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 葉小燕
出版社. 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
ISBN. 9789861371955
定价. ¥90.00
规格. 平装 304页
语言. 繁体中文
| - 讓人生為之一變的全新經典,終於誕生! - 日本年度冠軍書,連續300天長踞暢銷榜,街頭巷尾人手一冊! - 榮獲日本2014年商業書大賞第三名,作者古賀史健榮獲評審特別獎! - 獲選《經理人》雜誌2014年4月商管選書。 - 戴爾.卡內基:「阿德勒是畢生研究人類及其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 與佛洛依德、榮格齊名,並稱「心理學三巨頭」。阿德勒除了是心理學發展承先啟後之人,更堪稱自我啟發之父!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為什麼人們一直無法改變? 為什麼自卑感總是揮之不去? 為什麼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 為什麼現在無法真實感受到幸福? 或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一名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來到哲學家的小屋。 當他聽聞哲學家主張「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便決心前來推翻這種謬論。 這個世界明明複雜混亂,哪裡單純了? 如果幸福真的這麼容易,為什麼他還會過得這麼痛苦? 他們開始了你來我往的思考與論辯。 年輕人原以為哲學家不過是昧於現實的昏庸老頭, 但是一夜又一夜過去後,年輕人反而陷入沉思:這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哲學家說。 怎麼會這樣?怎麼會有人想被別人討厭? 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又為什麼非得被別人討厭不可呢? 這個世界,究竟是單純,還是複雜?人,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出生於維也納,是一位醫師、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並 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研究過程也應該以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為對象。阿德勒的學說讓心理學從「生物性」轉向「社會性」,對心理學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 義,許多治療學派也都引用他的學說,他更被奉為家族治療的鼻祖。 |
| 楔子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不為人知的「第三巨頭」/為什麼「人是可以改變的」?/心理創傷並不存在/人,會捏造憤怒的情緒/不受過去支配的生活方式/蘇格拉底與阿德勒/你「甘於現狀」嗎?/你的不幸,是自己「選」的/人,常常決定「不要改變」/你的人生決定於「當下」 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為什麼討厭自己?/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自卑感,是一種主觀的認定/當成藉口的自卑情結/自傲的人,同時也感到自卑/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 /「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從權力鬥爭到復仇/認錯不等於「承認失敗」/如何跨越迎面而來的「人生任務」/紅線與頑強的鎖鏈/不要漠視「人生的謊 言」/從擁有的心理學到使用的心理學 第三夜 割捨別人的課題 否定「認同的需求」/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什麼是「課題的分離」?/割捨別人的課題/一舉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斬斷難題/認同的需求讓你不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什麼?/人際關係的由「我」掌握 第四夜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個體心理學與整體論/人際關係的目標在於「社會意識」/為什麼只關心「我」?/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不能責罵,也不能稱讚/「鼓勵」的方式/為了讓自己感覺有價值/只要存在,就有價值/人無法靈活運用「我」 第五夜 認真活在「當下」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牽制自我/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信用和信任有什麼不同?/工作的本質在於對他人的貢獻/年輕人要成年人/工作狂是人生的 謊言/由這一瞬間開始變得幸福/想成為「特別的存在」的人有兩條路/甘於平凡的勇氣/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舞動的人生/為「此時、此刻」點上閃亮的聚光 燈吧/人生中大的謊言/為無意義的人生增添「意義」 後記 跨出那一步的勇氣 古賀史健 後記 從這個瞬間開始變得幸福吧! 岸見一郎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恰到好处的质感,摸上去就知道是用心挑选过的纸张。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力量,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非常符合现代审美的需求,一点都不花哨,却能一下子抓住你的注意力。翻开内页,字体排版也做得非常舒服,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宽松,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需要反复思考的段落,作者的留白处理得当,让你有足够的空间去消化文字背后的深意。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无论你怎么翻动,书脊都保持得很平整,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细节上下的功夫。这种用心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捧在手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电子屏幕上的阅读体验。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仪式,准备好心神去迎接一场精神的洗礼。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已经超越了一般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的存在本身,就在无声地倡导一种对“物”的珍视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颠覆性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最普遍的困境。它没有提供简单的“速效药方”,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被认可”的执念。以前总觉得人际关系的处理需要圆滑和妥协,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边界感”的真正含义。它教导的不是傲慢或孤立,而是一种基于自我接纳的强大内在力量。作者的论述逻辑层层递进,每一步推理都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基础上,让人无法反驳。尤其是在谈到“课题分离”时,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解开了多年心结。这种知识的力量,在于它能切实地改变你的思维模式,让你在面对外界评价时,能够更从容、更少地受到外界情绪的干扰。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伪装,让我们直面真实的自我需求。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激发个人行动力方面的强大效用。很多励志书籍只是停留在“告诉你应该做什么”的层面,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明确地指出了“阻碍你行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它揭示了我们是如何被“他者的期待”所捆绑,从而不敢迈出改变的第一步。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归咎于环境或他人的困难,似乎都在这本书的解读下,找到了内在的根源。这种自我洞察带来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因为它意味着改变的主动权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读完之后,你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盈感和掌控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而是主动地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路径。它不是让你变得更“厉害”,而是让你变得更“自由”。
评分这本书的译者功力深厚,这一点从文字的流畅性和准确性上可见一斑。很多涉及到专业概念的翻译,都处理得既贴切又易于理解,避免了那种生硬的“翻译腔”,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如同行云流水,毫无滞涩感。这种高质量的本土化处理,对于一个引进的哲学或心理学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它保证了原作者的思想能够无损地、原汁原味地传递给中文读者。文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也很好地保留了原著的某种精神气质,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坚定的力量。可以说,这本书的成功,是原作者的深刻洞见与优秀译者文字功底的完美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成就了这本令人震撼的佳作。正是这种高质量的呈现,才让那些复杂的概念,最终能以如此清晰的面貌抵达读者的心田。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它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通过一种非常自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深奥的哲理娓娓道来。对话式的结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你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讨论的场景中,亲耳聆听两位思想者之间的交锋与碰撞。作者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张力,既有学者特有的严谨和逻辑性,又不失日常交流的亲切和烟火气。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巧妙,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还能深入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人生课题。读到某些观点时,你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再三,甚至会忍不住在心里与作者进行“辩论”,这种积极的互动性是很多书籍难以企及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你会时不时地想重新翻阅,每次都会有新感悟的“常读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