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
定價:35.00元
作者:Theodor Viehweg
齣版社:法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11827517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1953 年,德國美因茲大學法學院教授特奧多爾菲韋格( TheodorViehweg,1907 -1988)受到維柯此篇演講的思想感召和提示,撰寫並齣版瞭《論題學與法學》( Topikund Jurisprudenz)一書,主張應當在論題學意義上來理解法學,早提齣法學的“論題取嚮”,建立“法律論題學”( Die Juristische Topik)或“論題學法學”。《論題學與法學》一書凡10 萬言( 德文版119 頁) ,不算厚重,但影響日增,乃20世紀研究論題學之鼎作,亦屬“論題學法學”開山之作,也為所謂“美因茲學派”( Mainze Schule)的形成奠定瞭基礎。同時,菲韋格的著作也開啓瞭一場曠日持久的論戰,著作甫一問世即在德國學界引起反響,相關討論持續長達20年之久,且迅速被譯成多國文字刊行,有浩如煙海的評論和研究論文,至今仍屬德國和歐洲許多大學法學研討班以及國際學術會議的研討主題之一。
目錄
法學的論題學立場(代譯序)作者第二版至第五版序導言章 維柯的提示第2章 亞裏士多德和西塞羅的論題學第3章 論題學之分析第4章 論題學與市民法第5章 論題學與意大利方式第6章 論題學與組閤術第7章 論題學與公理學第8章 論題學與民法學第9章 附錄:論題學的繼續發展參考文獻譯者後記
作者介紹
舒國瀅教授,男,1979年入北京政法學院(現中國政法大學)法律係學習法律,1986年畢業並獲法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法律係法理學教研室工作。1993-1994年獲中國奬學金赴德國哥廷根大學進修法哲學和法社會學。1995年首批入選“北京市跨世紀理論人纔百人工程”。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理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為:法理學/法哲學,法學方法論,法美學。精通英語和德語。
文摘
序言
剛拿到這本書,封麵和裝幀都很樸實,但從書名《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來看,就知道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我一直對法學的理論基石部分感到好奇,常常覺得日常的法律條文和案例分析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和概念建構。這本書的標題就直擊瞭這一點,"論題學"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學術的重量,讓我聯想到那些構成知識體係的根本命題和論證方式。我猜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法律作為一種知識體係,其核心的“論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這些論題在法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許會涉及法律概念的生成邏輯、不同法學流派的論題差異,甚至可能觸及到法律思想史上的重大轉摺點是如何由新的論題驅動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對“基礎研究”這個詞給齣深刻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堆砌事實,更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某些問題在法學界會被反復探討,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學派”齣現,以及這些爭論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法律理解。這本書似乎承諾瞭一種對法學“元理論”的探索,這對於想要超越錶麵現象、深入理解法學本質的讀者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清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有條理地去理解法學的復雜性。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簡潔,封麵上“論題學與法學”幾個字,雖然不花哨,卻透齣一股沉靜的研究氣質,讓我對它能否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啓發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在學習法律的時候,容易陷入到對具體規則的記憶和應用中,而忽略瞭支撐這些規則的更深層邏輯和價值判斷。這本書的書名“論題學與法學”,讓我覺得它可能是在嘗試打通法律實踐和哲學理論之間的壁壘。我特彆好奇“論題學”這個概念在法學研究中究竟扮演瞭什麼角色,它是否就像是法學理論的“DNA”,決定瞭不同法學分支的特性和發展方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思考,那些看似顯而易見的法律“共識”,在曆史上是如何被一步步確立和辯護的,那些曾經的“顛覆性”論題又是如何誕生的。我對“基礎研究”的理解,往往是那種能夠穿透現象直達本質的工作,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這樣的洞見,幫助我理解法學作為一門科學,其“科學性”究竟體現在哪裏,它的研究範式和方法論有什麼獨特性。讀一本關於法學基礎研究的書,對我來說,就像是給我的法律知識體係打地基,希望它能讓我在未來的學習和實踐中,站得更穩,看得更遠。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低調,深色的背景配上燙金的字體,有一種厚重感,也讓我對書名《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背後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總覺得,對於任何一門學問,理解其“基礎研究”的部分,是提升認知深度的關鍵。法律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我們常常隻關注到它作為規範的錶層,而對於它背後是如何形成、如何演變的,以及支撐它的思想體係,卻瞭解甚少。這本書的“論題學”這個概念,讓我感到非常新穎,我猜測它可能是在探討構成法學理論的那些最核心的、最根本的“問題”或“議題”,以及這些議題是如何被提齣、被討論、被解決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法學研究的“基礎”到底是什麼,它是否涉及對法律概念的源頭追溯,對法律邏輯的內在審視,或者對不同法學流派在核心問題上的分歧與共識的梳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不同於傳統法條解讀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更宏觀、更哲學的高度去審視法律。這對於那些想要真正理解法律,而不僅僅是掌握法律條文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本具有引導意義的書。
評分翻開這本書《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我首先被它那種沉靜而專注的書名所吸引,仿佛預示著一場深入的學術探索。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事物本質的“基礎研究”深感興趣,尤其是對於法律這樣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理解其理論根基顯得尤為重要。書名中的“論題學”對我來說是個新奇的概念,這讓我産生聯想:它是否在探討法律研究中那些反復齣現、不斷被辯論的核心“議題”?這些議題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影響瞭不同法學流派的産生的?我渴望這本書能帶我深入理解法學研究的“基礎”究竟包含瞭哪些內容,它是否涉及對法律思想的源頭追溯,對不同學說體係的內在邏輯分析,還是對法律理論自身演進路徑的考察?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不同於傳統法律文本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具體的法律條文,去理解法律背後更深層的哲學思辨和理論建構。對於希望構建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法律認知體係的讀者而言,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切入點。
評分拿起這本書,《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一種嚴謹而又略帶探索性的書名。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領域,就必須深入其“基礎研究”,而法律作為社會運行的重要基石,其基礎研究更是值得深挖。我平日裏接觸法律,更多的是在具體的案例和條文中,很少有機會去思考法律理論的“根”。“論題學”這個詞對我來說是新概念,我猜測它可能是在研究法律問題是如何被“論證”齣來的,或者說,構成法學理論的那些核心“命題”是如何被構建和發展的。這本書能否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有些法學觀點會被反復提齣和辯論,這些爭論的背後是否有著深刻的哲學根源?我更希望它能解釋,什麼是法學研究的“基礎”,它是否意味著對法律概念的溯源,對不同法律傳統中的核心問題的比較,或者對法學理論自身發展脈絡的梳理。對於那些渴望從更深層次理解法律,超越錶麵規則的讀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指引,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更紮實的法學知識體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