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研究》从西方地缘战略理论一个经典流派入手,对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可以说,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地缘战略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白。一是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麦金德的地缘战略思想体系,既分析研究了其陆权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也分析研究了其全球时空观念、“心脏地带”理论、海陆对抗理论。二是较为深刻地剖析了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的优劣,既承认其地缘战略的理论精髓,肯定其对世界历史进程、国际形势分析和全球霸权体系的独到见解,也着重分析了其地缘战略思想的局限性,指出了其着眼于冲突和战争,从权力、对抗、势力范围、霸权、实力中心等视角和方法入手,为西方列强对外扩张和争夺势力范围所提供的地缘战略理论,已无法解释新世纪新时期的国际政治现实。三是对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与其他地缘战略思想,进行了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客观分析,力图从中找出它们一脉相承的共同点和弥补其缺陷的不同点。这种研究方法和观点结论,对于学习和借鉴西方地缘战略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作者简介
方晓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研室副主任、法学博士、中国海洋学会军事海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3-2014年在军事科学院战略学博士后流动站做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全军军事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全军武器装备基础项目1项,出版(含参著)著作2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国际论坛》、《太平洋学报》、《和平与发展》、《当代世界》、《战略研究》、《外国军事学术》等国家和军队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代表作品包括:《西方地缘战略理论》(合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澳大利亚国家安全战略评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年第3期)、《对当前印度南海政策的战略解析及未来展望》(载《国际论坛》2013年第1期)、《对美国南海政策的地缘安全解析》(载《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7期)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的形成背景及根源
第一节 麦金德的个人生平
一、教育经历
二、政治生涯
第二节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末的国际形势
二、海权国家地位的变化
第三节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一、世界早期地理政治思想
二、西方海洋霸权战略理论
第四节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的根源
一、海洋民族传统的岛国恐惧
二、岛国恐惧的历史沿袭及影响
第二章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的体系结构
第一节 全球时空观念: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一、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宏观概括
二、对国际政治分析的全球空间视野
三、对欧洲文明的特定结论
第二节 “心脏地带”理论:地理空间与历史进程的有机结合
一、“心脏地带”的地理界定
二、“心脏地带”的战略价值和历史地位
三、“心脏地带”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海陆对抗:对权力平衡转换的历史解读
一、对海权与陆权的划分
二、对海权与陆权的动态平衡分析
三、海陆对抗与大国争霸
第四节 均势构想:大英帝国安全的设计方案
一、英国实施“均势”战略的条件
二、麦金德对“均势”的理解
三、麦金德的英国“均势”安全方案
第三章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的形成脉络
一、地理探险奠定了麦金德早期地缘战略思想的基础
二、帝国贸易与联合观点孕育了麦金德早期
地缘战略思想的萌芽
三、不懈的理论创作构建了麦金德完整的
地缘战略思想体系
第二节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体系的创建
一、“枢纽地区”概念的提出
二、地理空间与历史归纳之间的关系
三、对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地位的分析
第三节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体系的扩展
一、“心脏地带”概念的确定
二、对海权与陆权对抗的现实解读
三、东欧地区与心脏地带的结合
四、战后新国际秩序的建立与民主的保证
第四节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体系的完成
一、“心脏地带”概念的修正
二、政治力量观念的深化
三、未来国际体系的安全与合作
第四章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的理论流变
第一节 “生存空间”理论——对麦金德思想的强权性解读
一、对世界体系的范区划分
二、以德国最高利益为核心的陆权思想
三、对纳粹帝国扩张政策的影响
四、与麦金德思想的比较总结
第二节 “边缘地带”理论——对麦金德思想的批判性解读
一、“边缘地带”与“心脏地带”的对比
二、对世界权力中心的分析
三、边缘地带的海陆对抗模式
四、美国主导下的“均势”
五、与麦金德思想的比较总结
第三节 “大棋局”理论——对麦金德思想的延伸性解读
一、对“心脏地带”的重新诠释
二、从心脏地带到欧亚大陆“大棋局”
三、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陆权理论
四、与麦金德思想的比较总结
第五章 对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的主要贡献
一、促进了英国地缘政治学科的发展
二、展现了全球时空的综合研究视角
三、奠定了传统陆权理论的基础地位
四、提供了一种解决国际问题的战略框架
五、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第二节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的局限性
一、全球视野未能摆脱“西方中心论”的窠臼
二、夸大了“心脏地带”的重要性
三、对海权与陆权的历史分析不具备普遍性
四、具有强烈的地理决定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
五、对抗性思维无法表现国际政治的全部特征
