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日期 | 2013年02月 | 語言版本 | 中文(繁) | 頁數 | 336 頁 | 版次 | 第 1 版 | 裝幀 | 膠裝 有粵語歌就沒有世界末日 華語樂壇一作詞人林夕、歌手古巨基誠意推薦香港的流行音樂是香港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是六零後、七零後、八零後甚至九零後成長過程中某種意義上的必修課。本書介紹了填詞人林夕和黃偉文,作曲家陳輝陽,歌手陳奕迅、王菲、楊千嬅、古巨基等人創作及演繹歌曲的心路歷程,並且從歌詞出發,講述了港樂之所以能在華語樂壇獨樹一幟的靈魂所在,以及音樂背後的各種故事。 作者簡介: 何言,八零後知名樂評人,電影編劇。2004年迄今,以“公元1874”為筆名,發表影視、音樂評論等逾百萬字。2012年開始撰寫“夜話港樂”系列,連載於新浪微博、天涯社區和豆瓣等網站,好評如潮。
|
我对林夕和黄伟文的推崇由来已久,他们的词作对我人生的许多阶段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是用文字构建了我的一部分情感世界。因此,我最关心的莫过于他们对于当年那些经典作品——那些陪伴我们走过青春、失恋、迷茫时刻的旋律——背后的思考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挖掘的,不仅仅是“歌词写了什么主题”,而是“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是如何捕捉到那种时代情绪,并将其精准地凝练成几十字的诗句的?” 这需要极强的洞察力和文字功底。我也很好奇,在他们与不同音乐人(比如书中提到的“乐坛众星”)合作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有趣的“化学反应”或者“创作碰撞”?毕竟,词曲的结合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单看文字可能略显单薄。如果能通过这本书,一窥他们面对创作瓶颈时的挣扎与突破,那种“如何将虚无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意象”的方法论,那将是最大的收获。我对这种幕后故事的挖掘程度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能超越一般的访谈录层面。
评分坦白讲,对于这类汇集多位音乐界重量级人物的合集,我内心总会有一丝隐忧:内容的平衡性如何把握?毕竟,林夕和黄伟文的风格迥异,一位偏向哲学思辨和意象的深邃,另一位则更擅长捕捉都市男女的微妙心绪和精准的口语化表达。如果编排不当,可能会出现章节之间风格跳跃过大,让读者难以沉浸其中。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有逻辑的梳理,也许是按照时间线索,也许是按照合作的音乐流派来划分,这样可以更清晰地展示两位词人不同阶段的创作侧重和风格演变。另外,既然提到了“乐坛众星”,我非常希望看到那些我们熟悉的声音如何解读自己与这些顶尖词人合作的体验。歌者与词人之间的“共鸣点”往往是歌曲成功的关键,如果能有歌手的第一视角来印证词句是如何被“唱活”的,那这本书的价值会立刻翻倍。如果内容只是词人自说自话,而缺少了音乐制作环节的佐证,那么它更像是一本“文学评论集”,而非“流行音乐传记”。
评分最近几年,华语乐坛似乎总是在一个“怀旧”与“创新”的十字路口徘徊,新生代的词人作品虽然数量不少,但在文字的密度和历史的厚重感上,似乎很难与林夕、黄伟文的黄金时代相媲美。因此,阅读这本书,我期望获得的不仅仅是回忆,更是一种对“何为优秀歌词”的重新定义和对未来创作的指引。我不喜欢那种故作高深的行文腔调,我更期待能从中提炼出一些可以被借鉴的、关于“如何观察生活、捕捉时代脉搏”的方法论。比如,林夕对佛学、哲学概念的运用,是如何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流行情歌中的?黄伟文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生活化描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和韵脚的精妙设计?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哪怕一两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像解剖蝴蝶标本一样展示一首词的诞生过程,而不是泛泛而谈“灵感来了”,那它就具备了超越娱乐八卦的深度和教材的价值。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可以常翻常新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第一眼并没能完全抓住我的注意力。它采用了比较经典的黑白搭配,配上一些手绘风格的线条元素,整体感觉偏向内敛和文艺。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更具视觉冲击力或者更符合“流行音乐”这个主题的、更鲜艳的色彩运用,但拿到手里仔细品味后,这种沉稳的风格倒也挺符合几位乐坛巨匠那种历经沉淀的匠人气质。书脊上的字体排版非常讲究,留白恰到好处,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流行乐的记录,更像是一份精心装帧的艺术品或者说是一份珍贵的档案。装帧质量本身是无可挑剔的,纸张的触感厚实而细腻,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对内容的尊重。我个人对实体书的质感要求比较高,而这本在触觉上的反馈是令人满意的,期待内页的文字排版和配图能带来同样高水准的阅读体验,特别是那些关于创作心路历程的记录,希望字体大小和行距能让人长时间阅读而不感到疲劳。总的来说,初印象是低调的奢华,内敛中透着专业。
评分我对于“中和”这个词在书名中的运用感到非常好奇。在我个人的认知里,林夕和黄伟文的创作哲学和最终呈现的词风,常被认为是港乐的两极代表,他们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追求。那么,这本书是如何实现“中和”的?是通过编者的梳理,找到了他们创作哲学中潜在的共同点和共通之处吗?还是说,“中和”指的是他们与乐坛的互动——如何平衡艺术家的自我表达与市场化的商业需求?在如今这个短视频和快餐文化主导的年代,能够沉下心来阅读这样一本厚重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对深度和人文关怀的坚持。我希望作者团队在呈现这些大师的智慧时,能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尊重感,既不卑不亢地还原事实,又能巧妙地串联起散落的珍珠,形成一条完整而动人的价值链。这本书能否成功地将两位“巨匠”的影响力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整合,是对编者功力的一次考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