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禮智(Irei Satoshi)
譯者:楊明綺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5-12-03
ISBN:9789862729243
規格:平裝 / 全彩 / 184頁 / 19cm×26cm
專為打造日本居住文化的建築師
是一種主廚公開拿手食譜的呈現
搭配彩色圖片和平面設計圖
收錄了70個如何打造約30坪的舒適小宅實例
每一個實例都是伊禮智zui經典的「如何打造小宅的配方」
建築家的精心設計+居住者的勇氣以及「居住的力量」就是──安心成家的好宅提案
◎24個打造舒適小宅的想法
顛覆一般尺寸×打造一處多用途空間
活用對角線的設計×小宅也能小而美
1坪的標準×小宅住起來更舒適
花點巧思打造陽台×經典小宅不勝枚舉
◎19個營造大空間的提案
避免將燈具設置在天花板×壓低天花板
花點心思設計通往玄關的小徑×打造順暢的生活動線
連結戶外×活用不納入建坪的露臺
◎27個讓小宅跳脫框架的設計
門窗高度頂至天花板×降低開關和插座的位置
打造原創家具×以家具隔間取代走道
半戶外的陽台×蝸居的魅力
小宅盡量使用拉門和拉窗×連結戶內與室外
伊禮智說:
「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有兩種選擇,究竟要打造居住品質稍微差一點,空間比較大的家?還是空間雖然小一點,居住品質卻比較好的家呢?
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所謂提升居住品質,不是想著因為建地小,只好蓋小一點,而是思考如何讓小宅變得舒適。
在一定的預算內,思考如何提升住居品質,遠比只是住在生活空間大一點的家,來得有趣多了。正因為空間比較小,多出來的預算可用於選購好一點的素材,提升隔熱功能或是美化住宅外觀與植栽等,不是很好嗎?
例如,縮小一坪面積省下的預算,可以將隔熱功能提升一個等級,也能將外牆的護牆板或上漆改成自然素材,還能將毫無美感的鋁框改成美觀的木製框,甚至打造一處小小的庭園造景。如果省下一坪的預算,不但能選購品質佳又耐用的餐桌椅,甚至裝設一個享受燒柴火樂趣的暖爐。與其追求不必要的寬敞空間,不如將預算用於提升建物品質,讓生活多點樂趣。
小宅不是工廠成品的集合體,而是講究設計感,活用各種專業技巧打造而成的空間。」
伊禮智(Irei Satoshi)
1959年出生於沖繩。1982年畢業於琉球大學理工學部建設工學科計畫研究室,1985年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建築科研究所修畢。曾任職於丸谷博男+Arts and Architecture,於1996年成立伊禮智設計室。2005年起擔任日本大學生產工學部建築工學部居住設計課程的兼任講師,2012年起擔任住宅設計學校的校長。另著有《伊禮智的住宅設計作法》(新建新聞社編輯/EARTH工房發行)、《伊禮智的住宅設計:從標準化到蘊藏各種樂趣的住宅》(X-Knowledge)等。
住居是舒適小場所的集合體——代替前言
關於小宅的想法 Chapter 1
001小宅就是zuijizhi的環保
002空間雖小,居住品質提升
003顛覆一般尺寸
004打造一處多用途空間
005每一處都是舒適之所
006在開口部位打造一處舒適空間
007建地保留一點空間
008小宅更能融入鄰里
009活用對角線的隔間設計(放大視覺效果)
010小宅也能小而美
011小宅也能享受天倫樂
012小宅住起來更舒適
013重新思考價值的小事務所改造
014 1坪的標準
015門窗是小宅設計的一記妙招
016小宅設計起來更自由
017瞭解素材,決定房子外觀
018要用就用zui好的金屬零件
019重新思考家的模樣
020正因為空間小,更能吟味素材的質感
021小宅能磨練對於生活的敏銳度
022花點巧思打造陽台
023配合房間大小設計家具
024經典小宅不勝枚舉
關於小宅的企畫 Chapter 2
025避免將燈具裝設於天花板,照明重心放低
026壓低天花板
028小宅也需要外儲藏室
029就算沒有屋簷,也要有遮陽板
030善用開口部位(留下牆壁)營造沉穩的室內空間
031花點心思設計通往玄關的小徑
032活用閣樓空間
033小宅再小,也要有一間收納餐具食物的儲藏室
034樓梯也要力求小而美
035小而美的廚房提案(1)
036 29坪的郊外型計劃.23坪的狹小型計劃
037小而美的廚房提案(2)
038打造順暢的生活動線!!
