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饮食滋味 徐文兵

包邮 饮食滋味 徐文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文兵 著
图书标签:
  • 饮食文化
  • 美食
  • 烹饪
  • 徐文兵
  • 地方特色
  • 饮食习惯
  • 包邮
  • 生活
  • 文化
  • 美食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品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9061771
商品编码:257858044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30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中国人体质度身定做的家常饮食营养学经典!

★,市场上关于营养学的书籍大多基于西方的“以食物营养价值为本”的营养学理念,都是教我们应该吃什么营养成分高的食物,不应该吃什么营养价值低的东西,而没有一本教我们如何能够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以人的本能为主,顺应四季的流变来选择适合每一个中国人体质的饮食营养书。

★作为饮食版《黄帝内经》,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中国人到底应该如何吃才符合生命之道:“饮食的味道比饮食本身重要得多”“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饥了,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馋了,这几点很重要”“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饥的时候要吃饱,饿的时候要吃好”“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

★本书内容源于徐文兵精品付费课程——《饮食滋味》,淘宝销量过千,好评如潮。本次出版,徐文兵老师对课程内容做了进一步修订完善,更便于读者理解学习和操作。

内容简介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流行摧毁了传统,营养和元素代替了味道……关于吃的一切都有了变化。怎样吃才是中国人的饮食之道,才真正能抚慰中国人的身心呢?
  为什么选择读《饮食滋味》?因为,《饮食滋味》讲的是适合中国人每个人体质的饮食之道。也许你会觉得,活了这么多年,别的不敢说,如何饮食是根本不用学的。其实,读完这本书,你的饮食观和人生观将会有巨大的改变。
  本书是《黄帝内经说什么》的作者徐文兵老师从《黄帝内经》等经典中总结出的zui适合中国人体质的饮食营养智慧,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解答我们的身体真正缺什么,应该吃什么以及怎样吃的重大生命问题。


作者简介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知名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被授予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荣誉市民。后考取美国针灸师、中医师资格证书,获马里兰州针灸师执照。
  1998年回国,先后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北京厚朴中医诊所,厚朴中医学堂。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周稔丰教授、苏有余先生,始终奉行崇古复古的理念,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倡导亲近自然回归传统,以闻道、行道、证道为己任,惠及患者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代中医教育家和医学家。
  2007年出版专著《字里藏医》,其繁体中文版于2011年在中国台湾出版后,当年即被《中国时报》评为年度生活类十大好书。2008年年底,与梁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宣讲《黄帝内经》,相关对话丛书一套6册也先后出版。2009年于中国气象频道主持《四季养生堂》栏目,相关音像和图书《四季养生法》于2012年出版。

目录 


“以人为本”还是“以食物为本”——中西方营养学的大区别
1.希望人人都能懂点儿中医营养学02
2.饮食滋味的“滋”是什么10
3.饮食滋味的“味”是什么17
4.中医的饮食观和西医一样吗21
5.中医营养学的讲究26
第二章
为什么要“应地而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吃的终目的是“求和”32
