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版 次:1
页 数:176
字 数:150000
印刷时间:2017年10月01日
开 本:32开
纸 张:轻型纸
包 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9606259
所属分类:
图书>心理学>心理百科
★精选心理学史上绕不过去的50个实验,清晰地解析每一个实验的背景、过程、结论和含义。如:巴甫洛夫垂涎的狗、小艾伯特实验、米尔格拉姆服从研究、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等等。
★回溯心理学的发展历程,50个实验按时间顺序排列,像50个里程碑,帮助读者搭建起基本的心理学史体系。同时涵盖面广泛,生理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均有涉及。
★这本书让你知道心理学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的。如果你对记忆、抑郁、脸盲、自闭症、自由意志、分离焦虑、偏见、从众心理、服从quan威等相关问题感兴趣,那么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心理学家对这些议题所做的各种假设和验证。你将对自己与他人所做的决定和行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没有术语,全部用通俗语言和故事将实验精髓呈现出来,非常适合学生、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趣味性强。新颖的版式和带有后现代主义、夸张、不拘一格的配图,结合活泼的文字,让心理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见内页展示)
本书从科学史的角度,依照时间序介绍了过去一 多年来突破性、改写了心理学进程的50个重大心理学实验,回答了长久以来人类亟欲了解的许多问题,例如:收看暴力节目会不会让人变得暴力?偏见是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思想是否真的能控制我们的行为?这些实验本身和它们引发的讨论,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影响着无数人。不论你感兴趣的是行为学、神经心理学、脑科学、认知还是意识,这本书都能让你找到许多有趣且深具启发性的解答。
亚当·哈特-戴维斯,1943年生,英国科学家、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1990年代主持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地方英雄」和「罗马人对我们有什么贡献?」等系列节目,成为知名的科普传播人士。毕业于牛津大学莫尔顿学院化学系,于约克大学取得有机金属化学博士学位,之后曾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担任科学图书编辑。目前仍为英国的广播与电视节目协助幕前与幕后工作。2007年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授予荣誉会员资格。著作超过30本,包括《历史:从文明之初到》《时间之书》《薛定谔的猫:改变物理学的50个实验》等。
引言 6
1. 开端:1848—1919 8
1881 蚯蚓有智力吗?——达尔文 10
1896 人能在上下颠倒的世界里生活吗?——斯特拉顿 13
1898 你家的猫有多聪明?——桑代克 16
1901 巴甫洛夫按铃了吗?——巴甫洛夫 19
1910 你能想象出派基番茄吗?——玛丽·切夫斯·维斯特·派基 22
2. 行为主义的挑战:1920—1940 26
1920 小艾伯特怎么了?——华生与雷纳 28
1927 你担心未完成的工作吗?——布尔玛·蔡格尼克 31
1932 你擅长讲故事吗?——巴特莱特 34
1938 动物是怎样学习的?——斯金纳 37
1939 心理学能提高生产效率吗?——罗斯利斯伯格与迪克森 40
1939 如何民主管理?——勒温等人 43
3. 研究领域的扩展:1941—1961 46
1948 老鼠可以绘制认知地图吗?——托尔曼 48
1952 孩子,你在想什么?——皮亚杰 51
1953 那是什么声音?——海勒与柏格曼 54
1956 末日已近?——费斯廷格等人 57
1956 你会向同辈压力屈服吗?——阿希 60
1959 婴儿如何发展出依恋?——哈洛与齐默尔曼 64
1960 视觉短时记忆有多短?——斯珀林 67
1961 攻击行为是习得的吗?——班杜拉等人 70
1961 要加入我们“帮派”吗?——谢里夫等人 73
4. 思维、大脑与他人:1962—1970 76
1963 你何时会停手?——米尔格拉姆 78
1963 盲人可以重见光明吗?——格里高利和华莱士 81
1965 眼睛真的是心灵的窗户吗?——赫斯 84
1966 医生,你确定吗?——霍夫林等人 87
