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原本 译林出版社

几何原本 译林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希腊] 欧几里得著兰纪正,朱恩宽译 著
图书标签:
  • 几何学
  • 数学
  • 欧几里得
  • 古典数学
  • 译林出版社
  • 数学史
  • 几何原本
  • 希腊数学
  • 教材
  • 数学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精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50066
商品编码:25669723825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古希腊)欧几里得 著;兰纪正,朱恩宽 译 著作 定  价:93.6 出 版 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01日 页  数:640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4750066
导言
第Ⅰ卷定义、公设、公理
命题
第Ⅱ卷定义
命题
第Ⅲ卷定义
命题
第Ⅳ卷定义
命题
第Ⅴ卷定义
命题
第Ⅵ卷定义
命题
第Ⅶ卷定义
命题
第Ⅷ卷命题
第Ⅸ卷命题
第Ⅹ卷定义Ⅰ
命题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欧几里得编著兰纪正、朱恩宽编译的《几何原本/汉译经典》是世界上很有名、很完整且流传很广的数学著作,也是欧几里得很有价值的传世著作。欧几里得在本书中,系统地总结了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及智者派等前代学者在实践和思考中获得的几何知识。欧几里得建立了定义和公理并研究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从而确立了一套从公理、定义出发,论证命题得到定理的几何学论证方法,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几何学。而本书也就成了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它的出现,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古希腊)欧几里得 著;兰纪正,朱恩宽 译 著作 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古希腊很负盛名、很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被称为“几何之父”。欧几里得流传至今的著作除《几何原本》外还有《已知数》、《圆形的分割》、《现象》、《光学》等。
寰宇星图:宇宙的尺度与人类的想象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具有人文或科学色彩的作者名,例如:亚历山大·费尔南德斯] 出版社: 黎明之光文化传播 装帧: 精装,附赠星空摄影图集 页数: 780页 --- 内容简介: 《寰宇星图:宇宙的尺度与人类的想象》并非一部传统的宇宙学教材,它是一部宏大的、跨越了数千年人类对头顶星空的好奇与探索的编年史。本书旨在描绘宇宙的宏伟结构,探讨人类心智在面对无限尺度时所产生的哲学震撼,并梳理科学认知是如何一步步从朴素的观测走向精确的量化描述。 本书分为七个主要篇章,每一篇章都如同一次深空探测任务,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宇宙的不同侧面。 第一部:地平线上的低语——早期文明的宇宙观 (约150页) 本部分追溯了古埃及、巴比伦、玛雅以及早期中国文明对天象的记载与理解。我们探讨了星辰是如何被赋予神性,成为历法、农业与祭祀的基石。重点分析了“浑天说”和“地心说”的形成逻辑,展示了人类在缺乏先进观测工具时,如何通过敏锐的几何观察和深刻的宗教信仰构建出最初的宇宙模型。我们详细考察了古希腊时期,特别是托勒密体系的精妙之处——它如何在数学上精确地“预测”行星位置,即便其物理基础是错误的。此部分强调,早期宇宙观的价值不在于其科学的准确性,而在于它构建了人类文明与宇宙之间最早的、具有系统性的对话框架。 第二部:视角的革命——哥白尼的勇气与伽利略的望远镜 (约120页) 文艺复兴的曙光不仅照亮了大地,也重新审视了天空。本篇聚焦于日心说的提出及其带来的观念冲击。我们深入剖析了哥白尼如何通过简化数学计算来质疑根深蒂固的地心论,探讨了这一转变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动摇。随后,笔锋转向伽利略,详述他如何利用自制望远镜观测到月球表面的不完美、木星的卫星以及金星的盈亏。这些“眼中之物”直接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完美天体”的禁锢,为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结合奠定了观测基础。此部分着重于“观测工具对理论的重塑作用”。 第三部:力与轨迹的和谐——牛顿的万有引力与宇宙的机械之美 (约180页) 这是本书的核心理论构建部分。我们不再将万有引力视为一个简单的“苹果落地”的类比,而是将其置于行星运动定律的框架下进行严谨的阐释。详细分析了开普勒三定律是如何被牛顿的第二定律和引力定律统一起来的。我们将探讨潮汐现象、彗星轨道计算以及“拉普拉斯妖”所代表的决定论思想如何一度统治了物理学界。本部分通过大量的图示和逻辑推演,展示了经典物理学如何成功地将地球、太阳系乃至星际空间纳入同一个数学体系,构筑了一个宏大而可预测的机械宇宙模型。 第四部:超越光速的边界——从星云到星系的发现 (约100页)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人类的视野开始超越太阳系。本篇讲述了如何通过光谱分析揭示恒星的化学成分和运动状态。重点叙述了“大论战”(Great Debate)如何解决了河外星系的归属问题,以及哈勃定律的发现如何将宇宙从一个静态的、无限的背景,转变为一个动态的、正在膨胀的实体。我们将详细回顾天文学家们如何利用照相底片和日益精密的仪器,绘制出银河系、星系团乃至超星系团的初步结构图景。 第五部:时空的弯曲与宇宙的起源 (约140页)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宇宙观进行了颠覆性的修正。本书用清晰的语言解释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如何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空间和质量的理解。我们将探讨光线在强大引力场中的弯曲现象,以及水星近日点进动等观测证据如何确立了广义相对论的地位。随后,焦点转向宇宙学:从弗里德曼方程到“大爆炸”模型的诞生,解释了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如何成为决定性的证据,将宇宙的历史追溯到其极热、极密的状态。 第六部:幽暗的统治者——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谜团 (约100页) 进入现代天体物理学的挑战。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观测数据面前显现的宇宙学困境:星系旋转曲线、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以及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我们审视了“暗物质”作为一种不可见质量的必要性,以及“暗能量”作为一种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是如何从纯粹的数学要求演变为亟待解决的物理学难题。本篇旨在展示,尽管我们对可见物质的了解已达极致,但宇宙中绝大部分的能量与物质仍然处于我们的理解之外,这正是当前科学探索的最前沿。 第七部:人类的未来与宇宙的尽头 (约80页)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收回到人类自身。我们讨论了当前尖端技术,如引力波探测(LIGO/Virgo)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如何正在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宇宙快照,帮助我们理解第一代恒星的形成。同时,本书也以哲学的笔触,探讨了人类在无限的宇宙尺度下所应持有的谦逊与好奇心。从费米悖论到星际移民的设想,结尾部分思考了人类文明在宇宙演化长河中的位置与意义。 --- 《寰宇星图》是一部为对星空怀有深沉敬意、渴望理解宏大叙事而非仅仅背诵公式的读者而作的著作。它通过精妙的叙事结构和严谨的科学梳理,展现了人类心智如何一步步丈量和描绘那片曾经遥不可及的、充满奇迹的黑暗画布。全书充满了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颂,以及对宇宙终极奥秘的永恒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算不上轻松愉快,它更像是一场对心智耐力的马拉松。我尝试过在通勤路上读,结果发现那环境的嘈杂和碎片化的时间完全无法匹配它对专注度的要求。它需要你安静地坐下来,最好是手边备着草稿纸和铅笔,随时准备自己动手画图、验证每一个步骤。译林出版社的版本在术语翻译上做了不少考量,力求贴近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但即便如此,面对一些非常抽象的命题,比如关于“线段的中点”或者“角平分线”的构造性证明时,我还是会停下来,反复阅读好几遍,甚至要对照着图示在纸上模拟操作。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自洽性”,它构建了一个完全自足的逻辑宇宙,不允许任何外部经验的干扰。这种纯粹的演绎法,对于习惯了现代科学中大量依赖实验和观察的我们来说,是一种近乎“洗礼”般的体验。每攻克一个难点,那种成就感是看任何小说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它证明了你的理性是可以抵达真理的。

