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香港音乐的前世今生 香港早期音乐发展历程 1930s-1950s 港台原版 周光蓁 三聯

【中商原版】香港音乐的前世今生 香港早期音乐发展历程 1930s-1950s 港台原版 周光蓁 三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音乐史
  • 音乐文化
  • 流行音乐
  • 三联书店
  • 周光蓁
  • 港台原版
  • 音乐发展
  • 1930s-1950s
  • 中商原版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38455
商品编码:22307781254

具体描述

《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香港早期音樂發展歷程(1930s-1950s)》


作者:周光蓁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38455

分類:藝術及音樂 > 藝術史 > 音樂史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480 頁

版次:第 1 版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將來我們這批人不在時,你要問也問不了。這些歷史是不可以沒有的,不可以沒有的。」

這是女高音費明儀臨終前的寄語。

本書正是費女士等十位香港音樂界和政界名人,通過口述訪談,娓娓道出他們在二戰前後鮮為人知與音樂結緣的經過。從Uncle Ray郭利民、林樂培、沈鑒治、費明儀、盧景文、何承天、東尼·卡比奧、蕭炯柱、黎小田、羅乃新的珍貴憶述,勾畫出香港音樂的前世與今生。

那是沒有大會堂的日子。他們音樂人生的起步,從1930到1950年代,見證香港從經濟大蕭條,到日佔後重建,慢步走出南隅、邁向國際。

十個口述個案,帶出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一個人的音樂成就,是先天還是後天所決定?學習音樂是手段還是目的?成功是否贏在起跑線?音樂與功課是互補還是相剋?

再又:所謂中西音樂文化匯集於香江的具體表現是甚麼?政府與民間的音樂有何互動?音樂和音樂人在戰爭大時代有怎樣的經歷?業餘時期的香港音樂文化是怎樣的?香港是個文化沙漠嗎?

感謝本書的十位音樂前輩,以及各專題文章專家,給費女士的遺願一個亮麗的答卷:

這些不可沒有的歷史就在此書。


作者簡介

周光蓁,音樂歷史學家、樂評人,香港大學歷史系音樂史博士。早年畢業於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院,主修音樂與現代社會的關係、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先後擔任《南華早報》、《亞洲週刊》、Musical America音樂專欄作家、HiFi Review主筆,和香港電台古典音樂樂評和主持人。曾任職香港大學香港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和教授音樂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等。作品散見於香港、北京、新加坡、美國等各大音樂傳媒雜誌、報刊。

現職為《南華早報》作家、《亞洲週刊》音樂評論專欄作家,以及香港電台節目顧問、香港書展文化顧問小組成員、香港藝術發展局音樂審批員等。著有《中央樂團史 1956-1996》(2009)、《鳳凰詠——中央樂團 1956-1996》(2013)、《一位指揮家的誕生——閻惠昌傳》(2013)、《香港管弦樂團四十周年誌慶特刊》(2014)。

