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学与法学:论法学的基础研究

论题学与法学:论法学的基础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Theodor Viehweg 著
图书标签:
  • 法学
  • 论题学
  • 基础理论
  • 研究方法
  • 法律哲学
  • 学术著作
  • 理论法学
  • 法理学
  • 法学研究
  • 法律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弘一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27517
商品编码:2559651194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论题学与法学:论法学的基础研究

定价:35.00元

作者:Theodor Viehweg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11827517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53 年,德国美因兹大学法学院教授特奥多尔菲韦格( TheodorViehweg,1907 -1988)受到维柯此篇演讲的思想感召和提示,撰写并出版了《论题学与法学》( Topikund Jurisprudenz)一书,主张应当在论题学意义上来理解法学,早提出法学的“论题取向”,建立“法律论题学”( Die Juristische Topik)或“论题学法学”。《论题学与法学》一书凡10 万言( 德文版119 页) ,不算厚重,但影响日增,乃20世纪研究论题学之鼎作,亦属“论题学法学”开山之作,也为所谓“美因兹学派”( Mainze Schule)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菲韦格的著作也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著作甫一问世即在德国学界引起反响,相关讨论持续长达20年之久,且迅速被译成多国文字刊行,有浩如烟海的评论和研究论文,至今仍属德国和欧洲许多大学法学研讨班以及国际学术会议的研讨主题之一。

目录


法学的论题学立场(代译序)作者第二版至第五版序导言章 维柯的提示第2章 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论题学第3章 论题学之分析第4章 论题学与市民法第5章 论题学与意大利方式第6章 论题学与组合术第7章 论题学与公理学第8章 论题学与民法学第9章 附录:论题学的继续发展参考文献译者后记

作者介绍


舒国滢教授,男,1979年入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学习法律,1986年毕业并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法律系法理学教研室工作。1993-1994年获中国奖学金赴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法哲学和法社会学。1995年首批入选“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理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哲学,法学方法论,法美学。精通英语和德语。

文摘


序言



法律思维的边界与重构:一部关于法律概念与实践的深度探讨 《法律本体论研究:概念、结构与实践的张力》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任何特定法学分支(如宪法、刑法、民法或法理学中的特定流派)的系统梳理,而是一次对法律现象背后基础性、结构性问题的深入探究。它旨在超越既有法学理论的既定框架,从更深层次上剖析法律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逻辑与内在矛盾。 第一部分:法律概念的形而上学基础 本部分致力于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法律术语,揭示其在不同历史语境和哲学立场下的不稳定性和潜在的歧义性。 1. “规范”的边界与谱系:从命令到价值的迁移 本书探讨了法律规范的本质。它不仅仅是国家意志的表达或社会约束的工具,更是一种结构性的话语。我们将追溯“规范”概念从早期自然法传统中的“应然秩序”到现代实证法中“有效规则”的演变路径。重点分析了规范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从严格的逻辑判断(“如果P则Q”)滑向复杂的价值权衡(“在何种程度上P应导致Q”)。我们引入了对“开放性条款”的现象学分析,论证了法律文本的意义生产是一个持续的、互动性的过程,而非单一的解释活动。 2. 法律事实与社会现实的断裂:谁在定义“真实”? 法律的运作依赖于对“事实”的认定,然而,事实本身在进入法律程序时,已经历了复杂的筛选、构建和叙事化过程。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法律事实认定的社会建构性。我们考察了证据规则如何系统性地排除某些信息流,从而塑造出“法律上相关”的世界观。特别是,本书深入分析了“因果关系”在不同法律领域(如侵权法与刑法)中的概念差异,指出法律对因果性的追求,往往是出于可归责性的需要,而非纯粹的物理学描述。 3. 法律主体的漂移:权利与义务的非对称性 对“法律主体”的传统定义(理性、自主的个体)受到现代社会复杂性的挑战。本书探究了法律主体性如何在跨国公司、人工智能系统、非人类动物权利等新兴议题中被稀释、延伸或重新分配。我们质疑了传统法律体系中权利(Right)与义务(Duty)之间看似严密的对应关系,指出在许多情境下,义务的承担往往先于或独立于权利的明确赋予。这种非对称性揭示了法律结构中潜在的权力倾斜。 第二部分:法律结构的动态平衡与内在张力 本部分将研究法律制度如何通过内部的运作机制维持其看似稳定的结构,并探讨这些机制本身所蕴含的内在不稳定因素。 4. 法律体系的自律性与外部性干扰 法律体系被视为一个具有高度自律性的符号系统。我们分析了法律追求内部一致性与可预测性的努力,包括对判例法原则的依赖和成文法的编纂工作。然而,这种自律性常常受到政治经济、技术革新和社会运动的剧烈冲击。本书侧重于分析法律如何“吸收”和“中和”这些外部张力,探讨法律僵化(Rigidity)与适应性(Adaptability)之间的永恒矛盾。我们将引入系统理论的视角,考察法律系统如何通过“误差容忍度”来维持其运行。 5. 司法能动性与合法性的悖论 司法判断是法律实践的核心环节。本书对“法官中立”的理想进行了深入的去魅化处理。我们侧重于分析法官在解释和适用法律时所采用的“裁量空间”的来源和限制。司法能动性不仅是解释的必然结果,也是应对法律真空或法律不公的机制。然而,过度的能动性又会侵蚀法律的可预测性和公众对司法的信任。本书探讨了如何从程序正义的角度,而非仅仅从实体结果的角度,来衡量和规范这种能动性的界限。 6. 法律的效率悖论:正义实现的延迟成本 法律程序的冗长与复杂性常常被视为实现正义的必要代价。本书挑战了这种“成本论”的观点,认为程序本身可能异化了正义的目标。我们考察了司法效率与实体正义之间的权衡关系,特别是当一方当事人拥有更优越的法律资源时,程序效率如何转化为优势方的工具。本书分析了法律救济的时效性问题,并探讨了在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何种形式的“快速正义”是可能且负责任的。 第三部分:跨越界限的法律反思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法律的未来走向和理论上的拓展空间。 7. 法律与非法律领域的交织:治理的模糊化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治理的兴起,传统的“国家主权下的法律”模式受到挑战。本书探讨了软法(Soft Law)、行业标准、技术协议等非国家性治理工具对传统法律权威的渗透和重塑。我们关注的是,当法律的强制力被“共识”或“最佳实践”所取代时,这些新形式的治理如何维持其约束力,以及它们与传统刚性法律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还是竞争。 8. 法律概念的“非目的论”转向 传统法学倾向于将法律视为实现特定社会目标的手段(工具理性)。本书提出了一种非目的论的审视视角,即关注法律结构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内在逻辑。这种转向要求我们将法律视为一种持续的文化实践,其价值不在于它最终达成了何种社会效果,而在于它如何组织我们的冲突、界定我们的关系,以及如何反映出特定社会对秩序和公平的持续追问。 通过对这些基础性、结构性问题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新的工具箱,用于审视和批判现行法律体系的深层假设,激发对法律本质的持续性、批判性反思。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共同探索法律思维的未竟之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低调,深色的背景配上烫金的字体,有一种厚重感,也让我对书名《论题学与法学:论法学的基础研究》背后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对于任何一门学问,理解其“基础研究”的部分,是提升认知深度的关键。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我们常常只关注到它作为规范的表层,而对于它背后是如何形成、如何演变的,以及支撑它的思想体系,却了解甚少。这本书的“论题学”这个概念,让我感到非常新颖,我猜测它可能是在探讨构成法学理论的那些最核心的、最根本的“问题”或“议题”,以及这些议题是如何被提出、被讨论、被解决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法学研究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它是否涉及对法律概念的源头追溯,对法律逻辑的内在审视,或者对不同法学流派在核心问题上的分歧与共识的梳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法条解读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哲学的高度去审视法律。这对于那些想要真正理解法律,而不仅仅是掌握法律条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具有引导意义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简洁,封面上“论题学与法学”几个字,虽然不花哨,却透出一股沉静的研究气质,让我对它能否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启发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法律的时候,容易陷入到对具体规则的记忆和应用中,而忽略了支撑这些规则的更深层逻辑和价值判断。这本书的书名“论题学与法学”,让我觉得它可能是在尝试打通法律实践和哲学理论之间的壁垒。我特别好奇“论题学”这个概念在法学研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它是否就像是法学理论的“DNA”,决定了不同法学分支的特性和发展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思考,那些看似显而易见的法律“共识”,在历史上是如何被一步步确立和辩护的,那些曾经的“颠覆性”论题又是如何诞生的。我对“基础研究”的理解,往往是那种能够穿透现象直达本质的工作,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这样的洞见,帮助我理解法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科学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它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有什么独特性。读一本关于法学基础研究的书,对我来说,就像是给我的法律知识体系打地基,希望它能让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站得更稳,看得更远。

