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序
插图目录
图解目录
撰稿人简介
致谢
缩略语
绪论
第-部分音乐理论的学科划分
一、领域的界定
二、“实用音乐”:作为教学的音乐理论
三、音乐理论的认识论
第二部分思辨性传统
四、希腊音乐理论
五、古代音乐理论向中世纪的传播
六、中世纪的测弦学
七、调音与调律
八、谐音学在科学革命中的作用
九、从音响学到乐音心理学
十、音乐理论与数学
第三部分规章传统
A定位音高空间
十一、早期中世纪的音符、音阶与调式
十二、文艺复兴时期的调式理论:理论性、作曲性和编辑性的观点
十三、17世纪音乐理论中的调性组织
十四、19世纪音乐思潮中的调性空间与转化的二元论
B作曲理论
十五、中世纪的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和对位
十六、文艺复兴时期的对位法教学
十七、演唱与演奏理论
十八、攀登帕纳萨斯山:1725年的对位理论的先驱者与继承者
十九、十二音理论
C时间
二十、节奏符号的演变
二十一、18和19世纪的音乐节奏理论
二十二、20世纪理论中的节奏
D调性
二十三、调性
二十四、拉莫与18世纪的和声理论
二十五、19世纪的和声理论:奥一德遗产
二十六、海因里希·申克
第四部分描述性传统
A音乐分析模式
二十七、音乐与修辞
二十八、曲式
二十九、主题与动机分析法
B音乐心理学
三十、动能论
三十一、音乐心理学
作家索引
主题索引
《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原版引进)》是第-部用英文出版的西方音乐理论的综合史。它是由音乐理论家与史学家协作完成的一个项目,《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原版引进)》对从古希腊开始直到的丰富的音乐理论思想的全貌进行了描述。考虑到音乐理论作为一个历史主题所拥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些章节是在所限定的领域内按照年代顺序描述的;另外一些章节是从概念方面进行描述并跨越了较长的历史时期。《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原版引进)》三十一章的内容是对历史音乐理论这一迷人和复杂主题的概括。为了强化内容,《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原版引进)》配有丰富的图解、图表、谱例和详尽的索引,并且补充了全面的文献目录,无论对学生还是学者而言,《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原版引进)》将是一份无价的资源。
编辑推荐 《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原版引进)》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的有关西方音乐理论著述的历史的详尽描述,而且也对这些著述的性和重大意义提供了深刻的评判。托马斯·克里斯坦森撰写的《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原版引进)》三十一章的内容是对历史音乐理论这一迷人和复杂主题的概括。 作者简介 作者:托马斯·克里斯坦森(Thomns Christensen) 译者:任达敏 托马斯·克里斯坦森是芝加哥大学的音乐和人文学教授,他足《拉莫和法国启蒙时代的音乐思想》(剑桥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作者。他于1999年当选为美国音乐理论协会的主席,他还在艾奥瓦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职。 任达敏,1956年出生于天津,现任星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授,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及武汉音乐学院外聘教授。主要从事音乐理论研究、作曲和音乐文献翻译工作。
装帧的质量也值得一提,这绝对是一本可以长期珍藏的书。纸张的选择很有质感,厚实而又不失柔韧,即便是频繁翻阅查阅,也不会轻易出现书页松动的现象。侧边距留得宽裕,方便读者在阅读时随时进行批注和圈画,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学术书籍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我通常习惯于在书的空白处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或者与其他乐理知识的关联点,这本书的空白区域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我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的目录编排逻辑清晰得像是精心制作的导航系统,你可以非常快速地定位到你正在学习或者需要复习的特定章节。比如,如果你对某个特定的对位技巧感到困惑,目录能精准地引导你找到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技术讲解,减少了在浩瀚知识海洋中盲目搜索的时间。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化、内敛化的知识体系构建方式。它很少使用浮夸的语言来吸引眼球,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了内容的密度和逻辑的严谨性上。它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耐心地用最优质的材料(准确的知识点)和最坚固的结构(清晰的逻辑线索),为你打造了一座通往专业殿堂的阶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容易引起争议的理论分支时所持有的客观态度,既不偏袒某个流派,也不贬低任何一种音乐实践,而是将它们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审视。对于任何一个真心想在音乐领域走得更远,不仅仅满足于弹奏或欣赏,而是想真正理解其内在机制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基石。它所奠定的理论基础之扎实,足以支撑未来更高阶的学习和研究。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引进教程”这四个字有时意味着水土不服或者翻译腔过重。但翻开这本书的内页,这种疑虑立刻烟消云散了。这翻译的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术语的拿捏精准到位,既保持了原著的学术严谨性,又完全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起来毫无翻译腔的生硬感。它不像某些教辅书那样,只给你一堆干巴巴的定义和规则,而是努力去还原历史的语境和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我喜欢它在讲解某个特定时期(比如巴洛克晚期)的织体特点时,会自然而然地引述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理论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紧密相连的。读完其中关于奏鸣曲式结构分析的那几个章节后,我再去听海顿或莫扎特的交响曲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张精准的藏宝图,立刻就能辨认出主题呈示、发展和再现部的精妙布局。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之前接触的任何一本同类教材。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的本质问题。举个例子,它对调性系统的演变过程的阐述,简直是一部微型的音乐哲学史。作者没有武断地宣告某个理论的优越性,而是细致地展示了从众调性到调式,再到后来的十二音体系,每一步是如何在解决前一个体系的内在矛盾中诞生的。这种辩证式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发现自己不再满足于仅仅记住“根音、三音、五音”这些名词,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西方音乐会如此钟情于三度和弦的构建,这种音响偏好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听觉心理学或文化传统?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拿出自己的乐器(一把老旧的吉他),尝试去“演奏”书上提到的那些和弦进行,亲身体验理论的实际效果,这种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效果是惊人的。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有格调,那种沉稳的蓝灰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一眼看上去就觉得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畅销书,而是真正下过功夫的学术著作。我特地挑选了这样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浓郁的锡兰红茶,试图沉浸在这本传闻中非常扎实的音乐理论入门读物里。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排版,清晰得令人赞叹,大量的图表和乐谱示例穿插得恰到好处,丝毫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阅读体验极其流畅,仿佛作者本人就坐在旁边,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引导着你一步步揭开西方音乐结构背后的奥秘。那些复杂的和声进行和对位法原则,在文字的梳理下,竟然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了。我尤其欣赏它处理基础概念时的那种耐心,没有丝毫轻视初学者的傲慢,而是用最精炼的语言,构建起一座坚实的知识台阶。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罗列知识点,更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听”音乐,如何用更深层的视角去解析你过去习以为常的旋律和和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