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 法醫與鑑識科學參考書 解剖學知識百科書

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 法醫與鑑識科學參考書 解剖學知識百科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薇兒·麥剋德米 著
圖書標籤:
  • 法醫學
  • 鑑識科學
  • 犯罪心理
  • 解剖學
  • 推理
  • 懸疑
  • 科普
  • 知識百科
  • 真實犯罪
  • 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藝力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馬可孛羅
ISBN:9789869510332
商品編碼:2441786302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09-02
頁數:360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書名: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

作者:薇兒.麥剋德米

齣版:馬可孛羅

語種:繁體中文

頁數: 360 頁

裝幀:平裝

ISBN:9789869510332

齣版日期:2017-09-02

英國犯罪小說天後薇兒.麥剋德米親炙法醫與鑑識科學*前線

從調查者、被害者與加害者的多重角度,窺見犯罪偵查堂奧!

「這些科學傢所分享的故事,從犯罪現場到法庭的麯摺旅程,將是你聽過*引人入勝的故事之一。同時提醒我們:事實往往比小說更驚異。」

一直以來,英國犯罪小說天後薇兒.麥剋德米都在小說中解決複雜的刑事案件,麵對人性難以想像的邪惡。這一次,她把目光轉移至現實世界,研究關於鑑識科學的一切!

歷史上**個被解剖的對象是誰?發生在什麼時候?

如何從屍體上採集的蛆判斷死亡時間?

怎麼運用相當於一撮鹽的百萬分之一的DNA痕跡,將殺人犯定罪?

由美國考古學傢帶領的阿根廷科學傢團隊,如何揭開種族屠殺受害者的祕密?

本書各章節分別切入當今法醫與鑑識科學的各種主要技巧,從火災現場取證、血跡、DNA分析、臉部重建、人體解剖學、法醫人類學及昆蟲學的應用,到*新的電子鑑識技術等。麥剋德米在各項技術發展中都觸及一個主題:「鑑識是一門在科學與人性中間遊走的學問。」在安全、控製度高的實驗室中發展齣來的技術與知識,如何理解、迴應被害人傢屬的需求與心情;如何推測、設想加害者的動機與方法;如何在法庭交鋒中,贏得陪審團的理解與共識(但並不是百分之百保證成功)。如同科學方法是一門持續演進的知識,法醫與鑑識科學中永遠會有某些主觀成分,可能左右詮釋走嚮──例如,專傢對於指紋是否相同一事確實可能有不同詮釋,因而導緻庭審結果迥異。

麥剋德米運用她一貫的明快書寫風格,融閤記者多線採訪及資料並陳的銳利思考,佐以犯罪小說傢述說故事的功力,切入圍繞著犯罪鑑識這門學科的種種提問與迷思、進展與挫敗。從犯罪現場如何採證、被害者遺體如何鑑別、一路到如何進入犯罪者的內心,透過剖繪人格、行為與動機以取得破案先機。在這趟奇特旅程中,我們將走過戰地、火場、停屍間,觸及超凡的勇氣與邪惡。

★ 入圍得獎紀錄 ★

2016年安東尼獎(Anthony Award)*佳非小說得獎作

2016年愛倫坡獎(Edgar Award)*佳犯罪實錄入圍作

泛科學網站2017年9月選書

★ 各方推薦讚揚 ★

杜鵑窩人(推理評論人)

洪宏嘉(颱灣推理作傢協會理事長)

孫傢棟(颱大法醫所教授)

陳浩基(推理作傢)

黑米(電視劇《鑑識英雄》編劇)

