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
作者:薇兒.麥剋德米
齣版:馬可孛羅
語種:繁體中文
頁數: 360 頁
裝幀:平裝
ISBN:9789869510332
齣版日期:2017-09-02
英國犯罪小說天後薇兒.麥剋德米親炙法醫與鑑識科學*前線從調查者、被害者與加害者的多重角度,窺見犯罪偵查堂奧!
「這些科學傢所分享的故事,從犯罪現場到法庭的麯摺旅程,將是你聽過*引人入勝的故事之一。同時提醒我們:事實往往比小說更驚異。」
一直以來,英國犯罪小說天後薇兒.麥剋德米都在小說中解決複雜的刑事案件,麵對人性難以想像的邪惡。這一次,她把目光轉移至現實世界,研究關於鑑識科學的一切!
歷史上**個被解剖的對象是誰?發生在什麼時候?
如何從屍體上採集的蛆判斷死亡時間?
怎麼運用相當於一撮鹽的百萬分之一的DNA痕跡,將殺人犯定罪?
由美國考古學傢帶領的阿根廷科學傢團隊,如何揭開種族屠殺受害者的祕密?
本書各章節分別切入當今法醫與鑑識科學的各種主要技巧,從火災現場取證、血跡、DNA分析、臉部重建、人體解剖學、法醫人類學及昆蟲學的應用,到*新的電子鑑識技術等。麥剋德米在各項技術發展中都觸及一個主題:「鑑識是一門在科學與人性中間遊走的學問。」在安全、控製度高的實驗室中發展齣來的技術與知識,如何理解、迴應被害人傢屬的需求與心情;如何推測、設想加害者的動機與方法;如何在法庭交鋒中,贏得陪審團的理解與共識(但並不是百分之百保證成功)。如同科學方法是一門持續演進的知識,法醫與鑑識科學中永遠會有某些主觀成分,可能左右詮釋走嚮──例如,專傢對於指紋是否相同一事確實可能有不同詮釋,因而導緻庭審結果迥異。
麥剋德米運用她一貫的明快書寫風格,融閤記者多線採訪及資料並陳的銳利思考,佐以犯罪小說傢述說故事的功力,切入圍繞著犯罪鑑識這門學科的種種提問與迷思、進展與挫敗。從犯罪現場如何採證、被害者遺體如何鑑別、一路到如何進入犯罪者的內心,透過剖繪人格、行為與動機以取得破案先機。在這趟奇特旅程中,我們將走過戰地、火場、停屍間,觸及超凡的勇氣與邪惡。
★ 入圍得獎紀錄 ★
2016年安東尼獎(Anthony Award)*佳非小說得獎作
2016年愛倫坡獎(Edgar Award)*佳犯罪實錄入圍作
泛科學網站2017年9月選書
★ 各方推薦讚揚 ★
杜鵑窩人(推理評論人)
洪宏嘉(颱灣推理作傢協會理事長)
孫傢棟(颱大法醫所教授)
陳浩基(推理作傢)
黑米(電視劇《鑑識英雄》編劇)
──盛讚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學係副教授 陳用佛 審定
前言第1堂 犯罪現場
第2堂 火場調查
第3堂 昆蟲學
第4堂 人體解剖學
第5堂 毒物學
第6堂 指紋
第7堂 血跡與DNA
第8堂 法醫人類學
第9堂 臉部重建
第10堂 數位鑑識
第11堂 法庭心理學
第12堂 法庭
結語
緻謝
部分參考書目
插圖版權
坦白說,我對這種帶有強烈紀實色彩的專業書籍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喜愛。它不應該隻是羅列事實,更應該傳遞一種價值觀——對真相的敬畏和對生命的尊重。我希望作者在敘述那些冰冷的技術細節時,能夠時不時地觸及到倫理和道德的邊界。比如,當法醫麵對一起慘絕人寰的案件時,他們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又是如何確保科學判斷不受個人情感乾擾的?這種對職業精神的探討,比單純的技術介紹更能觸動人心。如果這本書能像一部優秀的紀錄片那樣,既有宏大的科學圖景,又不乏微觀的人性掙紮,那它就超越瞭一般的科普讀物,升華為一種對人類復雜性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它能讓我看到,科學的嚴謹和人文的關懷是如何在犯罪現場交織在一起的。
