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由围棋名家赵治勋专为广大围棋爱好者创作。靠前章介绍浅显易懂的一目了然的布局,共有45个问答;第2章介绍稍有难度的一目了然的布局,共有63个问答;第3章介绍想记住的布局的基础知识,共有28个问答;第4章带领读者从职业棋手的实战中学习一目了然的布局,共有26个问答。通过大量的棋谱与讲解,本书由浅入深地对围棋的布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同时提供正解和错解两种下法对比,让初学者能轻松自学,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入门指导书。 (日)赵治勋 著;蒋涛 译 赵治勋,1956年生于韩国釜山市。1962年到日本,拜木谷实九段为师。1968年11岁时成为围棋职业初段。1971年升为五段。1981年升为九段。1975年在靠前2期职业十强战中获得靠前个优选头衔,之后在各项棋赛中大显身手。1980年获得名人战优选。至1984年为止蝉联五届名人战优选,获得“名誉名人”称号。1981年又获得名人、本因坊、十段、鹤圣四项优选。1983年获得棋圣战优选。一人同时拥有三大优选头衔。蝉联三届棋圣战优选。1987年获得天元战优选,成为历目前靠前位大满贯获得者(获得七大优选头衔)。1989年再次获得本因坊战优选,之后蝉联十届该项优选,因而被授予“二十五世本因坊”的称号。19等这本书的深度实在让人惊叹,读完感觉自己的棋盘视野一下子拓宽了好几层楼。特别是关于中盘转换的论述,作者似乎能洞察到棋局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点,并且能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其背后的复杂逻辑。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形”的理解,不是简单地记住几个定式,而是深入剖析了每种布局在不同阶段会演变出什么样的“气质”和“潜力”。比如,当局面进入到细微的官子阶段时,作者提供的视角让我明白,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贴目,实则蕴含着前面布局阶段埋下的伏笔。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招法,更能理解“为什么这么下”。它更像是一部围棋哲学的入门书,教你如何去“感受”棋盘,而不是机械地“计算”棋盘。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渴望突破瓶颈的棋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难得的宝典。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堆砌例题,而是重在构建一套完整的思考体系,让人茅塞顿开。
评分说句实在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与一位顶尖高手进行了一场深入而耐心的私教课。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几乎没有情绪化的表达,所有的论断都基于严密的逻辑推演,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枯燥。相反,正是这种深度的克制,反衬出其思想的巨大能量。例如,当探讨某个复杂定式的后续变化时,作者并不会直接给出“最佳解”,而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如果你现在是进攻方,你会如何选择?如果你想稳固阵地,又会如何应对?”这种层层递进的提问,强迫读者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去进行预测和判断,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这种“启发式教学”远比直接灌输有效得多。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棋时的提问方式都变了——不再是问“哪一步最好”,而是开始问“为什么这几步棋各有千秋,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战略意图”。这种思维层次的提升,才是这本书带来的最宝贵财富。
评分坦白讲,初次翻开时,我曾担心内容过于晦涩难懂,毕竟“精解”二字通常意味着极高的专业门槛。然而,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棋谱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符号,而是先用一种非常平实的笔触,带我们回顾了几种经典布局的源流和演变过程,仿佛在讲述一段历史故事。这种铺陈手法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心理压力。随后,当进入核心技术分析时,作者会巧妙地穿插一些“棋手心声”或者“当时情境模拟”,使得原本冰冷的棋理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分析某个看似平淡的挂角时,作者会细致描绘当时执白棋的压力和选择的困境,让读者能够完全代入到对弈者的心态中去揣摩每一步的深意。这种代入感,比单纯的黑白标记要有效得多。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过去觉得“平淡无奇”的局面,也有了新的敬畏之心,明白了“大局观”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无数次深思熟虑下的选择集合。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注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很多围棋书籍最大的弊端就是图太多或者图太小,导致反复翻阅时非常费神。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每一幅变化图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和简化,只保留了与当前论述点最直接相关的部分,保证了视觉上的清晰度。更绝妙的是,作者在关键的转折点,会使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或者加粗处理来强调“此乃胜负手所在”或者“此处是陷阱所在”,这种视觉引导极大地帮助了记忆和理解。我常常发现,自己只需要看着图上被特别标注出来的几手棋,就能迅速回忆起前文铺垫的全部逻辑。对于自学棋艺的人来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再是一本需要你费力去“破解”的资料,而是一本主动引导你理解的向导。这种体贴入微的设计,体现了作者对传播知识的真诚态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它对“地域性”和“时代性”的超越。很多布局理论,尤其是老棋谱里的内容,在现代快节奏的棋风下显得有些过时或者效率低下。然而,作者处理这些经典理论的方式非常高明:他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精准地指出哪些招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是最佳选择,以及在当今强调速度和效率的对局中,哪些部分需要被保留,哪些部分需要被扬弃并用更具冲击力的现代下法取而代之。这种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得以最大化。读起来一点也不会感到沉闷或者脱节,反而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活力。它教会我,布局的本质是适应性,而不是僵硬的教条。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无疑是提升棋力、特别是提升对新布局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