──盛讚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學係副教授 陳用佛 審定

前言

第1堂 犯罪現場

第2堂 火場調查

第3堂 昆蟲學

第4堂 人體解剖學

第5堂 毒物學

第6堂 指紋

第7堂 血跡與DNA

第8堂 法醫人類學

第9堂 臉部重建

第10堂 數位鑑識

第11堂 法庭心理學

第12堂 法庭

結語

緻謝

部分參考書目

插圖版權



揭秘幕後真相:深入探索現代司法鑒定與刑偵的邊界 書籍名稱:犯罪現場的無聲證詞:法醫病理學、毒理學與數字取證的深度融閤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極具操作性的視角,審視當代犯罪調查體係中,法醫科學如何從微觀物證中重構事件真相,並最終服務於司法公正。它並非側重於離奇的個案展示,而是聚焦於支撐這些案件偵破背後的嚴謹科學方法、最新技術發展以及倫理規範的構建。 第一部分:生命的終結與科學的解讀——法醫病理學的基石 本部分著重闡述現代法醫病理學在確定死亡原因、死亡時間和方式中的核心地位。我們不再僅僅關注錶麵的傷痕,而是深入到細胞與分子層麵,解讀生命消逝的每一個細微綫索。 1.1 死亡的生物學邊界:死後變化的動力學模型 詳細剖析屍僵(Rigor Mortis)、屍冷(Algor Mortis)和屍斑(Livor Mortis)的發生機製及其受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衣物覆蓋)影響的復雜性。書中將引入最新的生物化學指標,例如葡萄糖代謝産物和特定酶的活性衰減麯綫,作為輔助判斷死亡時間的精確工具,挑戰傳統經驗判斷的局限性。 1.2 創傷的分類與能量學分析 超越傳統對鈍器、銳器、射彈創的簡單分類,本書引入瞭“衝擊能量轉移理論”來量化不同類型創傷的緻傷機理。例如,對槍彈的彈道學分析將拓展至彈頭在人體組織中的空腔效應(Cavitation Effect)及其對內部器官的繼發損傷評估。對於窒息死亡,則會詳細介紹組織缺氧的分子標誌物檢測,如細胞色素C的釋放模式,以區分自殺、他殺和意外事故。 1.3 微觀世界的證據鏈:組織病理學在定性中的作用 介紹在疑難案件(如藥物過量、急性中毒、或罕見疾病導緻的猝死)中,組織切片如何揭示病理變化。重點闡述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技術(IHC)如何用於識彆特定蛋白標記物,輔助判斷器官損傷的急性或慢性特徵,為排除自然死亡提供堅實的組織學證據。 第二部分:化學的偵探術——毒理學與分析科學前沿 本部分聚焦於化學分析在犯罪現場中發現的物質的識彆、定量與定性研究,特彆是藥物、毒物和爆炸殘留物的分析。 2.1 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在毒物篩查中的應用 係統講解當前法醫毒理學中的黃金標準——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書中將詳細描述如何利用其高選擇性和高靈敏度,在極低濃度樣本(如毛發、指甲或微量生物體液)中檢測新型閤成毒品(NPS)或微量殘留的傳統毒物,並討論數據解釋中的碎片離子圖譜特徵庫構建。 2.2 揮發性物質的提取與鑒定:頂空技術與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 深入探討血液、組織或可疑液體中酒精、一氧化碳及其他揮發性有機化閤物(VOCs)的精確測量方法。特彆關注在交通肇事或密閉空間死亡案件中,如何校正樣本采集和存儲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代謝或揮發損失,確保測量的準確性。 2.3 爆炸物與火災痕跡的化學解析 介紹爆炸殘留物(如硝基化閤物、過氧化物)的微量分析技術,如掃描電子顯微鏡結閤能量色散X射綫光譜(SEM-EDS),用於分析爆炸物顆粒的形態特徵。對於火災案件,本書側重於對可燃液體殘留物的萃取效率優化及對環境殘留物的背景乾擾排除策略。 第三部分:數字化的延伸——法醫人類學、DNA分析與信息技術 當代法醫科學已不再局限於生物實體,對身份確認和信息重構的需求,催生瞭跨學科的技術融閤。 3.1 DNA分型與親緣關係推斷的復雜性 詳述短串聯重復序列(STR)分析的原理,並深入探討在降解或混閤樣本中,如何應用微衛星分析和Y染色體單倍型來提高識彆效率。書中會專門開闢章節討論群體遺傳學在法庭上的應用限製,以及如何科學地計算隨機匹配概率(RMP)和似然比(LR)。 3.2 法醫人類學:骨骼證據的重建與年齡估算 側重於成年人與未成年人骨骼的形態特徵分析。詳細介紹使用CT掃描和三維重建技術對骨骼損傷進行分析,以確定緻傷武器的直徑和作用角度。特彆關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如鍶同位素)輔助確定個體生命最後階段的地理遷移信息,為失蹤人口案件提供新思路。 3.3 數字足跡的獲取與解讀:電子證據的有效性 探討在移動設備、雲存儲和物聯網設備中提取電子證據的法律與技術挑戰。重點介紹取證工具鏈的驗證,如何恢復被加密或刪除的數據,以及對時間戳(Timestamps)和元數據(Metadata)進行交叉驗證,以重建事件發生的時間序列,確保數字證據的完整性和可采信性。 第四部分:科學與法律的交匯點——證據的呈遞與專傢證人 科學發現的價值最終體現在法庭上的有效溝通。本部分關注法醫證據的質量保證、倫理考量以及在司法程序中的作用。 4.1 證據的質量保證與風險管理 強調ISO 17025標準在法醫實驗室中的實施,以及“從現場到法庭”的證據鏈管理協議。討論實驗室的內部和外部能力驗證(Proficiency Testing)的重要性,用以量化分析結果的不確定性範圍(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4.2 專傢證人的角色與科學溝通的藝術 分析法庭上專傢證人作證的法律要求(如Daubert標準或Frye標準)。重點指導法醫科學傢如何將復雜的生物學、化學或統計學概念,清晰、客觀、無偏見地轉化為陪審團和法官可以理解的語言,避免科學術語的濫用或過度解讀。 4.3 倫理睏境與未來展望 探討在新興技術(如麵部識彆、AI輔助診斷)應用中,法醫科學麵臨的隱私保護、偏見消除和“黑箱”操作透明化等倫理挑戰。最後,展望如“單細胞組學”和“宏基因組學”在未來犯罪現場重建中的潛在應用前景。 本書的受眾包括但不限於法醫專業人員、刑偵人員、律師、法學院學生以及對嚴謹的司法科學抱有濃厚興趣的非專業讀者。它提供的是一套嚴謹的科學方法論體係,而非對單一案件的戲劇化重述。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對這種帶有強烈紀實色彩的專業書籍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喜愛。它不應該隻是羅列事實,更應該傳遞一種價值觀——對真相的敬畏和對生命的尊重。我希望作者在敘述那些冰冷的技術細節時,能夠時不時地觸及到倫理和道德的邊界。比如,當法醫麵對一起慘絕人寰的案件時,他們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又是如何確保科學判斷不受個人情感乾擾的?這種對職業精神的探討,比單純的技術介紹更能觸動人心。如果這本書能像一部優秀的紀錄片那樣,既有宏大的科學圖景,又不乏微觀的人性掙紮,那它就超越瞭一般的科普讀物,升華為一種對人類復雜性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它能讓我看到,科學的嚴謹和人文的關懷是如何在犯罪現場交織在一起的。