2.谁吃,什么时候吃,在什么心情下吃41
3.各种食物,自有老天给的不同能量48
第三章
一生的营养之路——“五谷、五畜、五果、五菜”
1.为什么中医说五谷养人——“五谷为养”52
2.为什么中医说吃肉只是为身体锦上添花——“五畜为益”59
3.为什么中医说水果是五谷、五畜吃多以后帮助消化的一种东西——“五果为助”70
4.为什么中医说蔬菜不能当主食——“五菜为充”75
第四章
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神
1.饮食的味道比饮食本身重要得多82
2.五味是如何调神的87
第五章
饮食饮食,缺“饮”不可
1.有多少人,一生都不识“水”为何物98
2.喝什么不重要,喝完的结果才重要109
3.喝进去的东西不等同于我们的津液(体液)114
4.卫气:推动体液运行的动力120
第六章
吃适合自己的
1.汤对人好在哪儿126
2.汁对人好在哪儿128
3.浆对人好在哪儿132
4.液对人好在哪儿136
5.胶对人好在哪儿140
6.糜对人好在哪儿142
7.髓对人好在哪儿145
第七章
你会喝酒吗
1.世上有多少人会饮酒152
2.酒无美恶,过则为灾158
第八章
你会“消”“化”食物吗——使用水、油、火的智慧
1.食物为什么要烹164
2.帮助身体消的方法有哪些167
3.会吃的人要懂焯、煮、蒸之道170
4.吃油好吃天然油(胡麻油、猪油)173
5.会吃的人要懂煎、炸、烹、爆(炒)之道177
6.会吃的人要懂炙、烧、烙、炮、焖之道179
第九章
你会吃酱、茶、酒、肉、蛋吗
1.“不得其酱不食”:豆豉、纳豆、酱豆腐(臭豆腐)、豆瓣酱等184
2.什么人喝什么茶190
3.喝酒好喝粮食酒192
4.如何吃肉、蛋才能保证好吃又营养195
第十章
芳香类食材对人有什么好处
1.辛、香、温的食材对人有什么好处202
2.酸味对人有什么好处207
3.肉药:唤醒我们的消化系统209
4.不同的香料分别对人有什么好处212
第十一章
调身的智慧
1.为什么饮食要调和五味218
2.要想活到天年,先把自己的五脏调好再说221
第十二章
调肝的智慧
1.知道什么时候该“补”“泻”“损”“益”224
2.肝气虚、肝气实的人会得什么病225
3.自己在家如何调肝229
第十三章
调心的智慧
1.心病分为心病、心包病两种,你是哪一种242
2.心病还要经方医245
3.心包病是个什么病253
第十四章
调脾的智慧
1.脾胃不好有什么表现262
2.治疗脾病有什么名方264
第十五章
调肺的智慧
1.肺不好有什么表现272
2.治疗肺病有什么名方274
第十六章
调肾的智慧
1.肾不好有什么表现282
2.治疗肾病有什么名方286
第十七章
《辅行诀》中的食疗名方
1.养生补肝汤294
2.调中补心汤295
3.建中补脾汤296
4.宁气补肺汤297
5.固元补肾汤298
6.“小汤”变“大汤”之法299


精彩书摘

  中医“以人为本”,西医“以食物为本”
  中国饮食食疗(或者叫中医营养学)和西方营养学大的区别是:我们是以人为本,西方营养学是以食物为本。所以他们说营养,就是分析食物的成分,而不管谁吃。但同样的东西,猪吃和人吃是不一样的,这和食物本身的营养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中医营养学是以人为本,这个“人”甚至可以具体到不同时刻、不同心态、不同情绪下的人。也就是说,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
  什么叫以人为本?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北京迷路了,问一老大爷:“大爷,去天安门怎么走?”老大爷有两种回答方法,一种是“你往东北方向走”,这叫以地球为本。还有一种回答是“你往左走”,这是以问路者为本——以人为本。哪种回答更容易帮人找到地方,不言而喻,当然是第二种。
  要知道,对于一个迷路的,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的人来说,你跟他说往东北走,是没有用的。
  如果有人到你住的小区找你,你告诉他:“我在1栋,就是你一进门,左手边儿的那栋楼。”远比你告诉他“我在北栋”要好得多。这就叫以人为本。
  所以说,中医营养学讲的以人为本,是严格基于人的基础上来讲营养学。这样是不是说,基于具体人的中医营养学就不能普适大众了呢?不是!
  吃什么不重要,什么时候饥了、饿了、馋了很重要
  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宗旨还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饥了,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馋了,这几点很重要。这些都是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就像在“吃不吃早餐”这个问题上,有不少人会举出各种科学的论据来证明吃早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有一个站出来问你“你早晨起来饥不饥”“你早晨起来饿不饿”,这与“强暴”人的胃有什么区别呢?
