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编著的《法学方法论》是一部系统总结如何在司法裁判中具体适用法律的方法及其规律的力作。阐述了如何正确寻找裁判依据、认定要件事实,并寻求法律规范与事实要件正确的连接。对法官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如何解释法律、进行妥当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衡量进行了深入探讨。
《法学方法论》是一部系统总结如何在司法裁判中具体适用法律的方法 及其规律的力作。作者王利明在书中紧扣司法三段论的一般原理,阐述了如 何正确寻找裁判依据、认定要件事实,并寻求法律规范与事实要件正确的连 接。作者归纳了几种适用法律的具体方法,并对法官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如 何解释法律、进行妥当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衡量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作者 对法官在裁判中的说理论证的方法和规则,以及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等也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力求为法官依法公正裁判案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 方法。作者在《法学方法论》中还对法律人应当具备的法律思维提出了独到 的见解,这不仅为法官公正司法提供了方法的指引,而且为法律人掌握法律 适用提供了方法和技巧的参考。
王利明,1960年2月生,湖北省仙桃市人。1981年获湖北财经学院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89年2月至1990年2月,1998年8月至1999年6月,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和哈佛大学法学院进修。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曾获“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北京市**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以及教育部**青年教师奖、**届中韩青年学术奖、长江学者等奖励。 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违约责任论》(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司法改革研究》(获司法部**科研成果一等奖、吴玉章科研基金三等奖)、《物权法论》、《物权法研究》(获第六届**图书奖提名奖)、《合同法研究》(**、二卷),《民法总则研究》(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书》(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我国民法典重大疑难问题之研究》(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主编或合着《民法新论》(上、下册,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成果奖、高等学校出版社**学术专著**奖)、《民法·侵权行为法》(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第三届普通高校**教材奖)、《人格权法新论》(获第九届中国图书评论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合同法新论·总则》;主编或合著司法部本科统编教材《侵仅行为法》、《人格权法》、《民法教程》(获司法部部级**教材奖)、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教材《民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民法》(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合同法》以及多本本科、研究生教材和**法官班教材:编著《合同法疑难案例研究》,《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四卷本)等案例教材:发表论文集《民商法研究》(1至5辑)和学术论文百余篇。 王利明教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起草小组重要成员,目前正在进行民法典专家建议稿的起草与深入的理论研究工作。
**编 导论
**章 法学方法论概述
**节 法学方法论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法学方法论与法学的关系
第四节 法学方法论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第五节 法学方法论的历史发展
第六节 法学方法论的体系
第二编 司法三段论
第二章 司法三段论的一般原理
**节 司法三段论概述
第二节 司法三段论的功能
第三节 司法三段论的发展
第四节 司法三段论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五节 司法三段论与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三章 大前提——法律规范
**节 司法三段论中的大前提
第二节 找法的基本路径
第三节 法无规定时的找法方法
第四节 大前提的规范效力等级
第四章 小前提——法律事实
**节 概述
第二节 确定小前提的步骤
第三节 要件事实的整理
第四节 事实要件与规范要件的互动
第五章 连接——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的结合
**节 连接是司法三段论的直接目的
第二节 连接的目的
第三节 连接的步骤
第四节 连接过程中的目光往返流转
第六章 连接的典型方法
**节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
第二节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
第三节 案例指导方法
第七章 自由裁量及其限制
**节 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司法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原则
第三节 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权的依据
第四节 自由裁量权行使的规范
第三编 法律解释学
第八章 狭义法律解释方法
**节 狭义法律解释方法概述
第二节 文义解释
第三节 体系解释
第四节 当然解释
第五节 反面解释
第六节 目的解释
第七节 限缩解释和扩张解释
第八节 历史解释