1966 你是空间侵略者吗?——费利佩和索默 90
1967 如果大脑被切掉一半会怎样?——加扎尼加与斯佩里 93
1968 旁观者为什么旁观?——达利与拉塔内 96
1968 心想就会事成吗?——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 98
1970 婴儿在“陌生情境”下会怎么做?——爱因斯沃斯与贝尔 101
5. 认知革命:1971—1980 104
1971 好人会变坏吗?——津巴多 106
1971 你能选出逻辑的答案吗?——沃森与夏皮罗 110
1973 专业医生能分辨出“真假精神病”吗?——罗森汉恩 113
1973 奖励真的有效吗?——列波尔等人 116
1974 你的记忆有多准确?——洛夫特斯 119
1974 怎么做出艰难的决定?——特沃斯基与卡内曼 122
1974 你会因为恐惧而爱上一个人吗?——达顿与阿伦 125
1975 狗会抑郁吗?——米勒与塞利格曼 128
1976 你能用眼睛听吗?——麦格克与麦克唐纳 131
1978 失去一半世界是怎样的感觉?——爱德华多·比夏克 134
6.意识之内:1981— 136
1983 自由意志真的自由吗?——李贝特等人 138
1984 “熟”真的能生“巧”吗?——贝里与布罗德本特 142
1985 自闭儿童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巴伦- 科恩等人 145
1988 祈祷可以 病痛吗?——伯德 148
1993 你脸盲吗?——麦克尼尔与沃灵顿 151
1994 超感知觉真的存在吗?——本姆与汉诺顿 154
1995 为什么你总是找不出不同之处?——西蒙斯与莱文 157
1998 这只假手是你的吗?——科斯坦蒂尼与哈格德 160
2000 为什么我们无法挠自己的痒痒?——布莱克莫尔 163
2001 你能品尝出数字7 吗?——拉马钱德兰与哈伯德 166
2007 如何能神游太虚之境?——伦根哈格等人 169
精彩书摘
你何时会停手?——米尔格拉姆实验
耶鲁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想要探究被试对的服从性有多高。他的灵感来自于查尔斯·珀西·斯诺在1961 年发表的言论:“可怕的罪行更常因为‘服从’而犯下,而非‘反抗’。” “二战”期间,数 无辜的人在命令之下死于屠杀和集中营的毒气——这是一个让人痛苦的事实。
“老师”和“学生”
-
米尔格拉姆邀请了40 位被试参加一项学习实验,实验在表面上是为了测试惩罚对记忆的效果。每名被试都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中见到了另一个人,一名穿着灰色实验外套的冷漠、严肃的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向他们解释了实验流程,一开始他们需要从一顶帽子中抽签,以确定哪些人做“老师”,哪些人做“学生”。实际上,抽签是事先操作好的,所有的纸条上都是“老师”,因此被试抽到的永远是“老师”。随后,“老师”会看到被绑在椅子上的“学生”和贴在学生手腕上的电极片。如果“老师”质疑这一点,研究人员便解释说:“虽然电击会造成痛苦,但它不会对人体造成性的损害。”
“老师”接着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并且只能通过麦克风和耳机与“学生”进行交流。记忆测试的过程是,“老师”朗读一系列配好对的单词,接着说出某个单词以及四个选项,“学生”必须选择出正确配对的选项。如果“学生”回答正确,“老师”就接着念列表中的下一个单词。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便按下开关,对“学生”施加电击。有30 个排成一列的开关,“老师”从个开始按,“学生”每错一次,便向上移动一个开关。
他们何时会停手?
-
次电击只有15 伏特(“轻微电击”),但接下来的电压越来越高——30 伏特、45 伏特、60 伏特,一直到420 伏特(“危险的重度电击”)和高的450 伏特(简单地标记为“XXX”)。在实验开始之前,为了令“老师”相信发电机的真实性,研究人员给“老师”施加了一个45 伏特的样品电击。
事实上,“学生”是米尔格拉姆的同事——一名训练有素的47 岁的会计师——“电击发生器”是假的,他没有受到任何真正的电击。“学生”不停地回答问题,基本都是错误的,电压一直加到300 伏特。这时,“老师”通常会向研究人员寻求指示,研究人员会让他们给出十秒钟的等待时间,然后施加下一次更高的电击。
没过多久,“老师”会再次询问是否应该继续实验。
研究人员礼貌但坚定地给予一系列的劝告:
1. 请继续。
2. 实验要求你继续。
3. 你必须要继续。
4. 你没有其他选择,你必须继续。
你认为会有多少“老师”拒绝继续施加虐待?你或许以为大多数人会很快立即拒绝,一组心理学家预测,糟糕的情况下,将实验进行到底的被试占总体的3%。但事实上,在300 伏电压以下,没有一个“老师”停手,并且坚持到高450 伏电压的人数超过了26 个。随着每次实验的进行,所有的“老师”大量地出汗、颤抖、发抖、呻吟,指甲抠进手掌中,其中14 个人因过于紧张而突然笑出声。
责任?