  “以人为本”是王道,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是霸道。
  饥的时候要吃饱,饿的时候要吃好
  所谓吃好,有固定标准吗?没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所以我们要想做美食家,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跟着自己的觉和感去走,觉就是饥不饥,感就是饿不饿。
  饥的时候要吃饱,不管什么东西都要吃进去,但是吃到百分之七十,就要停了;饿的时候一定要吃好,但是在饿的时候一定要少吃,也不能不吃。所以我的观点是:宁饥不饿。
  饿的时候就会伤心,那么饿了要吃什么呢?点心,咸的点心。很多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是饥还是饿,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生理需要还是心理需要。《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杜拉拉,在伤心之后那么吃,是把饿当成饥了,她真正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满足。
  其实,有比巧克力更好地缓解人们饿的食材,比如百合。《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中提到的百合病,疑似我们现在的精神病。患者坐卧不安,坐一会儿想起来,起来一会儿想躺下,躺下又起来,就好像失了神似的。“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这种病主要用的药就是百合。  

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越耗元气
  常食是什么?一个人出生在哪儿,或者久居在哪儿,就吃哪儿的日常饮食。吃常食对人体能量的消耗是少的。
  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对自己的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
  不吃常食,就像总不回家,在外面找情人一样,后把自己消耗死。因此,要吃家常饭、吃常食,跟老婆在一起,俗话说,“丑妻近地家中宝”。
  一般来说,方圆百里的植物会养育出适合在此地生存的动物。比如我们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个内陆城市,我们就要尽量少吃海鲜,要吃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就是吃鱼也要尽量吃淡水鱼。
  为什么?海有一个自然的平衡系统,生活在海边儿的人,吹海风,闻海味儿,人自然就会想吃那些海产品。而我们内陆的人,由于没有那样的消化环境,吃那些深海海鲜,闻不到那个味儿(没有那个消化的环境),身体就容易出问题。
  再比如说你是北方人,你到了西藏,吃麦子(面粉)就不得劲儿,你必须吃当地出产的青稞(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吃糌粑、吃酥油,你才觉得身体有力量。如果到了西藏,你还吃白米饭,然后不吃当地的食物,你的身体很快就会出现不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
  现代人关心的是食材有什么用,而古人关心的是食材的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把用放到一 位,比如我们总是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才;看到一种药材首先会想的就是,它有什么用?而古人关心的是什么?古人更多关心的是食材和药的性。
  从用的角度来分析韩信,一开始,他虽然身材高大,但却胆小怕事(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胯下之辱”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这时的韩信是没什么用的。后来他被项羽起用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可以说用处也不是很大。然后又被萧何多次推荐给刘邦,但也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就跑了。这就又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被萧何追回来封台拜将后,终帮助刘邦横扫天下,实现了统一,这时候的韩信可以说是大有用处。由此可见,韩信的用终还是取决于你是否了解他的性—你是不是把他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上。
  同样的道理,我们使用中药和食材,重要也是要看它的性是什么。
  了解了中药和食材的性和味后,经过调配,就能使整体得到优化组合,产生一种比它们各自为营更大的作用。就像汽车一样,只有发动机,或者只有轮胎都没有什么用,但当生产商把它们组合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发动机和轮胎作为个体所不具备的作用,这就叫作和。
  因此,学中医饮食营养学,我们一定要知道食物的本性。要了解本性,就要了解它在哪个季节发芽、在哪个季节收获、在什么地方生长。这就是中医的根—对性味的理解。否则,看《黄帝内经》,你会看得一头雾水:一会儿这个味儿入肝;一会儿那个味儿又入肺;一会儿咸的东西入肾……
  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
  道家认为天地是一种轮回,吃东西没必要有负罪感。羊吃草,人吃羊,人死后被虫子吃,尸体留在土地里滋养草,草再被羊吃,这是个循环的过程。
