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瓷器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我国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文化做出了**的贡献,特别是精湛的制作技艺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佩、学习和引以自豪的。中国陶瓷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物质文化**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但是,在我们**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由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的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 陶瓷史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很多的学科,一 部完备的陶瓷史的写作需要有多学科的协作与努力。
中国硅酸盐学会在组织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全国的许 多文物考古部门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从 新石器时期到明清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陶瓷标本 。
中国科学院、轻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局以 及各省市所属的陶瓷研究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 对这些标本作了科学分析,并从陶瓷工艺学的角度对 当时的烧制工艺进行了论证,对我国瓷器的起源问题 和陶瓷**存在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了研究,使 本书在论述一些重要观点时有*多可靠的科学根据。
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物,它既是物质的产 品,又是精神的产品,它同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服务。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釉色都同当时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有关,往往从某个侧面反 映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因此,工艺美术部门对我国 几千年来的陶瓷艺术的发生、发展、风格、特点和方 法、技巧、成就、贡献等问题,也作了一些探讨。
虽然《中国陶瓷史》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叙 述的,但它是文物考古学界、陶瓷工艺学界、工艺美 术学界三方面许多同志共同研究的成果。由冯先铭主 编的《中国陶瓷史》是一部比较全面而又有充分科学 实验做依据的一本书。
序言
**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约1万年一4000年前)
**节 陶器的起源
第二节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三节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四节 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成就及其影响
第二章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2l世纪一公元前476年)
**节 陶器的发展
第二节 灰陶器和白陶器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节 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第五节 中原以外各区的陶瓷生产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475一公元220年)
**节 战国时期的陶瓷
第二节 秦汉陶瓷产品的品种和产地
第三节 秦汉时期原始瓷的复兴与瓷器的出现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
(公元220年一589年)
**节 江南瓷窑的分布和产品的特点
第二节 江南地区制瓷工艺的成就。
第三节 北朝的瓷业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陶瓷
(公元581—960年)
**节 隋代陶瓷业的发展
第二节 唐五代的青瓷
第三节 唐五代的白瓷
第四节 唐代黄釉、黑釉、花釉和绞胎瓷器
第五节 唐代的三彩陶器和陶瓷雕塑
第六节 唐五代陶瓷造型与装饰
第七节 唐五代陶瓷的外销
第六章 宋、辽、金的陶瓷
(公元960一1279年)
**节 定窑及磁州窑系诸窑
第二节 耀州窑与钧窑系诸窑
第三节 青白瓷与龙泉窑系诸窑
第四节 宋代黑釉瓷器的生产
第五节 汝窑、哥窑与官窑
第七章 宋、辽、金的陶瓷(续)
(辽公元928—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
第六节 宋瓷的造型与纹饰
第七节 宋代瓷器的外销
第八节 辽的陶瓷
第九节 金的陶瓷
第八章 元代的陶瓷
(公元1271—1368年)
**节 元代的主要窑场和**瓷器
第二节 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新成就
第三节 元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第四节 元代瓷器的对外输出
第九章 明代的陶瓷
(公元l368—1644年)
**节 瓷业中心景德镇和御器厂
第二节 景德镇的青花瓷及其他瓷器
第三节 明代景德镇以外的民营陶瓷业
第四节 明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五节 明代瓷器输出和中外制瓷技术交流
第十章 清代的陶瓷
(公元1644—1911年)
**节 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与繁荣
第二节 景德镇以外的陶瓷业
第三节 清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四节 清代瓷器的输出
后记
重印说明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极具匠心,沉静的底色上,几个古朴而有力的汉字“中国陶瓷史”静静地诉说着其内容的厚重感。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置身于那个辉煌灿烂的陶瓷时代。书中对中国陶瓷发展历程的梳理,绝非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带着一种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和艺术家般的热情。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萌芽,到夏商周的青铜器时代与早期瓷器的交织,再到汉代的釉陶兴盛,以及唐代的唐三彩和越窑青瓷的独领风骚,每一个时期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陶瓷的材质、造型、釉色、装饰工艺等方面的分析,都力求详尽,辅以大量高清图片,使得即使是对陶瓷史略知一二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宋代五大名窑的章节,汝、官、哥、定、钧,这几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而书中对它们各自的窑址、烧造特点、艺术风格以及传世品的介绍,都如同解谜一般,让我对这些国之瑰宝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其间的篇章,更是深入探讨了元青花那惊世骇俗的出现,以及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作为中国陶瓷巅峰的辉煌。