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雲主編的《風險分析與安全評價(第3版)》是 《安全健康新知叢書》(第三版)的一個分冊。
本書主要論述瞭現代工業風險的現狀,風險防範 科學的發展、風險管理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的風 險分析與安全評價理論和方法,縝密的風險辨識、科 學的風險評估、有效的風險控製理論和方法。*有實 用價值的是詳述瞭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的方法和實 例以及風險預警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的相關內容,同時 對事故預測、事故預防、事故應急和風險控製進行瞭 深入介紹。本書具有前沿性、理論性、係統性和實用 性的特點。
本書可供企業安全管理人員、政府安全生産監督 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校、科研單位安全科技人 員及安全工程專業大學生的理想參考書。
第一章 生存於風險的王國
第一節 正視技術的兩麵性
一、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利弊共存
二、兩種前途
第二節 生活中的技術風險
一、居傢生活中的技術風險
二、技術風險就在我們的身邊
三、生活中的化學
四、傢庭意外事故風險
五、居傢意外的防範
第三節 生産中的技術風險
一、生産效益與技術災難相伴
二、工業事故和災難的特點
三、生産事故的特性
四、生産事故的原因
五、生産過程中的風險與危害
第四節 事故風險給我們的警示和啓示
一、20世紀**重大事故警示——十大技術災難
二、讓平安的願望變為安全的行動
三、提高人類安全素質從自我做起
四、防範風險需要采用係統綜閤對策
第二章 風險防範科學的發展和進步
第一節 古代的安全防範
一、我國古代的風險防範
二、古代人類的風險防範觀
三、人類安全法規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近代安全科學技術的起源與發展
一、安全認識觀的發展和進步
二、安全科學理論的發展
三、安全科學技術發展的標誌性成果
四、安全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的關係
五、20世紀安全生産拾萃
第三節 安全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及作用
一、安全生産事關我國小康社會的安全穩定
二、安全生産事關我國**形象和**市場的競爭力
三、安全生産水平反映我國“人權”標準
四、安全生産事關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五、安全生産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 工業風險管理
第一節 基本概念與分類
一、風險的概念與術語
二、風險的分類
第二節 工業風險管理理論的發展
一、國外風險評價發展的曆程
二、我國風險管理的研究與應用概況
三、風險管理的作用及意義
第三節 風險管理基礎
一、風險管理的概念
二、風險度的確定
三、風險管理與安全管理
四、風險的分析內容及目的
第四節 風險管理理論體係和範疇
一、風險管理的理論體係
二、風險管理範疇
三、風險管理的程序
第五節 風險管理技術
一、風險管理的技術步驟
二、風險管理規劃
三、風險識彆與評估模式
四、風險控製技術
第六節 特種設備安全風險監管體係
一、風險監管體係
二、監測預警體係
三、應急管理體係
四、事後處置體係
第四章 風險辨識方法與技術
第五章 風險評價方法
第六章 重大危險源評價實例分析
第七章 事故預防原理與風險控製
第八章 事故應急救援
第九章 風險管控理論與技術
參考文獻
讀完前三分之一的內容,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安全文化和管理體係構建上的深刻洞察力。這本書顯然超越瞭單純的技術計算層麵,深入探討瞭“人”在風險鏈條中的核心作用。書中關於“人為失誤的係統性根源”的剖析,讓我對過去很多隻歸咎於操作員的事故有瞭全新的認識。它用非常犀利的筆觸揭示瞭管理層決策失誤如何層層纍積,最終在操作現場誘發災難。特彆是關於績效指標(KPI)與安全目標衝突的分析,提供瞭一套非常實用的評估工具,用以識彆組織內部潛在的“安全悖論”。這些內容對於公司中高層管理者來說,其價值甚至可能超過技術章節。我個人認為,任何隻關注技術手段而忽視組織行為的公司,遲早會在這類書籍所揭示的盲區中栽跟頭。這本書提供瞭一種自上而下的安全思維重塑路徑,它要求我們不僅要“修好機器”,更要“管好係統”。
評分這本書在處理跨學科知識整閤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背景和廣闊的視野。它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化工或機械安全領域,而是巧妙地引入瞭運籌學、信息論甚至有限元分析(FEA)的一些基本概念,來豐富風險模型的精確性。比如,在評估復雜係統冗餘設計時,它引入瞭信息熵的概念來衡量係統信息流的有效性,這絕對是很多普通安全書籍不會觸及的深度。這讓我意識到,現代的風險分析已經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安全工程分支,而是需要高度依賴先進的量化科學工具。對於想要從傳統安全工程師嚮“安全科學傢”轉型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提供瞭非常寶貴的知識跳闆。它挑戰瞭許多行業內固守的經驗主義做法,鼓勵讀者用更嚴格的數學和統計學框架來審視那些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常識”的安全規程,是一種極好的思維範式升級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相當齣色,這在專業技術書籍中往往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但對於需要頻繁翻閱查找資料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紙張的選擇既能保證墨跡清晰不反光,又不會過於厚重,便於攜帶。更值得稱道的是,它在關鍵定義和核心公式旁邊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方便地做筆記和批注,完全沒有一般教材那種擁擠感。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動態風險評估”部分的論述,它的章節結構設計得極具智慧——先用一個曆史上的重大事故作為引子,迅速抓住讀者的注意力,然後纔引入對應的動態評估方法,例如實時傳感器數據融閤在風險預警中的應用。這種敘事節奏的處理,使得原本枯燥的更新迭代技術,變得像偵探小說一樣引人入勝。相比我以前看過的幾本同類書籍,這本在內容組織上的“用戶體驗”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專業,那種深沉的藍色調和嚴謹的字體排版,一看就知道是麵嚮工程技術領域讀者的硬核之作。我原本以為這類的書籍都會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公式和理論,但上手翻閱後,發現它的邏輯結構異常清晰。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將復雜的風險評估框架進行層級化拆解。尤其是關於“不確定性量化”那幾個章節,它並沒有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結閤瞭大量的行業案例,將抽象的概率模型具象化到瞭實際生産環境中的故障樹分析(FTA)和事件樹分析(ETA)的應用中。我特彆欣賞它在描述如何構建和驗證評估模型時所采用的遞進式教學方法,從基礎的數據收集標準,到中級的模型構建,再到高級的結果解讀和風險矩陣的繪製,每一步都配有詳盡的圖錶輔助,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將理論快速落地到項目中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效率神器。它不隻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教你“怎麼做”,這種實踐導嚮的敘事風格,讓學習麯綫變得平緩許多,避免瞭初學者在麵對大量專業術語時的望而卻步。它真正做到瞭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閤。
評分我對比瞭手頭上的幾本不同版本的安全評價指南,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遺留風險”(Legacy Risk)和“不可接受風險閾值”設定的哲學討論。作者沒有給齣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標準,而是詳細闡述瞭不同社會經濟背景和監管環境下,如何根據風險偏好(Risk Appetite)來動態調整容忍度。這部分內容,雖然篇幅不算最大,但其討論的深度和廣度,足以將這本書從一本技術手冊提升到管理哲學著作的層麵。它迫使我思考,安全評價的最終目的並不僅僅是避免事故,更是要在社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齣最符閤倫理和效益的決策。書中關於風險溝通策略的章節也極為精彩,它提供瞭一套清晰的步驟,教導工程師如何將復雜的、技術性的風險數據,轉化為非技術決策者能夠理解並采納的語言。這種對“如何有效溝通風險”的關注,體現瞭作者對實際工作場景的深刻理解,使得全書的實用價值達到瞭一個新高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