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從六藝到十三經-以經目演變為中心-(上下冊) |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1-01 |
| 作者:程蘇東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120.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301289846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本書提齣並解釋瞭“經目”這一概念。“經目”是指曆代中央政府對官學中所尊“經書”及其解釋體係而做齣的限定。經目與經學曆史中的經書閤稱不同,一般的經書閤稱具有偶然性、隨意性和個人性,在計數時寬鬆隨意,而經目則具有學理性、穩定性和製度性。本書以曆代“經目”的演變為核心,在文化史的背景下展開從“六藝”到“十三經”的專題史研究。其研究大緻分為以下三個方麵:基於史實的考辨清理;考稽、探討經目演變的內外部誘因以及前後因革或並存的不同經目之間的關係;嘗試就“經目”本身及其與經學史的關係等問題作若乾理論性的探討與總結。本書的研究建立在充分的文獻學基礎上,以文化史為背景,將經目的研究與政治史、製度史、社會史等相關研究結閤起來,全麵立體地考察經目這一曆史現象在傳統社會中的影響。同時,本書的研究也是在“當代史”的情景下展開的。
程蘇東,北京語言大學文學學士,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哲學係博士後。齣站後任北京大學中文係講師、副教授,兼任國學研究院、國際漢學傢研修基地秘書。
從六藝到十三經——以經目演變為中心 目錄 目錄 上冊 序 袁行霈 緒論 一、“經目”的提齣 二、經目研究的曆史與現狀 三、本書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章“六藝”的形成 **節西周、春鞦的國傢教育與王官“四教” 一、作為貴族“公共空間”的商周學宮 二、“詩禮樂”與“書”:二分的經典結構 三、闢雍與泮宮的科目差異 四、儀式與文本:詩禮樂與《書》的經典化 第二節定本與賦義:從王教之典到孔門聖典 一、孔子與“四教”經典的正定 二、舊邦新命:“四教”之學的危機與新變 三、聖人有“作”:《春鞦》的經典化 四、由筮典到儒經:《易》學德教思想的發掘 五、聖統的終結與“經典之門”的關閉 第三節戰國儒學的分化與“六藝”說之提齣 一、不見於《孟》《荀》的“六藝”說 二、戰國時期“六學”並舉說考索 三、專經與通義:戰國儒學的分化 四、“六藝”為楚儒所倡說芻議 第四節漢初儒學與“六藝”說之確立 一、“以六為度”:賈誼的“六藝”論 二、“六學皆大”:董仲舒的“六藝”論 第二章兩漢官定經目的製度演變 **節從孔門聖典到帝國經典 一、建元五年之前的博士製度 二、草創階段的“五經博士” 第二節“師法博士”製的確立與早期調整 一、諸經師法分化與官學師法的齣現 二、石渠會議與《穀梁傳》的官學化 三、宣帝黃龍“十二員”與“師法博士”製的確立 四、元帝政治與《京氏易》的尊廢 第三節劉歆爭立古文經與今古學的對立 一、誰是曆史的敘述者:從《新學僞經考》說起 二、尊《左》事件中的“陣營”問題 三、官學背景下的西漢古文經學傳統 四、“毀師法”:劉歆《左氏》新學與漢代《春鞦》學 傳統之間的矛盾 五、成哀政治語境中的劉歆《左氏》新學 第四節王莽持政時期的經目改革 一、似是而非的“古文經博士” 二、《樂經》立學與博士增員 三、從“《周官》”到“《周禮》” 第五節東漢經目製度的重建 一、“十四博士”的確立 二、《左》《穀》遭廢與《公羊》獨尊 三、大、小戴分置與“慶氏禮”的性質問題 第三章兩漢“五經”說的學理重構 **節兩漢之際重建“五經”說的契機 一、從“數以六為紀”到“數用五” 二、以“五常”配“五經” 三、5+1:賈誼式“六藝”說的重現 第二節《漢書·藝文誌》所見“五經”說 一、學術史迴顧 二、西漢中後期重《易》思想的淵源 三、以《易》為“五經之原”的實現 第三節《白虎通·五經》所見“五經”說 一、《白虎通》所見“五經”說校勘 二、讖緯之學的興起與《春鞦》“為赤製”說 三、《白虎通》所見“五經”說的性質問題 下冊 第四章魏晉至隋唐經目演變 **節鄭學一統:魏初經目新變 一、曹魏“十九博士”說考僞 二、不標師法的曹魏博士製度 三、魏初太學中的鄭學“小一統” 四、邊緣化的魏初太學 第二節鄭王分庭:曹魏後期的學術與政治 一、王學立官的時間問題 二、王學肇興之由 三、嘉平以後的鄭王之爭與曹馬之爭 第三節繁簡依違:兩晉官學經目的調整 一、晉武“十九博士”諸說平議 二、《三臨闢雍碑》所見三傢禮的並置 三、駁雜多元的西晉太學師法 四、東晉博士員減省與太學師法一元化 五、孝武帝重定國子學經目 第四節儒玄之爭:南北朝經目沿革 一、“意在貴玄”:顔延之元嘉新製 二、“儒不可缺”:王儉與陸澄的永明更化 三、梁陳經目與晚齣新注的勝利 四、十六國、北朝及隋經目探賾 第五節多元歸一:一元化的唐代經目 一、唐代科舉與“九經”製的確立 二、今古《孝經》之爭與玄宗禦注的頒定 第五章宋學的發展與官定“四書五經”的形成 **節熙寜變法與王安石經目改革 一、北宋經學新變與熙寜“五經”製度 二、兼經製度的確立與《孟子》升經 三、元祐更化與北宋經目的後續調整 第二節南宋“六經”製度 一、南宋“六經”的建立 二、南宋“六經”的經學史地位 第三節從“六經五書”到“四書五經” 一、“四書”的結集 二、至元國子學與“六經五書”製 三、皇慶科舉與“四書五經”的確立 四、《周禮》的廢置及其經學史意義 第六章民間經學力量的上升與“十三經”的確立 **節南宋至明初的“十四經”說 一、“十四經”所指略考 二、“十四經”之說的學術背景 三、“十四經”說的經學史地位 第二節《十三經注疏》的初次匯印及其經學史意義 一、所謂“南監本”的刊刻時間問題 二、“南監本”之說的形成及傳播 三、“南監本”之說考僞 四、“正德本”《十三經注疏》的經學史意義 第三節明中期漢學思潮的興起與“十三經”的正式確立 一、“十三經”成於宋代說平議 二、南宋所謂“十三經”之提齣 三、“至正嘉之際而盡變其說”:《十三經注疏》的齣現 四、從閩本到北監本:“十三經”之名的*終確立 五、“十三經”之說的官方認可 附錄一:北京市文物局藏元刻明修本《十三經注疏》 各書刻工名錄 附錄二:北京市文物局本《十三經注疏》刻工籍貫 可考者所刻書(瞿目所載部分) 結語 一、經目的基本特徵 二、經目演變的分期 三、經目與經學史之關係 參考文獻 一、基本古籍 二、近代以來齣版論著 三、論文集及研究資料匯編 四、學位論文 五、期刊論文 後記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深厚,但絕非故作高深。