  道家对饮食的研究非常全面,也非常深入,深入到了气和神的状态。比如说对于吃猪蹄儿这件事,道家认为几百斤的猪,全身的重量都压在四个蹄子上,所以猪蹄儿的力道和劲道是猪身上其他部位无可比拟的。
  这么说大家可能不是很能理解,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提到猪,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懒、肥、馋。
  有个成语叫“狼奔豕突”,这个成语的原意是,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豕就是猪的意思)。由此可见,猪的冲劲儿,也是很厉害的,而它冲的动力来源就是它的蹄儿。
  在中医里,有个病症叫奔豚。为什么叫奔豚呢?这里的“豚”指的就是小猪。这种病的症状就是,患者感到小肚子突然有股气,一下子就冲到了心口。这也体现了猪的冲劲儿。
  猪是阴性的,蹄子是阴中之阳。而其中阳气足的蹄儿,要数前蹄儿。另外,羊蹄儿也是阳气十足的,所以我们吃东西是需要挑部位吃的,是有讲究的,而不能乱吃一通。

前言/序言

  作者序
  生命的平安需要饮食滋味
  和大家一样,我对饮食滋味的了解源自于家庭影响。我的姥姥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除了针线活儿等女红做得好,相夫教子持家也有一套。我记得小时候看着姥姥发豆芽,先用冷水将绿豆淘洗干净,挑拣去干瘪浮起的豆子,然后用滚烫的开水浇在豆子上,马上再浇一瓢冷水“救命”。没有亲眼见过的话,我实在不敢相信豆子不会被烫死,没有传承的话也不会想到这么做。所以姥姥很会发豆芽,成活率高不说,豆芽也是粗壮白胖,尾须短。长大以后我想到,这样做有点像“惊蛰”,唤醒沉睡的生命,然后再给予平和的生长条件。先学会的是熬小米稀粥。尽管父母交代得很清楚了,但是当时还是出了问题,铁锅放在火上,米也淘好了放在碗里,开水在暖壶里,这时候我突然不知道先往锅里放水还是放米?眼看干锅烧热要变红了,我匆匆把湿漉漉的米倒进了锅里,刺啦一声冒烟了,再把开水倒进了锅里。晚上吃饭的时候,全家 一 次喝我煮的稀粥,父亲夸我煮的粥有股炒米的香味。呵呵!
  之后我逐步学会了擀面条,揪面片儿,擀馄饨皮、饺子皮。相比较而言,发面,和面,兑碱,蒸馒头(花卷)、包子技术要求要高一些,尤其是兑碱,碱多了发苦发黄,碱少了发酸发硬。我初学习的时候,把握不好就先揪一团面,缠在筷子头上放到火里烧熟,先尝尝看碱大碱小。后来经验丰富了,熟络了,凭着揉面的手感就知道兑碱是否合适,在揉好面团后,中间切开一刀,看看横断面的起泡大小和多少就能判断了。
  那时候粮食都是按人头定量供应的,粗粮比例占七成,白面比较金贵,所以蒸一顿馒头不能浪费,和面要“三光”——手上、面盆、案板上都不能沾面。每次我蒸出开花的大馒头,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学习炒菜得益于我有一位爱吃会做的父亲,他做菜水平很高,能做席面,冷热荤素样样精通。我至今还记得父亲教我做鱼的情景,他告诉我烧鱼好吃的秘诀在于要放猪肉,而且要放肥肉,鱼的特点是鲜嫩,但是不香、不解馋,放猪肉和大料进去就妥帖了。而做猪肉丸子的秘诀在于里面要放荸荠,这样瘦肉肉质就不柴、肥肉就不腻。我平生一 次吃涮羊肉、吃虾都是父亲亲手做的。父亲还有很多烹饪做菜的藏书,我当年读了也是如饥似渴,比起那些纯讲技术手艺的书,我更喜欢像《烹调原理》这样的书,浸透着人文价值观和情怀。
  和普通家庭不同的是,我有一位中医母亲,她不仅是我中医的启蒙者,而且把中医的理论和理念贯穿在生活实践中,是一位养生防病、治未病的高手。
  我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学习中医,生活中的习惯也时时刻刻秉承着中医的价值观和理念。随便说几个,比如吃饭前,一般的家长也就是让孩子洗手,母亲总是让我们坐下喘匀了气再吃饭,叫“哈哈冷气”——小孩子疯跑、疯闹得上气不接下气,这时候马上吃东西,容易呛着,更容易吞咽空气进去,闹肚子。比如感冒发烧以后,母亲就不让我们闻炝锅的油烟味,因为这样会郁闭肺气,不利于宣散外感邪气。再比如我们平时常吃烤馒头片、窝窝头片,焦苦入心,有利于消化食积。我们从小就知道食物的寒热属性,吃炒绿豆芽的时候就要放些辣椒或羊肉,吃鸡肉的时候就要放些蘑菇……
  母亲的中医老师是大同名医马衡枢先生。马先生一生不讲究穿戴、不讲究家居布置,看中的就是饮食补养,按他的说法就是“内胎要足”。作为他的学生,我母亲秉承了“业余学,身家用”的思想,无论是调养自己还是照顾家人,都贯穿了中医的养生思想。
  母亲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接济家人,自己患上了肝病,马先生给她开出了食用鳗鱼补养的方子。因此,我们从小就知道鳗鱼是水中人参,滋补虚损效果。那时候绝大多数人不懂这个,在副食商店买带鱼的时候,鳗鱼常常因为长得丑陋、奇怪,被人挑出来扔在一边,这时候父亲就会去把它买回来,做给母亲吃,我们常常能分食一两块。按马先生的教诲,母亲吃完了还把鳗鱼骨头焙干,研磨成粉,给孩子或病人吃,用来壮骨。后来我到了日本吃鳗鱼饭,看到店家把鳗鱼骨头炸酥了给客人吃,深感马衡枢先生的伟大。
  1999 年,我辞职回国创业,当时租住在甜水园。某天逛早市,我看见有人在贱卖冻鱼,一个长方形大冰坨里面冻着几十条鳗鱼。我就把它们全买了扛回家,解冻之后一条条洗干净,切段分包好放在冰箱里,自己吃,也招待家人吃。大概吃了一年,我感觉鳗鱼对于恢复自己的精神体力帮助很大。记得母亲来我这儿的时候,还是把鳗鱼骨头放在暖气上焙干,和当年一样留着做药。虽然小时候物质匮乏,但是我们这一代人还算幸运,没有挨过饿。现在回头看看当年清淡的饮食结构,反而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吃主食,少荤腥、油腻,没有水果、牛奶,更没有冰箱冷饮,实在是令人感慨。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认为饮食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有一个“忽视→注意→重视→极度重视→非强调不可”的认识过程。因为我发现,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像我母亲这样的中医,有这样的传承。有的家庭不仅无知,而且反其道而行之,道听途说或相信那些把迷信包装成科学的商业,不仅无益于养生,反而会吃出一身病。如果患者不懂饮食,不懂忌口,治疗效果就大打折扣,你开的十服泻心汤,抵不过他每天吃一颗煮鸡蛋。