评分

这本《几何原本》简直是数学思维的“炼丹炉”!我得说,初次翻开它的时候,内心是充满了敬畏与忐忑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虽然是译林出版社的版本,但装帧的质感让人能感受到这份经典的厚重。我不是数学科班出身,很多高中时期的几何知识早就还给了老师,所以一开始我真的担心自己会跟不上欧几里得的逻辑推演。然而,一旦沉下心来,那些严谨的定义、公设和公理就像是坚实的基石,一点点地构筑起整个几何世界的宏伟殿堂。最让我震撼的是它那种纯粹的、从最基础的假设出发,层层递进,最终推导出复杂定理的论证过程。它教给我的不仅仅是“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更是一种思考的范式——如何清晰地界定前提,如何无懈可击地证明结论。这种训练对于任何需要逻辑推理的领域都是宝贵的财富,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清晰度都提升了不少。读完其中的前几卷,我简直想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套用几何学的逻辑去审视一番。

评分

读完《几何原本》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精确性”的极致追求带来的心理冲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使用模糊的语言和近似的描述,比如“差不多直”、“很接近圆”。但在这里,每一个词汇都承载着无可推卸的重量。一个“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既无宽度又无厚度的延伸。这种对概念的“纯化”处理,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世界。这套体系的强大在于它的普适性,它不依赖于地球上的任何特定材料或环境,它仅仅依赖于纯粹的理性。我甚至开始思考,我们日常感知到的三维空间,是否真的完全符合欧几里得的公设?书中的某些结论在实践中看似微小,但在理论体系中却是巍峨的支柱。这种对绝对逻辑的信仰,让我对所有依赖于假设的知识体系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审视的目光。

评分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待这本《几何原本》,它的价值更是无可估量。它不仅仅是一本数学教材,它代表了人类理性思维成熟的里程碑。我特别留意了译林出版社在序言或导读部分对亚历山大图书馆和古希腊哲学的背景介绍。正是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让我体会到,我们今天所依赖的许多科学方法,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雅典城邦。这本书对后世的哲学、逻辑学乃至近代的科学革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它,就像是直接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精神对话,理解他们是如何构建“理想国”和“完美形式”的概念的。这种穿越时空的智力交流,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它让我明白,科学和哲学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滋养、共同进化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对于一本经典再版来说至关重要。译林出版社的版本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纸张选择适中,不会反光刺眼,而且字体清晰,即使是篇幅很长的证明,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费力。但我要强调,这本书的“插图”本身就是逻辑推演的一部分,它们不是装饰品,而是辅助理解的关键要素。然而,仅仅看着那些印在纸上的几何图形,常常不足以完全掌握其动态的构造过程。我发现自己不得不借助一些现代的几何绘图软件,将书中的公设和已知条件输入进去,去动态地“操作”那些点、线、面,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被严格地推导出来。这种“古老理论”与“现代工具”结合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我的理解效率。可以说,光靠眼睛看书本上的静态图示,对初学者来说,可能会错失很多欧几里得想要传达的动态几何美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