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思考快与慢(精) |
| 作者: | (美)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著;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 译 |
| 市场价: | 69元 |
| ISBN号: | 9787508633558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2-07-01 | 版次:1 | 页数:424 |
| 印刷时间:2016-08-01 | 印次:53 | 字数:401.00千字 |
| 内容简介 | |
|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是现今在世的很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本书就是他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DANG*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SHOU*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SHOU*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思考,快与慢》将会有效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
| 作者简介 | |
|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普林斯顿的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及靠前事务学院荣誉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卡尼曼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卡尼曼对于人类思考和SHOU*选择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作为历历史记录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卡尼曼重塑了认知心理学、理性和因果关系分析,重新诠释了风险,重新阐释了幸福和财富的关系,写就了《思考,快与慢》这部杰作。 |
| 目录 | |
| 序言//XIII **部分系统1,系统2//001 **章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003 行为与注意力//004 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008 冲突与自我控制//009 看上去不等长实际上等长的两条线//011 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013 第2章电影的主角与配角//015 瞳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灵敏指示器//015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020 第3章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023 又累又饿的保释官司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025 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028 今天得到1000美元,1年后得到1万美元,你SHOU*选哪个?//030 第4章联想的神奇力量//034 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036 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038 第5章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043 由记忆造成的错觉//044 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046 股票代码上口,回报率也相对较高//048 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051 第6章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055 从**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055 简的钱包是怎么丢的呢?//058 第7章字母“B”与数字“13”//063 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064 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066 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069 第8章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073 看照片预测竞SHOU*选胜出者,为何其准确率可以高达70%?//074 平均长度与总长度是完全不同的数量概念//076 与强度等级匹配的描述//077 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078 第9章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081 找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作答//081 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083 情感启发式:因为喜欢,所以认同//086 第二部分启发法与偏见//089 **0章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091 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094 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095 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097 **1章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101 对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102 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104 作为这幢房子的主人,你能接受的*低售价是多少?//105 锚定效应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107 **2章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111 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112 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114 **3章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119 被闪电击中与食物中毒,哪种意外致死率更高?//120 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风险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122 **4章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127 依据典型性作出预测是下意识的行为//130 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132 用贝叶斯定理来约束直觉//134 **5章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136 琳达不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银行出纳吧?//137 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140 **6章因果关系胜过统计信息//147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148 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151 **7章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156 第二次的表现与**次并无因果联系//157 回归现象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万有引力//160 **8章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DANG*当有效?//166 偏离预测方向的直觉//167 对直觉性预测的偏见进行修正//170 两位教授候SHOU*选人,应该SHOU*选择哪一位?//172 第三部分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177 **9章“知道”的错觉//179 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182 真的存在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吗?//184 第20章未来是不可预测的//189 士兵测评的有效性错觉//189 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192 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认知错觉的提供了生存的土壤//196 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197 第21章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熟优熟劣?//201 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202 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206 “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208 第22章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211 直觉就在眨眼之间//212 专家型直觉的习得//214 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216 直觉的对错评估//219 第23章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221 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223 规划谬误:过于乐观的计划随处可见//225 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226 第24章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230 乐观主义者过度自信的代价//230 竞争忽视:为何大片会扎堆上映?//234 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236 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差的方法//238 第四部分SHOU*选择与风险//241 第25章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243 面对风险,我们不是理性的经济人//244 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错在哪里?//246 第26章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252 面对财富,你会SHOU*选择规避风险还是冒险一搏?