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诉讼可视化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2-01 |
| 作者:蒋勇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98.00 | 页数: | 印次: 2 |
| ISBN号:978751971426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天同律师通过不断地梳理实践经验,总结出了"用图表说话"的基本规律,这种直观、简洁、生动的信息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说服法官、更好地保证办案质量,也更好地获得客户理解。作为一本完全以"诉讼可视化"为主题的图书,全彩印刷,用真实的案例、翔实的图表,手把手讲述画好一张诉讼图表的步骤要点,剖析不同案件中不同图表类型的选择和应用,做你随时随地可用可查的工具书。
这是一本写给法律人的图表书,《诉讼可视化》重点阐述了图表制作的方法论,即诉讼可视化应该怎么做,如何将复杂的案头材料转化成简单明了的图表,并且在书中实列典型纠纷类型、实战案例的可视化应用。
《诉讼可视化》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章至第四章为图表制作方法论,旨在告诉大家,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案卷材料转化成简单明了的图表;第五章悉数典型纠纷类型的可视化应用;第六章由图表的实战案例组成。
蒋勇,律师,天同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
第一部分 怎样画好一张诉讼图表 / 1
第一章 诉讼可视化第一步:明确对象 / 5
第一节 呈送对象不同,决定了是否提交某些诉讼图表 / 7
第二节 呈送对象不同,决定了选择的图表类型不同 / 13
第三节 呈送对象不同,决定了图表内容的不同 / 18
第二章 诉讼可视化第二步: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 19
第一节 时间要素与时间图 / 22
第二节 关系要素和关系图 / 50
第三节 数据要素与数据图 / 65
第四节 其他要素与相应图表 / 78
第三章 诉讼可视化第三步:确定内容 / 85
第一节 全面罗列 / 87
第二节 逻辑整合 / 91
第三节 精简内容 / 97
第四章 诉讼可视化第四步:更好表达 / 109
第一节 设计基础:色彩与构图 / 112
第二节 设计进阶:突出观点 / 128
第二部分 可视化应用 / 137
第五章 典型纠纷类型的可视化应用 / 139
第一节 借款合同纠纷 / 141
第二节 票据纠纷 / 151
第三节 建设工程合同纠纷 / 163
第四节 土地开发及交易相关纠纷 / 188
第五节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 / 201
第六节 与公司有关的纠纷 / 215
第六章 案例实战 / 237
第一节 可视化方法论四步走的实践应用 / 239
第二节 模拟案件不同处理方式的不同结果,让图表自己说理 / 251
——关于法律适用问题的诉讼图表表达
第三节 通过图表揭开法律行为的表层面纱,探究当事人的
真实意思 / 260
——以一宗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为例
第四节 简入繁来繁还简 / 271
——以某煤炭公司诉某银行票据纠纷案为例
第五节 如何将复杂的案件分解再组合? / 287
——“确定内容”方法论实战
第七章 诉讼可视化的未来设想 / 297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理解复杂法律体系的全新视角。作者没有沉湎于繁琐的法律条文,而是巧妙地运用叙事手法,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使那些原本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司法程序变得生动可感。我尤其欣赏它对案件推理过程的细腻描摹,那种层层剥茧、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仿佛将读者直接带入了法庭中央,亲历证据的碰撞与观点的交锋。它不仅仅是关于法律的讲解,更是一次关于理性思维和公正精神的深度探索。读完之后,我对“证据”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白了每一个细节背后都可能蕴藏着决定性的力量。书中对司法实践中人性的探讨也极为深刻,让我们看到了法律条文之外,那些驱动决策者的动机、情感与局限,这使得整本书的厚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成功地避开了传统法律书籍常见的晦涩难懂,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文学的笔触来阐释法律哲学。我发现自己完全被那种流畅且富有韵律感的文字所吸引,即便是面对那些原本令人生畏的法律术语,作者也能将其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案例分析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其精髓。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注重与现实的连接。作者似乎总能找到那些最能体现法律精神与社会现实张力的案例,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我们得以窥见法律在实际运行中是如何塑造社会秩序,又是如何被时代需求所检验和打磨的。阅读体验堪称享受,它既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又给予了我精神上的愉悦,实属难得的上乘之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法律的认知基本停留在新闻报道的表层。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规则,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向我们展示了一件精美复杂的法律机器是如何被设计和运作的。书中对于程序正义的强调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细致地剖析了每一个司法步骤的意义和必要性,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法律的权威并非来源于强制力,而是根植于其内在的公平机制。这种由内而外的说服力,远胜于任何空洞的口号。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疑点利益归于被告”这一原则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一个规则,更是一种深植于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每一次深入的理解都伴随着巨大的成就感,仿佛掌握了一把开启复杂社会现象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跨学科视野,他似乎能将历史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的观察方法巧妙地融入到对法律现象的分析之中。这种多元化的视角,使得对许多法律事件的解读不再是单线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多维度的、立体的图景。例如,书中探讨某个法律条文的起源时,会回溯到其产生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让我意识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对于那些热衷于探究事物“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它是什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它的论证结构严密,逻辑链条几乎无懈可击,让人在阅读中不得不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是一次真正的智力挑战和丰收之旅。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预期这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读物,但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想象。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观察日志,只不过其观察对象聚焦在了法律的竞技场上。作者的文笔中有一种罕见的克制与激情并存的张力,他既能冷静客观地分析判决的得失,又能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表达对公正的深切渴望。书中对不同法律体系间差异性的比较分析尤其精彩,它让我们看到了解决同一社会问题的多种可能路径,引发了我们对“什么是最好的制度”的深刻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看懂”法律,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学会如何“思考”法律所代表的社会契约与道德底线。对于任何关心社会运行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启蒙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