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网络治理: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
定价:88
书号:9787513646826
出版日期:2017/4/1
作者:何明升等著
开本:710mm*1000mm 1/16
页数:430
字数:450千字
目录
"导言1
一、本书的研究背景1
二、关于网络治理的基本观点1
三、对网络关系结构的实证分析2
四、网络法网络法治建设的学理基础4
五、中国的网络治理政策5
理 论 篇
章网络治理概念及其核心议题9
节网络治理的概念前提9
一、网络工具逻辑确立了网络治理的技术基础9
二、虚实共生范式决定了网络治理的混合特征11
三、国际政治生态影响着网络治理的政府行为12
第二节网络治理的基本内涵13
一、网络治理的逻辑起点是对网络工具的理性选择13
二、网络治理的微观形态是网民生活样态的范式化15
三、网络治理的宏观形态是网络合作关系的模式化16
四、网络治理的历史形态是自由与秩序的网络态均衡17
第三节网络治理的核心议题19
一、网络规制是否具有正当性19
二、网络治理的边界在哪里20
三、谁是网络治理的权力主体22
四、网络治理是否存在国家与民族特色22
第二章社会存在机制转换与网络理论转向25
节面向数字化空间的虚拟社会理论25
一、Web1��0架构下的数字化空间25
二、数字化空间的基本问题26
三、数字化空间的认识论基础28
第二节网络技术换代及其理论转向30
一、Web2��0与虚拟强耦合关系的出现30
二、从虚拟存在到关系实在31
三、“先验悬搁先验悬搁”的认识态度32
第三节回归生活世界的网络社会研究32
一、从虚拟实在回归本体实在33
二、重新定义主体间性33
三、自由观的幻灭34
目录网络治理
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实 证 篇
第三章网络政治参与及其影响因素39
节研究背景39
第二节文献回顾40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40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43
第三节研究设计48
一、分析架构与研究假设48
二、变量51
三、数据55
第四节数据分析55
一、变量测量结果55
二、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67
第五节结论与讨论71
第四章网络社群的结构及其演化路径73
节研究设计73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73
二、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74
第二节网络社群结构演进的理论分析76
一、网络社会中的社群结构76
二、网络社群结构演进的分析模型80
第三节基于Web1��0的网络社群结构90
一、Web1��0技术及其社会化过程90
二、基于内容的BBS网络社群结构分析94
第四节基于Web2��0的网络社群结构110
一、Web2��0技术与社会化应用110
二、基于关系的网络社群结构分析114
第五节网络社群结构的演进133
一、网络社群结构的演进过程133
二、网络社群结构的演进路径135
第五章网络舆情演化模型与仿真分析137
节网络舆情演化的理论分析137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137
二、网络舆情演化的要素构成140
三、网络舆情演化的进程分解及其关系153
第二节网络舆情演化中的观点聚合模型156
一、Weisbuch-Deffuant模型在网络舆情演化中的应用156
二、网络舆情观点聚合模型构建158
三、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161
第三节网络舆情演化中的信息扩散模型170
一、网络舆情信息扩散模型构建171
二、复杂社会网络中的网络舆情信息扩散过程175
三、网络舆情信息扩散效果的敏感性分析177
第六章网络集体行动的产生机制190
节研究设计190
一、问题和研究意义190
二、研究方法和案例191
三、分析框架193
第二节意义建构:个体性矛盾的结构化198
一、意义建构的概念和作用198
二、意义的生产201
三、多主体意义建构与传播过程207
四、意义建构的结构化策略212
第三节共识达成:结构性紧张的“我们化我们化”214
一、共识概念与网络共识达成214
二、网络共识的层级体系217
三、网络共识达成的基础219
四、网络共识达成的路径223
五、共识达成的“我们化”策略229
法 治 篇
第七章网络规则的生成和演进235
节网络社会中的规则235
一、理性形成的网络规则235
二、衍生性的网络规则239
三、意义建构的网络规则240
四、历史依赖性的网络规则242
第二节网络成文规则演变原理245
一、网络规则通过问题解决而有意识建构245
二、网络规则对政治策略的响应和安排247
三、网络规则通过组织的扩散而适应环境250
四、网络规则通过经验性调适而持续更新252
第三节网络规则产生和变化的双重动因253
一、问题的外部来源: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253
二、网络社会内部的问题来源258
三、问题的建构262
第四节网络规则创建和演变的生态结构265
一、网络规则密度和问题吸纳265
二、注意力分配和问题确认268
第五节网络规则生成和演进的内在机制271
一、网络规则内活动能力272
二、制定和改变网络规则的能力277
第八章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280
节网络谣言的本质280
一、何为“网络谣言”280
二、网络谣言的生成机制282
第二节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构架286
一、网络谣言从属表达行为表达行为286
二、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存在的基本问题288
三、网络谣言的法律界定291
四、我国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292
第三节我国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实效与问题293
一、我国网络谣言入罚的实证分析294
二、网络谣言入罚正当性不足307
第四节网络谣言规制重构与治理312
一、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的边界312
二、“不遵从”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316
三、“利他性”网络谣言的社会控制326
第九章网络媒介的法治机制330
节我国网络媒介法治的缺陷330
一、法律法规的结构性缺陷331
二、网络媒体法的内容性缺陷331
三、法律主体的协调性缺陷332
第二节网络媒介法治的基本原则333
一、保护网络文化产业发展333
二、坚持技术中立334
三、多主体权利与义务协调发展336
第三节网络媒介法治的路径分析337
一、由媒体行业立法转变为网络立法337
二、由规制媒介组织转变为规制媒介渠道和平台339
三、由注重外生组织转变为注重内生组织341
四、由限制特定行为转变为保护基本权利342
第四节我国网络媒介的立法模式343
一、统一立法与监管模式343
二、跨媒体横向一体化立法及法治监管344
三、以媒介融合与功能细分为基础的权利义务346
四、阶梯式分权法律监管348
政 策 篇
第十章网络治理的政策工具与推进逻辑353
节网络治理形态与政策工具的可通约性353
一、互联网建设方式对网络治理形态的决定性作用353
二、现实新闻制度对网络治理形态的和性制约355
三、“脱域”现象与网络政策工具的可通约性357
第二节基于可通约性检视的网络政策工具谱系358
一、关于网络政策工具的一个谱系排列358
二、自愿性工具的功用与构成359
三、疏解性工具的功用与构成360
四、调节性工具的功用与构成362
五、规制性工具的功用与构成363
第三节不同网络观指导下的治网逻辑和工具选择364
一、网络“异时空”观的治网逻辑与工具组合364
二、网络“亚社会”观的治网逻辑与工具偏好366
三、网络“新媒体”观的治网逻辑与工具选择367
第十一章中国网络治理的定位及现实路径370
节契合社会存在机制的网络治理方式370
一、网络社会存在机制是治理有效性的内在基础370
二、以网络社会存在机制为基础的规则重构374
第二节嵌入现实治理体系的网络治理安排378
一、网络制度安排是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379
二、以虚实相宜为导向的网络治理安排382
第三节融入法治中国进程的网络公序良俗387
一、法治中国进程中的网络场域387
二、以法治网络为目标的网事秩序建设390
参考文献397
重要术语索引421
后记427"
编辑推荐
