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337)
书名: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各专业研究生使用)
原价:45.00元
作者:何裕民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117124683
字数:
页码:354
版次:1
装帧: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是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各专业研究生使用。
内容提要
《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一共分为13部分、计十二章。导论就全书内容和要点作了鸟瞰式的纵览,并提出了这个领域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前三章介绍了心理问题的东西方传统或经典理论,并着重阐述了心身之间的错综联系及人们对这种联系的认识;第四、五、六三章较详细地介绍了心身医学思想的东西方源头与发展,归纳了中医诊治中心身兼顾的经验与操作要点;第七、八两章则围绕常见心身病症的特点及诊疗问题进行阐发;第九、十两章专门分析了患者的心理特点、心身呵护及临床危机心理干预、临终关怀等;第十一章则讨论了健康、亚健康视野中的心身关系,并对儿童、妇女、老年人等的心身特点展开分别论述;第十二章重在研究医患互动、临床沟通中的心理问题。总之,前半部分主要涉及理论及机理等,后半部分重在推介实际应用技巧与操作要点。
《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不仅可用作中医院校研究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高年级医学生的学习参考和初中级临床医师的自我提高性读本。鉴于心身问题是许多相关学科与人士所关注的对象,国内纵贯古今,融汇东西,兼顾多学科的著作尚不多见,因此,也可作为所有对人的心身问题感兴趣者的案头之作。
虽然《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作者大都为这一方面的长期研讨者、实践者,终因临床心理问题过于错综复杂,且永远是个弥究弥新的大难题,故难免存在疏漏与不当,对此,只能乞求更正及修定完善了。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心理问题的中国传统认识
第一节 中国心理认识的源流
一、中国心理思想的发源
二、《内经》的奠基性作用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传统认识
一、神
二、精神魂魄
三、意和志
四、感知觉
五、忆与思
六、情与欲
七、性
八、睡眠
第三节 关于心身相关的传统认识
一、先天形生神
二、神形相互依附
三、形气神(精气神)学说
四、形质神用,后天神可御形
五、“心”整合着形神机能
第四节 现代中国学者的见解及归纳
一、潘菽的心身理论
二、心身层次相关论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西方认识
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简史
一、从哲学心理学到科学心理学
二、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演变
第二节 心理现象——过程与个性
一、心理概述
二、心理现象
第三节 个体的心理发展——从出生到老年
一、婴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发展
三、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四、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五、中年与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四节 心理健康——源流与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历史与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五节 心理诊断——主观判断与客观测量
一、心理诊断的程序
二、心理诊断的分类
三、心理测验
第六节 心理咨询的概况
一、心理咨询的要素
二、心理咨询的方案制定与实施
第三章 西方对心身关系的认识
第一节 心身(脑)关系的各种假说
一、早期的心身二元思想
二、近现代的心身二元思想
三、绝对的一元论
四、辩证的一元论
第二节 心理致疾的不同学说
一、不同学科和学派的观点
二、不同的理论与学说
第三节 心身相关的现代研究
一、心身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二、心身相关的生物学研究
三、心理致病的病因及机理研究
第四章 中医心身医学思想述要
第一节 个性与体质学说
一、关于体质的经典认识
二、关于气质的经典认识
第二节 关于“本能”的中医认识
一、一些基本概念
二、郁为百病之源
三、多重防范约束机制
四、朱丹溪与弗洛伊德
第三节 中医学的心理结构说
一、元神、欲神与识神说
二、心身关系层次论
第四节 七情内伤——中医学的心理致病说
一、心理致病说的历史演变
二、情志病因的特点
三、诱发情绪异常的因素
第五节 情志致病的机理
一、干扰气机
二、生痰成瘀
三、伤及脏腑精血
四、影响其他心理过程
第五章 临床心理问题与心身医学
第一节 心理问题与心身疾病
一、疾病认识的历史演变
二、泛化了的临床心身难题
三、疾病的心身关系分类
四、心身病症的分类
第二节 现代心身医学述要
一、学科的近现代史及其发展
二、学科的广义与狭义理解
三、学科的研究范畴
四、心身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个性与疾病关系研究
一、艾森克的相关理论
二、米隆的经典认识
三、A型行为(个性)研究
四、C型个性行为研究
五、其他代表性研究
第四节 国外常用的心身疗法
一、简易性短程心理治疗
二、自律训练法
三、精神药物疗法
四、三法组合成的普及型心身综合疗法
五、生物反馈疗法
六、其他心理治疗方法
第六章 中医诊治中的心身兼治思想
第一节 上工守神:中医临床的精华
一、中医学的“上工守神论”
二、心身兼治的中医临床原则及要点
三、调治心身病症的环节与阶段性特点
第二节 中医诊断中的心身兼顾精神
一、对诊断心理的理论认识
二、望诊中的诊断心理