 
港风流韵:都市变迁中的香港流行乐图景(1960s-1980s) 本书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1960年代至1980年代,这段时期是香港流行音乐(Cantopop)从萌芽走向成熟,最终确立其独特地位与影响力的关键阶段。本书旨在通过深入细致的文本梳理、对关键人物的深度访谈记录重构,以及对彼时媒体环境的考察,全面展现香港流行音乐在社会、经济和文化转型背景下的发展脉络、艺术形态的演变及其对整个华语流行文化产生的深远辐射。 第一部分:变革的序曲——1960年代的文化熔炉 1960年代的香港,正经历着从传统渔村向现代化都市的急速蜕变。战后移民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多元的文化背景,加之西方流行文化(尤其是英国和美国音乐)的强劲渗透,为本土音乐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书将首先考察这一时期音乐的“前世今生”: 1. 时代的声响:西风东渐与本土的回响 英文歌热潮的兴起与本土化尝试: 探讨香港青年如何接触并模仿英国的摇滚乐、冲浪音乐(Surf Music)和摩城之声(Motown)。分析本地乐队(如温拿乐队的前身)如何从翻唱英文歌开始积累舞台经验和技术,并逐步尝试用粤语重新演绎这些曲目。 电台与唱片工业的早期形态: 考察商业电台(如香港电台RTHK、商业电台CR)在推广音乐中的先驱作用。分析早期唱片公司的运作模式,它们如何应对进口黑胶唱片与本地录制唱片之间的市场博弈。 “小调”的坚守与转型: 聚焦于由传统粤剧、上海时代曲残余影响下发展出的本土“小调”音乐,以及它们如何在新浪潮的冲击下寻求生存空间或进行艺术上的融合。重点分析林焕彬、郑君绵等早期音乐人对本土叙事的保留与发展。 2. 粤语歌的初步觉醒:从翻译腔到本土语境 本章将详细剖析粤语流行歌曲(后来的“粤语歌”)如何挣脱对国语老歌的依附,尝试建立自己的语言体系和叙事风格。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翻译”和“本土化”的阵痛期。我们将分析早期的词人(如狄芳、卢坚)如何艰难地在有限的中文韵律空间内,捕捉都市的喜怒哀乐。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奠基——1970年代的腾飞 1970年代是香港流行音乐走向成熟、形成产业规模的关键十年。经济的起飞、电视媒体的普及,为本土音乐的爆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1. 电视媒体的助推力:电视剧主题曲的崛起 本书将“电视剧”视为197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的孵化器。随着无线电视(TVB)和丽的映声(后来的亚视ATV)的激烈竞争,高品质的电视剧主题曲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最有效载体。 许冠杰的“民间革命”: 深度解析许冠杰(Sam Hui)的出现如何彻底改变了粤语歌的地位。他的歌词不再仅仅是爱情故事,而是直接反映了蓝领阶层的日常困境、幽默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尖锐观察。分析其“谐趣”与“草根性”如何构建了粤语流行音乐的“民间身份”。 电视剧与歌手的共生关系: 考察罗文、甄妮、关正杰等歌手如何通过演唱热门剧集主题曲(如《家变》、《狮子山下》、《上海滩》)迅速巩固了自身的市场地位。这些歌曲不仅是流行金曲,更成为特定年代香港精神的文化符号。 2. 音乐风格的多元探索 在70年代中后期,香港音乐人开始更自信地吸收国际元素,并将其本土化。 “七小虎”与本地摇滚的尝试: 审视本地乐队(如温拿乐队)如何成功地将英美摇滚、迪斯科元素融入粤语歌曲中,打开了青年市场。 西化编曲的成熟: 分析本地音乐制作人(如顾嘉辉)如何将中西乐器的编配技法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得粤语歌曲在制作水准上能够与国际接轨。 第三部分:巅峰与辐射——1980年代的浪潮与影响 1980年代是Cantopop的鼎盛时期,其影响力不再局限于香港本地,而是成为整个华语世界,尤其是中国大陆和东南亚流行文化的重要风向标。 1. 巨星的诞生与偶像工业的成熟 本书将梳理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等“天皇巨星”的崛起路径,分析他们如何结合了成熟的视觉包装、精良的音乐制作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共同推动了粤语流行音乐进入商业运作的“成熟期”。 “谭张争霸”背后的产业逻辑: 探讨这场竞争如何成为媒体聚焦的焦点,并反过来拉动了整个唱片和演唱会市场的繁荣。 幕后推手的角色: 重点分析黄霑、林夕(早期)、潘源良等顶尖词人,以及作为制作人的黄柏高、陈家瑛等如何通过文学性、哲学思辨和高度的都市感,提升了粤语歌的艺术价值。 2. 音乐的社会情绪与时代烙印 80年代的香港正处于回归前的过渡期,音乐中开始渗透着对身份认同、前途与怀旧的复杂情绪。 对身份的探讨: 分析王杰、Beyond等歌手的作品,如何承载了新移民一代和基层青年的迷茫与奋斗精神,使得音乐不再仅仅是娱乐,更成为社会情绪的发声筒。 “港风”的输出与影响: 深入分析香港流行音乐如何通过录影带、走私唱片等渠道,对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中国大陆(尤其是南方城市)流行文化产生革命性的冲击和启示作用。本书将探讨这种输出对大陆流行音乐原创性的启发与挑战。 3. 音乐制作的精细化与国际合作 分析香港音乐公司(如宝丽金、华星)如何开始大量引进海外优秀制作资源,以及如何通过与日本、欧美词曲版权机构的合作,确保作品的时效性和国际水准。 总结: 本书通过对1960年代至1980年代这二十余年间香港流行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旨在揭示其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型、从地域性向辐射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不仅是一部音乐史,更是一部关于香港都市精神、文化工业建立与华语流行文化变迁的社会观察志。本书力求避免泛泛而谈,而是专注于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有深度的港乐发展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资深的粤语歌曲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资料的详实性和考证的严谨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列举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早期名曲,更重要的是,它挖掘了大量现今已几乎失传的“冷门”或“遗失”的曲目信息,包括部分作词人、作曲家和演唱者的详细生平简介。例如,关于早期电影配乐如何反哺流行歌曲的章节,作者梳理了至少十部早期粤语片的音乐片段,并追溯了它们的母带流向,这种细致入微的考据工作是极其耗费心力的。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于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录音差异也做了说明,这对于追求音质和历史还原度的“老饕”级听众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为我们理解香港音乐的“原声貌”提供了可靠的参照系。

