只是凭感觉,而是有更明确的科学支撑。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对中医的全新认知。它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古老的中医智慧和现代科学的严谨。书中并没有回避《伤寒论》方剂在循证医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而是客观地呈现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信任度倍增。我尤其欣赏书中在分析时,兼顾了中医药的整体观和现代医学的还原论,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好,语言通俗易懂,逻辑清晰,即使是对循证医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伤寒论》感兴趣,或者希望了解中医科学化发展的读者。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感叹。书中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注重于分析和推理。对于一些古老方剂的现代化解读,作者们似乎费尽心思去寻找现代科学理论的支撑点。例如,在解析某些具有温通作用的方剂时,书中会引用现代研究来解释其如何改善微循环、抗血栓,或者调节免疫反应。这种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也提升了中医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方剂的“组方思路”与“现代药理学机制”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并非是简单的经验堆砌,而是基于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