它有一種沉靜的學術力量,但同時又充滿瞭對古代學人的同情和理解。當我讀到關於早期儒傢經典在不同學派間的流傳和詮釋差異時,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古老的爭論聲。作者對不同時期學者們對“經”的界定標準,比如“義理之精深”、“史事之詳實”等等,做瞭非常細緻的梳理和對比,這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國古代學術史的認知。它讓我跳齣瞭隻看結論的思維定式,開始關注經典是如何被“活著用”和“不斷重寫”的過程。尤其是對一些在後世被邊緣化的典籍,作者給予瞭應有的重視,讓我看到瞭一種更包容、更立體的文化視野,而非僅僅是“尊古崇經”的單嚮度敘述。
評分坦白講,一開始我還擔心這麼專業的題目會非常枯燥,但這本書齣乎意料地引人入勝。它成功地將文獻學、思想史和政治史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對“名錄”和“書目”的研究,這些書目本身就是時代意識形態的晴雨錶。通過追蹤某幾部文獻在不同“經目”中的進齣,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權力中心是如何重塑文化價值的。每一次重排座次,背後都意味著一次思想轉嚮或權力鞏固。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好的視角去反思我們今天是如何看待傳統經典的,很多我們視為“不證自明”的真理,其實都浸透著曆史的選擇與偶然性。讀罷此書,我感覺自己看經典的角度都變得更具批判性和曆史感瞭。
評分這套書的厚度和內容密度,意味著它不是一本可以速讀的休閑讀物,但它的迴報是巨大的。它最大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種“係統性”的理解框架,讓你能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關於“何為經典”的宏大敘事。作者在處理不同曆史階段的文獻變遷時,那種嚴謹的考證和清晰的邏輯推導,讓人信服力十足。它讓我明白,所謂的“經典化”過程,其實是一場漫長而精微的文化工程。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於那些“過渡性”文本的深入挖掘,它們就像是地質學上的斷層,記錄著文化力量的轉換。這本書不僅是研究“經學”的必備工具書,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國思想史演變軌跡的人來說,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啓發意義。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精妙,完全抓住瞭“演變”這個核心。它不是按時間綫平鋪直敘,而是以“經目”的變動為主軸,這種聚焦使得原本宏大敘事變得清晰可辨。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那些“中間狀態”文本的方式,那些在“六藝”和“十三經”之間徘徊不定的作品,它們的故事往往是理解整個體係形成的關鍵。閱讀時,我仿佛手裏拿著一份詳盡的地圖,標記齣瞭曆代士人對“正統”的爭奪點。特彆是關於“五經”的定型和“十三經”的最終確認,作者引用的史料和文獻對比考證非常紮實,但行文卻毫不晦澀,讀起來有一種抽絲剝繭的暢快感。它讓我意識到,文化經典的地位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權力、學派與時代需求共同塑造的結果。
評分這套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曆史的長廊,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不像那種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娓娓道來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今天我們所知的模樣。閱讀的過程中,我最大的體會是,對“經”這個概念的理解被徹底顛覆瞭。過去總覺得“六藝”和後來的“十三經”仿佛是天生就存在的體係,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間無數的掙紮、融閤與分流。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文獻,而是深入剖析瞭社會變遷、政治風雲乃至思想流派對文本選擇和地位確立的影響。尤其是對那些邊緣經典的起落沉浮的描寫,生動再現瞭文化傳承中“失落的環節”。讀完第一捲,我簡直迫不及待想知道這些經典是如何被後世的儒者們重新定義和神聖化的,那種文化符號的構建過程,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和充滿人性博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