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糊精构筑超分子体系基础及应用

环糊精构筑超分子体系基础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姝静胡杰 著
图书标签:
  • 环糊精
  • 超分子化学
  • 主客体化学
  • 分子识别
  • 药物传递
  • 材料科学
  • 化学
  • 纳米技术
  • 生物医药
  • 催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辉博库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2260
商品编码:2556335425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环糊精构筑超分子体系基础及应用

:68.00元

作者:李姝静胡杰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1222022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环糊精研究领域的一本学术性专著。

内容提要


本书在概述环糊精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以环糊精为主体的包结物制备、分子识别与组装等内容,重点阐述了环糊精与光引发剂的包结作用及包结物的性质、环糊精与疏水单体的复合及其在聚合反应中的作用、基于环糊精的智能水凝胶的构筑、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分子自聚集与自组装等内容。本书图文并茂,使知识性和新颖性相结合。
本书可供广大化学科研工作者特别是环糊精领域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环糊精简介及其衍生物概况
  1.2.1 环糊精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1.2.2 环糊精的制备
  1.2.3 环糊精衍生物
  1.2.4 环糊精的应用前景
 1.3 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和识别作用
  1.3.1 环糊精包结配位过程中的分子间力相关分析
  1.3.2 溶剂极性对环糊精包结配位作用的影响
  1.3.3 包结配位过程的动力学
 1.4 环糊精包结物的制备和表征
  1.4.1 溶液法制备固体包结物
  1.4.2 固相法制备包结物
  1.4.3 环糊精包结物的表征
 1.5 环糊精在高分子方面的应用
  1.5.1 环糊精在聚合反应体系中的应用
  1.5.2 基于环糊精的水凝胶
  1.5.3 分子识别与自组装
 参考文献
2 环糊精与光引发剂的包结作用及包结物的性质
 2.1 引言
 2.2 光活性包结物
  2.2.1 Me-β-CD/DMPA包结物制备方法
  2.2.2 IC-1光化学活性——光解反应
  2.2.3 光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2.3 光活性包结络合物
  2.3.1 水溶性Me-β-CD/DPI包结络合物(IC-2)制备和表征
  2.3.2 直接光解反应——光生酸反应
  2.3.3 光敏光解反应
  2.3.4 水溶液光敏聚合
 2.4 新型水溶性双光子聚合引发体系
  2.4.1 新型Me-β-CD/DPI/FL三元络合物(
  2.4.2 光化学性质
  2.4.3 双光子聚合反应研究
  2.4.4 双光子聚合制作微结构
 2.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3 环糊精与疏水单体的复合及其在聚合反应中的作用
 3.1 引言
 3.2 酸丁酯与α-环糊精及无规甲基化β-环糊精的复合
 3.3 β-环糊精对苯乙烯无皂乳液聚合的影响
  3.3.1 β-环糊精对苯乙烯聚合反应速度及转化率的影响
  3.3.2 β-环糊精对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3.3.3 环糊精存在下聚合反应的热力学考虑
  3.3.4 环糊精存在下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考虑
 3.4 应用环糊精包结作用均相水溶液共聚合制备疏水改性阳离子 聚酰胺
  3.4.1 水溶性疏水单体包结物Me-β-CD/POEA的制备
  3.4.2 AM/DMC/POEA的水溶液均相共聚合
  3.4.3 共聚物P(AM/POEA/DMC)的吸收光谱
  3.4.4 共聚物的絮凝作用
  3.4.5 共聚物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3.5 结论
 参考文献
4 基于环糊精的智能水凝胶的构筑
 4.1 引言
 4.2 基于环糊精二聚体与金刚烷修饰的温敏性聚合物的主客体识别 构筑超分子水凝胶
  4.2.1 环糊精二聚体和金刚烷修饰的温敏性客体聚合物的 表征
  4.2.2 环糊精二聚体和金刚烷修饰的温敏性客体聚合物的主客体 相互作用
  4.2.3 溶液流变性能
  4.2.4 体系温敏性研究
 4.3 基于环糊精二聚体与紫精聚合物的包结作用制备超分子 水凝胶
  4.3.1 环糊精二聚体和紫精聚合物的表征
  4.3.2 环糊精二聚体与紫精聚合物的主客体相互作用
  4.3.3 凝胶的构筑
 4.4 环糊精改性双重刺激响应大分子水凝胶
  4.4.1 环糊精改性双重刺激响应水凝胶的合成及表征
  4.4.2 环糊精改性双重刺激响应大分子水凝胶的刺激响应溶胀 性能研究
  4.4.3 水凝胶的溶胀性和去溶胀性
  4.4.4 环糊精改性双重刺激响应水凝胶的药物释放性能研究
 参考文献
5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分子自聚集与自组装
 5.1 引言
 5.2 基于侧链含识别点的环糊精主客体识别构筑光控环状二聚体[2] 轮烷
  5.2.1 环状二聚体[2]轮烷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5.2.2 环状二聚体[2]轮烷的光异构
  5.2.3 顺式-顺式环状二聚体[2]轮烷的结构表征
  5.2.4 反式-反式和顺式-顺式环状二聚体[2]轮烷的流体力学半 径比较
 5.3 环糊精轮烷
  5.3.1 含两个识别点的侧链异准聚轮烷的制备及表征
