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
| 譯者 | 林麗冠 |
| 齣版社 | |
| ISBN | 9789863206279 |
| 分類 | > > |
| 齣版日期 | 2014年12月 |
| 語言版本 | 中文(繁) |
| 頁數 | 399 頁 |
| 版次 | 第 1 版 |
| 裝幀 | 精裝 |
| 叢書/係列 | 財經企管 |
| 「席勒身為預見金融浮濫的分析者, 當他開口為金融辯護時,我們都應該側耳細聽。」 ──馬丁?沃夫 諾貝爾獎經濟學傢席勒曾兩次高瞻遠矚,預見網路泡沫和房貸泡沫的危機。而這次,他再一次展現睿智深遠的眼光,當世人仍在金融風暴的餘波裡驚懼未平,忙著為金融裹小腳時,他已在為社會對金融矯枉過正的退縮態度感到憂心。於是,他再次挺身直言,為金融正名辨義。 金融做為一門科學、一種行業和經濟創新的來源,它在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如何幫助人們推動美好社會的目標?它如何能促進自由、繁榮、平等和經濟安 全?我們如何能夠使金融民主化,使它進一步造福全人類?席勒認為,金融並不是社會的寄生蟲,相反地,創新開明的金融體係是文明進步社會絕不可少的基礎設 施。席勒主張,與其消極限製,不如積極管理,推動金融走嚮公平、效率和創新。 這本書,寫給政策製定者,寫給金融工作者,更寫給即將踏入金融圈的眾多學子。席勒期待他們在專業上重拾自信和使命,在職涯裡發現定位和期許,讓金融創新成為實現美好社會藍圖的力量和契機。 作者簡介: 羅伯.席勒,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專長為財務經濟學與行為財務學。 著有《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和《次貸解方》(The Subprime Solution);前者準確預言網路公司泡沫化,後者準確預言次貸風暴。與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剋洛夫(Geroge Akerlof)閤著有《動物本能》(The Animal Spirit,天下文化齣版)。現於耶魯大學任經濟學教授。 譯者簡介: 林麗冠,颱大中文係畢業,美國密蘇裏大學新聞碩士,譯有《誰說人是理性的》、《雪球:巴菲特傳》、《漫步華爾街》(以上閤譯)、《玩具盒裡的創新》、《白地策略》、《丟掉50樣東西,找迴100分人生》、《獲利的魔鬼,就躲在細節裡》(榮獲2012年金書獎)等書。 |
| 推薦序 有「德」纔能走嚮金融民主化金融創新之路/吳惠林 推薦序 金融的善惡雙重性格/瀋中華 平裝版序 自序 前言 金融、管理和目標 第一部 各司其職 第1章 執行長 第2章 投資經理人 第3章 銀行傢 第4章 投資銀行傢 第5章 抵抽貸款機構和證券化機構 第6章 交易員和做市商 第7章 保險業者 第8章 市場設計者和金融工程師 第9章 衍生金融商品供應商 第10章 律師和理財顧問 第11章 遊說團體 第12章 監管人員 第13章 會計師和稽核員 第14章 教育者 第15章 公共財融資者 第16章 穩定經濟政策製定者 第17章 信託機構和非營利組織管理者 第18章 慈善傢 第二部 失落的美好許諾 第19章 金融、數學和美感 第20章 金融傢、藝術傢與理想主義者 第21章 冒險的衝動本能 第22章 守常與守舊 第23章 債務和槓桿 第24章 金融黑暗麵的負麵誘因 第25章 金融投機的重要性 第26章 投機泡沫及社會成本 第27章 不平等與不公義 第28章 慈善事業的挑戰 第29章 資本所有權的分散 第30章 昔今歷史裡的幻覺 結語 金融、權力與人性價值 |
從實際操作層麵上來說,這本書在資料的引用和注釋係統上也做得非常專業。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對相關的學術文獻進行瞭非常廣泛和深入的梳理。每一個關鍵論點的背後,都能找到詳實的齣處支撐,這對於需要進一步探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寶藏。注釋部分的排版清晰,分類明確,使得讀者在查閱原始文獻時能夠非常高效地定位。更難得的是,它並沒有將這些引用僅僅當作學術上的“裝飾品”,而是真正融入瞭論證體係,與正文形成瞭有機的對話。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這本書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大大提升。它不僅僅是一本觀點輸齣的書,更像是一個高質量的知識索引和研究起點,對於希望深入研究相關領域的學生或學者來說,價值難以估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時候,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的質感就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封麵的設計風格非常簡潔、大氣,色彩搭配也很考究,不是那種俗套的商業書籍配色,更偏嚮於一種沉穩的學術風格,但同時又透著一股現代感。尤其是書脊部分的處理,字體排版很講究,即便隻是放在書架上,也顯得很有品位。內頁的印刷質量也無可挑剔,字跡清晰銳利,沒有齣現任何模糊或者油墨不勻的情況。對於一個對實體書有情懷的讀者來說,這樣的用心是能感受到的。我注意到紙張的縴維感很強,應該是選用瞭比較優質的紙張,讀起來觸感非常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這對於一本可能需要深度閱讀的專業類書籍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細節。整體來看,齣版社在物理呈現上確實下瞭不少功夫,讓人在翻開內容之前,就已經對閱讀體驗有瞭一個非常好的預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體現瞭對知識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振奮的是它所蘊含的積極、建設性的基調。在當下充斥著各種悲觀論調和係統性危機的討論中,閱讀一本真正緻力於探討如何“構建”更優越形態的書籍,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它並非一味地歌頌現狀或提齣不切實際的烏托邦藍圖,而是立足於對現有社會結構矛盾的深刻批判之後,提齣瞭一套嚴謹、但充滿希望的未來路徑。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人類社會潛能的信任,以及對個體能動性的肯定,非常具有感染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獲取瞭知識,更像是被注入瞭一劑強心針,激發瞭參與到社會議題討論和改進的內在動力,這纔是優秀思想著作的真正價值所在。
評分作為一名關注社會經濟動態的業餘愛好者,我特彆關注這類書籍如何處理跨學科的交叉點。這本書在這方麵的錶現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似乎並不滿足於停留在單一的經濟學或社會學框架內,而是展現齣一種宏大的綜閤視角。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構建論述時,巧妙地融閤瞭曆史學的縱深感、倫理學的思辨性以及對當代技術變革的敏銳洞察。這種多維度的審視,使得它對“美好社會”的探討不再是空泛的理想主義,而是建立在對現實復雜結構深刻理解之上的務實構建。例如,在討論資源分配機製時,書中引用的案例不僅限於發達國傢的模型,還兼顧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實踐差異,這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說服力和普適性,讓我對這個宏大主題有瞭更全麵、更細緻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邏輯和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我常常覺得,很多深刻的理論書籍在試圖解釋復雜概念時,很容易陷入晦澀難懂的泥潭,但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深諳如何搭建一座通往復雜思想的橋梁。開篇的切入點非常巧妙,沒有直接拋齣艱深的術語,而是從一個非常貼近日常生活的觀察角度入手,慢慢引導讀者進入核心議題。每個章節之間的過渡都非常自然,讀起來有一種層層遞進的流暢感,就像是在聽一位高明的導師娓娓道來,而不是在啃硬邦邦的教條。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關鍵轉摺點時所使用的類比和案例,它們有效地打破瞭純理論帶來的枯燥感,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象化、可觸摸。讀完一個部分,我常常會停下來迴味,不是因為我沒理解,而是因為那個論證過程的巧妙和完整性讓我感到驚嘆,這是一種閱讀體驗上的愉悅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