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学史 第三版 第四卷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价:50.00元
售价:17.5元,便宜32.5元,折扣35
作者:袁行霈,黄霖,袁世硕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040325720
字数:610000
页码:516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 第四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又是学术研究著作。全书的编写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观点;各卷之后又有研修书目,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线索。全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在出版后曾经获得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 第四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2005年修订过一次。此次修订,是在2005年第二版的基础之上,在保留原书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篇幅等特色的前提之下,对原书进行的一个中等规模的修订。主要是对第二版的一些缺失之处予以修正,并审慎地加入了新的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保持《中国文学史(第三版 第四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内容前沿性。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 第四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适合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通用教材,亦可以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上层统治集团选拔人才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广大士子借以走上仕途、建树功业、获取名利的一条途径。明代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始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规定文体。《明史》卷七十《选举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由于八股文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士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这就造成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八股文的主要文意在于诠释经书的义理,并要求据题立论,所以很少有作者自由阐发的空间,而它的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对偶性,即每股文字要求排比对仗。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尚相对自由。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明孝宗弘治九年丙辰(1496)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程式的要求已充分强调文体的对偶性。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汉代诗文和辞赋中就已应用。南北朝时期则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当时的王鏊、钱福等人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八股文作家。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所谓“制义之有王守溪(即王鏊)”,“更百世而莫出者”(俞长城《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序)。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邦有道危言危行》等文,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征。
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明史》卷二八七《胡友信传》:“明代举子业擅名者,前则王鏊、唐顺之,后则震川(即归有光)、思泉(即胡友信)。”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人是唐宋文风的推崇者,人称“唐宋派”,他们时或将古文作法融人八股文之中,从而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的特点。如归有光《有安社稷臣者》一节:大臣之心,一于为国而已矣。夫大臣以其身为国家安危者也,则其致忠于国者可以见其心矣,其视夫溺于富贵者何如哉?且夫富贵为豢养之地,荣禄启幸进之媒,人臣之任职者,或不能以忠贞自见矣,而世乃有所谓安社稷臣者何如哉?盖惟皇建辟,而立之天子,非以为君也,以为社稷之守也;惟辟奉天,而置之丞弼,非以为臣也,以为社稷之辅也。人臣之寄在于社稷而已。顾糜恋于好爵,则移其心于循利;婴情于名位,则移其心于慕君,而社稷之存亡奚计哉?这段文字古朴简练,畅达有致,句式散对相间,并不像一般八股文那样显得过于拘泥刻板,从中可略见古文作法一二。又,文章虽是围绕圣贤旨意而阐发,但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自己一些治国立政的意见,即认为大臣者当以社稷天下为重,而不应贪恋“好爵”“名位”,置国家存亡于不顾,不失为一种切实高超的态度。
……
序言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壮大
新的读者
群的形成
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
审美趣味的转变
文学的商业化
第二节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
王学左派的兴起与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
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
新思潮的先天不足
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对于文学特性认
识的深化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
第四节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不同文学群体的形成
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文学论争与
文学创作的关系
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与发展
关于罗贯中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
《三国志演义》的主要版本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志演义》的主旨
政治上向往“仁政”
人格上注重道德
才能上崇尚智勇
关于“拥刘反曹”
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虚与实的结合
非凡的叙事才能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历史演义体语言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历史演义的繁荣
列国系统的小说
隋唐系统的小说
明末的时事小说
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广泛影响
《三国志演义》在国外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作者问题
《水浒传》的版本
第二节 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一曲“忠义”的悲歌“忠义”观的形成及其复杂性
丰富的思想内涵
《水浒传》与所谓“暴力崇拜”
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结构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水浒传》的社会影响
《水浒传》的文学地位 《杨家府
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 《水浒传》在国外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
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
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体的特征
台阁体与时局及作家遭际的关系
李东阳与茶陵派
第三节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
八股文的体制与创作特征
八股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节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时政题材中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
……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九编 近代文学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是“二手”的,但书况意外地好,几乎和新书没两样,纸张泛黄的痕迹很轻微,印刷质量也一如既往地扎实,这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感觉它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学识,迫不及待地翻开,那种纸质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是电子书永远无法给予的。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文学史类的书籍,但总是觉得不够系统,或者过于偏重某个时期。这本《中国文学史》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宏大叙事下的精细梳理,仿佛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中国文学数千年的风云变幻,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到唐诗宋词的巅峰绝唱,再到明清小说的繁盛,以及近现代文学的探索与转型,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将不同时代的文学风貌、代表人物、艺术成就一一呈现。尤其是作者的叙述方式,虽然内容严谨,但语言却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文学的魅力,这种阅读体验,简直是知识的盛宴。
评分我这次淘到的这本《中国文学史》,真的是物超所值,虽然是二手书,但它的书况让我非常满意,几乎没有瑕疵,这让我觉得非常值得。打开书的第一瞬间,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一种厚实感扑面而来,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我对中国古代文学一直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经典的作品,但总觉得对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够深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正是这种深入的洞察。作者在梳理文学史时,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是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这让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重要文学思潮的分析,它们是如何孕育,又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这种脉络的梳理让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对中国文学的深厚情感和专业学识,这种代入感让我更加投入,也更加热爱这项研究。
评分这次收到这本书,真的是一个让人欣喜的意外。虽然是二手书,但是书的保存状态非常好,几乎没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翻开来就是一股淡淡的书香,这对于一个爱书之人来说,简直是莫大的享受。这本书的内容,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珍藏着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我一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能够将那些看似繁杂的文学史料,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且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了解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和重要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文学创作的深层原因,以及文学是如何反映和塑造一个时代的。这种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
评分这次淘到的这本书,真的是意外的惊喜!本来还担心二手书会有些许破损或者污渍,没想到拿到手后,书的保存状况相当不错,几乎看不出使用过的痕迹,这让我对这次购物非常满意。翻开书页,那种熟悉的纸张味道和印刷字体,都勾起了我学习的热情。这本书的体量着实不小,但正是这种厚重感,让我觉得它更加值得我去深入研读。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诗歌和散文的部分,总觉得那里面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读完一部分内容后,我发现这本书在梳理文学史脉络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和作家,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思想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让我对文学的理解更加深刻。书中对一些经典作品的解读,也很有见地,能够启发我从新的角度去品味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评分我对于这本《中国文学史》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虽然是二手书,但它的品相真的非常棒,几乎和全新的书没有什么差别,这让我感到很安心,毕竟我还是很在意书本的完整和美观的。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页的质感、油墨的清晰度都让我感到舒适。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宏观视野和深邃的学术功底。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点缀,更像是一条清晰的河流,将中国文学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从源头到下游,一一呈现。我特别喜欢它对于文学思潮演变和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分析,这种联系性让文学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活态存在。作者在处理大量史料和文学作品时,显得游刃有余,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读的时候,我常常会沉浸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文学大师们的创作生涯,感受他们笔下的悲欢离合,思考他们所处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