结束语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麦金德认为,地球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由欧洲、亚洲和非洲组成的世界岛,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饶的陆地组合。另一部分则是由一系列相对孤立的大陆,如美洲、澳洲、日本及不列颠群岛等组成。麦金德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在欧亚大陆的中部,尤其是在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以西存在着一片广阔的区域,其范围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蒙古高原、中国黄河以西的区域、中亚草原和乌拉尔山脉以西的俄罗斯草原。在这片区域里,水草肥美,适宜于放牧生活,气候上则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大陆性气候。这块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和封闭,其南边是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西南部是伊朗高原和中东高原,西边毗邻欧洲的地区是欧洲山地,而北边则是北冰洋,由于寒冷的冻港无法航行出海,因此也就不存在敌人从海上迂回进攻包抄的问题。由于古代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在北极冰冻地带和南方连绵的山脉和沙漠的保护下,这块区域只有可能面对来自西欧的陆地入侵威胁,而不可能被一个单一强权所控制。独特的地理环境、广阔肥美的草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这块地理区域在麦金德眼里成为世界的枢纽区域——心脏地带。
麦金德对“心脏地带”所作的几次大规模调整和修正都是以1904年的地理范围划定为基础的,大致可从苏联西伯利亚的科雷马河和阿尔丹河算起,向南延伸至中国东北平原、蒙古高原、克什米尔高原、西藏高原和伊朗高原,向西延伸至中东高原、黑海与波罗的海之间西欧山地所环绕下的东欧平原和西部西伯利亚平原,向北则至北冰洋。如果我们用一支红铅笔在世界地图上画出一道曲线来描述1904年麦金德对心脏地带描述的话,这道曲线从俄国北部的白海开始,画到莫斯科,再穿过黑海和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地区,画到伊朗腹地,然后再转向东北进入中国境内,把中国的新疆和内蒙古都画进去,或许还要包括西藏地区;到了大兴安岭后再顺着山脉的走向,最后向北一直画到俄国的东西伯利亚湾。这道曲线加上俄国北部的海岸线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地区,这块区域就是麦金德所说的“心脏地带”。由于这条曲线只是表示历史上住在其内部的诸民族的势力范围,因此不可能很精确。后来,麦金德在其1919年绘制的地图中,又将心脏地带范围扩大到印度和中国的西藏和蒙古高原,并将中欧和东欧考虑进来,作为心脏地带的战略外围。在很多情况下,出于各种实用的目的,他直接将这两块区域作为心脏地带加以考虑。按照麦金德的看法,东欧这一排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国家,从爱沙尼亚起到保加利亚止,是控制世界的关键。它既能为德国所掌握,也能为俄国所掌握。麦金德的这种新的划分法考虑到了陆地交通的进步、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出现的因素。由于这些进步,他甚至认为波罗的海和黑海在战略上也成了“心脏地带”的一部分。到了1943年,根据形势的变化,麦金德又对心脏地带的边界做出了新的调整,将勒拿地区(Lenaland)(西伯利亚中部高原)从心脏地带分了出来。这样,心脏地带就主要由欧亚大陆上已开垦过的森林和草原部分组成,并且基本上与苏联的疆域相吻合。更重要的是,麦金德对世界地图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北大西洋区(陆间大洋)和心脏地带同等重要。他还把亚洲季风区和南大西洋盆地看作是未来的重要地区。
……
《地缘政治的基石:麦金德思想的演变与回响》 引言: 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地缘战略始终扮演着核心角色。它关乎国家生存的根本,影响着文明兴衰的走向。而当我们探寻地缘战略思想的源头活水,赫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的名字,如同矗立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理解世界运作逻辑的道路。麦金德,这位英国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以其独创的“心脏地带”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认识地理环境与国家力量之间关系的视角,为后世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麦金德的生平事迹,也非直接梳理其所有学术论著的目录。相反,它旨在深入剖析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产生的历史土壤,追溯其理论形成的思想脉络,审视其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并着重探讨这些思想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所激起的深远回响。我们将跳出对单一著作的拘泥,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麦金德如何将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元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构建出影响深远的战略洞见。 第一部分:时代之潮与思想之根——麦金德思想的孕育 1. 维多利亚时代的帝国荣光与隐忧: 麦金德生活的时代,正值大英帝国如日中天之际。殖民地的扩张,全球贸易的繁荣,科技的飞速发展,无不彰显着帝国的强大。然而,在表面的辉煌之下,帝国主义的竞争日趋激烈,欧洲列强之间的权力平衡微妙而脆弱。这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使得对于国家力量来源、扩张边界以及抵御外部威胁的思考,成为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重要议题。麦金德作为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必然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他身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国际信息,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前的紧张局势,这一切都为他构建宏大的地缘战略图景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2. 地理学复兴与历史学的融合: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理学在欧洲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复兴。学者们开始关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从传统的描述性地理学向更具解释力和预测性的科学转型。同时,历史学也日益强调对宏观历史进程的考察,寻求隐藏在纷繁事件背后的规律。麦金德本人,正是在这种地理学与历史学交叉融合的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他曾长期担任牛津大学地理学讲师,其学术训练既有对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资源)的精细分析,也有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宏观把握。