第九节 社会学解释
第十节 合宪性解释
第九章 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的具体化
**节 不确定概念的具体化
第二节 一般条款的具体化
第三节 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的类型化
第十章 法律漏洞的填补
**节 法律漏洞填补概述
第二节 类推适用
第三节 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
第四节 基于习惯法的漏洞填补
第五节 基于比较法的漏洞填补
第六节 基于法律原则的漏洞填补
第四编 价值判断与利益衡量
第十一章 价值判断
**节 价值判断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节 价值判断的理论发展
第三节 价值判断的具体运用
第四节 价值体系及其冲突
第五节 价值位阶与判断
第六节 价值判断的适用步骤
第七节 对价值判断的规范
第十二章 利益衡量
**节 利益衡量概述
第二节 利益衡量的方法
第三节 利益衡量的原则
第四节 利益衡量的具体运用
第五编 法律论证与法律思维
第十三章 法律论证
**节 法律论证的概念及功能
第二节 法律论证的理论发展
第三节 法律论证的功能
第四节 法律论证方法
第五节 论证负担规则
第六节 论证程度区分
第七节 法律论证与证成
第十四章 法律思维
**节 法律思维概述
第二节 法律思维的类型
第三节 法律思维在裁判活动中的运用
参考书目
后记
最近在准备一个重要的考试,涉及到很多法律史和比较法的知识点,常常为如何整合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材料而头疼。我留意到这本书属于“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这让我对它的时代感和本土化深度抱有极高的期望。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介绍西方经典的方法论,更能体现出中国本土法学在吸收外来思想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毕竟,我们的法律实践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脉络和社会环境,如果方法论不能扎根于此,那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传统儒家思想、革命传统与现代法律思维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构建一套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框架。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接地气”的分析视角。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被这个书名吸引,主要是“法学方法论”这几个字。现在很多法律实务工作者往往重技术、轻理论,遇到棘手问题时,处理起来常常显得力不从心,缺少了一种宏观的视野和批判性的思维。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超越具体部门法限制的、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的思维工具。比如,在解释法律概念时,究竟应该采用哪种逻辑进路?如何平衡立法精神与社会现实的张力?这些都是非常基础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底层逻辑,并结合中国特有的法律文化背景进行阐释,那无疑是对现有法学研究的巨大贡献。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构建他的方法论体系,它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指导我们进行法律的“再思考”。
评分我个人对法律哲学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比较感兴趣,总觉得纯粹的法律条文分析太过局限,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如何渗透并塑造社会。因此,我非常好奇,在王利明教授的方法论体系中,社会学、经济学乃至伦理学的视角是如何被纳入考量的。法律的价值导向,比如公平、正义、效率,这些宏大概念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论操作转化为可操作的法律判断?这本书是否会涉及法律解释学的最新进展,特别是那些试图超越传统三段论的分析工具?我期待看到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整合性的方法论框架,能够指导我们超越传统法律人思维的藩篱,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法律现象,真正理解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复杂角色。
评分读法律书,最怕的就是那种干巴巴的术语堆砌,让人读完一头雾水,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没抓住。因此,我对这本书的“可读性”有很高的要求。我希望作者的论述是清晰、有条理的,即使是探讨深奥的哲学命题,也应该辅以生动的案例或清晰的逻辑推演,而不是故作高深。一个好的方法论,其核心在于“教人渔”,即教会读者如何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用严谨而不失文采的笔触,引导读者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分析地图,那它对任何层次的法律学习者都将是无价之宝。我更看重的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不是被大量的脚注和引文压垮。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沉甸甸的,光是看书脊上的名字就觉得内容一定很扎实。我最近刚开始接触法学理论,读了一些入门读物,但总感觉有些零散,不够系统。听说王利明教授是国内法学界的大家,他的研究系列自然是值得信赖的。我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个清晰的脉络,尤其是在面对那些纷繁复杂的法律条文和学说时,如何运用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去分析和理解它们。毕竟,法律不光是条文的堆砌,更是一门需要深入思考和论证的学问。希望这本书能帮我建立起一个坚固的理论基础,让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再感到迷茫,能够自信地去剖析和解决法律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张指引迷途的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