  因此,我就有意识地开始搜集、整理、研究中医关于食疗药膳的知识和技术,并且把它作为重点向学生和患者介绍并推荐。《饮食滋味》系列课程,就是当年我为厚朴学员宣讲的,包含了我的家教和我自学的内容,有《黄帝内经》、伊尹的《伊尹汤液经》和周潜川的《药饵疗法》的精华。厚朴中医学堂从一开始就建立了自己的厨房,聘请了厨师,精选食材烹制美食,给同学们提供了健康、营养、美味的饭菜。
  《饮食滋味》讲座课程经过编辑整理,在淘宝教育频道推出后大受欢迎,之后我们又推出了音频课程,现在将讲座整理成文字出版,希望能造福更多人、更多家庭。以后我们还将设计推出实践操作课程,手把手教会大家做饭,提高生活品质。《饮食滋味》的课程还会细化、深入、扩展,进一步丰富中医营养食疗学。
  学习中医的目的在于,“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了解饮食滋味就是个好的开始。
  徐文兵
  2018年1月10日星期三
  于汤河原理想乡


《中国饮食文化史稿》 引言 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不仅关乎生命存续,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思想的演进以及民族的性格。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琳琅满目、百味纷呈的现代餐桌,中国饮食文化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辉煌的道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搭配,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艺术形式、一种社会礼仪,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 本书《中国饮食文化史稿》旨在深入剖析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深远影响。我们将追溯历史的源头,探寻先民的智慧,考证古籍的记载,结合考古的发现,力求勾勒出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完整脉络。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食物的种类、烹饪的技艺,更着眼于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经济条件、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以及与天文、地理、医学等相关联的文化现象。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饮食特点的梳理,揭示其与时代背景的互动关系,展现中华民族在饮食上的创造力、适应力与包容性。 第一章: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的饮食智慧 中华饮食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早期人类的饮食方式以采集和狩猎为主,食物来源的天然性和不确定性,促使他们不断探索和适应自然。火的发现是人类饮食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解决了生食的卫生问题,更赋予了食物新的风味和口感,为烹饪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兴起带来了谷物和家畜的出现,为饮食的稳定和丰富提供了物质基础。粟、黍、稻、麦等谷物的种植,以及猪、狗、鸡等家禽家畜的驯养,使得人类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一时期,陶器的发明使得煮、炖、蒸等烹饪方式成为可能,食物的加工和储存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先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初步形成和奠基的关键阶段。周代礼乐制度的确立,对饮食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周礼》、《礼记》等典籍中,详细记载了贵族的宴饮礼仪、祭祀用食以及日常饮食的规制。这表明,在这一时期,饮食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生理需求,上升为一种社会秩序和文化象征。 谷物为王,兼顾蔬肉: 谷物,特别是粟和黍,是先秦时期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构成了饮食的基础。同时,蔬菜(如葵、韭、薤等)和肉类(猪、牛、羊、鸡、鱼等)的消费也相当普遍,但肉类在普通民众的日常饮食中占比较少,多为贵族和节日宴饮时的珍品。 烹饪技法初具: 烤、煮、蒸、炸等基本的烹饪技法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例如,《尚书》中提到的“炮制”就包含了烤炙之意,而“煮”和“蒸”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调味品的萌芽: 盐是重要的调味品,贯穿于先秦饮食的始终。