评分

拿起这本书,《论题学与法学:论法学的基础研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一种严谨而又略带探索性的书名。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领域,就必须深入其“基础研究”,而法律作为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石,其基础研究更是值得深挖。我平日里接触法律,更多的是在具体的案例和条文中,很少有机会去思考法律理论的“根”。“论题学”这个词对我来说是新概念,我猜测它可能是在研究法律问题是如何被“论证”出来的,或者说,构成法学理论的那些核心“命题”是如何被构建和发展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法学观点会被反复提出和辩论,这些争论的背后是否有着深刻的哲学根源?我更希望它能解释,什么是法学研究的“基础”,它是否意味着对法律概念的溯源,对不同法律传统中的核心问题的比较,或者对法学理论自身发展脉络的梳理。对于那些渴望从更深层次理解法律,超越表面规则的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指引,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扎实的法学知识体系。

评分

翻开这本书《论题学与法学:论法学的基础研究》,我首先被它那种沉静而专注的书名所吸引,仿佛预示着一场深入的学术探索。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事物本质的“基础研究”深感兴趣,尤其是对于法律这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理解其理论根基显得尤为重要。书名中的“论题学”对我来说是个新奇的概念,这让我产生联想:它是否在探讨法律研究中那些反复出现、不断被辩论的核心“议题”?这些议题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影响了不同法学流派的产生的?我渴望这本书能带我深入理解法学研究的“基础”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它是否涉及对法律思想的源头追溯,对不同学说体系的内在逻辑分析,还是对法律理论自身演进路径的考察?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法律文本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具体的法律条文,去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的哲学思辨和理论建构。对于希望构建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法律认知体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切入点。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封面和装帧都很朴实,但从书名《论题学与法学:论法学的基础研究》来看,就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一直对法学的理论基石部分感到好奇,常常觉得日常的法律条文和案例分析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和概念建构。这本书的标题就直击了这一点,"论题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重量,让我联想到那些构成知识体系的根本命题和论证方式。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法律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其核心的“论题”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论题在法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许会涉及法律概念的生成逻辑、不同法学流派的论题差异,甚至可能触及到法律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是如何由新的论题驱动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对“基础研究”这个词给出深刻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堆砌事实,更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问题在法学界会被反复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学派”出现,以及这些争论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法律理解。这本书似乎承诺了一种对法学“元理论”的探索,这对于想要超越表面现象、深入理解法学本质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清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有条理地去理解法学的复杂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