中国网络治理路线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会社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虚拟社会管理模式研究——基于网络关系结构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及其法律支撑”的终成果。全书由四篇共十一章构成:篇为理论研究,系统研究网络治理的本质属性和学理基础;第二篇为实证研究,对网络关系结构的形态与演进进行了实证、仿真分析;第三篇为法治研究,有所侧重地研究了网络规则、依法治谣、网络媒介法治等关键性法律问题;第四篇为政策研究,以各子课题的研究发现为基础,讨论了中国网络治理的若干战略问题。
作者简介
何明升,男,1956年3月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院访问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社会学与网络法、社会治理研究。中国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完成国家博士点基金课题、国家软科学课题等省部级以上重要课题10余项,担任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虚拟社会管理模式研究”首席专家。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在《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
作为一个对社会科学和技术治理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标题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网络治理”本身就是一个热门且复杂的话题,而“中国经验”则为其增添了独特的视角和现实意义。更令我兴奋的是,它提出了“基于网络关系结构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这听起来像是一种非常精细化和系统化的治理思路。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关于网络治理的书籍,大多侧重于法律法规的制定、技术监管的手段,或是从用户行为的分析入手,但很少有能够将“网络关系结构”作为核心,并以此来构建“多主体协同”的框架。这让我联想到,也许这本书会探讨如何通过识别和利用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信息传播路径、利益群体之间的联系,来设计出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治理策略。而“法律支撑”的强调,也表明了作者在理论构建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法律层面的可行性和合法性,这对于任何治理方案的落地都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采用了深邃的蓝色作为主色调,上面印着交织的网络线条,象征着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书名则以烫金的工艺呈现,显得格外醒目和厚重,传递出一种权威感和研究的深度。我在书店里偶然翻开,首先被它扎实的篇幅所吸引,厚厚的一本,预示着里面承载的内容一定非常丰富。封底的介绍语简洁有力,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主题——中国在网络治理方面的独特经验和探索。我尤其对“基于网络关系结构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这一部分感到好奇,这似乎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和解决网络治理难题,与我之前接触过的许多关于技术或政策层面的论述有所不同。同时,“法律支撑”的字样也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能,一本能够探讨法律层面的著作,通常意味着其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如何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以及这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创新。
评分我近期一直在关注国内外关于数字经济和互联网治理的最新研究,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思考、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立刻就被“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这几个字吸引住了。相较于一些泛泛而谈的理论,直接聚焦于“中国经验”显得尤为珍贵,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和治理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和样本意义。尤其是“网络关系结构”这个概念,让我觉得非常新颖。我一直认为,网络治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法律法规层面,更需要深入理解网络内部的动态交互和参与者的关系。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基于网络关系结构来设计治理方案的理论框架,并辅以实际案例分析,那将是对现有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对它所提及的“多主体协同治理”,也充满了期待,毕竟网络治理涉及政府、企业、用户等多个层面,如何实现有效的协同,一直是困扰全球的难题,而中国在这方面无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现实的关怀。“网络治理”是一个宏大且日新月异的领域,而“中国经验”的标签,则立刻将读者的目光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路径选择”更是凸显了本书的探索性和前瞻性,意在为正在摸索中的网络治理提供借鉴。“基于网络关系结构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这个副标题,则揭示了本书的核心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我一直认为,理解网络治理的关键在于把握网络内部的连接性和互动性,而“网络关系结构”正是切中了这一点。能够提出一种“多主体协同”的方案,意味着作者超越了传统的单一主体(如政府)的视角,看到了多元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法律支撑”的提法,进一步增强了本书的实践意义,因为它表明作者不仅提出了理论模型,还考虑到了其在法律框架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对于任何治理方案的实施都至关重要。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互联网时代信息洪流、规则缺失、道德困境的画面。而“网络治理”这个词,就像是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塔,预示着这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在这片虚拟海洋中建立秩序。“中国经验”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作为拥有庞大互联网用户群体和独特发展路径的国家,其治理之道必有其独到之处。“网络关系结构”这个概念,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分析会非常深入,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试图去理解网络背后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如何影响着治理的有效性。“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则暗示着一种合作共赢的思路,打破单边强制的模式,寻求各方力量的整合。“法律支撑”的加入,则为整个方案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这一切的探索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这些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案来指导实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