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卡尔维诺经典:美国讲稿(精装)(又名《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我一直喜欢卡尔维诺,看了这本书,就更加喜欢他了。
原价:25.00元
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著,萧天佑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44722339
字数:
页码:15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标识:22634918
编辑*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卡尔维诺处女作,顽童皮恩的眼睛来描述的战争、性、英雄主义、历史..
?分成两半的子爵:卡尔维诺代表作,《我们的祖先》之一,王小波盛誉的完美作品
?烟云 /阿根廷蚂蚁
?意大利童话 (上、中、下):因为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站在与《格林童话》同样的高度。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全新“卡尔维诺经典”系列,译林*版权出版,弥补多年市场空缺
**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卡尔维诺经典”系列包含
?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卡尔维诺处女作,顽童皮恩的眼睛来描述的战争、性、英雄主义、历史..
?分成两半的子爵:卡尔维诺代表作,《我们的祖先》之一,王小波盛誉的完美作品
?烟云 /阿根廷蚂蚁
?意大利童话 (上、中、下):因为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站在与《格林童话》同样的高度。
?树上的男爵:卡尔维诺代表作,《我们的祖先》之一,王小波盛誉的完美作品
?短篇小说集 (上、下)
?不存在的骑士:卡尔维诺代表作,《我们的祖先》之一,王小波盛誉的完美作品
?宇宙奇趣全集:卡尔维诺*天马行空的作品,赋予文学以*的诗意,比哲学著作更有深度,比科幻作品更有趣
?疯狂的奥兰多
?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代表作,献给城市的*后一首爱情诗
?命运交叉的城堡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帕洛马尔:朱天文《巫言》灵感之源
?美国讲稿:卡尔维诺的文学宣言,又名《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我一直喜欢卡尔维诺,看了这本书,就更加喜欢他了。(王小波)”
?为什么读经典:进入经典世界*好的入门书。莫言、李敬泽*!
?巴黎隐士
内容提要
卡尔维诺在准备启程前往哈佛大学发表“诺顿讲座”前夕,不幸因脑溢血辞世,本书因此被视为这位小说*赠与世人的遗产。他在书中精心勾勒的文学价值,既可充当评鉴一般作品的尺度,也可以作为认识卡尔维诺的指南。卡尔维诺出入古今典籍、旁征博引,其阅读品味和学识见解令人叹为观止。这本专为熟悉和热爱小说艺术的行家和读者所写的备忘录,被誉为二十世纪*雄辩的文学辩护书,也是留给本世纪读者的*好礼物。全五星*:世界*具影响力的传世经典,*精美名家全译本,*完美典藏
目录
目录 一、轻逸................................二、速度................................三、*................................四、形象鲜明..............................五、内容多样..............................六、开头与结尾.............................
