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

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Theodor Viehweg 著
圖書標籤:
  • 法學
  • 論題學
  • 基礎理論
  • 研究方法
  • 法律哲學
  • 學術著作
  • 理論法學
  • 法理學
  • 法學研究
  • 法律思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天弘一正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法律齣版社
ISBN:9787511827517
商品編碼:2559651194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2-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

定價:35.00元

作者:Theodor Viehweg

齣版社:法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11827517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1953 年,德國美因茲大學法學院教授特奧多爾菲韋格( TheodorViehweg,1907 -1988)受到維柯此篇演講的思想感召和提示,撰寫並齣版瞭《論題學與法學》( Topikund Jurisprudenz)一書,主張應當在論題學意義上來理解法學,早提齣法學的“論題取嚮”,建立“法律論題學”( Die Juristische Topik)或“論題學法學”。《論題學與法學》一書凡10 萬言( 德文版119 頁) ,不算厚重,但影響日增,乃20世紀研究論題學之鼎作,亦屬“論題學法學”開山之作,也為所謂“美因茲學派”( Mainze Schule)的形成奠定瞭基礎。同時,菲韋格的著作也開啓瞭一場曠日持久的論戰,著作甫一問世即在德國學界引起反響,相關討論持續長達20年之久,且迅速被譯成多國文字刊行,有浩如煙海的評論和研究論文,至今仍屬德國和歐洲許多大學法學研討班以及國際學術會議的研討主題之一。

目錄


法學的論題學立場(代譯序)作者第二版至第五版序導言章 維柯的提示第2章 亞裏士多德和西塞羅的論題學第3章 論題學之分析第4章 論題學與市民法第5章 論題學與意大利方式第6章 論題學與組閤術第7章 論題學與公理學第8章 論題學與民法學第9章 附錄:論題學的繼續發展參考文獻譯者後記

作者介紹


舒國瀅教授,男,1979年入北京政法學院(現中國政法大學)法律係學習法律,1986年畢業並獲法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法律係法理學教研室工作。1993-1994年獲中國奬學金赴德國哥廷根大學進修法哲學和法社會學。1995年首批入選“北京市跨世紀理論人纔百人工程”。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理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為:法理學/法哲學,法學方法論,法美學。精通英語和德語。

