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一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工业
  • 工业革命
  • 经济史
  • 历史
  • 近代史
  • 科技
  • 社会发展
  • 改革开放
  • 中国经济
  • 产业升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34207
商品编码:10496034943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文一 著 定  价:59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6月01日 页  数:292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2434207  引言
第二章 中国引爆工业革命的关键步骤和“诀窍”
 粮食安全和马尔萨斯陷阱
第二节 原始的农业革命
第三节 农村地区的原始工业化
第四节 意识形态转向商业和重商主义
第五节 重商主义政府作为市场的创造者和商业的组织者
第六节 中国式腐败
第七节 发展的规律、教训和中心问题
第三章 工业革命的逻辑
 企业的性质
第二节 印度纺织业综合征
第三节 纺织工业的崛起与英国工业革命的性质和原因
第四节 工业“三位一体”结构:再论工业革命的“性质和原因”
第五节 为什么工业革命没在荷兰、中国或印度开始?再论“大分流”之谜
第四章 为什么中国崛起势不可当?
 正确的发展战略
第二节 “干中学”:技术进步的源泉
第三节 市场创造者:有为的重商主义政府
第五章 华盛顿共识与制度学派的谬误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国崛起无疑是人类历目前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很为壮观的优选性历史事件。而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关于经济发展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却无力解释中国的崛起。《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批判纲要)》的作者文一认为只有有效重新阐释被制度经济学所误读的工业革命和西方崛起的历史,才能真正解释中国的增长奇迹,以及为什么中国义无反顾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与此同时,中国从一个贫穷积弱的农业社会向工业不错大国的惊人转型所蕴含的“发展政治经济学”逻辑,不仅从一个侧面深刻揭示了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根本缺陷,而且也为非洲难以逃离的贫困陷阱,拉丁美洲失去的年华和不断滋生的债务危机,19世纪的大分流和欧洲的异军突起,以及貌似神秘的英国工业革命本身提供了新的更加深刻的注释。 文一 著 文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CCB讲席教授(2008-2015),清华大学五道口不错金融研究院访问学者,中国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982年获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学士,1991年获美国圣母大学哲学硕士,1996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经济学博士。之后曾任职于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1996-1999),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系(1999-2005),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圣路易斯分行)研究部,2008年升任助理副行长并获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Bloomington)经济系终身正教授聘书。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研究领域包括商业周期和经济波动理论,动态优化中的多重均衡和市场失灵,理性预期下自我实现的资产泡沫,货币政策和量等
《帝国余晖:全球格局重塑与工业文明的遗产》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环球视野文库 出版日期: 2024年秋 页数: 约 680 页 定价: 128.00 元人民币 --- 图书简介: 《帝国余晖:全球格局重塑与工业文明的遗产》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编年史,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思想与权力交织的编织品。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范围内工业化浪潮退潮与新科技革命兴起所引发的深刻社会结构断裂、地缘政治变迁以及人类文明核心价值的重估。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正处在一个“工业文明的遗产管理期”,而非简单的“后工业时代”。前一个时代的物质基础、生产范式和殖民逻辑尚未完全消解,它们以隐秘的方式继续塑造着当前的国际关系与社会不平等。作者以锐利的笔触,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领域:被工业扩张遗弃的资源地、技术更迭中被淘汰的技能群体,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被重新解释的历史记忆。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裂痕——技术的超载与帝国的倦怠 (The Cracks in the Old Order)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工业化巅峰时期积累的巨大能量如何因其内在矛盾而产生不可逆转的衰退。作者摒弃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转而采用“熵增”理论来审视工业社会的运行机制。 “钢铁时代的黄昏”: 深入分析了重工业体系在面对环境承载力极限和劳动力结构变化时所暴露的脆弱性。书中详述了20世纪中叶,北美和欧洲部分老工业区如何从全球生产中心逐渐转变为“维护者”而非“创造者”的过程。重点探讨了底特律、鲁尔区等地的社会转型,而非探讨其鼎盛时期的技术突破。 殖民遗产的数字重构: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独立叙事,聚焦于工业原料获取的全球供应链如何被金融化和数字化重塑。探讨了原材料供应国在享受短暂的“初级产品繁荣”后,如何陷入对跨国资本的结构性依赖。内容着重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西方金融资本如何“隔离”了实体工业的风险,并将环境与社会成本转嫁至全球南方。 官僚体系的自我僵化: 考察了支撑大规模工业生产所建立的庞大行政、管理和教育体系(如福特主义的延伸),在信息时代来临时,其层级化、标准化和低适应性的弊端。书中对比了战后初建的效率型官僚机构与当代敏捷治理模式的冲突。 第二部分:新范式的幽灵——信息与资本的无形控制 (The Ghosts of New Paradigms)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范式转移,但重点并非赞美创新,而是揭示新旧权力结构如何通过技术迭代实现共谋和延续。 “比特的堡垒”: 详细分析了硅谷模式的兴起,如何继承了20世纪初期铁路和标准石油的垄断逻辑,但将其转移到知识产权和数据控制领域。书中对“平台经济”的批判性考察,指出其本质上是降低了物理边界的控制成本,以换取对用户行为的更彻底的、非物质化的占有。 技能的代际断裂: 探讨了传统技工、工程师与当代软件开发人员之间日益扩大的认知鸿沟。这种断裂不仅仅是技能的更迭,更是一种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的分离。书中采访了多位在自动化浪潮中被边缘化的资深机械师,记录了他们对现代“无形劳动”的不解与反思。 全球治理的失焦: 考察了冷战结束后,原有的以工业产能和军事力量为核心的国际权力衡量标准如何被“软实力”和“文化渗透”所取代。分析了国际组织在面对气候变化、虚拟金融风险等超越传统工业范畴的挑战时,其制度性惰性和反应迟缓的原因。 第三部分:文明的重估——后工业的伦理困境 (Ethical Dilemmas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在收尾部分,作者试图超越技术与经济的分析框架,进入哲学和伦理的层面,探讨人类在脱离了以“建造”为核心的生存方式后,如何重新定义“价值”与“进步”。 劳动与存在的疏离: 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审视了大规模失业、零工经济以及“意义危机”在发达社会中的蔓延。书中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当生产过程的可见性被算法和外包所取代后,个体如何从中寻找到自我实现的路径? 永恒的稀缺性: 作者拒绝了“资源无限论”的乐观主义,主张尽管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但稀缺性依然存在——它只是从物质稀缺转变为注意力稀缺、时间稀缺和信任稀缺。书中分析了社交媒体如何成为这种新型稀缺资源的终极战场。 记忆的考古学: 本书最后探讨了历史叙事的重写。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许多曾经被视为“进步阶梯”的工业成就,正被后代视为环境破坏和剥削的同义词。作者呼吁进行一种审慎的“记忆考古”,理解工业时代的功绩,但更要正视其遗留的系统性负债。 《帝国余晖》是一部充满批判性反思的力作,它迫使读者跳出现有的经济学框架,以更广阔的历史纵深和更精微的社会观察,来理解我们所继承的、并正努力摆脱的那个宏大而矛盾的工业文明的幽灵。本书适合所有关心全球权力变迁、技术伦理以及未来社会形态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思想家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史诗,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很多历史事件的脉络不够清晰,缺乏一种整体的宏观视角。而《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没有枯燥地罗列年代和人物,而是将那些看似零散的事件串联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让我能够理解工业革命在中国是如何萌芽、发展,又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蒸汽机的轰鸣声,到纺织机的飞速运转,再到铁路的延伸,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令人激动的画面。我仿佛能感受到工人们挥洒汗水的艰辛,也能体会到创新者们突破技术瓶颈时的喜悦。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更是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当时工人的工作条件,城市的面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冲击。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社会结构变迁时的洞察力,它让我不再仅仅看到技术的进步,更能理解这种进步如何重塑了阶级关系,催生了新的社会力量。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化的艰辛历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钦佩那些在那个时代默默奉献的先辈们。