評分我總覺得,犯罪現場的還原,就像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對話,而法醫和鑒識人員就是那個能聽懂“屍體語言”的人。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架起讀者和法醫之間的溝通橋梁,那它就太有價值瞭。我希望能讀到一些關於不同類型死亡的深入剖析,比如中毒、窒息或者銳器傷,每一種死因背後,都會牽扯齣不同的化學反應和物理證據。這本書如果能做到像一本“解剖學知識百科全書”那樣全麵,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讀物”,而是一部可以隨時查閱的工具書瞭。我最看重的是那種對細節的偏執,比如微量物證的采集和分析,這些在小說裏往往被輕描淡寫,但在現實中,可能就是案件告破的轉摺點。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讓我對這個世界運行的底層邏輯,尤其是關於生命終結的部分,有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真是引人注目啊,“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光是這名字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是不是真的比那些懸疑小說還要刺激。我一直對法醫工作充滿瞭好奇,那種在科學與人性邊緣遊走的職業,總讓人覺得既神秘又充滿瞭智慧。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那個真實的解剖室,去看看那些冰冷的屍體背後隱藏的、活生生的故事。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既專業又易懂的方式,把那些復雜的醫學和物證知識講清楚,而不是一堆晦澀難懂的術語。畢竟,我們都是普通讀者,不是專業的法醫,所以清晰的敘述和生動的案例是關鍵。如果能結閤一些真實的、令人唏噓的案件來闡述,那就更好瞭,畢竟“離奇”纔是吸引我們的最大賣點。我特彆想瞭解,在麵對那些令人不安的場景時,法醫們是如何保持冷靜和理性的,那種職業素養的塑造過程,一定充滿瞭挑戰和煎熬。
評分拿到這本厚厚的“法醫與鑒識科學參考書”,我首先被它紮實的學術氣息給鎮住瞭。這可不像那些隻圖博人眼球的科普讀物,它看起來更像是大學課堂上的講義,嚴謹、係統,讓人感覺到作者在內容組織上的用心良苦。我翻開目錄,裏麵涵蓋瞭從屍體現象到各種痕跡分析的方方麵麵,簡直就是一本濃縮的法醫知識庫。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痕跡鑒定的部分,比如彈道學、足跡分析,這些細節如何在法庭上成為決定性的證據,如何將模糊的綫索串聯成清晰的犯罪鏈條,這纔是真正的技術含量所在。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一樣,耐心地引導我們這些初學者,一步步揭開科學鑒識的神秘麵紗,讓我明白,每一條傷口、每一片縴維背後,都蘊含著不容置疑的科學真理。這種對知識的深度挖掘,遠比虛無縹緲的“離奇故事”更吸引我。
評分讀這類書,我最怕的就是那種為瞭追求“離奇”而故弄玄虛的寫作手法,那樣隻會讓人覺得膚淺。我更欣賞那種沉穩、剋製的敘事風格,就像一名老練的法醫,用最簡潔精準的語言描述最復雜的現場。這本書的“12堂課”結構,讓我感覺它像是一套精心設計的課程體係,每一堂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我希望這12堂課能夠涵蓋法醫工作流程的完整脈絡,從接收案件、勘查現場、屍體解剖,到最終齣具報告,每一個環節的科學依據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我需要的是那種經過時間沉澱的、曆經驗血的專業知識的沉澱。如果這本書能讓我看完後,對路邊發生的任何微小事件都能産生更敏銳的觀察力,那纔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因為它已經改變瞭我看待周遭世界的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