文摘


序言



法律思維的邊界與重構:一部關於法律概念與實踐的深度探討 《法律本體論研究:概念、結構與實踐的張力》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對任何特定法學分支(如憲法、刑法、民法或法理學中的特定流派)的係統梳理,而是一次對法律現象背後基礎性、結構性問題的深入探究。它旨在超越既有法學理論的既定框架,從更深層次上剖析法律這一復雜係統的運作邏輯與內在矛盾。 第一部分:法律概念的形而上學基礎 本部分緻力於解構我們習以為常的法律術語,揭示其在不同曆史語境和哲學立場下的不穩定性和潛在的歧義性。 1. “規範”的邊界與譜係:從命令到價值的遷移 本書探討瞭法律規範的本質。它不僅僅是國傢意誌的錶達或社會約束的工具,更是一種結構性的話語。我們將追溯“規範”概念從早期自然法傳統中的“應然秩序”到現代實證法中“有效規則”的演變路徑。重點分析瞭規範在實際應用中如何從嚴格的邏輯判斷(“如果P則Q”)滑嚮復雜的價值權衡(“在何種程度上P應導緻Q”)。我們引入瞭對“開放性條款”的現象學分析,論證瞭法律文本的意義生産是一個持續的、互動性的過程,而非單一的解釋活動。 2. 法律事實與社會現實的斷裂:誰在定義“真實”? 法律的運作依賴於對“事實”的認定,然而,事實本身在進入法律程序時,已經曆瞭復雜的篩選、構建和敘事化過程。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法律事實認定的社會建構性。我們考察瞭證據規則如何係統性地排除某些信息流,從而塑造齣“法律上相關”的世界觀。特彆是,本書深入分析瞭“因果關係”在不同法律領域(如侵權法與刑法)中的概念差異,指齣法律對因果性的追求,往往是齣於可歸責性的需要,而非純粹的物理學描述。 3. 法律主體的漂移:權利與義務的非對稱性 對“法律主體”的傳統定義(理性、自主的個體)受到現代社會復雜性的挑戰。本書探究瞭法律主體性如何在跨國公司、人工智能係統、非人類動物權利等新興議題中被稀釋、延伸或重新分配。我們質疑瞭傳統法律體係中權利(Right)與義務(Duty)之間看似嚴密的對應關係,指齣在許多情境下,義務的承擔往往先於或獨立於權利的明確賦予。這種非對稱性揭示瞭法律結構中潛在的權力傾斜。 第二部分:法律結構的動態平衡與內在張力 本部分將研究法律製度如何通過內部的運作機製維持其看似穩定的結構,並探討這些機製本身所蘊含的內在不穩定因素。 4. 法律體係的自律性與外部性乾擾 法律體係被視為一個具有高度自律性的符號係統。我們分析瞭法律追求內部一緻性與可預測性的努力,包括對判例法原則的依賴和成文法的編纂工作。然而,這種自律性常常受到政治經濟、技術革新和社會運動的劇烈衝擊。本書側重於分析法律如何“吸收”和“中和”這些外部張力,探討法律僵化(Rigidity)與適應性(Adaptability)之間的永恒矛盾。我們將引入係統理論的視角,考察法律係統如何通過“誤差容忍度”來維持其運行。 5. 司法能動性與閤法性的悖論 司法判斷是法律實踐的核心環節。本書對“法官中立”的理想進行瞭深入的去魅化處理。我們側重於分析法官在解釋和適用法律時所采用的“裁量空間”的來源和限製。司法能動性不僅是解釋的必然結果,也是應對法律真空或法律不公的機製。然而,過度的能動性又會侵蝕法律的可預測性和公眾對司法的信任。本書探討瞭如何從程序正義的角度,而非僅僅從實體結果的角度,來衡量和規範這種能動性的界限。 6. 法律的效率悖論:正義實現的延遲成本 法律程序的冗長與復雜性常常被視為實現正義的必要代價。本書挑戰瞭這種“成本論”的觀點,認為程序本身可能異化瞭正義的目標。我們考察瞭司法效率與實體正義之間的權衡關係,特彆是當一方當事人擁有更優越的法律資源時,程序效率如何轉化為優勢方的工具。本書分析瞭法律救濟的時效性問題,並探討瞭在高度復雜的現代社會中,何種形式的“快速正義”是可能且負責任的。 第三部分:跨越界限的法律反思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法律的未來走嚮和理論上的拓展空間。 7. 法律與非法律領域的交織:治理的模糊化 隨著全球化和技術治理的興起,傳統的“國傢主權下的法律”模式受到挑戰。本書探討瞭軟法(Soft Law)、行業標準、技術協議等非國傢性治理工具對傳統法律權威的滲透和重塑。我們關注的是,當法律的強製力被“共識”或“最佳實踐”所取代時,這些新形式的治理如何維持其約束力,以及它們與傳統剛性法律體係之間的關係是互補還是競爭。 8. 法律概念的“非目的論”轉嚮 傳統法學傾嚮於將法律視為實現特定社會目標的手段(工具理性)。本書提齣瞭一種非目的論的審視視角,即關注法律結構自身的存在意義和內在邏輯。這種轉嚮要求我們將法律視為一種持續的文化實踐,其價值不在於它最終達成瞭何種社會效果,而在於它如何組織我們的衝突、界定我們的關係,以及如何反映齣特定社會對秩序和公平的持續追問。 通過對這些基礎性、結構性問題的深入剖析,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全新的工具箱,用於審視和批判現行法律體係的深層假設,激發對法律本質的持續性、批判性反思。它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而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共同探索法律思維的未竟之地。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本書《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我首先被它那種沉靜而專注的書名所吸引,仿佛預示著一場深入的學術探索。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事物本質的“基礎研究”深感興趣,尤其是對於法律這樣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理解其理論根基顯得尤為重要。書名中的“論題學”對我來說是個新奇的概念,這讓我産生聯想:它是否在探討法律研究中那些反復齣現、不斷被辯論的核心“議題”?這些議題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影響瞭不同法學流派的産生的?我渴望這本書能帶我深入理解法學研究的“基礎”究竟包含瞭哪些內容,它是否涉及對法律思想的源頭追溯,對不同學說體係的內在邏輯分析,還是對法律理論自身演進路徑的考察?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不同於傳統法律文本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具體的法律條文,去理解法律背後更深層的哲學思辨和理論建構。對於希望構建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法律認知體係的讀者而言,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切入點。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低調,深色的背景配上燙金的字體,有一種厚重感,也讓我對書名《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背後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總覺得,對於任何一門學問,理解其“基礎研究”的部分,是提升認知深度的關鍵。法律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我們常常隻關注到它作為規範的錶層,而對於它背後是如何形成、如何演變的,以及支撐它的思想體係,卻瞭解甚少。這本書的“論題學”這個概念,讓我感到非常新穎,我猜測它可能是在探討構成法學理論的那些最核心的、最根本的“問題”或“議題”,以及這些議題是如何被提齣、被討論、被解決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法學研究的“基礎”到底是什麼,它是否涉及對法律概念的源頭追溯,對法律邏輯的內在審視,或者對不同法學流派在核心問題上的分歧與共識的梳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不同於傳統法條解讀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更宏觀、更哲學的高度去審視法律。這對於那些想要真正理解法律,而不僅僅是掌握法律條文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本具有引導意義的書。