//253 损失厌恶:对方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257 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260 第27章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263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266 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271 第28章经济交易的参照点——公平性//274 目标就是参照点//276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278 商人提价或降低员工工资的行为公平吗?//279 第29章对结果可能性的衡//283 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283 ZHU名经济学家也难逃阿莱斯悖论的陷阱//285 决策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287 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重的关系模型//289 可能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决策//292 第30章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295 你认为一支三流球队获得NBA总**的可能性有多大?//296 画面感越强,决策重越大//298 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决策可能截然相反//301 罕见事件又为何会被忽视?//303 第31章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307 宽框架还是窄框架?//308 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309 风险政策可能抵消风险厌恶的偏见//312 第32章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SHOU*选择的?//314 你会卖掉盈利的股票还是亏损的股票?//314 哪种SHOU*选择会让你更后悔?//318 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SHOU*选择//321 第33章评估结果的逆转//325 开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跨界交流//326 综合评估引发偏好逆转//328 同类案件判罚的力度为何不一样?//331 第34章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334 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档//335 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们作出更好的SHOU*选择//338 第五部分两个自我//345 第35章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347 如何测量体验效用?//348 记忆自我夸大了痛苦体验//351 记忆没那么可靠//353 第36章人生如戏//355 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355 关于上一次旅行,你还能记起多少?//357 第37章你有多幸福?//360 测量经验自我的幸福感//361 幸福的方法//364 第38章思考生活//367 生活满意度: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368 被放大了的幸福错觉//371 千万不要忽略时间的作用//375 结语//377 附录A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387 附录BSHOU*选择、价值以及框架//405 致谢//423 |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的人,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需要逻辑推理的事情,我总是信心满满。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碎了我的这种“迷思”。它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我们大脑中那个“直觉系统”和“理性系统”的运作机制,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的大部分决策,并非来自于深思熟虑的逻辑推演,而是依赖于那个更快速、更省力但有时也更容易出错的直觉。书中对“启发式思维”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过度自信,为什么我们会轻易相信那些模棱两可的信息,甚至为什么我们会因为情感因素而做出不理性的判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认知偏差,竟然能在关键时刻左右我们的判断,导致我们偏离最优选择。这种对人类思维局限性的深刻揭示,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我审视。我开始警惕自己那些“想当然”的想法,并尝试在重要决策前,多问自己一句:“这是直觉在作祟,还是我真的经过了深思熟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思维的“另一面”,帮助我们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做出更明智、更少犯错的决定。
评分这本书的威力,在于它能够轻易地瓦解你一直以来对自身“理性”的认知,让你意识到,原来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充满“捷径”的迷宫。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做选择时,是基于充分的证据和逻辑分析,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惊觉,原来许多时候,我已经被那些“便利”的思考方式所绑架。书里对“效用理论”和“期望理论”的解读,以及它们如何被实际的心理偏差所颠覆,简直是颠覆性的。我开始反思自己在面对风险和收益时的决策,为什么有时候会宁愿选择确定的小收益,也不愿冒更大的风险去博取不确定的高回报,即便从概率上看,后者可能更优。这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保守,而是因为我的大脑更倾向于规避眼前的损失,哪怕这意味着放弃更大的潜在收益。这种对人类非理性选择的深刻剖析,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单纯地用“理性”来衡量一切,而是开始理解那些隐藏在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并尝试运用这些知识来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每一个选择,甚至去预测他人的行为。这是一次关于“不理性”的理性启蒙。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次智识上的地震,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的“考古”。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理性至上的人,直到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在决策的背后,潜藏着那么多我从未察觉的“偏见”和“捷径”。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大脑深处那些自动化、直觉式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常常在不经意间引导我们做出看似合理却可能事与愿违的选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的阐述,这些心理学上的概念,在书中被丹尼尔用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一一剖析,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购物、投资,甚至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习惯性判断,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其实不过是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锚”在悄悄作祟,或者被某种“框架”巧妙地框定。这种认知上的颠覆,让我感到既震撼又兴奋,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迫不及待地想要运用这些洞察来更清晰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思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指南,是一次自我优化的开始。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被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入了一片我们从未真正了解过的思维丛林。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依靠逻辑和理性来做决定的,但这本书却揭示了,原来在我们的决策过程中,有着一个庞大而隐秘的“直觉王国”。这个王国里的居民,以“快”著称,它们不需要经过繁琐的计算和推理,就能迅速地给出答案。然而,这些“快”的居民,也常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它们会受到情感、偏见、以及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干扰。书中对“系统1”和“系统2”的划分,让我彻底理解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出冲动的决定,为什么我们会对那些看似有说服力但缺乏实质证据的论断深信不疑。这种对大脑内部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和警惕。我开始意识到,许多时候,我们以为是“我”在思考,实际上可能是那个快速、直觉的“系统1”在替我做主。这种对思维“惰性”的揭示,让我开始尝试放慢脚步,激活那个更理性、更慢速的“系统2”,以便做出更明智、更周全的判断。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像是被按下了“刷新键”,很多以往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信息的接收和判断是相对客观的,但书中关于“可得性启发法”和“代表性启发法”的论述,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是如何在不自觉中被信息的可得性和相似性所影响的。举个例子,当媒体频繁报道某种危险事件时,我很容易就觉得这种危险无处不在,即使统计数据表明这种风险其实很低,我依然会感到恐惧。这就是“可得性启发法”在起作用。再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穿着入时、言谈得体的陌生人,很容易就先入为主地认为他是个成功人士,这又是“代表性启发法”在操纵我们的判断。丹尼尔·卡尼曼用大量的实验和生动的案例,层层剥开了这些思维捷径背后的逻辑,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大脑为了省时省力而形成的认知“惯性”。这种认知上的“觉醒”,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不再轻易被表面的信息所迷惑,而是尝试去探究其背后的概率和真实性。这绝对是一次思维的“大扫除”,让我变得更加理性,也更加警惕。
评分发货快
评分商品收到,还没看,看着还好
评分经济实惠!京东物流方便快捷!!
评分京东慢递,赶紧倒闭,发了7天才收到!
评分好书,朋友推荐的,慢慢看
评分多读书 读好书 才能变好
评分这是关于一本思考的书,美中不足的是有点慢
评分京东慢递,赶紧倒闭,发了7天才收到!
评分书包装的非常用心,谢谢店家!书的内容都是自己想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