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人心、具文學感染力的一戰史書
一百年前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國家形式的轉變、革命運動、女權興起與美國勢力崛起,深刻影響了之後的世界。
一 戰被視為歷史中重大的悲劇,但身在其中的人往往未能理解戰爭的災難性全貌。不同於其他戰史,瑞典史學家英格朗以二十二位來自法國、英國、德國、奧匈帝國、 俄羅斯等十個國家,有著不同階級、性別、年齡、職業與族群背景的人物,引用他們的日記、信件與口述史,串接起一戰的每一天與每一場戰役。這些故事使百年前 的生活場景與氛圍歷歷在目,全書如展開長幅的庶民生活史。所謂歷史,正是這些平凡人物感受的小時刻。
在書裡,可看到養尊處優的貴婦 對戰爭爆發難以置信,被迫脫離舒適環境的貴族公子,從軍後受到道德與信仰崩壞的衝擊,也能看到無名小卒成為備受讚揚的英雄。他們當中有三人會死,兩人淪為 戰俘,兩人會成為英雄。中文版特別收錄英美譯本沒有的文學家卡夫卡與穆齊爾的戰時日記。卡夫卡因為與未婚妻的情感糾葛、怵目驚心的傷兵以及繁重的工作,使 他身心備受煎熬。全書更以青年希特勒的一篇戰敗日記為尾聲,為二戰的爆發預留伏筆。
儘管每個人的角色與命運不同,但都被牽扯進戰爭之中。這場戰爭不只是悲劇和恐怖,也包括荒謬、單調,甚至是美麗之處。藉由生動重現各式各樣的喜悅與苦難,本書寫出了戰爭的美麗與哀愁。
作者介紹: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面对一件艺术品而非纯粹的文献资料。我观察到,它在结构上似乎对“时间”和“空间”进行了非线性的处理。举个例子,可能前一页还在描述法国某个小镇的日常闲聊,下一页就突然跳到了东线战场的雪地,而且这种跳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暗含着某种对照和隐喻。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成功地避免了将战争描绘成一个单一的、连贯的事件。它强调的是,在战争这个巨大的熔炉下,无数个微小的、平行的世界是如何同时被炙烤和重塑的。我尤其佩服作者(或编者)在选取材料时的那种敏锐度,那些被选中的信件或日记,往往在最不经意的地方,揭示了最深刻的人性真相。比如,一个士兵在信中详细描述了如何修补一只袜子,但这其间夹杂着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日常与极端之间的并置,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远胜过任何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这本书让你明白,历史不是由伟人决定的,而是由无数个在缝补袜子的人共同承载的。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绝不是什么轻松愉快的读物。封面设计得极其克制,那种略带泛黄的色调,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尘埃感。我本来对那段时期(指一战)的历史,还停留在教科书上那种宏大叙事的层面,各种战役、条约,冰冷而遥远。可这本书,它给人的感觉,是从侧面切入的。它没有试图去解释为什么战争爆发,而是专注于“人”在其中的体验。我特别留意了它的装帧工艺,进口原版的处理,细节之处,比如装订线的紧实度,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原貌”的坚持,这在现在很多追求轻量化的出版物中是很少见的。我猜,作者或编者是想通过这种物理形态的呈现,让读者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与严肃,仿佛真的在触摸一段被时间凝固的记忆。我尤其喜欢它留白的运用,那种不把信息填满的克制,反而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那些未言明的痛苦和挣扎。这本书,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足够有存在感了,它像一个无声的证人,静静地述说着一个时代的重量。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得说,这绝对是为那些对语言本身有要求的人准备的。它那种带着明显时代烙印的措辞,以及翻译过来依然保留的某种疏离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回味。它没有试图用现代的、通俗易懂的口吻来“美化”历史,相反,它保留了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表达方式——那种在巨大的压力下,语言变得异常精确又异常含糊的矛盾状态。我注意到,书中的一些特定词汇,比如描述恐惧、职责或者荣誉的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用法,都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有所出入。这要求读者必须不断地进行语境上的重构。如果只是抱着“了解一战发生了什么”的目的来读,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但如果你是以一种“研究那个时代的人是如何思考和感受的”角度切入,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历史表皮下的语言结构,展现了那个社会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日常对话来运作和维持的。我常常需要对照着字典或者历史背景资料来理解某些句子,这是一种非常投入的学习过程,但收获也极大。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疏离感”和“真实感”的奇妙共存。它不像一般的历史作品那样试图给予读者一个明确的结论或道德评判,它非常谨慎地保持了一种观察者的距离。你阅读的,是未经修饰的第一手材料的痕迹,它们带着那个时代的口音、情绪和局限性。正是因为这种近乎冷酷的客观呈现,反而让读者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我感觉,作者的意图不是要让我同情某个特定的人物,而是让我去感受“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所固有的那种被动和无助。书中的很多记录,语焉不详,充满着战时审查的痕迹,或者是因为书写者自身的知识结构限制而产生的偏差,但正是这些“不完整”和“不完美”,构成了最接近真相的碎片。它没有提供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而是提供了一块冰冷的、带有泥土气息的岩石,让你去触摸和感受那个时代切实的重量。读完后,我没有感到情绪的宣泄,反而有一种深沉的、需要时间去沉淀的静默。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翻完了前三分之一,实在不敢说自己完全“读完”了,更像是一种“消化”。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线性推进的小说式写法,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个人记录、信件的摘录,或者日记的片段。这种跳跃性,初读时会让人感到困惑,因为它不断地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之间切换,一会儿是战壕里的泥泞,一会儿是后方家属的焦虑。但奇怪的是,当你适应了这种“闪回”的叙事结构后,反而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破碎感,这不正是身处剧变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吗?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被巧妙地融入了章节的衔接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那些情感爆发点的技巧,他很少使用强烈的形容词去渲染悲伤,而是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绘,比如一顿没有油水的晚餐,一封迟迟未到的回信,来烘托出那种渗透骨髓的无力感。这比那些直白的控诉更具穿透力,它迫使你必须主动参与到文本的构建中去,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留白的情感空缺。读完一个片段,我经常需要起身走动几分钟,让那些沉甸甸的情绪稍微散去一些,才能继续下一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