作者在描述这些内容时,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将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文化思潮等因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陶瓷的发展史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一个生动注脚。读罢此书,我对中国陶瓷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情。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座浩瀚的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宝藏。我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陶瓷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百科全书。作者在解读陶瓷的演变时,总是能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去审视。例如,在谈论唐代长沙窑的外销瓷时,他详细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以及这些瓷器如何漂洋过海,在东南亚、西亚乃至东非留下了中国制造的印记。这种将陶瓷与古代世界联系起来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陶瓷的代表性图案和纹饰的解读,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作者通过对龙、凤、莲花、缠枝纹等传统纹样的演变,揭示了不同时代人们的信仰、审美和象征意义。对于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上那些复杂而精美的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图案,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工匠那令人难以置信的精湛技艺和无限创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而又充满智慧,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将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书籍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让我们与过去产生连接。而这本《中国陶瓷史》,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只是一本关于陶瓷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智慧和审美情趣的书。作者在描述各个时期陶瓷的演变时,常常会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考古发现以及相关的诗词歌赋,使得文字本身就充满了文学性和感染力。比如,在描述宋代影青瓷的细腻与温润时,书中引用了古人“如冰似玉”的赞誉,让人仿佛能触碰到那温润的釉面,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典雅。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陶瓷的“代表作”,例如唐代的仕女俑、宋代的定窑白瓷、元代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瓶,甚至是明代的斗彩瓷器,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造型、纹饰、色彩到工艺,无不面面俱到。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陶瓷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些名窑的传说,某些瓷器背后的故事,这些都为枯燥的历史叙述增添了许多趣味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文人般的细腻,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民族的伟大创造,也让我对古代先民的巧思妙想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作者在描述中国陶瓷的辉煌历史时,不仅仅着眼于器物的本身,更是将其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科技发展等因素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我特别佩服作者对于各个时期陶瓷工艺细节的深入探究,例如,他如何描述元代青花瓷中钴料的运用,如何分析明清时期景德镇官窑的严格管理和创新,这些都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陶瓷的“外销”与“内销”市场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国陶瓷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不仅是国内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其文化和科技实力的一张重要名片。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合理,从古代的萌芽到近代的衰落,脉络清晰,层层递进。每一章节的开头都很有吸引力,结尾又留有余韵,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陶瓷的认知,已经远远超越了“好看”和“值钱”的范畴,升华到了对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的深刻理解。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温文尔雅的陶瓷大家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用他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陶瓷悠久历史的大门。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他对于不同时期陶瓷的釉面光泽、开片纹理、底足工艺、甚至器物内部的施釉情况,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往往是鉴定陶瓷年代、产地、真伪的关键。书中关于“辨伪”的一些章节,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学习到了很多辨别真伪瓷器的实用技巧。此外,作者对于陶瓷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关系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比如,他如何将书法、绘画、诗词的元素融入到陶瓷的装饰中,以及陶瓷的造型如何受到雕塑、建筑等艺术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本书的行文流畅,逻辑清晰,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十分自然,仿佛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将我带入了中国陶瓷史的壮丽景观之中。每次读完,都觉得自己的知识面又得到了拓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评分坦白说,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那厚重而富有质感的封面,以及“中国陶瓷史”这几个字本身所带有的份量感。然而,真正让我沉醉其中的,却是书中那极其详实且充满学术深度的内容。作者在梳理陶瓷发展脉络时,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博学和严谨。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个朝代的代表性瓷器,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技术细节,比如釉料的配方、胎体的成分、烧造温度的控制、拉坯与修坯的手法等等,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对于那些对陶瓷制作工艺本身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书中对于不同窑口的地理位置、烧制条件、历史变迁的描述,也极为生动。