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
| 譯者 | 林麗冠 |
| 出版社 | |
| ISBN | 9789863206279 |
| 分類 | > > |
| 出版日期 | 2014年12月 |
| 語言版本 | 中文(繁) |
| 頁數 | 399 頁 |
| 版次 | 第 1 版 |
| 裝幀 | 精裝 |
| 叢書/系列 | 財經企管 |
| 「席勒身為預見金融浮濫的分析者, 當他開口為金融辯護時,我們都應該側耳細聽。」 ──馬丁?沃夫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席勒曾兩次高瞻遠矚,預見網路泡沫和房貸泡沫的危機。而這次,他再一次展現睿智深遠的眼光,當世人仍在金融風暴的餘波裡驚懼未平,忙著為金融裹小腳時,他已在為社會對金融矯枉過正的退縮態度感到憂心。於是,他再次挺身直言,為金融正名辨義。 金融做為一門科學、一種行業和經濟創新的來源,它在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如何幫助人們推動美好社會的目標?它如何能促進自由、繁榮、平等和經濟安 全?我們如何能夠使金融民主化,使它進一步造福全人類?席勒認為,金融並不是社會的寄生蟲,相反地,創新開明的金融體系是文明進步社會絕不可少的基礎設 施。席勒主張,與其消極限制,不如積極管理,推動金融走向公平、效率和創新。 這本書,寫給政策制定者,寫給金融工作者,更寫給即將踏入金融圈的眾多學子。席勒期待他們在專業上重拾自信和使命,在職涯裡發現定位和期許,讓金融創新成為實現美好社會藍圖的力量和契機。 作者簡介: 羅伯.席勒,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專長為財務經濟學與行為財務學。 著有《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和《次貸解方》(The Subprime Solution);前者準確預言網路公司泡沫化,後者準確預言次貸風暴。與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克洛夫(Geroge Akerlof)合著有《動物本能》(The Animal Spirit,天下文化出版)。現於耶魯大學任經濟學教授。 譯者簡介: 林麗冠,台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譯有《誰說人是理性的》、《雪球:巴菲特傳》、《漫步華爾街》(以上合譯)、《玩具盒裡的創新》、《白地策略》、《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獲利的魔鬼,就躲在細節裡》(榮獲2012年金書獎)等書。 |
| 推薦序 有「德」才能走向金融民主化金融創新之路/吳惠林 推薦序 金融的善惡雙重性格/沈中華 平裝版序 自序 前言 金融、管理和目標 第一部 各司其職 第1章 執行長 第2章 投資經理人 第3章 銀行家 第4章 投資銀行家 第5章 抵抽貸款機構和證券化機構 第6章 交易員和做市商 第7章 保險業者 第8章 市場設計者和金融工程師 第9章 衍生金融商品供應商 第10章 律師和理財顧問 第11章 遊說團體 第12章 監管人員 第13章 會計師和稽核員 第14章 教育者 第15章 公共財融資者 第16章 穩定經濟政策制定者 第17章 信託機構和非營利組織管理者 第18章 慈善家 第二部 失落的美好許諾 第19章 金融、數學和美感 第20章 金融家、藝術家與理想主義者 第21章 冒險的衝動本能 第22章 守常與守舊 第23章 債務和槓桿 第24章 金融黑暗面的負面誘因 第25章 金融投機的重要性 第26章 投機泡沫及社會成本 第27章 不平等與不公義 第28章 慈善事業的挑戰 第29章 資本所有權的分散 第30章 昔今歷史裡的幻覺 結語 金融、權力與人性價值 |
这本书的行文逻辑和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我常常觉得,很多深刻的理论书籍在试图解释复杂概念时,很容易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深谙如何搭建一座通往复杂思想的桥梁。开篇的切入点非常巧妙,没有直接抛出艰深的术语,而是从一个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观察角度入手,慢慢引导读者进入核心议题。每个章节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读起来有一种层层递进的流畅感,就像是在听一位高明的导师娓娓道来,而不是在啃硬邦邦的教条。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关键转折点时所使用的类比和案例,它们有效地打破了纯理论带来的枯燥感,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可触摸。读完一个部分,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不是因为我没理解,而是因为那个论证过程的巧妙和完整性让我感到惊叹,这是一种阅读体验上的愉悦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封面的设计风格非常简洁、大气,色彩搭配也很考究,不是那种俗套的商业书籍配色,更偏向于一种沉稳的学术风格,但同时又透着一股现代感。尤其是书脊部分的处理,字体排版很讲究,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显得很有品位。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字迹清晰锐利,没有出现任何模糊或者油墨不匀的情况。对于一个对实体书有情怀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用心是能感受到的。我注意到纸张的纤维感很强,应该是选用了比较优质的纸张,读起来触感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可能需要深度阅读的专业类书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整体来看,出版社在物理呈现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让人在翻开内容之前,就已经对阅读体验有了一个非常好的预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作为一名关注社会经济动态的业余爱好者,我特别关注这类书籍如何处理跨学科的交叉点。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单一的经济学或社会学框架内,而是展现出一种宏大的综合视角。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论述时,巧妙地融合了历史学的纵深感、伦理学的思辨性以及对当代技术变革的敏锐洞察。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它对“美好社会”的探讨不再是空泛的理想主义,而是建立在对现实复杂结构深刻理解之上的务实构建。例如,在讨论资源分配机制时,书中引用的案例不仅限于发达国家的模型,还兼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差异,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普适性,让我对这个宏大主题有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认知。
评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说,这本书在资料的引用和注释系统上也做得非常专业。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对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了非常广泛和深入的梳理。每一个关键论点的背后,都能找到详实的出处支撑,这对于需要进一步探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注释部分的排版清晰,分类明确,使得读者在查阅原始文献时能够非常高效地定位。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将这些引用仅仅当作学术上的“装饰品”,而是真正融入了论证体系,与正文形成了有机的对话。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大大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观点输出的书,更像是一个高质量的知识索引和研究起点,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学生或学者来说,价值难以估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所蕴含的积极、建设性的基调。在当下充斥着各种悲观论调和系统性危机的讨论中,阅读一本真正致力于探讨如何“构建”更优越形态的书籍,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它并非一味地歌颂现状或提出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蓝图,而是立足于对现有社会结构矛盾的深刻批判之后,提出了一套严谨、但充满希望的未来路径。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类社会潜能的信任,以及对个体能动性的肯定,非常具有感染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获取了知识,更像是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激发了参与到社会议题讨论和改进的内在动力,这才是优秀思想著作的真正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