评分

我一直对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驱动力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陷入单纯的音乐作品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1930年代到1950年代香港社会结构变迁对音乐风格产生的影响。比如,书中对战前广州与战后香港人口流动如何塑造了早期粤语歌曲的主题——从早期的乡愁思念转向都市的迷惘与新生,分析得鞭辟入里。它将音乐的兴衰与政治经济环境、移民潮、乃至基础设施建设(如广播电台的普及)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分析框架。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引用了大量不易得见的口述史料,使得冰冷的历史数据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经验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让人读后对那个时代的文化脉络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流畅自然,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枯燥的腔调。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深情的怀旧感,但分寸拿捏得极好,没有过度煽情。叙事时常穿插着一些生动的轶闻趣事,比如某位早期歌手是如何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电台发现的,或者某首流行曲背后的创作禁忌与妥协。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某个精彩的描述而会心一笑,或者为某些音乐人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里所付出的努力而感到动容。行文结构上,作者擅长使用类比和对比的手法,比如将当时上海的摩登文化与香港的本土化进程进行对比,清晰地勾勒出香港流行音乐的“混血儿”特质。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门槛极低,它以一种非常亲切的姿态,邀请每一位热爱音乐的人一同走进那段尘封的黄金岁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选择了那种略带复古感的米黄色纸张,触感温润,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中央的烫金字体清晰有力,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精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文字排版疏朗有致,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书中穿插的一些老照片和手稿的复印件,处理得非常精美,色彩还原度高,细节清晰可见,让人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粤语流行曲刚刚萌芽的年代。装订得非常结实,侧边看过去,书脊平整,看得出是用心制作的精装本,即便是经常翻阅,也无需担心松散脱页的问题。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保存的时代切片。对于热衷于实体书收藏的读者来说,光是捧着它阅读,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对“身份建构”的探讨。1930s到1950s,是香港从一个殖民地港口城市向一个具有本土文化认同的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早期香港的音乐产业,虽然初期深受内地(尤其是上海)和海外(如美国)音乐的影响,但随着二战的冲击和本地人口结构的固化,音乐的创作主题和语言表达开始向“香港化”靠拢。它不再仅仅是模仿,而是在吸收外来营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本土气息的叙事方式和旋律走向。这种“本土化”的过程充满了张力与妥协,是文化适应性的绝佳案例。这本书帮助我理解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香港流行文化,其根基是多么深厚且充满挣扎地被奠定在那短短二十年间。它不是一本简单的音乐史,而是一部关于城市精神与文化自决的编年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