三、闻诊中的诊断心理
四、问诊中的诊断心理
五、切诊中的诊断心理
六、五脏相音中的诊断心理
第三节 心身病症的中医诊断
一、心身病症的诊断要点
二、心身病症的诊断依据
三、心身病症诊断的会面法
第四节 心身病症的鉴别诊断
一、躯体疾病中的心身疾病与非心身疾病
二、心身疾病与精神疾病的鉴别
三、心身疾病与精神障碍躯体化
四、心身病症与神经(官能)症
第五节 中医独特的心身兼治方法
一、历史上的中医心理疗法
二、中医(中国)现代心理疗法
三、心身病症的方药调整
四、心身病症的针灸治疗
五、心身病症的其他治疗方法
第七章 常见心身病症的诊疗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病症
一、心血管系统心身病症概况
二、常见心身病症的诊疗
第二节 消化系统心身病症
一、消化系统心身病症的概况
二、常见心身病症的诊疗
第三节 其他系统的主要心身病症
一、呼吸系统的心身病症
二、神经系统的心身病症
三、内分泌系统的心身病症
四、妇产科常见的心身病症
……
第八章 中医常见情志疾病的诊疗
第九章 “不失人情论”及临床心理护理
第十章 临床心理危机干预和临终关怀
第十一章 健康、亚健康与不同人群的心身特点
第十二章 临床沟通中的心理学问题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人是具有心身双重特点的,关注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医学,也必须兼顾人的心身特点。因此,从中国的《黄帝内经》到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从阿拉伯医学的《医典》,到现代人们所强调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都体现了一点:合理的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必须兼顾人的心身多重特点。有鉴于此,全国第一套中医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列有《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一书,自是十分急迫与必要之事。
然而,心身问题涉及甚广,十分错综复杂,许多方面人们只有感性的认识或现象层面的观察,还缺乏系统或体系性的认识。研究生教材又须考虑研究生这一层次拓展知识贮备,开阔思路,进一步研习等的特殊需求。因此,在编写指导思想上,我们本着融汇古今,兼顾东西方,参佐多学科知识,理论与机理探讨并重,侧重于临床实用的原则,较广较深地涉及了与临床心理问题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包括临床诊治中必须考虑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本书既可看作是研究生的高层次教材,也可当作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自我知识结构与临床应对技能的高级参考著作。
本书一共分为13部分、计十二章。导论就全书内容和要点作了鸟瞰式的纵览,并提出了这个领域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前三章介绍了心理问题的东西方传统或经典理论,并着重阐述了心身之间的错综联系及人们对这种联系的认识;第四、五、六三章较详细地介绍了心身医学思想的东西方源头与发展,归纳了中医诊治中心身兼顾的经验与操作要点;第七、八两章则围绕常见心身病症的特点及诊疗问题进行阐发;第九、十两章专门分析了患者的心理特点、心身呵护及临床危机心理干预、临终关怀等;第十一章则讨论了健康、亚健康视野中的心身关系,并对儿童、妇女、老年人等的心身特点展开分别论述;第十二章重在研究医患互动、临床沟通中的心理问题。总之,前半部分主要涉及理论及机理等,后半部分重在推介实际应用技巧与操作要点。
本书不仅可用作中医院校研究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高年级医学生的学习参考和初中级临床医师的自我提高性读本。鉴于心身问题是许多相关学科与人士所关注的对象,国内纵贯古今,融汇东西,兼顾多学科的著作尚不多见,因此,也可作为所有对人的心身问题感兴趣者的案头之作。
虽然本书作者大都为这一方面的长期研讨者、实践者,终因临床心理问题过于错综复杂,且永远是个弥究弥新的大难题,故难免存在疏漏与不当,对此,只能乞求更正及修定完善了。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心身医学领域的专家赵明杰、姜乾金、徐诚、高也陶、董湘玉等教授以各种方式给予了帮助,研究生王宁、崔利宏、王立国、程羽、李璐等多人参与校对整理了许多章节,在此一并致谢。
我一直认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密不可分的,但如何在中医的框架下理解和处理心理问题,却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中医药研究生)》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并不是简单地将“中医”和“心理学”两个词拼凑在一起,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医理论中蕴含的深刻的心理学智慧。书中对“心”的理解,不仅是心脏的生理功能,更是精神意识的载体。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五脏与情志”的论述,它解释了不同脏腑的功能失调如何体现在不同的情绪表现上,例如肝郁化火导致易怒,心血不足引起心悸失眠等。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医在治疗心理疾病时,往往是从调理身体入手,通过改善脏腑功能来间接调理情志,这种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方法,在现代心理治疗中是少见的。它让我看到,中医在应对复杂的身心问题时,有着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思路。