039以立體觀點構思孩童房,利用家具隔間
040連結戶外
041充滿樂趣的小浴室
042活用不納入建坪的露台
043可愛的小宅
小宅的巧思 Chapter 3
044小宅各種跳脫框架的設計
045盡量隱藏接合部分
046zui適合小宅的家具
047專屬小宅的量身訂製家具
048門窗高度頂至天花板
049開關和插座的位置也要降低
050選購高度較低的家具
051打造原創家具(1)
052打造原創家具(2)
053有一張方便收納的餐桌
054適合小宅的折疊家具
055以家具隔間取代走道
056讓家具浮起來
057牆的顏色與素材會影響室內空間的寬敞感
058圓桌魔術
059用薄合板打造隔間牆
060蝸居的魅力
061活用屋頂的空間
062半戶外的陽台
063活用空氣與熱氣的方法(1)
064活用空氣與熱氣的方法(2)──壁掛式空調的地板暖氣
065使用半透明的門窗,確保隱私
066小宅盡量使用拉門、拉窗
068用完全敞開的木製拉門連結室內與戶外
069要是擔心木製門窗不耐久,也可以採用鋁框達到完全敞開的效果
070各種配方的集大成「下田的GUEST HOUSE」
「居住的力量」對小宅來說很重要──代替後記
住居是舒適小場所的集合體——代替前言
◎文/伊禮智
關於小宅的記憶
我成長於沖繩的小宅,小時候住在約十五坪大,屋頂覆著石棉瓦的傳統沖繩民宅。我的父母原本住在現在的嘉手納基地,但終戰後土地被徵收,只好遷居別處。
我邊回憶因為一家六口(四個兄弟)不斷改建、增建的老家,邊試著將回憶化成文字,再次感受到住在配合生活習慣而改造的小宅,帶給我與家人的各種愉快回憶。
我的房間位於房子的zui裡面,約三疊榻榻米大,我常常窩在這裡看書直到天明,沉浸於書中世界,這樣的日子造就了現在的我。屋簷下是我們小孩的遊戲場,緊鄰的二番座(起居室)是附近鄰居和親戚來訪時,喝茶聊天的地方。一番座(主廳)是我們幾個兄弟玩摔角遊戲的地方,前庭是我們惹惱父親,被罰跪到深夜的地方,也是我們將紙揉成一團當作球,和附近小孩玩棒球的地方。戶外有混凝土打造的雨水貯水槽,水質乾淨又冰涼。我們每次都會從雨水貯水槽爬上屋頂,在屋頂上放風箏、畫畫。我家四周築著一道矮牆,小時候還會和鄰居小孩學貓在矮牆上追逐(現在的小孩大概沒辦法這麼做吧?)。
因為房子不大,所以到處都是充滿回憶的舒適之所,要不是在這樣的空間長大,我絕對無法抱持「小宅真棒」的信念,從事這份工作吧(笑)!
我獨立創業以來一直不斷接受委託設計小宅的試煉(笑),一次次地苦戰、奮戰,忘情於工作;喜歡我的設計的人又委託我……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還是惡性循環?),不知不覺間,我被稱為「小宅的伊禮」,前輩還忠告我:「再這樣下去,以後人家只會找你設計小宅囉!」身為建築家的我也會對自己的前途有點不安(笑)。但是,我一點也不討厭設計小宅,或許正因為我在小宅中長大,所以對於「小小的舒適之所」有著敏銳嗅覺,也才能享受設計小宅的無窮樂趣吧!
小宅的配方
本書搭配圖片和平面設計圖,匯集七○個如何打造約三○坪的舒適小宅實例。對我來說,每一個實例都是如何打造小宅的配方,所以有一種主廚公開拿手食譜的感覺。
回顧經手的每個案子,我想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住宅是舒適小場所的集合體」吧!
這本書讓我再次體認到舒適的家與大小無關,而是端看是否處處都是舒適場所。
小宅也能住得從容舒適
現今或許是個不迷信住在大房子就是好的時代,但經濟高度成長期,住在坪數大一點的家是生活富裕的評斷基準之一。以家戶坪數來說,日本算是僅次於美國,比英國、法國和德國都來得寬敞,但住居品質如何?就見仁見智了。
或許應該說,感覺愈來愈多坪數雖大,卻蓋得不怎麼樣的家;偏鄉地區尤其有此傾向。其實,建蓋寬敞的家,並不能讓街景變得更好;坪數小也不見得就不好,我覺得「造型酷炫的兔小屋」又何妨?以自己負擔得起的預算,提升住居品質不是能住得更舒適嗎?