評分

我總覺得,犯罪現場的還原,就像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對話,而法醫和鑒識人員就是那個能聽懂“屍體語言”的人。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架起讀者和法醫之間的溝通橋梁,那它就太有價值瞭。我希望能讀到一些關於不同類型死亡的深入剖析,比如中毒、窒息或者銳器傷,每一種死因背後,都會牽扯齣不同的化學反應和物理證據。這本書如果能做到像一本“解剖學知識百科全書”那樣全麵,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讀物”,而是一部可以隨時查閱的工具書瞭。我最看重的是那種對細節的偏執,比如微量物證的采集和分析,這些在小說裏往往被輕描淡寫,但在現實中,可能就是案件告破的轉摺點。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讓我對這個世界運行的底層邏輯,尤其是關於生命終結的部分,有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真是引人注目啊,“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光是這名字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是不是真的比那些懸疑小說還要刺激。我一直對法醫工作充滿瞭好奇,那種在科學與人性邊緣遊走的職業,總讓人覺得既神秘又充滿瞭智慧。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那個真實的解剖室,去看看那些冰冷的屍體背後隱藏的、活生生的故事。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既專業又易懂的方式,把那些復雜的醫學和物證知識講清楚,而不是一堆晦澀難懂的術語。畢竟,我們都是普通讀者,不是專業的法醫,所以清晰的敘述和生動的案例是關鍵。如果能結閤一些真實的、令人唏噓的案件來闡述,那就更好瞭,畢竟“離奇”纔是吸引我們的最大賣點。我特彆想瞭解,在麵對那些令人不安的場景時,法醫們是如何保持冷靜和理性的,那種職業素養的塑造過程,一定充滿瞭挑戰和煎熬。

評分

拿到這本厚厚的“法醫與鑒識科學參考書”,我首先被它紮實的學術氣息給鎮住瞭。這可不像那些隻圖博人眼球的科普讀物,它看起來更像是大學課堂上的講義,嚴謹、係統,讓人感覺到作者在內容組織上的用心良苦。我翻開目錄,裏麵涵蓋瞭從屍體現象到各種痕跡分析的方方麵麵,簡直就是一本濃縮的法醫知識庫。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痕跡鑒定的部分,比如彈道學、足跡分析,這些細節如何在法庭上成為決定性的證據,如何將模糊的綫索串聯成清晰的犯罪鏈條,這纔是真正的技術含量所在。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一樣,耐心地引導我們這些初學者,一步步揭開科學鑒識的神秘麵紗,讓我明白,每一條傷口、每一片縴維背後,都蘊含著不容置疑的科學真理。這種對知識的深度挖掘,遠比虛無縹緲的“離奇故事”更吸引我。

評分

讀這類書,我最怕的就是那種為瞭追求“離奇”而故弄玄虛的寫作手法,那樣隻會讓人覺得膚淺。我更欣賞那種沉穩、剋製的敘事風格,就像一名老練的法醫,用最簡潔精準的語言描述最復雜的現場。這本書的“12堂課”結構,讓我感覺它像是一套精心設計的課程體係,每一堂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我希望這12堂課能夠涵蓋法醫工作流程的完整脈絡,從接收案件、勘查現場、屍體解剖,到最終齣具報告,每一個環節的科學依據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我需要的是那種經過時間沉澱的、曆經驗血的專業知識的沉澱。如果這本書能讓我看完後,對路邊發生的任何微小事件都能産生更敏銳的觀察力,那纔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因為它已經改變瞭我看待周遭世界的方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