此外,葱、蒜、姜等香料也开始被用于提味。 饮酒的文化: 酒在先秦时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既是祭祀、宴饮的必备品,也是社会交往的媒介。但同时,过度饮酒也受到限制,体现了古人对酒的节制态度。 地域差异的显现: 随着地域的开发和文化的交流,不同地区在饮食上开始显现出差异。例如,南方多稻,北方多粟,以及沿海与内陆在鱼类和肉类消费上的区别。 第二章:百家争鸣,饮食的哲学与实践——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中国的版图空前统一,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饮食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使得全国范围内的饮食交流和传播成为可能。 饮食的普及与多样化: 铁制农具的推广和水利设施的兴修,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更多人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蔬菜的种类更加丰富,出现了如瓜、茄、豆类等更多的蔬菜品种。肉类消费也逐渐普及,猪、羊、牛、鸡、鸭、鱼等成为日常餐桌上的常见食物。 烹饪技法的精进: 蒸、煮、烤、炸等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烹”技,即煮、炒、炖等,变得更加精细。调味品的使用也更加多样,除了盐,酱、醋、酒、辛辣物(如花椒、茱萸)等也开始广泛应用,使得菜肴的风味更加浓郁。 南北饮食的融合与发展: 随着人口的迁徙和经济的交流,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开始相互影响。例如,北方的面食文化向南方传播,而南方的稻米种植技术也向北方扩散。 “食医”观念的兴起: 汉代医学的进步,使得人们对食物的养生保健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中,对食物的性味、功效已有详细的论述,强调“饮食有节”,倡导“食物疗法”,将饮食与养生保健紧密联系起来。 饮食的仪式感与社会性: 宴饮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和礼仪活动,在秦汉时期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宫廷盛宴、官府宴请、私人聚会等,都体现了饮食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出现了对饮食的品鉴和追求,如对食材的精选、对烹饪的讲究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并未停止,这也在饮食上留下了印记。 胡食的传入与影响: 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南迁,一些原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和烹饪方式也传入中原,如牛羊肉的烹饪(如烤羊腿)、奶制品(如酪、酥)、以及一些饼类食物等。这些“胡食”丰富了汉族的饮食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烹饪习惯。 文人雅士的饮食情趣: 这一时期,文人阶层对饮食的品味和情趣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推崇清淡、天然的口味,注重饮食的意境和雅致。出现了如“清谈”伴以“茶”、“肴”、“酒”等场景,体现了饮食与精神生活的结合。 素食观念的初步发展: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素食方面。虽然素食在这一时期尚未成为主流,但寺庙中的斋食已经开始形成,为后来的素食文化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大江东去,宋元明清的饮食变迁 宋代,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盛、商业的发达,以及对外交流的增加,都极大地促进了饮食文化的进步。 饮食的市民化与精细化: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饮食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成为普通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餐馆、酒楼遍布城乡,菜肴种类繁多,口味各异。烹饪技艺也更加精细,出现了如“炙”、“炒”、“爆”、“煨”、“汆”等更加细致的烹饪手法。 调味品的革新: 糖的广泛使用,使得菜肴的甜味更加突出。辣椒在明朝传入中国后,逐渐被南方地区接受,并成为川、湘等菜系的重要调味品,极大地丰富了菜肴的风味。 茶饮文化的繁荣: 茶,作为饮品,在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饮用方式、制作工艺到茶具文化,都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品茶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活动。 饮食的地域化特征日益明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不同地区的饮食特色更加鲜明。如“南食”、“北食”的区分,以及后来形成的“四大菜系”(鲁、川、粤、苏)的基础。 海鲜与南北交流的促进: 沿海地区的鱼虾蟹等海鲜消费更加普遍。