评分阅读《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中医药研究生)》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充满挑战却又收获颇丰的知识之旅。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很多具体的心理疗法和案例,但这本书的侧重点在于“研究”本身。它详细介绍了中医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让我对这个新兴学科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书中的学术讨论和理论框架构建,让我看到了中医研究者们如何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研手段相结合,为中医心理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虽然我不是医学研究者,但书中对研究设计、数据分析、文献综述等环节的阐述,让我领略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求证精神。这种“解剖麻雀”式的研究方法,让我对中医心理学的严谨性和前沿性有了全新的认知。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问题、去探索未知,这对于我这样渴望了解学科前沿的读者来说,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的教科书,更是一次关于“人”的深刻探索。我原本以为中医心理学可能会过于侧重于某种特定的理论或方法,但《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中医药研究生)》却展现了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它不仅探讨了如何理解和应对个体的情绪困扰,还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家庭等宏观层面,思考中医智慧如何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促进人类的心灵健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养生”在中医心理学中的地位的强调,它不仅仅是预防疾病,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通过调整生活作息、饮食习惯、情志疏导等方式,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医心理学所追求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全方位的身心健康,这是一种非常积极和富有生命力的理念。它鼓励我们去发现并实践那些能让我们内心安宁、精神充盈的生活方式。
评分坦白说,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对“中医心理学”这个概念有过太多的期待。毕竟,在我的认知里,心理学更多的是与西方科学的理性分析和行为疗法挂钩。然而,《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中医药研究生)》这本书却颠覆了我固有的印象。它并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的心理学理论,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出发,挖掘了数千年中医在精神层面上的实践经验。书中对“心神”、“神志”、“意”、“情志”等概念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中医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远不止是简单的“情绪”二字。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相由心生”和“治未病”在中医心理学中的应用感到惊艳。它强调的不是被动地应对心理问题,而是通过调养心性,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虽然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研究方法对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来说略显晦涩,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中医智慧和人文关怀,让我深感共鸣,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身情绪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充满好奇,但接触到的多是关于药方、针灸、推拿等具象的治疗手段。偶然翻到这本《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中医药研究生)》,才发现原来中医的智慧还能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情绪与精神世界。书里并没有直接给我一个现成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案”,而是带我一步步走进了中医看待情绪、精神疾病的独特视角。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情志致病”的深入剖析,它不像西医那样简单地将情绪归结为化学物质失衡,而是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整体观念出发,解释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如何损伤人体的精气神,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书中的案例分析也相当详实,让我看到了中医如何通过调整体质、疏导情志来治疗抑郁、焦虑、失眠等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这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更让我感到安心和有希望。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医在心理健康领域的无限可能,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