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国际物理奥赛的培训与选拔
定价:59.00元
作者:郑永令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309119664
字数:789000
页码:451
版次:2
开本:16开
前言
理论篇
第*1章 力学(含相对论)
第2章 热学
第3章 电磁学
第4章 光学
第5章 原子物理学
实验篇
第6章 力学实验和热学实验
第7章 电磁学实验
第8章 光学实验
附录
附录A
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大纲
第31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答
第32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答
第33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答
第34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答
附录B
基本物理常量
太阳系天文数据
物理常用数据
三角公式
微积分公式
近似公式
《国际物理奥赛的培训与选拔(第二版)》由担任2000~2003年国际物理奥赛guo家集训队教练的6位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集体编写,在培训与选拔国际物理奥赛guo家集训队队员所用习题和选拔题的基础上整理修订而成,编写时又根据当前情况进行了适当的删节和补充,题目内容覆盖普通物理学的各个方面,题目深度富含多种层次,适合各种类型读者的需要,作者根据每个题目的具体情况,提出完整的解题思路,并作了详简适当的解答,某些题目在解答之后,还就该题的解题方法、题目背景、物理意义等作出点评,以拓宽读者的思路。
《国际物理奥赛的培训与选拔(第二版)》可供有志于参加国内和国际物理竞赛的学生 参考,对培训和选拔各类物理竞赛队员的教师有所帮助,对于准备参加物理类研究生考试的读者同样且右参考价值。
郑永令,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大学物理》编委,《物理教学》副主编,2000-2003年国际物理奥赛中国guo家队领队、主教练。
老实说,我购买这本教材是带着“试一试”的心态,因为之前的经验告诉我,很多国内出版的奥赛辅导材料,在内容的“国际化”程度上总差那么一点火候。国际物理奥赛(IPhO)的试题往往带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对实验操作的考查,这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掌握公式,更要学会“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基础物理概念的“重塑”。例如,在流体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的初步介绍中,作者没有停留在宏观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统计平均和集体行为的出现机制,这种处理方式非常接近大学物理的研究视角。它迫使读者不断反思:“我真的理解这个现象背后的微观动因吗?” 这种思维训练远比单纯的解题技巧宝贵得多。我期待能在后续的章节中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将抽象理论应用于解决开放性问题的案例分析,而不是仅仅展示标准解法。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那种“快速上手”的速成指南,而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值得收藏的“武功秘籍”。对于基础不牢固的同学来说,直接啃可能会有些吃力,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对物理现象的敏锐洞察力。我个人认为,最理想的使用方式是将其作为现有知识体系的“拔高和整合工具”。它的深度和广度非常适合用来填补知识体系中的“黑洞”。特别是关于光学和波动的章节,它对于波动方程的解析解法和傅里叶分析的应用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导,这在很多高中教程里都是空白。这种对数学工具的熟练运用,正是通往高级物理殿堂的敲门砖。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答案”,而在于它教会了读者如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这是任何竞赛训练中最宝贵的收获。希望作者能在下一版中增加一些历年IPhO中那些标志性的、需要高度创造力的原创性实验题的详尽解析。
评分这本物理奥赛的参考书,说实话,拿到手上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国际级别的竞赛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不是一般的高。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市面上的奥赛辅导材料,很多都是把课本知识点堆砌起来,然后生硬地加入一些难度系数极高的例题,读起来非常晦涩,根本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这本书的排版和整体设计看起来就显得专业很多,不像那种应试教育的速成手册。我尤其关注了它在基础概念的阐述部分,很多高中物理教材里一带而过或者解释得不够透彻的地方,它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剖析,比如对电磁感应定律的微积分推导,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力学起源,都给出了清晰的脉络。这让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想让我们“学会解题”,更是想让我们“理解物理”。光是前几章对力学系统稳定性和微扰理论的介绍,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高考大纲的要求,这正是为冲刺国际赛场打地基的关键所在。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深入讨论,这在很多理论导向的参考书中是缺失的环节。
评分对于已经有一定竞赛基础,希望冲击更高层级的学习者来说,选择参考书的标准无异于寻找“能突破瓶颈”的钥匙。我过去在处理一些涉及对称性原理和守恒律的复杂问题时,总感觉缺少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来指导解题思路,往往只能靠大量的题海战术进行归纳,效率低下且容易遗漏关键点。这本书的结构性优势在于,它似乎非常注重物理学中那些深刻的、贯穿始终的基本原理。我仔细看了其中关于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的章节,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变分原理,还给出了如何利用这些框架来处理电磁场和量子力学的初级模型,这对于培养“物理直觉”至关重要。这种跨学科的串联能力,是真正区分普通竞赛选手和顶尖选手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在更复杂的电动力学部分,如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协变形式或相对论性电磁场,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几何或张量分析视角,那就太完美了。
评分我是一个对物理竞赛抱有极大热情的学生,但坦白说,很多市面上声称能“直通国际赛场”的书籍,读完后常常有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充斥着大量的复杂公式堆砌,却缺乏对物理思想的深度挖掘。而我翻阅这本教材后,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逻辑构建异常严谨且富有层次感。它不像那种为应试而生的“题海战术”指导书,它更像是一部结构精巧的大学预科教材。特别是关于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初步的章节,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薛定谔方程,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思想实验和定性分析,引导读者逐步建立起对这些颠覆性概念的直观认识。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极大地缓解了初学者面对前沿物理时的畏惧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能结合历史背景和实际物理模型的演变过程,这使得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拥有了生命力和发展轨迹。希望后续内容能在非经典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入门上,继续保持这种高屋建瓴的讲解风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