同时,陆路和水路的交通发达,使得南北方的食材和烹饪技艺得以更广泛的交流。 元代,由于蒙古族的统治,带来了草原文化的特色,牛羊肉的食用更加普遍,一些特色的烹饪方式也得以保留和传播。 明清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集大成与发展创新的重要阶段。 菜系的形成与完善: 这一时期,各地的饮食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菜系。川菜、粤菜、鲁菜、苏菜等逐渐成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火锅的兴起: 源于蒙古的火锅,在明清时期得到普及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家庭和聚会饮食形式。 点心与小吃的丰富: 各地发展出丰富多彩的点心和小吃,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饮食需求。 外国食材的传入: 随着海外交流的增加,一些新的食材被引入中国,如玉米、番薯、土豆、花生、辣椒等,这些食材对改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饮食的养生观念更加深入: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食物的养生功效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各种养生食谱、食疗方剂不断涌现。 第四章:走向世界,中华饮食的国际影响 随着近代以来中国人口的迁徙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华饮食文化也开始走向世界。 海外中餐馆的兴起: 在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中餐馆逐渐增多,成为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窗口。 菜肴的创新与适应: 为了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口味需求,中餐在海外也经历了一定的创新和本地化,但依然保留了中华饮食的核心特色。 中国烹饪技艺的传播: 一些经典的中国烹饪技艺,如炒、蒸、炖等,也逐渐被世界所了解和接受。 中华食材的推广: 豆腐、酱油、茶叶、大米等中国特色食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结语 纵观中国饮食文化的千年发展史,我们看到的是一部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史诗。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故事,更是关于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哲学思想、艺术追求和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从粗粝的史前食物,到精致的宫廷盛宴;从简单的烹饪技法,到复杂的菜系分明;从满足口腹之欲,到追求身心和谐,中国饮食文化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不断演进,不断创新。 《中国饮食文化史稿》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和对文化的梳理,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深度和广度的窗口。我们相信,对饮食文化的深入探究,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以更健康、更具智慧的方式对待我们的食物,对待我们的生活。饮食,是文化的载体,是情感的寄托,更是生命力的源泉。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华饮食文化必将继续焕发新的光彩,为世界文明贡献独特的东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吃”这件事,原来它不仅仅是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哲学。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烹饪,更是引导你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体会平凡日子里隐藏的幸福。我尤其喜欢他描述的那些关于季节性食材的段落,他会告诉你,在什么时节,哪些食材最能体现大自然的馈赠,又该用怎样的烹饪方式才能将它们的精华完全释放。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总是急于求成,追求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所谓的“美味”,却忽略了自然循环带来的馈赠。读完这些章节,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追寻当季的食材,去感受不同季节的味道变化,这让我感觉自己与自然更加贴近,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有节奏和韵律。我不再盲目地追逐潮流,而是回归本源,去寻找那些最朴实、最本真的味道。