评分

二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枯燥的数据,但事实恰恰相反,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宏大的历史进程展现在我眼前。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擅长运用大量的个人故事和生动的事例来支撑他的观点,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故事性。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工厂车间,听着机器的轰鸣,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烟尘;我仿佛穿梭在变革中的城市街道,看着高耸的烟囱,听着行人的议论。书中有大量关于企业家、工程师、工人和普通市民的描绘,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希望,都让我感同身受。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蓬勃的生命力,那种渴望变革、渴望进步的热情。作者并没有回避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劳工问题等等,但他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分析这些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在当时是如何被应对和解决的,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任何重大的历史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需要无数人的努力和牺牲。

评分

五 这本书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工业革命的意义和影响。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他不仅仅关注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进步,更深刻地探讨了它对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以及民族认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发现,作者对于历史的解读非常辩证,他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和动态的视角来呈现工业革命的复杂性。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工业革命如何催生新的社会阶层、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引发思想观念的变革的论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揭示了工业革命在中国并非简单的复制西方的模式,而是在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以及现实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过程,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调整。读完这本书,我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

四 我被这本书所呈现的宏大叙事所震撼,它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工业革命波澜壮阔的画卷。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把握非常精准,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展现出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系统性影响。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到企业的微观运营,再到个体的生活变迁,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当时国内外环境变化时的独到见解。他清晰地展现了外部世界的技术和思想如何影响中国,以及中国在吸收这些影响时所做的努力和抗争。书中的一些章节,对于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资本的涌入以及政府的角色定位的分析,都让我对中国工业化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痛苦与挣扎,更能体会到他们为了国家富强而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

三 这是一本能够点燃你思考的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更是在探讨一个民族如何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入,他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是将目光投向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个维度。我发现,在理解中国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看到外部技术的引进,更要看到它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社会制度以及历史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科技成果如何在中国本土化,以及这些本土化进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揭示了中国在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过程中,是如何兼顾传统与创新,如何在变革中保持民族的独特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社会思潮变化时的细腻之处,他让我看到,工业革命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飞跃,更是思想观念的巨大冲击和更新。读完这本书,我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西方模式,而是更加多元和包容。

评分

跟在新华书店买的纸质是一样的,好评

评分

质量堪忧,才看了二十几页就散架。

评分

送货快,精神粮食到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新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探索

评分

公司推荐的,常读常新,推荐大家都读下

评分

一本好书,解说的非常给力,这本书值得多读几遍。

评分

好书,非常喜欢

评分

感觉不错,价格也很公道,值的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