作者介绍
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当代*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但其人其作早已在意大利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卡尔维诺从事文学创作40年,一直尝试着用各种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他的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当代作家推崇,并给他们带来深刻影响。《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命运交叉的城堡》、《帕洛马尔》等达到惊人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意大利童话》*大限度地保持了意大利民间口头故事的原貌,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兼具,是再现意大利“民族记忆”之深厚积淀的不可多得的作品。《美国讲稿》是卡尔维诺对自己近40年小说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的系统回顾和理论上的总结与阐发。他的作品以特有的方式反映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
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从事文学的人。”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当代*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但其人其作早已在意大利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卡尔维诺从事文学创作40年,一直尝试着用各种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他的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当代作家推崇,并给他们带来深刻影响。《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命运交叉的城堡》、《帕洛马尔》等达到惊人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意大利童话》*大限度地保持了意大利民间口头故事的原貌,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兼具,是再现意大利“民族记忆”之深厚积淀的不可多得的作品。《美国讲稿》是卡尔维诺对自己近40年小说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的系统回顾和理论上的总结与阐发。他的作品以特有的方式反映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
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从事文学的人。”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1947年出版*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
文摘
暂无
媒体*
暂无
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那种老派的、带着一丝学术气息的质感,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那个需要用墨水和纸张来承载思想的年代。我本来对这类文学理论类的书籍是抱持着谨慎态度的,总担心会读得云里雾里,充满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一旦翻开,那种流畅而富有哲思的文字便像一股清泉般注入心田。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架子,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用他精辟的眼光审视着我们这个时代最本质的困境与可能。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的深度对话,他总能用最精准的词汇勾勒出那些我们日常感知却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和文化现象。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轻盈”与“精确”的探讨,那不仅仅是文学技巧的层面,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让人在面对日常的繁重与芜杂时,能找到一种抽离和超脱的力量。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极好,字距和行距都恰到乌托邦般的舒适,让人可以长时间沉浸其中而不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文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体验。
评分我通常不太看重一本书的装帧,只要内容扎实就行,但这套精装本的触感和厚度,确实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拿到它,就感觉自己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知识探索。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充满挑战但又极具魅力的体验。它很少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巧的类比和隐喻,引导你走向那个结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他的文学地图时,那种跨越学科的广博视野,仿佛他能同时听到科学的脉搏和诗歌的低语。阅读时,我常常需要放慢语速,甚至要大声朗读某些句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音韵之美和语义之重。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完就忘的作品,它像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品味,每一次品尝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风味。这本书成功地将高度的思辨性与令人愉悦的阅读节奏完美融合,对于任何对人类文化和未来方向抱有深刻思考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说实话,我是被它的“精装”吸引的,希望买一本可以留作纪念,摆在书架上也是一种品味。拿到手后,那牛皮纸质感的封面和烫金的字体确实很唬人,但内容才是硬道理。我必须承认,最初阅读的几页确实有些门槛,需要集中精力去适应作者那种跳跃性的思维路径。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叙事,更像是许多散落在不同时间点上的火花,需要读者自己去将它们串联起来。但一旦你跟上了他的节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它探讨的议题非常前卫,即便是放在今天来看,许多关于技术、异化和人性的讨论,依然尖锐得如同手术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预见性,它似乎触及了某些超越时代的真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给未来世代的“使用说明书”,告诉他们在面对不断加速的世界时,如何保有内心的秩序和文学的温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这才是真正好书的标志。
评分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故事为王”的读者,通常对那种过于思辨性的文本敬而远之。但奇怪的是,这本书竟然能牢牢抓住我的注意力。我原以为它会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文集,但它呈现出的结构和节奏感,反而让我联想到那些结构精巧的小说。每一章似乎都在搭建一个宏伟的理论框架,但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极其生动的比喻或者看似不经意的日常观察,瞬间将宏大的概念拉回到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经验中。比如,他对“快速”和“瞬间”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每天刷手机、接收海量信息的习惯,那种被信息流裹挟的“效率”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精神上的贫瘠。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强行灌输某种既定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其有力的思维工具,去解构和重塑我们对“未来”和“文学”这些庞大词汇的既有认知。那种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智慧,是经过时间沉淀后的澄澈,让人读完后感觉心境都开阔了不少,仿佛站在一个制高点俯瞰整个文化地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克制,没有花哨的插图或者夸张的色彩,这种低调反而衬托出了文字本身的重量感。我通常不太喜欢需要查阅大量背景资料才能理解的书籍,但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自我完备的逻辑体系。作者像一位建筑大师,精心搭建了一个由思想构成的迷宫,而读者则需要耐心寻找出口。我特别喜欢其中那种反复出现的悖论式的论述,A与非A之间的张力被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比如,在谈论某种文化现象时,他能同时看到其积极意义和潜在的毁灭性,不偏不倚,极具洞察力。我读完后,甚至开始尝试用这种“多重性”的视角去看待我周围的人和事,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阅读体验,上升到了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它并非一本消遣之作,而是需要投入心力去“攻克”的对象,但回报是丰厚的精神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