这种改变,让我觉得生活变得更加踏实和安宁,不再焦虑于外在的纷纷扰扰,而是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平衡”的观念,不仅仅是在饮食上,更是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在阐述食物的滋味时,总会不经意间带入一些关于人体的调养和健康的理念,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吃下去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他不会给你生硬的健康指导,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告诉你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身心的和谐。比如,他会讲到某些食物的“性味”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以及如何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来选择合适的食物。这些内容听起来可能有些“玄乎”,但结合他生动的描述和实际的例子,反而让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我开始尝试着去关注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去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再一味地追求“美味”,而是更加注重“适宜”和“平衡”。这种长远的健康意识,是我过去从未有过的,这本书无疑是我的健康顾问。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的活力。作者仿佛是一位饱览群书的智者,将他对食物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都融入了字里行间。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食材的“考究”和“挖掘”。他会去追溯一种食材的起源,了解它的历史,甚至会讲述一些与之相关的古老传说。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看一本美食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不再仅仅是关注食物的味道,而是开始去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去感受古人对食物的智慧和敬畏。这种深层次的理解,让我对食物的感情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变成了一种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我开始对一些传统的烹饪技法和地方特色美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绝对是我读过的最“有温度”的书籍之一。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娓娓道来,既有智慧的启迪,又不失亲切的关怀。我一直是个厨艺不精的人,做饭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任务,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他用极其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很多烹饪的技巧和原理,让我这个厨房小白也能轻松上手。更重要的是,他传递给我一种“用心做饭”的态度。他会告诉你,不仅仅是把食材扔进锅里,而是要带着爱和专注去对待它们,这样,即使是最简单的食材,也能做出令人惊艳的味道。我尝试了他书中介绍的几个菜谱,效果出奇地好,家人都赞不绝口,这让我充满了成就感。我开始享受在厨房忙碌的过程,不再觉得是负担,而是变成了一种与家人分享爱意的仪式。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金钱买不到的,这本书给了我太多宝贵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开启了我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吃饭就是填饱肚子,再好吃的东西也无非是满足口腹之欲,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饮食滋味”这个词的深意。作者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看似平凡的食材,在口中绽放出千变万化的风味,仿佛每一口都带着阳光雨露和土地的芬芳。我记得里面有一段讲到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处理一道家常菜,但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我仿佛能闻到锅里升腾的香气,感受到食材在火候的催化下发生的神奇变化。他不仅仅是描述味道,更是挖掘出味道背后的故事,那种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对食材的深情厚谊,让我动容不已。读这本书,我不再是机械地咀嚼,而是开始用心去感受,去品味,去与食物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我开始留意食材的产地,了解它的生长环境,甚至在市场上选择食材时,也会多一份审慎和尊重。这种阅读体验,远比我过去任何一次关于美食的“学习”都要来得深刻和有意义。我现在看很多食物的眼光都变了,不再只关注“好不好吃”,更关注“有没有滋味”,那种隐藏在食物深处的,属于它自己的灵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