比如,他对景德镇窑在元明清时期如何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不断的技术革新,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陶瓷中心,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让我对这座“瓷都”的崛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陶瓷外销的阐述也极具价值,它揭示了中国陶瓷如何在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上传播,并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地的陶瓷产业,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让人在阅读时能够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探索中国陶瓷的奥秘。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被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所吸引,它带领我深入中国陶瓷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我之所以如此喜爱这本书,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在讲述陶瓷的历史,更是在讲述中国人民在数千年间,如何用双手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明。作者在描述不同时期陶瓷的艺术风格时,总能挖掘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他对宋代瓷器那种“温润如玉”、“静穆如古”的评价,不仅仅是对釉色的赞美,更是对宋代文人追求“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的解读。书中关于中国陶瓷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不仅向世界传播了陶瓷制作技术,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西方乃至全球的审美观念。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优雅而又不失力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每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知识,感悟新的智慧,让我对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和自豪。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他深邃的目光,带领我们穿越数千年的时光长河,去领略中国陶瓷那跌宕起伏、光彩夺目的历史画卷。我之所以如此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的那种深厚的人文关怀。他并没有将陶瓷仅仅视为一件件冰冷的器物,而是将其看作是古代中国人智慧、审美和生活方式的凝结。书中对每一个重要时期陶瓷的演进,都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分析,更包含了对当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乃至国际贸易往来的深刻洞察。例如,在描述唐代陶瓷时,作者不仅仅聚焦于唐三彩的釉色斑斓和越窑青瓷的温润如玉,更是将其与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外文化的交流紧密联系起来,描绘出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气息。对于宋代官窑的精美绝伦,书中更是赋予了其皇权象征、文人雅士的鉴赏情趣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探讨各个时期的陶瓷风格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追求。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何体现在某些器物的造型与釉色上,关于“道法自然”的精神如何影响了文人瓷的创作,这些都让我耳目一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段历史,更是在与古人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感受他们对美的极致追求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它所展现出的中国陶瓷历史的宏大叙事。作者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陶瓷从萌芽到成熟,再到鼎盛,直至近代演变的壮丽图景。他不仅仅关注了主流的官窑与民窑,更是将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或者鲜为人知的陶瓷品种和窑口,也一一挖掘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广阔的视野和包容的态度,让我对中国陶瓷史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书中关于各个时期陶瓷的器型演变,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审美趣味的转移,都被作者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例如,从早期陶器的实用性,到后来瓷器在宫廷和文人阶层中的审美价值的提升,再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下,陶瓷产量和花样的爆发式增长,这些都清晰地呈现在了书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探讨不同区域的陶瓷特色时,也展现了其深厚的地域文化研究功底。比如,他对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各自发展脉络,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这本书的内容量非常巨大,但由于作者的叙述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所以读起来并不感到枯燥,反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考证,更在于它所传达出的那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深情。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精”的追求,对“美”的感悟,让我深深地被吸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宋瓷的部分,作者将宋代文人雅士对陶瓷的追求,那种“清、雅、淡、素”的审美情趣,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些薄胎、素面、釉色温润的定窑、汝窑瓷器,在作者的笔下,仿佛不再仅仅是器物,而是承载着文人情怀、寄托着山野之思的精神载体。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陶瓷的“时代特征”的总结,也十分到位。比如,将唐代的奔放、宋代的内敛、元代的豪迈、明清的繁缛,都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洞察力的画面。这本书的图片资料也非常丰富,并且都经过精心挑选,清晰度很高,为我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欣赏那些精美的瓷器图片的同时,阅读文字的解读,更是让我对其中的奥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