追求大坪數的時代已經結束,今後是「連房子外觀都要打造得很舒適」,「住在小宅也能過得幸福又愉快」的生活……要是這樣的時代來臨,那就太好了。
二○一四年五月
这本关于小宅设计的书,实在太对我的胃口了!我最近正头疼如何把老房子改造得既实用又温馨,空间小是最大的限制。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陷入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直接给出了“70道法则”,简直就是一本操作手册。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务实到骨子里的态度,每条法则都配有大量的实景照片和详细的图解,让你一看就明白这个设计背后的逻辑。比如,书中关于垂直空间的利用,对我启发很大。我家的层高不错,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充分利用,书里介绍了几种巧妙的结构改造,比如隐藏式的储物楼梯,还有那种可以升降的工作台,看完之后简直茅塞顿开。感觉作者伊禮智先生对居住的理解非常深刻,他知道小空间里的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堆砌更多的家具,而是更流畅的生活动线和恰到好处的收纳。这种细腻的观察力,让整本书读起来非常亲切,不像在看一本冷冰冰的设计规范,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分享他的独家秘笈。我已经把最感兴趣的几条法则标注出来了,准备拿着这本书去和装修师傅好好沟通一番。对于正在为小户型发愁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备的“救命稻草”。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种日式设计风格的书籍,可能会过度强调极简主义,结果发现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一味追求“断舍离”,而是探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居住的“丰富性”。这一点非常打动我,因为家不仅仅是睡觉的地方,它应该承载生活的情绪和记忆。书中对光线的处理尤其精妙,有好几章专门讲如何通过窗户的布局、隔断的选择,甚至镜子的使用,来最大化自然光的渗透,让小空间显得更开阔、更有呼吸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界限模糊化”的论述,比如用半开放式的书架代替实墙,既划分了区域,又不阻挡视线。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压抑的空间瞬间变得灵动起来。而且,书中不光有成品展示,还有大量的细节图,比如踢脚线的高度、开关面板的位置选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影响居住体验的关键。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发现了很多可以微调、但能带来巨大改善的设计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用“空间思维”去思考生活,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模板。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即便是繁体中文的阅读体验也十分流畅,对于一个追求生活美学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享受。它传递的不是冰冷的设计数据,而是一种关于如何提升生活品质的哲学观。书中对于“尺度感”的拿捏尤其到位,在小空间里,家具的尺寸和比例至关重要,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选择细腿的家具、低矮的柜体,甚至使用特定尺寸的艺术品,来欺骗眼睛,从而创造出更宽敞的错觉。我发现,很多我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设计缺陷,其实都是可以通过调整比例来解决的。这本书让我对“寸土寸金”有了全新的理解——关键不在于你拥有多少面积,而在于你如何用智慧去雕琢你拥有的这部分面积。它让我认识到,好的设计是服务于人的,它能让一个狭小的空间,拥有超越其实际面积的舒适度和丰盈感。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作为一名对室内设计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收藏了不少设计类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只展示了昂贵的定制设计。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烈的“可操作性”和“人情味”。它仿佛在对读者说:“即便你的预算有限,即便你的空间条件一般,你依然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获得高品质的居住体验。”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也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图例清晰地展示了设计前后的对比,这种直观的冲击力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说服力。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收纳系统的介绍,它没有推荐那些昂贵的整体橱柜,而是聚焦于如何利用那些常见的、低成本的材料,比如洞洞板、宜家的小推车等,来构建适应不同生活习惯的弹性收纳。这让我感到非常接地气,明白设计并非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而是一种解决日常难题的智慧。对于租房族或者刚需购房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念和技巧,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还在疑惑,70条法则会不会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然而,阅读深入后才发现,这些法则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小宅居住哲学。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克制而精准,没有夸张的形容词,所有的结论都建立在严谨的设计实践之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动线”的执着分析,他会用非常直观的俯视图告诉你,一个沙发摆放的位置,如何影响你从厨房到卧室的行走效率。这种对日常行为的细致考量,体现了设计对人的尊重。此外,书中对不同功能区的衔接处理,例如客厅如何自然地过渡到工作区,卧室如何巧妙地与更衣区结合,都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教你如何“布置”空间,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使用”空间,让每一寸面积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这种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思考方式,让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