-
上述系列实验的惊人结果发人深省。在21 世纪,当年纳粹集中营的许多监狱看守仍旧因战争罪被逮捕和受审,但他们当时是否只是服从命令而已?各国的众多士兵因可怕的暴行被起诉——包括强奸和杀害无辜的平民——他们是否只是服从了来自上级的指令?如果是,这是否可以减轻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的责任?这个问题至今仍具有高度的争议性。
人类的思想有可能了解其自身吗?也许可以,但却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也解释了为何心理学姗姗来迟。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也被称为“自然哲学家”)已经出现了几 年,然而个自称“心理学家”的人出现的时间距今还不到150 年。
当然,人们很早之前就思考过思想和行为这两个概念,古希腊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写下过“心灵”(psyche)一词,这也成为了“心理学”(psychology)的由来。这个词初的意思指生命或呼吸,后指精神或灵魂(Psyche是希腊和罗马神话中代表灵魂的女神)。如今,我们用“心理”来指代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
那么,思维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工作的?我们有可能理解它吗?在16 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儿认为身体和大脑只是机器,我们需要思维来思考、感受和做出决定。这个理论被称为笛卡儿二元论,它几乎渗透到心理学的所有方面。即使是非常幼小的孩子,我们也能感觉得到他们在思考,感觉到有一个“自我”存在于他们身体内部。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发现二元论的不合理之处,心理学从初就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个自称为心理学家的人是威廉·冯特,1879 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创立了个心理学研究实验室,因此被称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实验心理学侧重于通过实验来收集经验数据,而不依赖于理论)。伟大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这个学科的本教科书,由威廉·詹姆斯所著,出版于1890 年。的自然学家达尔文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心理学家,但他对“智力”着迷,并对小小的蚯蚓做了为期40 年的研究。而在世纪之交,爱德华·桑代克研究出了动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学习和推理。
20 世纪初,“行为主义”崭露头角,它力求使用严格的实验方法,只探索可观察到的事件,并且抵制主观或不可观测的猜想。事后看来,这段时期中出现了许多违背伦理的情况,并且当年的一些实验至今仍存在极大争议。尽管如此,行为主义仍然做出了诸多贡献,也大大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如伊 ·巴甫洛夫和他发现的经典条件反射。
“ 二战”后,让·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的概念。20世纪60 年代,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20 世纪70 年代,唐纳德·G. 达顿和阿瑟·阿伦提出了性吸引力和恐惧之间具有联系的假设。心理科学逐渐发展壮大,开始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述及其他更多的经典实验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一一展示,我们将一同走进心理学的历史,并踏上深入了解自己的旅程。
........
这本书的标题非常有冲击力,“巴甫洛夫的狗”作为开篇,本身就代表着心理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起点,而“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则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图景,仿佛是一场心理学的盛宴。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心理学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这门学科是如何从最初的哲学思辨,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的。特别是“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孤立的实验,而是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不同流派、不同学说的兴衰更迭,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本精美的画卷,徐徐展开心理学发展的壮丽画卷,让我看到那些伟大的心理学家们是如何思考、如何探索,又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毅力,一点点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心理学知识框架,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经典实验。听到“巴甫洛夫的狗”这个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条件反射的画面,也联想到许多关于学习、行为和内在动机的讨论。更何况,这本书号称“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这数量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除了巴甫洛夫,还有哪些里程碑式的实验塑造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到斯金纳的箱子,再到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这些名字在我脑海中闪过,每一个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深刻的洞见。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理论和实验呈现出来,让我能够轻松地徜徉在心理学的海洋里。而且,“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这一点也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这意味着我不仅能了解到单个实验,还能看到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共同推动心理学这门学科向前发展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精美的导游手册,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认知世界的伟大思想和发现。
评分“正版”这个词,虽然是出版上的说明,但却给我带来了一种安心和信任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精心打磨和权威认证的。而“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这个副标题,则直接点明了核心内容,吸引了我这个对经典实验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那些对心理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或者阿希的从众实验。我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阐述每个实验的设计、过程、结果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影响,并且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这些实验的重要性。此外,“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这一点也让我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梳理出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理论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完整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并且能够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知识体系”和“趣味科学”这两个关键词非常感兴趣。我通常认为科学理论可能有些枯燥,但“趣味科学”这个词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会是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生动有趣的叙述和引人入胜的案例。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贴近生活、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解这些心理学实验,就像在讲故事一样,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思考。想象一下,如果能通过一个个精心挑选的实验,来揭示我们日常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那将是多么有趣的学习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情绪反应以及人际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洞察,帮助我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有趣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发现隐藏在平凡之下的心理奥秘。
评分“趣味科学”这个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时候传统的教科书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不容易坚持读下去。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趣味科学”的描述,让我觉得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将那些深刻的心理学理论和实验讲解清楚,让我觉得学习心理学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我特别希望看到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故事,或者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并记住这些知识。想象一下,如果能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就揭示出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那将是多么有趣的事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