这种跨学科的背景,使得他的地缘战略思想具备了独特的深度和广度。他并非仅仅是描绘地图,而是将地图作为理解权力格局、国家命运的载体。 3. 科学理性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余波: 科学的进步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普遍相信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来揭示自然和社会规律。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潮,虽然在后世备受争议,但在当时却影响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倾向于用“适者生存”的逻辑来解释国家间的竞争。麦金德的思想中,虽然不直接宣扬残酷的生存竞争,但他对国家力量的评估,对地理优势的强调,以及对战略空间的反思,都或多或少地带有那个时代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色彩。他试图通过科学的地理学分析,为国家制定有效的战略提供理论依据,而非诉诸玄学或纯粹的意志论。 第二部分:心脏地带的逻辑——麦金德核心理论的解构 1. “心脏地带”理论的诞生: 在麦金德的众多贡献中,“心脏地带”(Heartland)理论无疑是最为闪耀的。他于1904年发表的《历史的地理枢纽》(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一文,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他将欧亚大陆的广袤内陆地区,特别是东欧平原、中亚地区,划定为“心脏地带”。他认为,这个地区地势平坦,易于集结大规模军事力量,且不易受到海洋力量的直接威胁,因此,控制了心脏地带的国家,就掌握了未来世界霸权的关键。他经典的论断:“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掌握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掌握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掌握了世界。” 这句话,精炼地概括了他对地缘政治力量分配的核心认知。 2. “世界岛”与“外围”的战略辨析: 在“心脏地带”理论的基础上,麦金德进一步提出了“世界岛”(World-Island)的概念,即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总和。他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陆地集合体,容纳了世界大部分的人口和资源。而海洋国家,如英国和美国,则处于“外围”(Outer Crescent)或“岛屿”(Islands)的位置。他的战略逻辑在于,任何试图主宰世界的陆地强权,都必须首先控制“心脏地带”,进而威胁“世界岛”的边缘地带(Inner Crescent),最终才能挑战海洋强国的霸权。反之,海洋强国则需要通过控制海上通道,以及在“边缘地带”建立势力范围,来遏制“心脏地带”陆权国家的扩张。这种陆权与海权之间的战略博弈,构成了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的另一重要维度。 3. 战略地理要素的考量: 麦金德的理论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对一系列具体的地理要素的细致考量之上。他关注地形的连通性,判断军队的机动能力;他审视气候条件,评估农业生产和人口承载能力;他分析资源的分布,推断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军事工业的支撑。他还注意到交通枢纽的重要性,认为铁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陆地国家的战略选择。他的分析,将地理环境从单纯的背景提升到了战略决策的关键变量。 第三部分:理论的演变与现实的回响——麦金德思想的现代意义 1. 从“心脏地带”到“大陆桥”: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也经历了一些挑战和修正。例如,苏联的出现及其庞大的陆权国家地位,似乎印证了其部分论点。然而,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海洋战略中的成功,以及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角力,也促使学者们对麦金德的理论进行再思考。一些学者提出“大陆桥”(Land Bridge)或“边缘地带”(Rimland)的概念,强调连接“心脏地带”和海洋强国的陆地缓冲区域的重要性,认为控制这些区域是遏制陆权扩张的关键。这种理论的演进,正是麦金德思想生命力的体现,它不断被新的时代因素所充实和修正。 2. 麦金德思想与20世纪的地缘政治实践: 麦金德的思想,在20世纪的地缘政治实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无论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对东欧战略地位的争夺,还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围绕欧亚大陆腹地的对抗,都能看到麦金德理论的影子。他的理论,为战略家和决策者提供了一种分析地缘政治形势的框架,影响了他们对国家利益、战略空间和竞争对手的判断。例如,美国对遏制苏联的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就与麦金德关于陆权扩张的警示不谋而合。 3. 当代地缘政治的“麦金德时刻”: 进入21世纪,全球格局正经历深刻的变革。新兴大国的崛起,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都为地缘战略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即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麦金德关于地理环境对国家力量影响的基本判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当前“世界岛”内部的权力转移,以及海权与陆权之间的新型互动中,重新审视和运用麦金德的地缘战略思想。例如,一些学者认为,在中亚地区,即传统“心脏地带”的一部分,其战略地位依然重要;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使得陆地交通和互联互通在当今地缘政治中再次成为焦点。 结论: 麦金德的地缘战略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生长、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对它的研究,不应止步于对“心脏地带”等概念的简单认知,更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深刻的逻辑,探究其理论的演变,并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和现实情境中加以考察。本书期望通过对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解地缘政治的内在逻辑,认识地理环境在国际关系中的持久影响,并为我们洞察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提供有益的启示。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一次对塑造世界格局的关键力量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