  5.3.2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环糊精构筑超分子体系基础及应用》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了环糊精化学、超分子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旨在全面介绍该主题的深度与广度。 --- 图书名称:环糊精构筑超分子体系基础及应用 图书简介 前言:跨越分子边界的宏伟叙事 在二十一世纪的化学研究领域,分子识别与自组装已成为驱动科学前沿进步的核心动力之一。环糊精(Cyclodextrins, $ ext{CDs}$),作为一类由葡萄糖单元通过 $alpha-1,4$ 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寡糖环状低聚物,凭借其独特的“锥形”结构——外部亲水、内部疏水的空腔,在非共价相互作用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环糊精构筑超分子体系基础及应用》旨在系统梳理环糊精化学的基石,深入剖析其作为构筑单元在超分子化学、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等交叉学科中展现出的强大潜能。本书不仅面向对基础理论有深刻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也为致力于将前沿化学原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本详尽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环糊精的结构、性质与基础化学 本部分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础,聚焦于环糊精分子本身的精妙结构和反应特性。 第一章:环糊精的分子结构与构象动力学 详细探讨了 $alpha$-, $eta$-, $gamma$-环糊精的分子结构差异,特别是空腔尺寸、形状的精确量化。重点分析了葡萄糖单元在环状结构中存在的优势构象——“椅式”构象,以及溶液中环的动态平衡、氢键网络的变化,这直接决定了其包合能力的强弱。此外,对各种修饰环糊精(如羟丙基-$eta$-环糊精、磺丁基醚-$eta$-环糊精等)的合成方法、结构特征及其对水溶性和空腔环境影响的深入解析,为后续功能化应用打下基础。 第二章:包合作用的分子机制与热力学 包合作用是环糊精化学的核心。本章详述了客体分子进入环糊精空腔的驱动力,包括范德华力、疏水效应、氢键作用以及 $ ext{C-H}cdotspi$ 相互作用等非共价键合的贡献。通过深入分析包合平衡常数($K_{ ext{a}}$)的测定方法(如滴定法、光谱法),结合吉布斯自由能、焓变和熵变的计算,揭示了包合过程的热力学本质。特别关注了环境因素(如 $ ext{pH}$ 值、温度、离子强度)对包合效率的调控效应。 第三章:环糊精的化学修饰与功能化 为了拓宽环糊精的应用范围,化学修饰是关键手段。本章系统地介绍了在环糊精羟基位点($ ext{C}2, ext{C}3, ext{C}6$)进行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取代的技术。内容涵盖了醚化、酯化、胺化、氧化还原修饰等经典反应。更重要的是,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这些修饰引入特定的功能基团(如光响应基团、聚合性单体、生物活性基团),从而实现环糊精纳米材料的精准“设计”。 第二部分: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原理与方法 本部分将理论基础转化为宏观有序结构,重点探讨环糊精如何作为“分子砖块”与其他组分协同构建复杂、有序的超分子系统。 第四章:基于环糊精的超分子聚合物 环糊精的分子识别能力是构筑动态共价键或非共价键聚合物的理想选择。本章详细介绍了“假环状分子”概念在聚合物合成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阳离子聚合物与环糊精的超分子缠结(Rotaxane)结构,以及利用客体分子与环糊精的特异性结合实现的自修复材料、可逆交联网络和刺激响应型高分子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环糊精模板下的有序组装体 环糊精能够作为结构导向剂或模板,诱导其他分子进行有序自组装。本章探讨了利用环糊精辅助形成液晶相、凝胶网络以及有序纳米纤维的策略。特别是环糊精与几何形状受限的客体分子(如刚性棒状分子)在溶液中形成的介晶相和液晶超分子结构,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组装条件实现结构尺度的精确调控。 第六章:新型纳米载体与双/多重识别系统 本章聚焦于高阶超分子结构的构建,即环糊精与其他识别单元(如核酸碱基、受体分子、金属离子)的组合。详细介绍了基于多重识别位点的纳米机器、分子笼、胶束以及双重或三重响应性传感器系统的设计原理,强调了信息集成与协同效应在增强系统性能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功能化应用:从材料到生命科学 本部分将前述的基础和构筑原理应用于解决实际科学问题,涵盖了药物递送、环境修复和传感技术等前沿领域。 第七章:药物递送与缓释系统 环糊精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对疏水性药物的增溶能力,在制药工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本章详述了利用环糊精包合提高难溶性药物(如紫杉醇、阿霉素)的生物利用度和溶解度的案例。更进一步,探讨了基于 $ ext{pH}$、温度或酶响应型环糊精修饰聚合物胶束的靶向递送系统,实现药物在特定生理环境下的精确释放。 第八章:环境化学与分子吸附剂 环糊精衍生物因其高效的分子捕获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去除。本章分析了环糊精功能化固定化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农药残留、有机染料等污染物的吸附机理与动态吸附性能。同时,探讨了基于环糊精的化学传感器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利用包合作用引起的荧光或电化学信号变化实现痕量物质的快速检测。 第九章:生物活性与生物兼容性界面 环糊精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本章讨论了环糊精在蛋白质稳定化、基因沉默以及细胞膜功能调控方面的作用。重点介绍了利用环糊精修饰的生物材料表面,以期实现抗凝血、抗感染或引导细胞生长的功能化界面,及其在组织工程和生物传感器构建中的新兴应用。 结语:展望未来——动态化学与智能化系统 全书最后展望了环糊精超分子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对复杂生物体系中动态平衡的精确模拟、新型分子马达和机器的开发,以及在人工智能驱动的材料设计中的潜在应用。本书期望能激发读者对分子尺度下精确控制与功能集成的无限热情。 ---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应用广度之间取得完美平衡,是构建环糊精超分子化学知识体系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这类前沿学科的专著通常抱有一种敬畏感,生怕自己有限的化学基础无法跟上作者的思维步伐。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似乎非常注重可读性。它没有一味地堆砌复杂的专业术语,而是在关键概念出现时,会提供清晰的背景介绍和历史发展脉络。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分子间作用力的描述。是采用定性的描述,还是会辅以定量的计算化学数据?如果能将理论深度和通俗易懂的讲解完美结合起来,那么这本书就成功地跨越了“小众专业书”的藩篱,成为了跨学科研究者都能从中获益的优秀读物。我想,这种平衡的艺术,正是区分一本好书和一本伟大之作的关键所在。

