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终身成长
定价 49.80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美]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
装帧 平装
页数 328
字数 266000
ISBN编码 9787210096528
◎ 影响美国一代人的心理励志之作,被无数次引用的成功学观点。美国心理畅销书在榜10年,《时代周刊》《早安美国》《华尔街日报》热赞,比尔·盖茨撰文推荐。
◎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总结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经典作品。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关键在于思维模式:是满足于现有成果、避免失败可能的固定型,还是以努力为豪、寻求挑战机会的成长型,决定了你能在成功路上走多远。
◎ 夸孩子“你好聪明”还是“你真用功”更有意义?如果一段感情需要努力经营,意味着我们注定不适合在一起?一位天才老板带领一群天才员工,就一定能缔造卓越?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着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你有充分的机会与可能扭转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前进的方向。
◎ 修订版,在原版基础上参考读者反馈,增补了新章节。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引 言
第1章 思维模式
第2章 思维模式解析
第3章 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第4章 体育:冠军的思维模式
第5章 商业:思维模式和领导力
第6章 人际关系:关于相处的思维模式
第7章 父母、老师与教练:思维模式的传播
第8章 改变思维模式
出版后记
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她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她的著作《自我理论:它们如何影响动机、人格与发展》(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被世界教育联谊会(World Education Fellowship)选为年度好书。她经常为《纽约客》《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波士顿环球报》撰写文章,也曾登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今天》和美国广播公司的《20/20》等新闻节目。
我爱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还阐明了方法。德韦克帮助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方法表明,仅仅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让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彻底改变。
——比尔·盖茨
你一旦了解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看待他人和自己的方式会有重大的改变。你会期待,招聘有成长型思维的员工,选择有成长型思维的老板;你会规划,相亲时看对方有没有成长型思维,教育子女时也会刻意培养成长型思维。但如果你真看懂了这本书,你会说,我要成长为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然后,一点一点影响我身边人的成长型思维。那将是你给自己和在乎的人的好的礼物。
——赵周,拆书帮创始人、《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
德韦克的重大发现是,我们通常具有两种思维模式中的一种:认为自己的智力是一种固定属性,或认为它是可以培养并随着时间增长的。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记者、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
你会发现在关于动力的著作中,本书是数一数二的。
——《关键教养报告》(NurtureShock)作者波·布朗森(Po Bronson)
如果你是个管理者,或在养育孩子(这也算一种管理),放下手边的一切,读读这本书吧。
——《创业的艺术》(The Art of the Start)作者盖伊·川崎(Guy Kawasaki)
每个人都该读这本书。
——《让创意更有黏性》(Made to Stick)作者奇普·希思(Chip Heath)、丹·希思(Dan Heath)
德韦克对智力与思维模式的研究影响了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全新思维》(A Whole New Mind)和《驱动力》(Drive)作者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
一本好书会让你赞同,一本伟大的书会让你遵从,而这本书提出的建议会改变你的一生。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J. 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
.........
《终身成长》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学习”本身的意义。我曾经以为,学习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获得文凭,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的本质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为了不断探索未知,拓展生命的边界。它鼓励我们拥抱未知,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追求结果。当我不再将学习视为一项任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乐趣,我的学习效率和持久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我深切地体会到,拥有成长型思维,就像拥有了一把开启无限可能性的钥匙。它让我们不再被过去的经验和标签所束缚,而是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一切。我开始更加敢于尝试新的事物,不再害怕失败,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真正地赋能于读者,让我们成为自己生命的设计师,用积极的思维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启示,远不止于个人能力的提升,更在于它能够重塑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当一个人拥有了成长型思维,他看待他人的方式也会发生转变。不再容易评判他人的缺点,而是更能看到他们身上的潜力和可能性。例如,在与家人朋友相处时,我过去可能更容易因为对方的某个小失误而产生负面情绪,甚至陷入指责。但现在,我开始尝试去理解,去看到他们可能正在经历的困境,去相信他们也有改变和成长的空间。这种视角的转变,极大地改善了我的人际关系,让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和积极。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苦难”的解读。我们常常将苦难视为一种惩罚,一种无法摆脱的阴影。然而,《终身成长》却告诉我们,苦难,或者说挑战,正是我们成长最好的催化剂。当我们在逆境中学习、反思、调整,我们就能变得更加强大和有韧性。书中的许多故事都印证了这一点,那些曾经经历过巨大挫折,最终却成就斐然的人们,无一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从中汲取了力量,实现了自我的超越。这种积极的看待苦难的态度,让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少了几分抱怨,多了几分从容和勇气。
评分阅读《终身成长》的过程,简直就像是一次自我心理的“大扫除”。我发现自己过去很多限制性的信念,都是源于那种“我就是这样”的固定认知。比如,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内向的人”,在社交场合总是感到拘谨和不自在,因此也错失了不少与人交流和拓展社交圈的机会。然而,书中强调,即使是看似根深蒂固的特质,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和练习来改变。这让我开始尝试走出舒适区,主动去参与一些社交活动,虽然一开始有些笨拙,但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际可行的方法和建议。它教导我们如何识别自己思维中的陷阱,如何调整语言,如何设定有效的学习目标,如何从他人的成功中汲取灵感,而不是产生嫉妒。我开始将书中的一些练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每天记录下自己遇到的挑战和学到的东西,主动去寻求反馈,并且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说一些鼓励和肯定的语言。这种积极的自我对话,真的让我感觉自己正在一点点地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
评分读完《终身成长》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宝藏之门。在此之前,我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定义为“不擅长数学”、“天生不适合运动”等等,仿佛这些特质是刻在基因里、无法改变的铁律。然而,德韦克博士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思维的盲区。她用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从教育、体育、商业到亲密关系,层层深入地剖析了固定型思维的局限性和成长型思维的强大力量。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努力”的阐述。以往,我总觉得聪明才智是成功的唯一要素,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轻易放弃,认为这只能证明自己不够聪明。但《终身成长》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告诉我,成长型思维的人并非因为聪明而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努力、学习和坚持能够带来进步。这种思维模式让人不再惧怕失败,而是将失败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从中汲取经验,不断调整策略,最终实现突破。书中的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学业上表现更出色,成年人在事业上也更能应对挑战,取得更大的成就。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遇到困难时的反应,并且尝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道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并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终身成长》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智慧的书籍。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行动,如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成长型思维。我发现,当我对一件事情感到吃力时,我不再会立即否定自己,而是会问自己:“我该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让我能够更积极地面对挑战,并从中发现乐趣。 书中对于“反馈”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常常回避批评,认为那是对我能力的否定。然而,德韦克博士指出,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将反馈视为一种宝贵的礼物,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指明改进的方向。我开始主动去寻求他人的意见,即使是负面的反馈,我也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去接纳,并从中学习。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也让我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