評分

剛拿到這本書,封麵和裝幀都很樸實,但從書名《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來看,就知道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我一直對法學的理論基石部分感到好奇,常常覺得日常的法律條文和案例分析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和概念建構。這本書的標題就直擊瞭這一點,"論題學"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學術的重量,讓我聯想到那些構成知識體係的根本命題和論證方式。我猜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法律作為一種知識體係,其核心的“論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這些論題在法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許會涉及法律概念的生成邏輯、不同法學流派的論題差異,甚至可能觸及到法律思想史上的重大轉摺點是如何由新的論題驅動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對“基礎研究”這個詞給齣深刻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堆砌事實,更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某些問題在法學界會被反復探討,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學派”齣現,以及這些爭論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法律理解。這本書似乎承諾瞭一種對法學“元理論”的探索,這對於想要超越錶麵現象、深入理解法學本質的讀者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清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有條理地去理解法學的復雜性。

評分

拿起這本書,《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一種嚴謹而又略帶探索性的書名。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領域,就必須深入其“基礎研究”,而法律作為社會運行的重要基石,其基礎研究更是值得深挖。我平日裏接觸法律,更多的是在具體的案例和條文中,很少有機會去思考法律理論的“根”。“論題學”這個詞對我來說是新概念,我猜測它可能是在研究法律問題是如何被“論證”齣來的,或者說,構成法學理論的那些核心“命題”是如何被構建和發展的。這本書能否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有些法學觀點會被反復提齣和辯論,這些爭論的背後是否有著深刻的哲學根源?我更希望它能解釋,什麼是法學研究的“基礎”,它是否意味著對法律概念的溯源,對不同法律傳統中的核心問題的比較,或者對法學理論自身發展脈絡的梳理。對於那些渴望從更深層次理解法律,超越錶麵規則的讀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指引,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更紮實的法學知識體係。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簡潔,封麵上“論題學與法學”幾個字,雖然不花哨,卻透齣一股沉靜的研究氣質,讓我對它能否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啓發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在學習法律的時候,容易陷入到對具體規則的記憶和應用中,而忽略瞭支撐這些規則的更深層邏輯和價值判斷。這本書的書名“論題學與法學”,讓我覺得它可能是在嘗試打通法律實踐和哲學理論之間的壁壘。我特彆好奇“論題學”這個概念在法學研究中究竟扮演瞭什麼角色,它是否就像是法學理論的“DNA”,決定瞭不同法學分支的特性和發展方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思考,那些看似顯而易見的法律“共識”,在曆史上是如何被一步步確立和辯護的,那些曾經的“顛覆性”論題又是如何誕生的。我對“基礎研究”的理解,往往是那種能夠穿透現象直達本質的工作,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這樣的洞見,幫助我理解法學作為一門科學,其“科學性”究竟體現在哪裏,它的研究範式和方法論有什麼獨特性。讀一本關於法學基礎研究的書,對我來說,就像是給我的法律知識體係打地基,希望它能讓我在未來的學習和實踐中,站得更穩,看得更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