评分

我关注到这本书的出版年份,它似乎是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汇编而成。在快速迭代的科学领域,时效性是衡量一本专著价值的重要标准。我希望它能涵盖近年来在“动态共价化学”和“自修复材料”中环糊精扮演的角色。超分子化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动态和可逆性,而环糊精骨架的引入,无疑为实现这些复杂的分子机器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将环糊精体系与纳米技术(如量子点或金纳米粒子)进行有效整合,以期在光电转换或靶向药物递送方面取得突破。如果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展望,指明未来几年该领域可能的研究方向,那么这本书就不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总结,更是一份鼓舞人心的“未来路线图”。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对于一本专业性如此强的书籍来说,可以说是相当厚道的。我翻阅了目录,发现内容划分得极为细致,从最基础的环糊精的制备、修饰到高级的自组装机制,再到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的应用探索,几乎无所不包。这种体系化的编排方式,对于希望系统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超分子聚合物”的部分,因为这是当前化学界一个非常热门的方向。我希望作者能详细阐述,通过调控环糊精的结构变化,如何实现对宏观材料性能的精准控制,比如温度响应性或pH响应性材料的构建过程。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经典实验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那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宝典”。

评分

装帧和印刷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纸张的质感很好,厚实而不失细腻,使得图片和图表的清晰度得到了极大的保证。在阅读化学结构图时,清晰度至关重要,模糊不清的线条和错误的立体表示会误导读者的理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手性识别和空间构象变化的示意图,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试图搭建一座从微观分子世界到宏观功能器件之间的桥梁。我猜测,书中可能会用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利用环糊精构建的传感器件,比如如何通过包合作用实现对特定污染物的高灵敏度检测。这种面向实际应用的导向,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不再是高冷晦涩的象牙塔理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色彩搭配非常和谐,那种深邃的蓝色和跳跃的橙色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对比,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学深度。我特意去了解了一下作者的背景,发现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虽然我目前对“环糊精”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但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完整脉络。我设想,这本书的开篇可能会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引入环糊精的结构特点,比如通过精美的三维模型图,再逐步深入到它们如何构建出复杂的超分子结构。如果能辅以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把环糊精比作一个“分子笼子”,那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这些分子笼子是如何精确地“捕捉”并“包裹”其他客体分子的,这背后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想必会非常精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